卷二

關燈
少血。

    血氣皆多。

    血氣皆少。

    皆有大數。

    大數者。

    即本髒篇之五髒堅脆。

    腸胃篇腑之大小。

    絕谷篇谷之多少。

    脈度篇脈之長短。

    九針篇之多血少氣。

    多氣少血。

    皆有數推之。

    其治以針艾。

    調其經氣。

    固其常有合于數者。

    即下文之六分五分。

    十呼七呼。

    以至于二呼一呼。

    此手足陰陽。

    皆有合于數也。

    按、前二章。

    論十二經脈。

    應天之六氣。

    五髒六腑。

    應五音六律。

    五色五時。

    此複論髒腑經脈。

    應地之十二經水。

    是人合天地之道。

    而不可度量者也。

     黃帝曰。

    餘聞之快于耳。

    不解于心。

    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

    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于清水。

    内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

    内屬于膽。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

    内屬于胃。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

    内屬于脾。

    足少陰外合于汝水。

    内屬于腎。

    足厥陰外合于渑水。

    内屬于肝。

    手太陽外合于淮水。

    内屬于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于漯水。

    内屬于三焦。

    手陽明外合于江水。

    内屬于大腸。

    手太陰外合于河水。

    内屬于肺。

    手少陰外合于濟水。

    内屬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

    内屬于心包。

    (渑音成漯合切音沓) 夫三陰三陽。

    合天之六氣。

    手足經脈。

    應地之經水。

    十二經脈。

    外合于六氣。

    内屬于髒腑。

     是以手足之三陰三陽。

    外合于十二經水。

    而經水又内屬于髒腑。

    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清水乃黃河合淮處。

    分流為清河。

    肺屬天而主氣。

    膀胱為津液之府。

    受氣化而出。

    六腑皆濁。

    而膀胱之水獨清。

    故足太陽外合于清水。

    内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渭水出于雍州。

    合泾漆沮沔水。

    而渭水獨清。

    諸陽皆濁。

    而膽為中精之府。

    獨受其清。

    故足少陽外合于渭水。

    内屬于膽。

    海水汪洋于地之外。

    而地居海之中。

    陽明居中土。

    為萬物之所歸。

    又為水谷之海。

    故足陽明外合于海水。

    而内屬于胃。

    湖水有五湖。

    即洞庭彭澤震澤之類。

    脾位中央而灌溉于四旁。

    故足太陰外合于湖水。

    而内屬于脾。

    汝水發源于河南天息山。

    河南居天地之中。

    夫天居地上。

     見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地下亦然。

    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

    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

    而嵩正當天之中極。

    蓋天氣包于地之外。

    又從中而通貫于地中。

    故名天息。

    腎主天一之水。

    而為生氣之原。

    上應于喉以司呼吸。

    故足少陰外合于汝水。

    而内屬于腎。

    渑水出于清州之臨淄。

    而西入于淮。

    天下之水。

     皆從東去。

    渑水自東而來。

    故應足厥陰東方之肝木。

    淮水自海水而入于淮泗。

    小腸受盛胃之水液。

     而濟泌于膀胱。

    故手太陽外合于淮水。

    内屬于小腸。

    漯濟乃西北之大水。

    漯合濟而入于豫諸州。

     少陽為君主之相。

    陰陽相合。

    故手少陽合于漯水。

    而内屬于三焦。

    江水自西屬之岷山發源。

    曲折萬裡。

    而東入于海。

    大腸傳道水谷。

    濟泌别汁。

    回腸十六折而滲入膀胱。

    故手陽明外合于江水。

    内屬于大腸。

    河源發于星宿海。

    自幹位而來。

    千裡一曲。

    故曰黃河之水天上來。

    肺屬幹金而主天。

    為水之生源。

    故手太陰外合于河水。

    而内屬于肺。

    濟水發源于王屋山。

    截河而流水不混其清。

    故名曰清濟。

    潛流屢絕。

    狀雖微而獨尊。

    故居四渎之一。

    心為君主之官而獨尊。

    故手少陰外合濟水。

    内屬于心。

    漳水有二。

    一出于上黨沾懸大黾谷。

    名為清漳。

    一出上黨長子懸鹿谷山。

    名為濁漳。

    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

    夫血者神氣。

    陰中之清。

    心所主也。

    合厥陰包絡。

    而流行于經脈之中。

    猶二水之合流。

     故手心主外合于漳水。

    内屬于心包。

    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愚按、膀胱為水府。

    主受藏津液。

    津液随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是中焦所生之津液。

    即随中焦之氣而出。

    膀胱所藏之津液。

    即随下焦之氣而出。

    營運于膚表。

    以溫肌肉。

     充皮膚。

    故示從容論曰。

    怯然少氣者。

    是水道不行。

    形氣消索也。

    曰通水道者。

    謂水道之上通于天。

     非獨下出之溲便也。

     凡此五髒六腑。

    十二經水者。

    外有源泉。

    而内有所禀。

    此皆内外相貫。

    如環無端。

    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

    地為陰。

    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

    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

    漳以南者為陽。

    河以北至漳者。

    為陽中之陰。

    漯以南至江者。

    為陽中之太陽。

    此一隅之陰陽也。

    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夫泉在地之下。

    地居天之中。

    水随天氣上下環轉于地之外。

    而複通貫于地中。

    故曰外有源泉。

     而内有所禀。

    蓋地禀在泉之水。

    而外為十二經水之源流。

    内外相貫。

    如環無端。

    而人亦應之。

    水熱穴論曰。

    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

    肺者。

    太陰也。

    少陰者。

    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是腎髒之精水。

    膀胱之津水。

    皆随肺主之氣。

    而營運于膚表。

    故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

    天地上下之皆有水也。

    海以北者。

    謂胃居中央。

    以中胃之下為陰。

    肝腎之所居也。

    湖以北者。

    乃脾土所居之分。

    故為陰中之陰。

    脾為陰中之至陰也。

    漳以南者為陽。

    乃心主包絡之上。

    心肺之所居也。

     蓋以上為天為陽為南。

    下為地為陰為北也。

    河以北至漳者。

    謂從上焦而後行于背也。

    漯以南至江者。

     謂從中焦而前行于腹也。

    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

    蓋人生于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以此身一隅之陰陽。

    應天地之上下四旁。

    所以與天地參也。

     黃帝曰。

    夫經水之應經脈也。

    其遠近淺深。

    水血之多少。

    各不同合。

    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

     足陽明。

    五髒六腑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

    氣盛熱壯。

    刺此者不深勿散。

    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

     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

    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

    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

     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

     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

    以心撩之。

    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

    得惡火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撩料同) 此論灸刺之法。

    以手足之陰陽。

    血氣之多少。

    合經水之淺深。

    以應天之常數。

    夫數出河圖。

    始于一而終于十。

    二乃陰之始。

    十乃陰之終。

    海水者。

    至陰也。

    故從陽明以至于厥陰。

    厥陰者。

    兩陰交盡。

    陰極而陽生也。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從六分而至一分者。

    法天之常也。

    腰以上為天。

    故手之陰陽。

    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故宜淺刺而疾出也。

    終始篇曰。

    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是以少長大小肥瘦。

    以心撩之。

    量其淺深疾徐。

    所以法天時之常也。

    灸法亦然。

     若灸而過此法。

    命曰惡火。

    則骨為之枯。

    脈為之澀。

    刺而過此法。

    則脫氣矣。

     黃帝曰。

    夫經脈之大小。

    血之多少。

    膚之濃薄。

    肉之堅脆。

    及之大小。

    可為度量乎。

    岐伯答曰。

    其不為度量者。

    取其中度也。

    不甚脫肉。

    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

    消瘦而形肉脫者。

    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扪按。

    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是謂因适而為之真也。

     尚禦公曰。

    适、從也。

    真、正也。

    夫天阙西北。

    地陷東南。

    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至下之地。

    秋氣常在。

    而人亦應之。

    是以五方之民。

    有疏理緻理。

    肥脂瘦消之不同。

    故可為度量者。

    取其中度也。

     中度者。

    即瘦而不甚脫肉。

    雖弱而血氣不衰。

    是謂适其中而為度之正也。

    莫雲從曰。

    上節法天之常。

     此因地之理。

    以适人之濃薄堅脆。

    所以人與天地參也。

     卷二 經筋第十三 足太陽之筋。

    起于足小趾。

    上結于踝。

    邪上結于膝。

    其下循足外側。

    結于踵。

    上循跟結于。

     其别者結于外。

    上中。

    内廉。

    與中并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

    其支者。

    别入結于舌本。

    其直者。

     結于枕骨。

    上頭下顔結于鼻。

    其支者。

    為目上輸。

    下結于。

    其支者。

    從腋後外廉結于肩。

    其支者入下。

    上出缺盆。

    上結于完骨。

    其支者。

    出缺盆。

    邪上出于。

    其病小趾支跟腫痛。

    骨攣脊反折頸筋急。

    肩不舉。

    腋支缺盆中紐痛。

    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仲春痹也。

    (邪斜同臀音屯音仇音偶網當作綱輸與俞通用) 此篇論手足之筋。

    亦如經脈之起于指井。

    而經絡于形身之上下。

    以應天之四時六氣。

    十二辰。

     十二月。

    蓋亦秉三陰三陽之氣所生也。

    足太陽之筋。

    起于足小趾之至陰穴間。

    循踝膝。

    以上臀至項。

    結于腦後枕骨而上頭。

    至前複下于顔。

    結于鼻而為目上之綱維。

    此皆循脈而上經于頭。

    其支者。

     亦如經脈之支别。

    從經筋而旁絡也。

    故其病為小趾腫痛。

    攣。

    脊反折。

    項筋急。

    經筋之為病也。

     肩不舉。

    腋支缺盆中紐痛。

    不可左右搖。

    支筋之為病也。

    燔針燒針也。

    劫刺者。

    如劫奪之勢。

    刺之即去。

    無迎随出入之法。

    知者。

    血氣和而知其伸舒也。

    以痛為輸者。

    随其痛處而即為所取之俞穴也。

     夫在外者。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痹者。

    血氣留閉而為痛也。

    卯者二月。

    主左右之太陽。

    故為仲春之痹。

    蓋手足陰陽之筋。

    應天之四時。

    歲之十二月。

    故其為病。

    亦應時而生。

    非由外感也。

     足少陽之筋。

    起于小趾次趾。

    上結外踝。

    上循胫外廉。

    結于膝外廉。

    其支者。

    别起外輔骨上走髀。

     前者結于伏兔之上。

    後者結于尻。

    其直者上乘季脅。

    上走脅前廉。

    系于膺乳。

    結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

    貫缺盆出太陽之前。

    循耳後。

    上額角。

    交巅上。

    下走颔。

    上結于。

    支者結于目為外維。

    其病小趾次趾支轉筋。

    引膝外轉筋。

    膝不可屈伸。

    筋急。

    前引髀。

    後引尻。

    即上乘季脅痛。

    上引缺盆膺乳。

    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

    右目不開。

    上過右角。

    并跷脈而行左絡于右。

    故傷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孟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

    起于小趾次趾相交之竅陰井穴。

    而上循于頭目。

    皆并脈而經于骨也。

    維筋者。

    陽維之筋也。

    陽維之脈。

    與足少陽之脈。

    會于肩井。

    風池。

    腦空。

    目窗。

    承泣。

    陽白。

    于目之上下。

    故從左之右。

    則右目不開。

    蓋春陽之氣。

    從左而右。

    維、筋左右之交維也。

    左絡于右故傷左角者。

     病從左而右也。

    右足不用者。

    複從上而下也。

    蓋維者。

    為一身之綱維。

    從左之右。

    右之左。

    下而上。

    上而下。

    左右上下交維。

    故命曰筋維相交。

    此足少陽之筋。

    交于陽維之筋而為病也。

    寅者。

    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故為孟春之痹。

     足陽明之筋。

    起于中三趾。

    結于跗上。

    邪外上加于輔骨。

    上結于膝外廉。

    直上結于髀樞。

    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

    上循。

    結于缺盆。

    其支者。

    結于外輔骨。

    合少陽。

    其直者。

    上循伏兔。

    上結于髀。

     聚于陰器。

    上腹而布。

    至缺盆而結。

    上頸。

    上挾口。

    合于鸠。

    下結于鼻。

    上合于太陽。

    太陽為目上網。

     陽明為目下網。

    其支者。

    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胫轉筋。

    腳跳堅。

    伏兔轉筋。

    髀前腫。

    潰疝。

     腹筋急。

    引缺盆及頰。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

    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

     則筋弛縱緩不勝收。

    故僻。

    治之以馬膏。

    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

    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

    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

    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

    且飲美酒。

    美炙食。

    不飲酒者。

    自強也。

     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痹也。

    (鈎音構) 足陽明之筋。

    起于中三趾。

    乃厲兌之外間。

    循髀股而上經于頸。

    結于口鼻耳目之間。

    其病支胫伏兔轉筋。

    腳跳而堅。

    經筋之為病也。

    潰疝腹中急者。

    聚于陰器。

    上布于腹也。

    口僻口移者。

    筋上挾口也。

    目不開合者。

    太陽為目上綱。

    陽明為目下綱也。

    太陽寒水主氣而為開。

    故寒則筋急而目不合。

    陽明燥熱主氣而為阖。

    故熱則筋縱而目不開。

    頰筋有寒。

    則急引頰移口而為僻。

    有熱。

    則筋縱緩不收而為僻。

    蓋左筋急。

    則口僻于左。

    左筋緩。

    則口僻于右也。

    馬膏者。

    以馬之脂膏熬膏。

    鈎、構也。

    以桑之鈎曲者而鈎架之。

    高下如座之相等。

    即以生炭置之坎中。

    令坐于上。

    如左頰筋急而口僻于左者。

    以白酒和桂以塗其右頰之緩者。

    以馬膏熨左之急頰。

    左右之緩急更變。

    即以其法易之。

     且飲以美酒。

    以炙食。

    不飲酒者。

    自強飲之。

    為之三拊而止。

    此治口頰僻之法也。

    其轉筋潰疝諸證。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辰者。

    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故為季春之痹。

    夫在足陽明。

    飲以美酒。

    以美食者。

    諸筋皆由胃腑之津液以濡養。

    故陽明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尚禦公曰。

    在陽明有寒熱之開合。

    在少陰有陰陽之俯仰。

    此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少陰主先天之陰陽。

    陽明主後天之陰陽也。

     足太陰之筋。

    起于大趾之端内側。

    上結于内踝。

    其直者。

    絡于膝内輔骨。

    上循陰股。

    結于髀。

    聚于陰器。

    上腹結于臍。

    循腹裡。

    結于肋。

    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

    轉筋痛。

     膝内輔骨痛。

    陰股引髀而痛。

    陰器紐痛。

    下引臍兩脅痛。

    引膺口脊内痛。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命曰孟秋痹也。

    (孟當作仲) 足太陰之筋。

    起于大趾内側之隐白間。

    循膝股而上于胸腹。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在筋經之部分而為痛。

    酉者八月。

    主左足之太陰。

    故為仲秋之痹。

     足少陰之筋。

    起于小趾之下。

    并足太陰之筋。

    邪走内踝之下。

    結于踵。

    與太陽之筋合。

    而上結于内輔之下。

    并太陰之筋。

    而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循脊内挾膂上至項。

    結于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

    及所過而結者皆痛。

    及轉筋。

    病在此者。

    生痫及痙。

    在外者不能俯。

    在内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

    腰反折不能俯。

    陰病者。

    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在内者熨引飲藥。

    此筋折紐。

    紐發數甚者。

    死不治。

    名曰仲秋痹也。

    (數葉朔仲當作孟) 足少陰之筋。

    起于足小趾之下。

    斜趨湧泉。

    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循脊内挾于膂筋。

    上至項。

    結于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相合。

    此髒腑陰陽之筋氣相交也。

    其病足下轉筋。

    及所過而結者皆痛。

    病在此所過所結者。

    主痫痙強。

    此經筋之為病也。

    在外在内者。

    病陰陽之氣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少陰為陰陽水火之主宰。

    故有外内陰陽之見證。

    陽外而陰内也。

    紐折者。

    痫強痙也。

    如紐發頻數而甚者。

    死不治。

    蓋少陰主藏津液。

    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

    陽氣者。

    柔則養筋。

    紐折數甚。

    精陽之氣絕也。

    申者。

    七月之生陰也。

    主左足之少陰。

    故為孟秋之痹。

    尚禦公曰。

    少陰之氣。

    從本從标。

    刺禁篇曰。

    心部于表。

    腎治于裡。

    少陰本陰而标陽。

    本内而标外也。

    餘伯榮曰。

    足少陰之筋。

    與足太陽之筋。

    上合于頸項。

    此髒腑陰陽之氣交也。

    病在外在陽者。

    病太陽之氣。

    故腰反折。

    不能俯。

    在内在陰者。

    病少陰之氣。

    故不能仰。

    如傷寒病在太陽。

    則有反折之痙強。

    在少陰則蜷卧矣。

     足厥陰之筋。

    起于大趾之上。

    上結于内踝之前。

    上循胫。

    上結内輔之下。

    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絡諸筋。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

    内輔痛。

    陰股痛。

    轉筋。

    陰器不用。

    傷于内。

    則不起。

    傷于寒。

    則陰縮入。

    傷于熱。

    則縱挺不收。

    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命曰季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

    起于足大趾之大敦。

    循胫股而結于陰器。

    絡諸筋。

    陰器乃宗筋之會。

    厥陰主筋。

     故聯系于三陰三陽之筋也。

    其病乃筋之所過而結者。

    為痛。

    為轉筋。

    為陰器不用。

    傷于内。

    則陰痿不用。

    傷于寒。

    則陰器縮入。

    傷于熱。

    則陰挺不收。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故有寒熱之分。

    夫金氣之下。

    水氣治之。

    複行一步。

    木氣治之。

    厥陰之木氣本于水。

    故治在行水。

    以清厥陰之氣。

    其病在有形之筋而為轉筋者。

    治在燔針劫刺矣。

    尚禦公曰。

    兩陰交盡。

    是為厥陰。

    陰極而陽生。

    厥陰本氣。

    自有寒熱之化。

     手太陽之筋。

    起于小指之上。

    結于腕。

    上循臂内廉。

    結于肘内銳骨之後。

    彈之應小指之上。

    入結于腋下。

    其支者。

    後走腋後廉。

    上繞肩胛。

    循頸出走太陽之前。

    結于耳後完骨。

    其支者。

    入耳中。

    直者。

     出耳上下。

    結于颔。

    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銳骨後廉痛。

    循臂陰入腋下。

    腋下痛。

    腋後廉痛。

     繞肩胛引頸而痛。

    應耳中鳴痛引颔。

    目瞑良久乃得視。

    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

    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之。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

    複而銳之。

    本支者。

    上曲牙。

    循耳前。

    屬目外。

    上颔。

     結于角。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仲夏痹也。

     手太陽之筋。

    起于手小指之少澤。

    循臂肘肩項。

    而上結于耳颔目之間。

    其在筋之所過而結者。

     為痛為腫。

    為筋痿。

    其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

    頸腫者。

    複以銳針刺之。

    本支者。

    本于直者而支行也。

    本筋與支筋皆屬于目外。

    筋之分行而複聯系也。

    午者五月。

    主于太陽。

    故名曰仲夏痹也。

    尚禦公曰。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故在手太陽。

    有寒熱之在頸。

    在手少陰。

    有陰陽之俯仰。

    當知十二經筋。

    應三陰三陽之六氣。

    亦無分手與足也。

    餘伯榮曰。

    太陽之為病。

    頭項強痛而惡寒。

    寒熱在頸者。

    病太陽之氣。

    非手太陽之筋證也。

     手少陽之筋。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結于腕。

    上循臂。

    結于肘。

    上繞外廉。

    上肩走頸。

    合手太陽。

     其支者。

    當曲頰入系舌本。

    其支者。

    上曲牙。

    循耳前。

    屬目外。

    上乘颔。

    結于角。

    其病當所過者。

     即支轉筋。

    舌卷。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為季夏病也。

     手少陽之筋。

    起于小指次指端之關沖。

    循腕臂肘而上肩頸。

    當曲頰處入系舌本。

    其支者。

    上曲牙循耳前。

    屬目外。

    複上乘颔結于額角。

    其病當所過之處。

    即支分而轉筋。

    舌卷。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度。

    即以痛處為所取之俞穴。

    未者六月。

    乃少陽主氣。

    故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結于腕。

    上循臂。

    上結于肘外上。

    結于。

    其支者。

    繞肩胛挾脊。

    直者從肩上頸。

    其支者。

    上頰。

    結于。

    直者。

    上出手太陽之前。

    上左角絡頭。

    下右颔。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

    及轉筋。

    肩不舉。

    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為孟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

    起于食指之商陽穴間。

    循腕臂肘而上肩頸。

    結于。

    絡于颔。

    其病當所過所結之處。

    支痛及轉筋。

    肩不能舉。

    頸不可以回顧。

    治在燔針劫刺。

    三月四月。

    乃兩陽合明。

    故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

    起于大指之上。

    循指上行。

    結于魚後。

    行寸口外側。

    上循臂。

    結肘中。

    上内廉。

     入腋。

    下出缺盆。

    結肩前。

    上結缺盆。

    下結胸裡。

    散貫贲。

    合贲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

    支轉筋痛。

    甚成息贲。

    脅急。

    吐血。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仲冬痹也。

    (贲音奔) 手太陰之筋。

    起于手大指端之少商間。

    循臂肘上。

    入腋下。

    結于肩之前。

    上結于缺盆。

    下結于胸裡。

    散貫于胃脘之贲門間。

    合于贲門而下抵季脅。

    其病當筋之所過者。

    為支度轉筋而痛。

    甚則成息贲。

    脅急吐血。

    蓋十二經筋。

    合陰陽六氣。

    氣逆則為喘急息奔。

    血随氣奔。

    則為吐血。

    子者十一月。

    太陰主氣。

    故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

    起于中指。

    與太陰之筋并行。

    結于肘内廉。

    上臂陰。

    結腋下。

    下散前後挾脅。

    其支者。

    入腋。

    散胸中。

    結于臂。

    其病當所過者。

    支轉筋。

    前及胸痛息贲。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孟冬痹也。

    (臂當作贲贲葉臂) 手心主之筋。

    起于手中指之中沖穴間。

    與手太陰之筋并行。

    循脅腋。

    散胸中。

    下結于胃脘之贲門間。

    其病當筋之所過結處為轉筋。

    而前及胸痛。

    散于胸中。

    結于贲門。

    故成息奔也。

    亥者十月。

     主兩陰交盡。

    故名曰孟冬痹也。

    尚禦公曰。

    在足曰厥陰。

    在手曰心主。

    蓋三陰三陽之氣。

    生于下而本于足。

    足之六經。

    上合于手者也。

     手少陰之筋。

    起于小指之内側。

    結于銳骨。

    上結肘内廉。

    上入腋。

    交太陰。

    挾乳裡。

    結于胸中。

     循臀下系于臍。

    其病内急。

    心承伏梁。

    下為肘網。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筋痛。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其成伏梁唾膿血者。

    死不治。

    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俯不伸。

     刺者。

    刺寒急也。

    熱則筋縱不收。

    無用燔針。

    名曰季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

    起于手小指側之少沖間。

    循肘腋。

    交于手太陰之筋。

    挾乳裡。

    結于胸中。

    循臂下系于臍。

    其病于内為内急。

    為心承伏梁。

    如梁之伏于心下。

    而上承于心也。

    其病在外當筋之所過者。

     為轉筋筋痛。

    治在燔針劫刺。

    其成伏梁而唾膿血者。

    此病在心髒。

    故為死不治。

    其病在氣而為筋經之病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縱不收。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俯不能伸。

    蓋少陰本陰而标陽。

    故有寒熱陰陽之證。

    少陰之從本從标也。

    醜者十二月。

    少陰主氣。

    故為季冬之痹。

    夫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歲半以上。

    天氣主之。

    歲半以下。

    地氣主之。

    故三陽之氣。

    主于春夏。

    三陰之氣。

     主于秋冬。

    此陰陽之所以系天地日月。

    而人亦應之。

    尚禦公曰。

    腹為陰。

    背為陽。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不伸。

    手少陰之筋。

    隻循于胸腋臍腹。

    而不經于背。

    所謂陽急則反折者。

    病足少陰之筋也。

     足少陰之筋。

    循脊内挾膂。

    上至項。

    此陰陽相合。

    水火氣交。

    故手足少陰。

    皆有陰陽寒熱之俯仰。

     張開之曰。

    此下六篇。

    論筋之所經。

    骨脈之度量。

    榮衛之循行。

    隻論筋有痹證者。

    蓋假病以明筋之合于三陰三陽。

    天之四時六氣。

     足之陽明。

    手之太陽。

    筋急則口目為。

    急不能卒視。

    治皆如右方也。

    (僻同即口僻之義) 尚禦公曰。

    此申明手足陰陽之筋。

    皆分循于左右。

    故複以口目之僻以證之。

    足陽明之筋。

    上挾口為目下綱。

    手太陽之筋。

    結于颔。

    屬目外。

    故二經之左筋急。

    則口僻于左。

    而當刺其左。

    右筋急。

    則口僻于右。

    而當取之右。

    如左目不能卒視。

    其病在左。

    右目不能卒視。

    其病在右。

    如兩目皆急。

    則左右皆病。

    故治法皆如右方。

    而其病則有左右之分也。

     卷二 骨度第十四 黃帝問于伯高曰。

    脈度言經脈之長短。

    何以立之。

    伯高曰。

    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

    而脈度定矣。

    (脈度葉肚先度葉铎) 此言經脈之長短。

    從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

    而定其度數。

    故曰骨為幹。

    脈為營。

    如藤蔓之營附于木幹也。

     黃帝曰。

    願聞衆人之度。

    人長七尺五寸者。

    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伯高曰。

    頭之大骨。

    圍二尺六寸。

     此言頭之大骨度數。

    衆人。

    謂天下之大衆。

    長七尺五寸者。

    上古适中之人也。

    适中之人。

    則頭骨亦适中矣。

    頭骨适中。

    通體之骨皆适中矣。

     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此胸骨腰骨。

    圍轉一周之總數也。

     發所覆者。

    顱至項尺二寸。

    發以下至頤。

    長一尺。

    君子終折。

     此言頭顱前後上下之骨度。

    發所覆者。

    謂從前額顱之發際。

    上至巅頂。

    以至後項之發際。

    計發所覆者。

    度一尺二寸。

    發以下至頤者。

    謂從前額顱之發際。

    以下至于兩頤。

    計長一尺。

    君子終折者。

     謂從發際之始。

    以至發際之終。

    可折中而度量。

    蓋君子之人。

    面方廣而發際高。

    發所覆者。

    從顱至項度一尺一寸。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一寸也。

    此言天下之衆。

    有君子小人不同。

    有太過不及不等。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缺盆以下至長九寸。

    過則肺大。

    不滿則肺小。

    以下至天樞長八寸。

    過則胃大。

    不及則胃小。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

    過則回腸廣長。

    不滿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上廉以下至内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内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内輔下廉下至内踝長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故骨圍大則太過。

    小則不及。

    (音吉葉踝葉瓦去聲) 此仰面之骨度也。

    結喉下兩旁巨骨陷中為缺盆。

    蓋形如缺盆。

    因以為名。

    。

    骨名。

    一名尾翳。

    即鸠尾骨也。

    自兩旁缺盆而下至。

    計長九寸。

    過則肺大。

    不滿則肺小。

    蓋之内。

    心肺之所居也。

    天樞在臍旁二寸。

    乃足陽明之穴。

    從兩旁而下至天樞。

    計長八寸。

    過則胃大。

    不及則胃小。

    蓋自鸠尾以至于臍。

    胃腑之所居也。

    橫骨在毛際橫紋中。

    自天樞而下至于橫骨。

    計長六寸半。

    過則回腸廣大。

    不滿則狹短。

    蓋自臍以至少腹。

    大腸之部分也。

    橫骨橫長亦六寸半。

    内輔者。

     内之輔骨也。

    内輔之上廉。

    長一尺八寸者。

    在上之腿度也。

    内輔之上廉。

    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者。

     膝之連骸。

    一名膝蓋骨也。

    内輔下廉。

    下至内踝長一尺三寸者。

    在下之腿度也。

    曰内輔内踝者。

    以足八字分立。

    則内骨偏向于面也。

    踝者。

    下廉之腿骨。

    與足骨相連之凹處。

    在内者為内踝。

    在外者為外踝。

    内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者。

    足跟骨也。

    膝者。

    膝前下之腿骨。

    跗者。

    足面上之跗骨。

    即足陽明之動脈處。

    自膝前而下至于跗面。

    計長一尺六寸也。

    屬者。

    概足面而言也。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者。

    從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

    骨圍大者。

    骨之粗大也。

    小者。

    骨之細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行腹中不見者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此側身之骨度。

    皆縱而數之也。

    耳上之旁為角。

    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

    自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肋下内為腋。

    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

    脅骨之下為季脅。

    自腋以下至季脅。

    計長一尺二寸。

    捷骨之下為髀樞。

    一名髀厭。

    在臀之兩旁。

    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

    自季脅以下至髀樞。

    計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蓋骨内之中分。

    計長一尺九寸。

    即上之腿數也。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即下之腿數也。

     京骨。

    足太陽膀胱經穴名。

    在足外側大骨下。

    赤白肉際陷中。

    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此側身之骨度也。

    按、脅骨名扁骨。

    橫于脅下。

    有滲理而無髓空。

    此節不度脅骨之長短。

    而隻以腋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者。

    蓋以形身之度數。

    概皮肉脈骨而量其長短。

    經脈循骨度而直行于上下也。

    耳後當完骨者。

    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

    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

    相去七寸。

     此頭側之橫度也。

    耳後高骨為完骨。

    入發際四分。

    廣者橫闊也。

    耳後當完骨者。

    從耳以至于腦後也。

    耳前當耳門者。

    從耳而至于鼻準也。

    此頭側之橫度也。

    兩顴之間。

    相去七寸者。

    此當面之橫度也。

    按、手足少陽陽明之脈。

    縱橫經絡于頭面左右。

    故複度頭面之廣數。

    兩乳之間。

    廣九寸半。

     此形身前面之橫度也。

     兩髀之間。

    廣六寸半。

     此形身背面之橫度也。

     足長一尺二寸。

    廣四寸半。

     此兩足之縱橫數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本節至節其末長四寸半。

     此兩臂兩手之骨度也。

    本節者。

    指掌交接之骨節。

    末者。

    指尖也。

     頭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長三尺。

    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

    奇分在下。

    故上七節至于膂骨。

    九寸八分分之七。

    (葉底) 此脊背之骨度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者。

    自頂後之發際。

    至背骨之大椎。

    計長二寸五分。

    膂骨。

     脊骨也。

    自背骨之大椎。

    循膂骨以下至于尾。

    計二十一節。

    共長三尺。

    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

     其奇分之九厘。

    在下節計算。

    故膂骨以上。

    計有七節。

    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

    則七得七寸。

    四七二寸八分。

    共九寸八分。

    又每節一厘。

    共計九寸八分七厘。

    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玉師問曰。

     脊椎二十一節。

    隻詳論上七節之度數何也。

    曰。

    七節之旁。

    乃膈俞也。

    髒腑之氣。

    皆從内膈而出。

     如逆傷髒氣則死。

    刺傷腑氣。

    皆為傷中。

    故曰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

    而本經論五髒之背俞。

    亦兼論七節之膈俞。

    不可妄刺者也。

     此衆人骨之度也。

    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

    其見浮而堅。

    其見明而大者多血。

    細而沉者多氣也。

     此總結骨之度數。

    定經脈之長短也。

    經脈之浮而堅。

    明而大者多血。

    細而沉者多氣。

    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