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腸小腸。
膀胱俞兮中膂白環。
自從大杼至此。
去脊中寸半之旁。
又有上次中下四。
在腰四空以相将。
會陽居尻尾之側。
始了背中二行。
仍上肩胛而下。
附分二椎之旁。
三椎魄戶。
四椎膏肓。
神堂兮膈關。
魂門兮陽綱。
意舍兮胃倉。
肓門志室。
秩邊胞肓。
承扶浮與委陽。
殷門委中而合陽。
承筋承山到飛揚。
輔陽昆侖至仆參。
申脈金門。
探京骨之場。
束骨通谷。
抵至陰小趾之旁。
卷二 經脈第十 膀胱諸穴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
目内角始睛明。
眉頭陷中攢竹取。
曲差發際上五分。
五處發止一寸是。
承光發上二寸半。
通天絡玉枕穴。
相去寸五調勻看。
玉枕挾腦一寸三。
入發二寸枕骨現。
天柱項後發際中。
大筋外廉陷中獻。
自此夾脊開寸五。
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俞厥陰四。
心俞五椎之下論。
膈七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腎。
大腸十六之下椎。
小腸十八膀十九。
中膂内俞二十椎。
白環廿一椎下當。
以上諸穴可排之。
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
會陽陰尾尻骨旁。
背部二行諸穴了。
又從脊上開三寸。
第二椎下為附分。
三椎魄戶四膏肓。
第五椎下神堂尊。
第六膈關七。
第九魂門陽綱十。
十一意舍之穴存。
十二胃倉穴已分。
十三肓門端正在。
十四志室不須論。
十九胞肓廿秩邊。
背部三行諸穴勻。
又從臀下陰文取。
承扶居于陷中主。
浮扶下方六分。
委陽扶下寸六數。
殷門扶下六寸長。
中外廉兩筋鄉。
委中膝骨約紋裡。
此下三寸尋合陽。
承筋腳跟上七寸。
穴在腸之中央。
承山下分肉間。
外踝七寸上飛揚。
輔陽外踝上三寸。
昆侖後跟陷中央。
仆參亦在踝骨下。
申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申脈下一寸。
京骨外側骨際量。
束骨本節後陷中。
通谷節前陷中強。
至陰卻在小趾側。
太陽之穴始周詳。
(計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腎足少陰之脈。
起于小趾之下。
邪趨足心。
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以上内。
出外廉。
上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面如漆柴。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KTKT如無所見。
心如懸。
若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幹。
咽腫上氣。
嗌幹及痛。
煩心。
心痛。
黃膽。
腸。
脊股内後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肉。
緩帶披發。
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KT音荒強上聲) 趨、向也。
足少陰起足小趾之下。
斜趨足心之湧泉。
轉出内踝前。
起大骨下之然谷。
下循内踝後之太溪。
别入跟中之大鐘照海水泉。
乃折自大鐘之外。
上循内踝。
行厥陰太陰兩經之後。
經本經複溜交信穴。
過脾經之三陰交。
上内循築賓。
出内廉。
抵陰谷。
上股内後廉貫脊。
會于督脈之長強。
還出于前。
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
當肓俞之所。
臍之左右屬腎。
下臍過任脈之關元。
中極而絡膀胱。
其直行者。
從肓俞屬腎處上行。
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
貫肝。
上循幽門上膈。
曆部廊入肺中。
循神封靈墟神藏中俞府。
而上循喉嚨。
并人迎挾舌本而終。
其支者。
自神藏别出繞心。
注胸之膻中。
以交于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少陰是動為病。
則上下之氣不交。
故饑不欲食。
心如懸若饑狀。
氣不足于下則善恐。
不足于上。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少陰屬腎。
腎上連肺。
而腎為生氣之原。
面如漆柴者。
少陰之氣不升也。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者。
少陰之生氣。
不上交于肺。
而肺氣上逆也。
坐而欲起者。
躁動之象。
少陰之氣。
厥于下而欲上也。
骨之精為瞳子。
目KTKT無所見者。
精氣不升也。
此少陰腎髒之生氣。
厥逆于下。
而為此諸病。
故為骨厥也。
夫腎主藏精。
如主腎所生之病。
則精液不能上滋。
而為口熱舌幹嗌痛煩心諸證。
蓋水不上濟。
則火盛于上矣。
氣逆于下。
則為痿厥諸證矣。
生當作牲。
周禮雲。
始養之謂畜。
将用之謂牲。
又牛羊豕曰三牲。
夫羊為火畜。
牛為土畜。
豕為水畜。
其性躁善奔。
強食牲肉。
以助腎氣上升。
而與火土之相合也。
緩帶者。
取其伸舒也。
夫腎髒之精。
奉心神化赤而為血。
發乃血之餘也。
披發者。
使神氣之下交也。
大杖重履者。
運筋骨之氣也。
夫陰陽之氣。
有厥于腎者。
有厥于者。
有厥于踝者。
有厥于骨者。
此章論少陰之氣。
厥逆于下。
而曰強食牲肉。
曰緩帶披發。
蓋少陰為陰陽生氣之原也。
尚禦公曰。
陷下者。
謂氣之下陷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水火陰陽之氣。
發原于腎髒。
故于少陰腎經。
則曰強食生肉。
緩帶披發。
拽杖步履。
蓋欲陰陽之生氣上升。
而環轉出入也。
是陰陽六氣。
本于髒腑五行之所生。
故曰是動者。
謂六氣運用于外。
應司天在泉。
上下升降。
動而不息。
所生者。
謂神機化運。
從内而生。
外内出入。
生化無窮。
是氣之生于内。
而運動于外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腎經諸穴歌 足少陰兮廿七。
湧泉流于然谷。
太溪大鐘兮水泉緣。
照海複溜兮交信續。
從築賓兮上陰谷。
撩橫骨兮大赫麓。
氣穴四滿兮中注。
肓俞上通于商曲。
守石關兮陰都甯。
閉通谷兮幽門肅。
步廊神封而靈墟存。
神藏中而俞府足。
卷二 經脈第十 腎經諸穴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
然骨踝下一寸前。
(内踝前一寸)太溪踝後跟骨上。
大鐘跟後腫中邊。
(足跟後腫中大骨上兩筋間也)水泉溪下一寸覓。
照海踝下四寸安。
複溜踝上前二寸。
交信踝上二寸聯。
一穴止隔筋前後。
太陽之後少陽前。
(前旁骨是複溜後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築賓内踝上分。
陰谷膝下曲漆間。
橫骨大赫并氣穴。
四滿中注亦相連。
各開中行隻寸半。
上下相去一寸便。
上膈肓俞亦一寸。
肓俞臍旁半寸邊。
肓俞商曲石關來。
陰都通谷幽門辟。
各開中行五分挾。
六穴上下一寸裁。
步廊神封靈墟存。
神藏中俞府尊。
各開中行計二寸。
上下寸六六穴分。
俞府璇玑旁二寸。
取之得法自然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下膈曆絡三焦。
其支者。
循胸中出脅。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内。
行太陰少陰之間。
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
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心中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脅上際為腋。
小指次指。
乃小指之次指。
無名指也。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下之包絡。
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
由是下膈曆絡三焦。
曆者。
謂三焦各有部署。
在胃脘上中下之間。
其脈分絡于三焦也。
其支者。
自屬心包。
上循胸出脅。
下腋三寸天池穴。
上行抵腋下。
下循内之天泉。
以界手太陰肺經。
手少陰心經兩經之中間。
入肘中之曲澤穴。
又由肘中下臂。
行臂兩筋之間。
循門間使内關大陵。
入掌中勞宮。
循中指出其端之中沖。
其支别者。
從掌中。
循無名指出其端。
而交于手少陽三焦經也。
厥陰是動。
則病手心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經氣之病于外也。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蓋甚則從外而内。
其有餘于内也。
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
故主脈。
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掌中熱。
蓋自内而外也。
脈口一盛而躁。
病在手厥陰。
故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二 經脈第十 心包絡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脈。
計有九穴而終。
自天池天泉為始。
逐曲澤門而通。
間使行于内關。
大陵近乎勞宮。
既由掌握。
抵于中沖。
卷二 經脈第十 心包絡諸穴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
乳後一寸腋下三。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天泉曲腋下二寸。
曲澤屈肘陷中央。
門去腕方五寸。
(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腕後三寸量。
内關去腕隻二寸。
大陵掌後兩筋間。
勞宮屈中名指取。
(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中指之末中沖良。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循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心包。
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
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
前交頰。
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
汗出。
目銳痛。
頰腫。
耳前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屯) 臂骨盡處為腕。
盡處為肘。
膊下對腋處為。
目下為。
手少陽起于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
(第四指也)上出曆液門中渚四指之間。
循手表腕之陽池。
出臂外兩骨之間。
至天井穴。
從天井上行。
循臂之外。
曆清冷淵消铄。
行手太陽之裡。
手陽明之外。
上肩循臂。
會肩天。
交出足少陽之後。
過秉風肩井。
下入缺盆。
複由足陽明之外。
而會交于膻中之上焦。
散布絡繞于心包絡。
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
附右腎而生。
其支行者。
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
上項過大椎。
循天牖上耳後。
經翳風脈顱囟。
直上出耳上角。
至角孫。
過懸厘颔厭。
及過陽白睛明。
屈曲耳頰至。
會顴之分。
其又支者。
從耳後翳風穴。
入耳中。
過聽宮。
曆耳門和。
卻出至目銳。
合瞳子。
循絲竹空。
而交于足少陽膽經也。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故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相火之有餘于上也。
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
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
陽加于陰。
則汗出也。
目銳痛。
頰腫。
耳後肩肘臂小指次指。
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人迎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二 經脈第十 三焦諸穴歌 手少陽三焦之脈。
二十三穴之間。
關沖液門中渚。
陽池外關通連。
支溝會宗三陽絡。
四渎天井清冷淵。
消铄會。
肩相聯。
天處天牖之下。
翳風讓脈居先。
顱囟定而角孫近耳。
絲竹空而和接焉。
耳門已畢。
經穴已全。
卷二 經脈第十 三焦諸穴歌 無名之外端關沖。
液門小次指陷中。
中渚液下去一寸。
陽池腕上之陷中。
外關腕後方二寸。
腕後三寸支溝容。
腕後三寸内會宗。
空中有穴用心攻。
腕後四寸三陽絡。
四渎肘前五寸着。
天井肘外大骨後。
骨罅中間一寸摸。
肘後二寸清冷淵。
消铄對腋臂外落。
會肩前三寸量。
肩上陷中央。
天缺盆陷處上。
天牖天容之外旁。
(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翳風耳後尖角陷。
(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脈耳後青脈現。
(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顱囟亦在青絡脈。
角孫耳廓中間上。
耳門耳前起肉中。
(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和耳前動脈張。
欲知絲竹空何在。
眉後陷中仔細量。
(計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别銳下大迎。
合手少陽抵于下。
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
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入小趾次趾之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之間。
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脅下腫。
馬刀俠瘿。
汗出。
振寒瘧。
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趾次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腋下為脅。
脅又名。
曲骨之外為毛際。
毛際兩旁動脈為氣沖。
捷骨之下為髀厭。
即髀樞也。
脅骨之下為季脅。
(屬肝經穴名章門)骨為輔骨。
外踝以上為絕骨。
足面為跗。
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
大指爪甲後為三毛。
足少陽膽經。
起于目銳之瞳子。
由聽會過客主人。
上抵頭角。
循颔厭。
下懸顱懸厘。
由懸厘上循耳。
上發際。
至曲鬓率谷。
由率谷外折。
下耳後。
循天沖浮白竅陰完骨。
又自完骨外折。
循本神過曲差。
下至陽白會睛明。
複從睛明上行。
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至頸。
過天牖。
行手少陽之脈前。
下至肩上。
循肩井。
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後。
過大椎大杼秉風。
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
從耳後颞間過翳風之分。
入耳中過聽宮。
複自聽宮至目銳瞳子之分。
其支者。
别自目外瞳子而下大迎。
合手少陽于。
當顴之分。
下臨頰車下頸。
循本經之前。
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
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
即期門之所絡肝。
下至日月之分屬于膽也。
自屬膽處。
循脅内章門之裡。
至氣沖。
繞毛際。
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
其直行者。
從缺盆下腋循胸。
曆淵液辄筋日月。
過季脅。
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入上中長強而下。
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
曆中渎陽關。
出膝外廉。
抵陽陵泉。
又自陽陵泉下于輔骨前。
曆陽交外丘光明。
直下抵絕骨之端。
循陽輔懸鐘。
而下出外踝之前。
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五會俠溪。
乃上入小趾次趾之間至竅陰而終。
其支别者。
自足跗面臨泣别行。
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
還貫入爪甲。
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肝經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
少陽之氣不升也。
少陽主初陽之生氣。
故膽氣升。
十一髒腑之氣皆升。
經雲。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平脈篇雲。
陽氣長則其色鮮。
其顔光。
其聲商。
毛發長。
少陽之動氣為病。
則厥逆而不升。
故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少陽相火主氣。
足下反熱者。
火逆于下也。
是為陽氣厥逆之所緻也。
少陽屬腎。
故主骨所生病者。
為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腋下胸脅髀膝胫踝皆痛。
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血脈留滞。
則為馬刀俠瘿。
陽加于陰。
則為汗出。
陽逆于下。
則為振寒。
少陽主骨。
故諸節皆痛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
瞳子近聽會間。
客主人在颔厭集。
懸顱懸厘曲鬓前。
率谷天沖見浮白。
竅陰完骨本神連。
陽白臨泣目窗近。
正榮承靈腦空焉。
風池肩井兮淵液。
辄筋日月京門聯。
帶脈五樞而下。
維道居相沿。
環跳風市抵中渎。
陽關之下陽陵泉。
陽交外丘光明穴。
陽輔懸鐘穴可瞻。
丘墟臨泣地五會。
俠溪竅陰膽經全。
卷二 經脈第十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
頭上廿穴分三折。
起自瞳子至風池。
積數陳之次序說。
瞳子近五分。
耳前陷中聽會穴。
客主人名上關同。
耳前起骨開口空。
颔厭懸顱之二穴。
腦空上廉曲角下。
(腦空即颞颔厭懸顱二穴在曲頰之下腦空之上)懸厘之穴異于茲。
腦空下廉曲角上。
曲鬓耳上發際隅。
(耳上發際曲隅陷中)率谷耳上寸半安。
天沖耳後入發二。
(耳後入發際二寸)浮白入發一寸間。
竅陰即是枕骨穴。
完骨之上有空連。
(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完骨耳後入發際。
量得四分須用記。
本神神庭旁二寸。
入發一寸耳上系。
陽白眉上方一寸。
發上五分臨泣是。
(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發上一寸當陽穴。
發上寸半目窗至。
正營發上二寸半。
承靈發上四寸谛。
腦空發上五寸半。
風池耳後發陷寄。
(在耳後颞後腦空下發際陷中至此計二十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折多、難以分别、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歌曰、一瞳子二聽會、三主人兮颔厭四、五懸顱兮六懸厘、第七數兮曲鬓随、八率谷兮九天沖、十浮白兮之穴從、十一竅陰來相繼、十二完骨一折終、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陽白二折随、十五臨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十七正榮十八靈、十九腦戶廿風池、根據次細心量取之、膽經頭上穴吾知、)肩井肩上陷中求。
大骨之前一寸半。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陷中)淵液腋下方三寸。
辄筋期下五分判。
期門卻是肝經穴。
相去巨阙四寸半。
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骨監骨下腰絆。
(監骨下腰下季脅本挾脊腎之募)帶脈章門下寸八。
五樞章下寸八貫。
(五樞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章下八寸三。
章門緣是肝經穴。
下脘之旁九寸含。
環跳髀樞宛宛中。
(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屈上伸下取穴同。
風市垂手中指盡。
膝上五寸中渎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
陽陵膝下一寸從。
陽交外踝上七寸。
外丘踝上六寸容。
踝上五寸光明穴。
踝上四寸陽輔通。
踝上三寸懸鐘在。
丘墟踝前之陷中。
此去俠溪四寸五。
卻是膽經原穴功。
臨泣俠溪後寸半。
五會去溪一寸窮。
俠溪在趾歧骨内。
竅陰四五二趾中。
(計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循陰股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内。
其支者。
複從肝别貫膈。
上注肺。
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飧洩。
狐疝。
遺溺。
閉癃。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反小于人迎也。
三毛後橫紋為叢毛。
髀内為股。
臍下為小腹。
目内深處為系。
颃颡。
上竅也。
足厥陰起于足大趾叢毛之大敦。
循足跗上廉。
曆行間太沖。
抵内踝前一寸之中封。
自中封上踝。
過三陰交。
曆蠡溝中都。
複上一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至膝關曲泉。
循股内之陰包五裡陰廉。
遂當沖門府舍之分。
入陰毛中。
左右相交。
環繞陰器。
抵小腹而上。
會曲骨中極關元。
複循章門。
至期門之所。
挾胃屬肝。
下日月之分。
絡于膽也。
又自期門上貫膈。
行食窦之外。
大包之裡。
散布脅肋。
上雲門淵液之間。
人迎之外。
循喉嚨之後。
上出颃颡。
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
連目系。
上出額。
行臨泣之裡。
與督脈相會于巅頂之百會。
其支行者。
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
本經之裡。
下頰裡交環于唇口之内。
其又支者。
從期門屬肝處别貫膈。
行食窦之外。
本經之裡。
上注肺。
下行至中焦。
挾中脘之分。
以交于手太陰肺經也。
是在厥陰之動氣。
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蓋厥陰從少陽中氣之化。
厥陰之化氣病也。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厥陰之本氣病也。
是主肝所生之病者。
胸滿。
嘔逆。
蓋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行氣于經。
肝所生病。
則肝氣厥逆。
不能行散谷精。
故胸滿嘔逆也。
肝主疏洩。
肝氣虛。
則飧洩遺溺。
實則閉癃。
狐疝。
随經脈晝夜出入之疝也。
為此是動所生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反小于人迎也。
以上論榮氣生于中焦。
從肺脈循行于十二經脈之中。
外内上下相交。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周而複始。
環轉之無端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肝經諸穴歌 足厥陰。
一十三穴終。
起大敦于行間。
循太沖于中封。
蠡溝中都之會。
膝關曲泉之宮。
襲陰包于五裡。
陰廉乃發。
尋羊矢于章門。
期門可攻。
卷二 經脈第十 肝經諸穴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
(内側為隐白外側為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
太沖本節後二寸。
跟前一寸号中封。
(足内踝骨一寸筋裡宛宛中)蠡溝踝上五寸是。
(内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後七寸中。
(内踝上七寸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
曲泉曲膝盡橫紋。
陰包膝上方四寸。
(股内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内側必有槽中)氣沖三寸下五裡。
(氣沖上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陰廉沖下有二寸。
羊矢沖下一寸許。
氣沖卻是胃經穴。
鼠鼷之上一寸主。
鼠鼷橫骨端盡處。
相去中行四寸止。
章門下脘旁九寸。
肘尖盡處側卧取。
期門又在巨阙旁。
四寸五分無差矣。
卷二 經脈第十 附督脈歌 (經脈之循于身以前身以後者憑任督二脈以分上下左右) 督脈在背之中行。
二十七穴始長強。
舞腰俞兮歌陽關。
入命門兮懸樞當。
脊中束筋造至陽。
靈台神道身柱詳。
陶道大椎至啞門。
風府腦戶強間分。
後項百會兮前項。
囟會上星兮神庭。
素水溝。
至于鼻下。
兌端交龈。
交于内唇。
卷二 經脈第十 附督脈歌 督脈龈交唇内鄉。
兌端正在唇端央。
水溝鼻下溝中索。
素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面南下。
先以前後發際量。
分為一尺又二寸。
發上五分神庭當。
發上一寸上星位。
發上二寸囟會良。
前項發上三寸半。
百會發上五寸央。
(在頂中央旋毛中兩耳尖上、可容爪甲性理北溪陳氏曰、略近些北、猶天之極星居北、夫言一尺有二而其數隻一尺一寸者何也、蓋前後發際無穴而必以前後發際量起、則有一寸在也、)會後寸半即後頂。
會後三寸強間明。
會後腦戶四寸半。
後發入寸風府行。
(項後發際入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止、即百會後五寸半也、)發上五分啞門在。
(後發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
自此項骨下脊。
分為二十有四椎。
大椎上有項骨在。
約有三椎莫算之。
尾有長強亦不算。
中間廿一可排推。
大椎大骨為第一。
二椎節後陶道知。
第三椎間身柱在。
第五神道不須疑。
第六靈台至陽七。
第九身内筋縮思。
十一脊中之穴在。
十二懸樞之穴奇。
十四命門腎俞并。
十六陽關自可知。
二十一椎即腰俞。
脊尾骨端長強随。
(共二十七穴) 卷二 經脈第十 附任脈歌 任脈二十四。
穴行腹與胸。
會陰始兮曲骨從。
中極關元石門通。
氣海陰交會。
神關水分逢。
下脘建裡兮。
中脘上脘。
巨阙鸠尾兮。
中庭膻中。
玉堂上紫宮華蓋。
璇玑上天突之宮。
飲彼廉泉。
承漿味融。
卷二 經脈第十 附任脈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
曲骨毛際陷中安。
中極臍下四寸取。
關元臍下三寸連。
臍下二寸石門穴。
臍下寸半氣海全。
臍下一寸陰交穴。
臍之中央号神阙。
臍上一寸為水分。
臍上二寸下脘列。
臍上三寸名建裡。
中脘臍上四寸許。
臍上五寸上脘在。
巨阙臍上六寸五。
鸠尾蔽骨下五分。
中庭膻中寸六取。
膻中卻在兩乳間。
膻上寸六玉堂主。
膻上紫宮三寸二。
膻上華蓋四八舉。
(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
玑上一寸天突起。
天突喉下約四寸。
廉泉颔下骨尖已。
承漿頤前唇棱下。
任脈中央行腹裡。
(行腹中央共二十七穴) 手太陰氣絕。
則皮毛焦。
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
津液去皮節者。
則爪枯毛折。
毛折者。
則毛先死。
丙笃丁死。
火勝金也。
此論三陰三陽之氣終也。
皮脈肉筋骨。
髒腑之外應也。
髒腑者。
雌雄之内合也。
陰陽六氣。
本于髒腑之五行所生。
氣先死于外。
而後髒腑絕于内也。
手太陰之氣。
主于皮毛。
是以太陰氣絕。
則皮毛焦。
手太陰主氣。
氣主熏膚澤毛。
故太陰者。
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是以氣不榮則皮毛焦。
津液者。
随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淖澤于骨節。
潤澤于皮膚。
氣不榮。
則津液去皮節矣。
津液去皮節。
則爪枯毛折矣。
毛先死者。
手太陰之氣。
先絕于外也。
丙笃丁死。
肺藏之氣。
死于内也。
尚禦公曰。
按上古天元冊文。
丹蒼素元之天氣。
經于五方分野。
合化地之五行。
而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五營運論曰。
神在天為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是人之立形定氣。
本于五行所生。
故曰其生五。
其數三。
謂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陰三陽之數。
是以所生病者。
髒腑五行之病生于内也。
是動者。
六氣之運動于外而為病也。
然是動所生之病。
皆終于三陰三陽之氣者。
髒腑五行之氣。
本于天之所化。
故天氣先絕。
而後髒腑之氣終也。
朱濟公曰。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本經論人秉天地之氣所生。
配合天地陰陽。
五運六氣。
能明乎造化死生之道。
一點靈明。
與太虛同體。
萬劫常存。
本未嘗有生。
未嘗有死也。
張玉師曰。
形謂之器。
故曰無形無患。
蓋既成形器。
未有不損壞者也。
然此一靈真性。
雖千磨百煉。
愈究愈精。
故佛老以真空見性。
靈素二經。
謂空中有真。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髦色不澤。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笃癸死。
水勝火也。
心主血脈。
故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随氣行者也。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随脈氣流行者也。
夫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髦者。
血氣之所生也。
故血脈不流。
則髦色不澤。
面如漆柴。
少陰氣絕。
則血先死。
壬笃癸死。
心髒之火氣滅也。
足太陰氣絕者。
則脈不榮肌肉。
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
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氣生于脾。
脾髒榮而外主肌肉。
是以太陰氣絕。
則脈不榮于肌肉矣。
脾開竅于口。
主為衛。
使之迎糧。
故唇舌為肌肉之本。
脈不榮則肉萎唇反。
太陰之生氣絕于外也。
甲笃乙死。
脾髒之氣死于内也。
足少陰氣絕。
則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
則肉不能着也。
骨肉不相親。
則肉軟卻。
肉軟卻。
故齒長而垢。
發無澤。
發無澤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
土勝水也。
足少陰之氣主骨。
故氣絕則骨枯。
冬脈者。
謂五髒之脈氣。
合四時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
夫溪骨屬骨。
肉本于骨也。
故骨不濡。
則肉不能着于骨。
而骨肉不相親矣。
骨肉不相親。
則骨氣外脫而齒長矣。
夫腎主藏精而化血。
發者。
血之餘也。
發無澤者。
腎髒之精氣絕而骨先死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陰氣而脈絡于舌本也。
故脈弗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卵縮。
則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勝木也。
足厥陰之氣主筋。
故氣絕則筋絕矣。
厥陰者肝脈。
肝者筋之合。
謂厥陰之氣。
合于肝脈。
肝髒之氣。
合于筋也。
聚于陰氣者。
筋氣之會于宗筋也。
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
故脈不榮于筋。
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
厥陰氣絕。
則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勝木而肝髒之木氣絕也。
五陰氣俱絕。
則目系轉。
轉則目運。
目運者為志先死。
志先死。
則一日半死矣。
此總結五髒五行之氣。
本于先天之水火也。
心系上系于目系。
目系轉者。
心氣将絕也。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志。
神生于精。
火生于水。
故志死而神先絕。
所謂生則俱生。
急則俱死也。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一日半者。
一二日之間。
陰陽水火之氣。
終于天地始生之數也。
六陽氣絕。
則陰與陽相離。
離則腠理發洩。
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此言六腑三陽之氣終也。
陰陽離合論曰。
未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陰。
已出地者。
名曰陰中之陽。
蓋三陽之氣。
根于陰而出于陽。
是以六陽将絕。
則陰與陽相離矣。
離則陽氣外脫。
腠理發洩。
絕汗乃出。
而陽氣終也。
三陽者。
應天之氣。
是以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尚禦公曰。
此章與本經終始篇。
素
膀胱俞兮中膂白環。
自從大杼至此。
去脊中寸半之旁。
又有上次中下四。
在腰四空以相将。
會陽居尻尾之側。
始了背中二行。
仍上肩胛而下。
附分二椎之旁。
三椎魄戶。
四椎膏肓。
神堂兮膈關。
魂門兮陽綱。
意舍兮胃倉。
肓門志室。
秩邊胞肓。
承扶浮與委陽。
殷門委中而合陽。
承筋承山到飛揚。
輔陽昆侖至仆參。
申脈金門。
探京骨之場。
束骨通谷。
抵至陰小趾之旁。
卷二 經脈第十 膀胱諸穴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
目内角始睛明。
眉頭陷中攢竹取。
曲差發際上五分。
五處發止一寸是。
承光發上二寸半。
通天絡玉枕穴。
相去寸五調勻看。
玉枕挾腦一寸三。
入發二寸枕骨現。
天柱項後發際中。
大筋外廉陷中獻。
自此夾脊開寸五。
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俞厥陰四。
心俞五椎之下論。
膈七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腎。
大腸十六之下椎。
小腸十八膀十九。
中膂内俞二十椎。
白環廿一椎下當。
以上諸穴可排之。
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
會陽陰尾尻骨旁。
背部二行諸穴了。
又從脊上開三寸。
第二椎下為附分。
三椎魄戶四膏肓。
第五椎下神堂尊。
第六膈關七。
第九魂門陽綱十。
十一意舍之穴存。
十二胃倉穴已分。
十三肓門端正在。
十四志室不須論。
十九胞肓廿秩邊。
背部三行諸穴勻。
又從臀下陰文取。
承扶居于陷中主。
浮扶下方六分。
委陽扶下寸六數。
殷門扶下六寸長。
中外廉兩筋鄉。
委中膝骨約紋裡。
此下三寸尋合陽。
承筋腳跟上七寸。
穴在腸之中央。
承山下分肉間。
外踝七寸上飛揚。
輔陽外踝上三寸。
昆侖後跟陷中央。
仆參亦在踝骨下。
申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申脈下一寸。
京骨外側骨際量。
束骨本節後陷中。
通谷節前陷中強。
至陰卻在小趾側。
太陽之穴始周詳。
(計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腎足少陰之脈。
起于小趾之下。
邪趨足心。
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以上内。
出外廉。
上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面如漆柴。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KTKT如無所見。
心如懸。
若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幹。
咽腫上氣。
嗌幹及痛。
煩心。
心痛。
黃膽。
腸。
脊股内後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肉。
緩帶披發。
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KT音荒強上聲) 趨、向也。
足少陰起足小趾之下。
斜趨足心之湧泉。
轉出内踝前。
起大骨下之然谷。
下循内踝後之太溪。
别入跟中之大鐘照海水泉。
乃折自大鐘之外。
上循内踝。
行厥陰太陰兩經之後。
經本經複溜交信穴。
過脾經之三陰交。
上内循築賓。
出内廉。
抵陰谷。
上股内後廉貫脊。
會于督脈之長強。
還出于前。
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
當肓俞之所。
臍之左右屬腎。
下臍過任脈之關元。
中極而絡膀胱。
其直行者。
從肓俞屬腎處上行。
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
貫肝。
上循幽門上膈。
曆部廊入肺中。
循神封靈墟神藏中俞府。
而上循喉嚨。
并人迎挾舌本而終。
其支者。
自神藏别出繞心。
注胸之膻中。
以交于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少陰是動為病。
則上下之氣不交。
故饑不欲食。
心如懸若饑狀。
氣不足于下則善恐。
不足于上。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少陰屬腎。
腎上連肺。
而腎為生氣之原。
面如漆柴者。
少陰之氣不升也。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者。
少陰之生氣。
不上交于肺。
而肺氣上逆也。
坐而欲起者。
躁動之象。
少陰之氣。
厥于下而欲上也。
骨之精為瞳子。
目KTKT無所見者。
精氣不升也。
此少陰腎髒之生氣。
厥逆于下。
而為此諸病。
故為骨厥也。
夫腎主藏精。
如主腎所生之病。
則精液不能上滋。
而為口熱舌幹嗌痛煩心諸證。
蓋水不上濟。
則火盛于上矣。
氣逆于下。
則為痿厥諸證矣。
生當作牲。
周禮雲。
始養之謂畜。
将用之謂牲。
又牛羊豕曰三牲。
夫羊為火畜。
牛為土畜。
豕為水畜。
其性躁善奔。
強食牲肉。
以助腎氣上升。
而與火土之相合也。
緩帶者。
取其伸舒也。
夫腎髒之精。
奉心神化赤而為血。
發乃血之餘也。
披發者。
使神氣之下交也。
大杖重履者。
運筋骨之氣也。
夫陰陽之氣。
有厥于腎者。
有厥于者。
有厥于踝者。
有厥于骨者。
此章論少陰之氣。
厥逆于下。
而曰強食牲肉。
曰緩帶披發。
蓋少陰為陰陽生氣之原也。
尚禦公曰。
陷下者。
謂氣之下陷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水火陰陽之氣。
發原于腎髒。
故于少陰腎經。
則曰強食生肉。
緩帶披發。
拽杖步履。
蓋欲陰陽之生氣上升。
而環轉出入也。
是陰陽六氣。
本于髒腑五行之所生。
故曰是動者。
謂六氣運用于外。
應司天在泉。
上下升降。
動而不息。
所生者。
謂神機化運。
從内而生。
外内出入。
生化無窮。
是氣之生于内。
而運動于外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腎經諸穴歌 足少陰兮廿七。
湧泉流于然谷。
太溪大鐘兮水泉緣。
照海複溜兮交信續。
從築賓兮上陰谷。
撩橫骨兮大赫麓。
氣穴四滿兮中注。
肓俞上通于商曲。
守石關兮陰都甯。
閉通谷兮幽門肅。
步廊神封而靈墟存。
神藏中而俞府足。
卷二 經脈第十 腎經諸穴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
然骨踝下一寸前。
(内踝前一寸)太溪踝後跟骨上。
大鐘跟後腫中邊。
(足跟後腫中大骨上兩筋間也)水泉溪下一寸覓。
照海踝下四寸安。
複溜踝上前二寸。
交信踝上二寸聯。
一穴止隔筋前後。
太陽之後少陽前。
(前旁骨是複溜後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築賓内踝上分。
陰谷膝下曲漆間。
橫骨大赫并氣穴。
四滿中注亦相連。
各開中行隻寸半。
上下相去一寸便。
上膈肓俞亦一寸。
肓俞臍旁半寸邊。
肓俞商曲石關來。
陰都通谷幽門辟。
各開中行五分挾。
六穴上下一寸裁。
步廊神封靈墟存。
神藏中俞府尊。
各開中行計二寸。
上下寸六六穴分。
俞府璇玑旁二寸。
取之得法自然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下膈曆絡三焦。
其支者。
循胸中出脅。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内。
行太陰少陰之間。
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
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心中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脅上際為腋。
小指次指。
乃小指之次指。
無名指也。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下之包絡。
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
由是下膈曆絡三焦。
曆者。
謂三焦各有部署。
在胃脘上中下之間。
其脈分絡于三焦也。
其支者。
自屬心包。
上循胸出脅。
下腋三寸天池穴。
上行抵腋下。
下循内之天泉。
以界手太陰肺經。
手少陰心經兩經之中間。
入肘中之曲澤穴。
又由肘中下臂。
行臂兩筋之間。
循門間使内關大陵。
入掌中勞宮。
循中指出其端之中沖。
其支别者。
從掌中。
循無名指出其端。
而交于手少陽三焦經也。
厥陰是動。
則病手心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經氣之病于外也。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蓋甚則從外而内。
其有餘于内也。
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
故主脈。
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掌中熱。
蓋自内而外也。
脈口一盛而躁。
病在手厥陰。
故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二 經脈第十 心包絡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脈。
計有九穴而終。
自天池天泉為始。
逐曲澤門而通。
間使行于内關。
大陵近乎勞宮。
既由掌握。
抵于中沖。
卷二 經脈第十 心包絡諸穴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
乳後一寸腋下三。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天泉曲腋下二寸。
曲澤屈肘陷中央。
門去腕方五寸。
(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腕後三寸量。
内關去腕隻二寸。
大陵掌後兩筋間。
勞宮屈中名指取。
(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中指之末中沖良。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循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心包。
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
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
前交頰。
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
汗出。
目銳痛。
頰腫。
耳前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屯) 臂骨盡處為腕。
盡處為肘。
膊下對腋處為。
目下為。
手少陽起于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
(第四指也)上出曆液門中渚四指之間。
循手表腕之陽池。
出臂外兩骨之間。
至天井穴。
從天井上行。
循臂之外。
曆清冷淵消铄。
行手太陽之裡。
手陽明之外。
上肩循臂。
會肩天。
交出足少陽之後。
過秉風肩井。
下入缺盆。
複由足陽明之外。
而會交于膻中之上焦。
散布絡繞于心包絡。
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
附右腎而生。
其支行者。
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
上項過大椎。
循天牖上耳後。
經翳風脈顱囟。
直上出耳上角。
至角孫。
過懸厘颔厭。
及過陽白睛明。
屈曲耳頰至。
會顴之分。
其又支者。
從耳後翳風穴。
入耳中。
過聽宮。
曆耳門和。
卻出至目銳。
合瞳子。
循絲竹空。
而交于足少陽膽經也。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故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相火之有餘于上也。
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
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
陽加于陰。
則汗出也。
目銳痛。
頰腫。
耳後肩肘臂小指次指。
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人迎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二 經脈第十 三焦諸穴歌 手少陽三焦之脈。
二十三穴之間。
關沖液門中渚。
陽池外關通連。
支溝會宗三陽絡。
四渎天井清冷淵。
消铄會。
肩相聯。
天處天牖之下。
翳風讓脈居先。
顱囟定而角孫近耳。
絲竹空而和接焉。
耳門已畢。
經穴已全。
卷二 經脈第十 三焦諸穴歌 無名之外端關沖。
液門小次指陷中。
中渚液下去一寸。
陽池腕上之陷中。
外關腕後方二寸。
腕後三寸支溝容。
腕後三寸内會宗。
空中有穴用心攻。
腕後四寸三陽絡。
四渎肘前五寸着。
天井肘外大骨後。
骨罅中間一寸摸。
肘後二寸清冷淵。
消铄對腋臂外落。
會肩前三寸量。
肩上陷中央。
天缺盆陷處上。
天牖天容之外旁。
(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翳風耳後尖角陷。
(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脈耳後青脈現。
(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顱囟亦在青絡脈。
角孫耳廓中間上。
耳門耳前起肉中。
(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和耳前動脈張。
欲知絲竹空何在。
眉後陷中仔細量。
(計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别銳下大迎。
合手少陽抵于下。
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
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入小趾次趾之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之間。
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脅下腫。
馬刀俠瘿。
汗出。
振寒瘧。
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趾次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腋下為脅。
脅又名。
曲骨之外為毛際。
毛際兩旁動脈為氣沖。
捷骨之下為髀厭。
即髀樞也。
脅骨之下為季脅。
(屬肝經穴名章門)骨為輔骨。
外踝以上為絕骨。
足面為跗。
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
大指爪甲後為三毛。
足少陽膽經。
起于目銳之瞳子。
由聽會過客主人。
上抵頭角。
循颔厭。
下懸顱懸厘。
由懸厘上循耳。
上發際。
至曲鬓率谷。
由率谷外折。
下耳後。
循天沖浮白竅陰完骨。
又自完骨外折。
循本神過曲差。
下至陽白會睛明。
複從睛明上行。
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至頸。
過天牖。
行手少陽之脈前。
下至肩上。
循肩井。
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後。
過大椎大杼秉風。
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
從耳後颞間過翳風之分。
入耳中過聽宮。
複自聽宮至目銳瞳子之分。
其支者。
别自目外瞳子而下大迎。
合手少陽于。
當顴之分。
下臨頰車下頸。
循本經之前。
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
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
即期門之所絡肝。
下至日月之分屬于膽也。
自屬膽處。
循脅内章門之裡。
至氣沖。
繞毛際。
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
其直行者。
從缺盆下腋循胸。
曆淵液辄筋日月。
過季脅。
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入上中長強而下。
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
曆中渎陽關。
出膝外廉。
抵陽陵泉。
又自陽陵泉下于輔骨前。
曆陽交外丘光明。
直下抵絕骨之端。
循陽輔懸鐘。
而下出外踝之前。
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五會俠溪。
乃上入小趾次趾之間至竅陰而終。
其支别者。
自足跗面臨泣别行。
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
還貫入爪甲。
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肝經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
少陽之氣不升也。
少陽主初陽之生氣。
故膽氣升。
十一髒腑之氣皆升。
經雲。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平脈篇雲。
陽氣長則其色鮮。
其顔光。
其聲商。
毛發長。
少陽之動氣為病。
則厥逆而不升。
故甚則面有微塵。
體無膏澤。
少陽相火主氣。
足下反熱者。
火逆于下也。
是為陽氣厥逆之所緻也。
少陽屬腎。
故主骨所生病者。
為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腋下胸脅髀膝胫踝皆痛。
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血脈留滞。
則為馬刀俠瘿。
陽加于陰。
則為汗出。
陽逆于下。
則為振寒。
少陽主骨。
故諸節皆痛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
瞳子近聽會間。
客主人在颔厭集。
懸顱懸厘曲鬓前。
率谷天沖見浮白。
竅陰完骨本神連。
陽白臨泣目窗近。
正榮承靈腦空焉。
風池肩井兮淵液。
辄筋日月京門聯。
帶脈五樞而下。
維道居相沿。
環跳風市抵中渎。
陽關之下陽陵泉。
陽交外丘光明穴。
陽輔懸鐘穴可瞻。
丘墟臨泣地五會。
俠溪竅陰膽經全。
卷二 經脈第十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
頭上廿穴分三折。
起自瞳子至風池。
積數陳之次序說。
瞳子近五分。
耳前陷中聽會穴。
客主人名上關同。
耳前起骨開口空。
颔厭懸顱之二穴。
腦空上廉曲角下。
(腦空即颞颔厭懸顱二穴在曲頰之下腦空之上)懸厘之穴異于茲。
腦空下廉曲角上。
曲鬓耳上發際隅。
(耳上發際曲隅陷中)率谷耳上寸半安。
天沖耳後入發二。
(耳後入發際二寸)浮白入發一寸間。
竅陰即是枕骨穴。
完骨之上有空連。
(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完骨耳後入發際。
量得四分須用記。
本神神庭旁二寸。
入發一寸耳上系。
陽白眉上方一寸。
發上五分臨泣是。
(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發上一寸當陽穴。
發上寸半目窗至。
正營發上二寸半。
承靈發上四寸谛。
腦空發上五寸半。
風池耳後發陷寄。
(在耳後颞後腦空下發際陷中至此計二十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折多、難以分别、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歌曰、一瞳子二聽會、三主人兮颔厭四、五懸顱兮六懸厘、第七數兮曲鬓随、八率谷兮九天沖、十浮白兮之穴從、十一竅陰來相繼、十二完骨一折終、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陽白二折随、十五臨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十七正榮十八靈、十九腦戶廿風池、根據次細心量取之、膽經頭上穴吾知、)肩井肩上陷中求。
大骨之前一寸半。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陷中)淵液腋下方三寸。
辄筋期下五分判。
期門卻是肝經穴。
相去巨阙四寸半。
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骨監骨下腰絆。
(監骨下腰下季脅本挾脊腎之募)帶脈章門下寸八。
五樞章下寸八貫。
(五樞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維道章下五寸三。
居章下八寸三。
章門緣是肝經穴。
下脘之旁九寸含。
環跳髀樞宛宛中。
(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屈上伸下取穴同。
風市垂手中指盡。
膝上五寸中渎逢。
陽關陽陵上三寸。
陽陵膝下一寸從。
陽交外踝上七寸。
外丘踝上六寸容。
踝上五寸光明穴。
踝上四寸陽輔通。
踝上三寸懸鐘在。
丘墟踝前之陷中。
此去俠溪四寸五。
卻是膽經原穴功。
臨泣俠溪後寸半。
五會去溪一寸窮。
俠溪在趾歧骨内。
竅陰四五二趾中。
(計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循陰股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内。
其支者。
複從肝别貫膈。
上注肺。
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飧洩。
狐疝。
遺溺。
閉癃。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反小于人迎也。
三毛後橫紋為叢毛。
髀内為股。
臍下為小腹。
目内深處為系。
颃颡。
上竅也。
足厥陰起于足大趾叢毛之大敦。
循足跗上廉。
曆行間太沖。
抵内踝前一寸之中封。
自中封上踝。
過三陰交。
曆蠡溝中都。
複上一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至膝關曲泉。
循股内之陰包五裡陰廉。
遂當沖門府舍之分。
入陰毛中。
左右相交。
環繞陰器。
抵小腹而上。
會曲骨中極關元。
複循章門。
至期門之所。
挾胃屬肝。
下日月之分。
絡于膽也。
又自期門上貫膈。
行食窦之外。
大包之裡。
散布脅肋。
上雲門淵液之間。
人迎之外。
循喉嚨之後。
上出颃颡。
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
連目系。
上出額。
行臨泣之裡。
與督脈相會于巅頂之百會。
其支行者。
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
本經之裡。
下頰裡交環于唇口之内。
其又支者。
從期門屬肝處别貫膈。
行食窦之外。
本經之裡。
上注肺。
下行至中焦。
挾中脘之分。
以交于手太陰肺經也。
是在厥陰之動氣。
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蓋厥陰從少陽中氣之化。
厥陰之化氣病也。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厥陰之本氣病也。
是主肝所生之病者。
胸滿。
嘔逆。
蓋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行氣于經。
肝所生病。
則肝氣厥逆。
不能行散谷精。
故胸滿嘔逆也。
肝主疏洩。
肝氣虛。
則飧洩遺溺。
實則閉癃。
狐疝。
随經脈晝夜出入之疝也。
為此是動所生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反小于人迎也。
以上論榮氣生于中焦。
從肺脈循行于十二經脈之中。
外内上下相交。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周而複始。
環轉之無端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肝經諸穴歌 足厥陰。
一十三穴終。
起大敦于行間。
循太沖于中封。
蠡溝中都之會。
膝關曲泉之宮。
襲陰包于五裡。
陰廉乃發。
尋羊矢于章門。
期門可攻。
卷二 經脈第十 肝經諸穴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
(内側為隐白外側為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
太沖本節後二寸。
跟前一寸号中封。
(足内踝骨一寸筋裡宛宛中)蠡溝踝上五寸是。
(内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後七寸中。
(内踝上七寸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
曲泉曲膝盡橫紋。
陰包膝上方四寸。
(股内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内側必有槽中)氣沖三寸下五裡。
(氣沖上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陰廉沖下有二寸。
羊矢沖下一寸許。
氣沖卻是胃經穴。
鼠鼷之上一寸主。
鼠鼷橫骨端盡處。
相去中行四寸止。
章門下脘旁九寸。
肘尖盡處側卧取。
期門又在巨阙旁。
四寸五分無差矣。
卷二 經脈第十 附督脈歌 (經脈之循于身以前身以後者憑任督二脈以分上下左右) 督脈在背之中行。
二十七穴始長強。
舞腰俞兮歌陽關。
入命門兮懸樞當。
脊中束筋造至陽。
靈台神道身柱詳。
陶道大椎至啞門。
風府腦戶強間分。
後項百會兮前項。
囟會上星兮神庭。
素水溝。
至于鼻下。
兌端交龈。
交于内唇。
卷二 經脈第十 附督脈歌 督脈龈交唇内鄉。
兌端正在唇端央。
水溝鼻下溝中索。
素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面南下。
先以前後發際量。
分為一尺又二寸。
發上五分神庭當。
發上一寸上星位。
發上二寸囟會良。
前項發上三寸半。
百會發上五寸央。
(在頂中央旋毛中兩耳尖上、可容爪甲性理北溪陳氏曰、略近些北、猶天之極星居北、夫言一尺有二而其數隻一尺一寸者何也、蓋前後發際無穴而必以前後發際量起、則有一寸在也、)會後寸半即後頂。
會後三寸強間明。
會後腦戶四寸半。
後發入寸風府行。
(項後發際入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止、即百會後五寸半也、)發上五分啞門在。
(後發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
自此項骨下脊。
分為二十有四椎。
大椎上有項骨在。
約有三椎莫算之。
尾有長強亦不算。
中間廿一可排推。
大椎大骨為第一。
二椎節後陶道知。
第三椎間身柱在。
第五神道不須疑。
第六靈台至陽七。
第九身内筋縮思。
十一脊中之穴在。
十二懸樞之穴奇。
十四命門腎俞并。
十六陽關自可知。
二十一椎即腰俞。
脊尾骨端長強随。
(共二十七穴) 卷二 經脈第十 附任脈歌 任脈二十四。
穴行腹與胸。
會陰始兮曲骨從。
中極關元石門通。
氣海陰交會。
神關水分逢。
下脘建裡兮。
中脘上脘。
巨阙鸠尾兮。
中庭膻中。
玉堂上紫宮華蓋。
璇玑上天突之宮。
飲彼廉泉。
承漿味融。
卷二 經脈第十 附任脈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
曲骨毛際陷中安。
中極臍下四寸取。
關元臍下三寸連。
臍下二寸石門穴。
臍下寸半氣海全。
臍下一寸陰交穴。
臍之中央号神阙。
臍上一寸為水分。
臍上二寸下脘列。
臍上三寸名建裡。
中脘臍上四寸許。
臍上五寸上脘在。
巨阙臍上六寸五。
鸠尾蔽骨下五分。
中庭膻中寸六取。
膻中卻在兩乳間。
膻上寸六玉堂主。
膻上紫宮三寸二。
膻上華蓋四八舉。
(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
玑上一寸天突起。
天突喉下約四寸。
廉泉颔下骨尖已。
承漿頤前唇棱下。
任脈中央行腹裡。
(行腹中央共二十七穴) 手太陰氣絕。
則皮毛焦。
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
津液去皮節者。
則爪枯毛折。
毛折者。
則毛先死。
丙笃丁死。
火勝金也。
此論三陰三陽之氣終也。
皮脈肉筋骨。
髒腑之外應也。
髒腑者。
雌雄之内合也。
陰陽六氣。
本于髒腑之五行所生。
氣先死于外。
而後髒腑絕于内也。
手太陰之氣。
主于皮毛。
是以太陰氣絕。
則皮毛焦。
手太陰主氣。
氣主熏膚澤毛。
故太陰者。
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是以氣不榮則皮毛焦。
津液者。
随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淖澤于骨節。
潤澤于皮膚。
氣不榮。
則津液去皮節矣。
津液去皮節。
則爪枯毛折矣。
毛先死者。
手太陰之氣。
先絕于外也。
丙笃丁死。
肺藏之氣。
死于内也。
尚禦公曰。
按上古天元冊文。
丹蒼素元之天氣。
經于五方分野。
合化地之五行。
而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五營運論曰。
神在天為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是人之立形定氣。
本于五行所生。
故曰其生五。
其數三。
謂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陰三陽之數。
是以所生病者。
髒腑五行之病生于内也。
是動者。
六氣之運動于外而為病也。
然是動所生之病。
皆終于三陰三陽之氣者。
髒腑五行之氣。
本于天之所化。
故天氣先絕。
而後髒腑之氣終也。
朱濟公曰。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本經論人秉天地之氣所生。
配合天地陰陽。
五運六氣。
能明乎造化死生之道。
一點靈明。
與太虛同體。
萬劫常存。
本未嘗有生。
未嘗有死也。
張玉師曰。
形謂之器。
故曰無形無患。
蓋既成形器。
未有不損壞者也。
然此一靈真性。
雖千磨百煉。
愈究愈精。
故佛老以真空見性。
靈素二經。
謂空中有真。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髦色不澤。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笃癸死。
水勝火也。
心主血脈。
故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随氣行者也。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随脈氣流行者也。
夫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髦者。
血氣之所生也。
故血脈不流。
則髦色不澤。
面如漆柴。
少陰氣絕。
則血先死。
壬笃癸死。
心髒之火氣滅也。
足太陰氣絕者。
則脈不榮肌肉。
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
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氣生于脾。
脾髒榮而外主肌肉。
是以太陰氣絕。
則脈不榮于肌肉矣。
脾開竅于口。
主為衛。
使之迎糧。
故唇舌為肌肉之本。
脈不榮則肉萎唇反。
太陰之生氣絕于外也。
甲笃乙死。
脾髒之氣死于内也。
足少陰氣絕。
則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
則肉不能着也。
骨肉不相親。
則肉軟卻。
肉軟卻。
故齒長而垢。
發無澤。
發無澤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
土勝水也。
足少陰之氣主骨。
故氣絕則骨枯。
冬脈者。
謂五髒之脈氣。
合四時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
夫溪骨屬骨。
肉本于骨也。
故骨不濡。
則肉不能着于骨。
而骨肉不相親矣。
骨肉不相親。
則骨氣外脫而齒長矣。
夫腎主藏精而化血。
發者。
血之餘也。
發無澤者。
腎髒之精氣絕而骨先死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陰氣而脈絡于舌本也。
故脈弗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卵縮。
則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勝木也。
足厥陰之氣主筋。
故氣絕則筋絕矣。
厥陰者肝脈。
肝者筋之合。
謂厥陰之氣。
合于肝脈。
肝髒之氣。
合于筋也。
聚于陰氣者。
筋氣之會于宗筋也。
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
故脈不榮于筋。
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
厥陰氣絕。
則筋先死。
庚笃辛死。
金勝木而肝髒之木氣絕也。
五陰氣俱絕。
則目系轉。
轉則目運。
目運者為志先死。
志先死。
則一日半死矣。
此總結五髒五行之氣。
本于先天之水火也。
心系上系于目系。
目系轉者。
心氣将絕也。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志。
神生于精。
火生于水。
故志死而神先絕。
所謂生則俱生。
急則俱死也。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一日半者。
一二日之間。
陰陽水火之氣。
終于天地始生之數也。
六陽氣絕。
則陰與陽相離。
離則腠理發洩。
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此言六腑三陽之氣終也。
陰陽離合論曰。
未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陰。
已出地者。
名曰陰中之陽。
蓋三陽之氣。
根于陰而出于陽。
是以六陽将絕。
則陰與陽相離矣。
離則陽氣外脫。
腠理發洩。
絕汗乃出。
而陽氣終也。
三陽者。
應天之氣。
是以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尚禦公曰。
此章與本經終始篇。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