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經脈第十 雷公問于黃帝曰。

    禁服之言。

    凡刺之理。

    經脈為始。

    營其所行。

    制其度量。

    内次五髒。

    外别六腑。

    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骨為幹。

    脈為營。

    筋為剛。

    肉為牆。

     皮膚堅而毛發長。

    谷入于胃。

    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

    雷公曰。

    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

    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此篇論髒腑十二經脈之生始出入。

    營血營行脈中。

    六氣合于脈外。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周而複始。

    循度環轉之無端也。

    人始生先成精者。

    本于先天水火之精氣而先生兩腎。

    腦為精髓之海。

    腎精上注于腦而腦髓生。

    骨為幹者。

    骨生于水髒。

    如木之幹也。

    營者。

    猶營舍之所以藏血氣也。

    筋為剛者。

    言筋之強勁也。

    肉為牆者。

    肉生于土。

    猶城牆之外衛也。

    皮膚堅而毛發長。

     血氣之充盛也。

    此言皮膚脈肉筋骨。

    乃五髒之外合。

    本于先天之精氣也。

    谷入于胃。

    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

    言榮衛氣血。

    生于後天水谷之精也。

    愚按、血氣之生始出入。

    陰陽之離合盛衰。

    非神靈睿聖。

    焉能洞鑒隔垣。

    靈素二經。

    叙君臣咨訪。

    蓋欲證明斯道。

    永垂金石。

    然隐微之中。

    惟帝所洞察。

    故複指示于臣僚雲。

    西銘曰。

    營氣篇論營血之生始循行。

    亦出于帝論。

     肺手太陰之脈。

    起于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

    下循内。

    行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魚。

    循魚際。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

    渴煩心。

    胸滿。

    臂内前廉痛。

    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背痛。

    風寒汗出中風。

    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曰肺曰脈者。

    乃有形之髒腑經脈。

    曰太陰者。

    無形之六氣也。

    血脈内生于髒腑。

    外合于六氣。

     以脈氣分而論之。

    病在六氣者。

    見于人迎氣口。

    病在氣而不在脈也。

    病在髒腑者。

    病在内而外見于髒腑所主之尺寸也。

    合而論之。

    髒腑經脈。

    内合五行。

    外合六氣。

    五六相得而各有合也。

    故曰肺手太陰之脈。

    概髒腑經脈陰陽之氣而言也。

    此篇論榮血榮行脈中。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腹走手而手走頭。

    頭走足而足走腹。

    環轉無端。

    終而複始。

    六髒之脈。

    屬髒絡腑。

    六腑之脈。

    屬腑絡髒。

     髒腑相連。

    陰陽相貫。

    先為是動。

    後及所生。

    是動者。

    病在三陰三陽之氣。

    而動見于人迎氣口。

    病在氣而不在經。

    故曰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謂陰陽之氣偏盛。

    淺刺絕皮。

    益深絕皮。

    以瀉陰陽之盛。

    緻谷氣以補陰陽之虛。

    此取皮腠之氣分。

    而不及于經也。

    如陰陽之氣。

    不盛不虛。

    而經脈不和者。

    則當取之于經也。

    所生者。

    謂十二經脈。

    乃髒腑之所生。

    髒腑之病。

     外見于經證也。

    夫是動者。

    病因于外。

    所生者。

    病因于内。

    凡病有因于外者。

    有因于内者。

    有因于外而及于内者。

    有因于内而及于外者。

    有外内之兼病者。

    本篇統論髒腑經氣。

    故曰肺手太陰之脈。

     曰是動。

    曰所生。

    治病者當随其所見之證。

    以别外内之因。

    又不必先為是動。

    後及所生。

    而病證之畢具也。

    膈者。

    胸内之膈肉。

    前連鸠尾。

    後連脊之十一椎。

    胸旁肋下謂之腋。

    膊内肱處謂之。

     盡處為肘。

    肘以下為臂廉側也。

    寸口。

    兩寸尺之動脈處。

    魚際。

    掌中大指下高起之白肉。

    有如魚腹。

     因以為名。

    榮氣之道。

    内谷為實。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故肺脈起于中焦之胃脘。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而複上膈屬肺。

    橫出腋下之中府雲門。

    下循内。

    曆天府俠白。

    行于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

     抵尺澤。

    循臂骨之下廉。

    曆孔最列缺。

    入寸口之經渠太淵。

    以上魚。

    出大指端之少商。

    其旁而支行者。

    從列缺分行于腕後。

    循合谷上行于食指之端。

    以交于手陽明大腸經之商陽。

    是動則病肺脹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瞀、目垂貌。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為臂氣厥逆之所緻。

    蓋三陰三陽之氣。

    各循于手足之經。

    氣逆于外。

    而病見于内也。

    所生者。

    肺髒所生之病。

    而外見于經證。

    夫五行之氣。

    五髒所主。

    而六腑為之合。

    故在髒。

    則曰主肺主脾主心主腎主肝。

    在腑。

    則曰主津主液主氣主血主骨主筋。

    此皆髒腑所生之病。

    而外見于經證也。

    是主肺所生之病。

    故咳嗽上氣。

    渴而煩心。

    肺主氣而為水之生原。

    肺乃心之蓋也。

    胸滿。

    臂痛。

    掌中熱。

    皆經脈所循之部而為病也。

    氣之盛虛者。

    謂太陰之氣也。

    肺俞在肩背。

    因氣而痛于俞。

    所謂氣傷痛也。

    溺色變者。

    氣虛而不化也。

    夫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陽明胃腑所生。

    從手陽明之五裡。

    而散行于膚表。

    肺主氣而外主皮毛。

    是以手太陰與手足陽明。

    論氣之盛虛。

    其餘諸經略而不論也。

    夫三陰三陽之氣。

     有因于本氣之盛虛。

    有因于外感風寒。

    以緻氣之盛者。

    故提于十二經之首曰。

    風寒汗出中風。

    蓋以申明三陰三陽之氣在表。

    而合于天之六氣也。

    為此是動所生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出其針以瀉其熱。

    寒則留之以俟針下熱也。

    艾名冰台。

    舉冰向日。

    能于冰中取火。

    故氣陷下者灸之。

     謂能起生陽之氣于陰中也。

    如陰陽之氣。

    無有盛虛。

    而所生之經脈不調者。

    則當取之于經矣。

    經者。

     肺手太陰之脈也。

    所謂氣之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尚禦公曰。

    髒腑之氣。

    候見于手太陰之寸關尺。

    人迎氣口。

    左右之寸口也。

    候法不同。

    各有分别。

    故首提曰肺手太陰之脈。

    複曰氣有盛虛。

    曰人迎氣口。

    書不盡言。

    義已括。

    讀者當怿思之。

    金西銘曰。

    終始篇雲。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言人迎氣口。

    轉應于尺寸。

    是尺寸與人迎氣口。

    各有分别。

     張玉師曰。

    人迎氣口。

    以左右分陰陽。

    髒腑之脈。

    以尺寸分陰陽。

     卷二 經脈第十 附肺經諸穴歌 (照馬氏補輯) 手太陰。

    十一穴。

    中府雲門天府列。

    俠白下尺澤。

    孔最見列缺。

    經渠太淵下魚際。

    抵指少商如韭葉。

    (古離爪甲如韭今如米許) 卷二 經脈第十 附肺經諸穴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

    雲門之下一寸許。

    雲門璇玑旁六寸。

    巨骨之下二骨數。

    天府腋下三寸求。

    俠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中約橫文。

    孔最腕上七寸取。

    列缺腕側一寸半。

    經渠寸口陷中主。

    太淵掌後橫紋頭。

    魚際節後散脈舉。

    少商大指端内側。

    相去爪甲韭葉許。

    (雲門巨骨下、挾氣戶旁二寸陷中、去中行任脈六寸、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任脈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

    俞府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璇玑天突下一寸、天突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右挨穴之法自天突起至璇玑、自璇玑至雲門、其法甚簡後仿此)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間。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外前廉上肩。

    出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

    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口幹。

    鼽衄喉痹。

    肩前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栗不複。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牛口反鼽音求) 大指次指者。

    手大指之次指。

    名食指也。

    合谷。

    本經穴名。

    俗名虎口。

    肩端兩骨間為骨。

    肩HT上處為天柱骨。

    缺盆在結喉兩旁之高骨。

    形圓而踝。

    如缺盆然。

    大腸手陽明之脈。

    受手太陰之交。

    起于次指之商陽井穴。

    循二間三間之上廉。

    出兩骨間之合谷穴。

    上入兩筋間之陽溪。

    循臂上廉之偏曆溫溜。

    下廉上廉三裡。

    入肘外廉之曲池。

    上循外之前廉。

    曆肘五裡。

    以上肩之肩穴。

     出骨之前廉。

    循巨骨上行。

    出于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

    下膈屬于大腸。

    其支行者。

    從缺盆上頸。

    循天鼎扶突上貫于頰。

    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

    交人中之内。

    左脈往右。

    右脈往左。

    上挾鼻孔。

    循禾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胃經也。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蓋氣傷痛。

    形傷腫。

    因氣以及形也。

     大腸傳導水谷。

    變化精微。

    故主所生津液病。

    則津液竭而火熱盛。

    故為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諸證。

     肩及大指之次指。

    皆大腸經脈所循之部分。

    如腑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之處熱腫。

    腑氣虛。

    則寒栗不複。

    手陽明之主氣也。

    為此是動所生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蓋申明盛虛者。

     乃三陰三陽之氣。

    如氣不盛虛。

    則當取之于經。

     卷二 經脈第十 附大腸經諸穴歌 手陽明。

    廿穴名。

    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

    曆合谷陽溪之俞。

    過偏曆溫溜之濱。

    下廉上廉三裡而近。

    曲池肘。

    五裡之程。

    臂肩。

    上于巨骨。

    天鼎纡乎扶突。

    禾唇連。

    迎香鼻迫。

     卷二 經脈第十 附大腸經諸穴歌 商陽食指内側邊。

    二間來尋本節前。

    三間節後陷中取。

    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上側腕中是。

    偏曆腕後三寸安。

    溫溜腕後去五寸。

    池前五寸下廉看。

    池前三寸上廉中。

    池前二寸三裡逢。

    曲池屈骨紋頭盡。

    肘大骨外廉近。

    大筋中央尋五裡。

    肘上三寸行向裡。

    臂肘上七寸量。

    肩肩端舉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

    天鼎喉旁四寸真。

    扶突天突旁五寸。

    禾水溝旁五分。

    迎香禾上一寸。

    大腸經穴是分明。

    (左右共四十穴) 胃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之交中。

    旁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

    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

    過客主人。

    循發際。

    至額顱。

    其支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

    從缺盆。

    下乳内廉。

    下挾臍。

    入氣街中。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裡。

    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

    抵伏兔。

    下膝膑中。

    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中趾内間。

    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别。

    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

    善呻。

    數欠。

    顔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聲。

    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贲響腹脹。

    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

    溫淫。

    汗出。

    鼽衄。

     口唇胗。

    頸腫喉痹。

    大腹水腫。

    膝膑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趾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于胃。

    則消谷善饑。

    溺色黃。

    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遏。

    髀音被。

    膑音賓。

    跗音撫。

    贲音奔。

    音。

    音呱。

    胗音診) 鼻之兩旁為。

    腮下為颔。

    颔中為頤。

    腮上為發際。

    發際前為額顱。

    股内為髀。

    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

    伏兔後為髀關。

    挾膝筋中為膑。

    胫骨為。

    足面為跗。

    足陽明受手陽明之交。

    起于鼻之兩旁迎香穴。

    上行而左右相交于中。

    過睛明之分。

    下循鼻外。

    曆承泣四白巨醪。

    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

    兩吻地倉。

    環繞唇下。

    左右相交于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

    曆下關。

    過客主人。

    循發際。

    行懸厘颔厭之分。

    經頭維。

    會于額顱之神庭。

    其支别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嚨。

    曆水突氣舍。

    入缺盆。

    行足少陰俞府之外。

    下膈當下脘中脘之分。

    屬胃絡脾。

    其直行者。

    從缺盆而下。

    下乳内廉。

    循氣戶庫房。

    屋翳膺窗。

    乳中乳根。

    不容承滿。

    梁門關門。

    太乙滑肉門下挾臍。

    曆天樞外陵。

    大巨水道歸來諸穴。

    而入氣街中。

    其支者。

    自屬胃處。

    起胃下口循腹裡。

    過足少陰肓俞之外。

    本經之裡。

    下至氣街中。

    與前之入氣街者合。

    既相合于氣街中。

    乃下髀關。

    抵伏兔。

    曆陰市梁丘。

    下入膝膑中。

    經犢鼻。

    下循足面曰跗之沖陽。

    陷谷。

    入中趾外間之内庭。

    至厲兌穴而終也。

    其絡脈之支别者。

    自膝下三寸。

    循三裡穴之外。

    别下。

    曆上廉條口。

    下廉豐隆。

    解溪沖陽陷谷。

    以至内庭厲兌而合也。

    又其支者。

    别跗上沖陽穴。

    别行。

    入大趾間。

    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

    循大趾下出其端。

    以交于足太陰也。

    陽明之氣是動。

    則病灑灑振寒。

    蓋陽明者午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灑灑振寒也。

    善呻者。

    陽氣郁而欲伸出之。

    數欠者。

    陽欲引而上也。

    顔黑者。

    陰氣加于上。

    此病在陽明之氣也。

    病至者。

    病氣而至于經脈也。

    陽明之脈病。

    則惡聞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胃絡上通于心。

    故心欲動也。

    陰陽相搏。

    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登高而歌。

    熱盛于身。

    故棄衣而走也。

    陽明之脈。

    下膈屬胃絡脾。

    故贲響腹脹。

    此陽明之氣。

    厥逆于經。

    而為此諸證。

    故曰是為厥。

    蓋陽明之經脈。

    循胫而下也。

    夫有病氣而不及于經者。

    有病在氣而見經證者。

    有經氣之兼病者。

    有病氣而轉入于經者。

    故曰可分而可合也。

    本經曰。

    谷入于胃。

    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

    平脈篇曰。

    水入于經。

    而血乃成。

    胃為水谷之海。

    主生此榮血。

    故是主血所生病者。

    為狂。

    為溫瘧。

    汗出者。

    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

    鼽衄者。

    經氣熱也。

    口唇胗。

    頸腫喉痹。

    腹腫膝痛。

    膺股跗皆痛者。

    陽明經脈之為病也。

    如陽明氣盛于外。

    則身以前皆熱。

    盛于内。

    則有餘于胃而消谷善饑。

     溺色黃。

    如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則脹滿。

    經雲三陽為經。

    二陽為維。

    一陽為遊部。

    蓋陽明經氣維于身之前。

    太陽經氣經于身之後。

    少陽之氣為遊行出入之樞也。

    為此是動所生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

    夫氣生于陽明。

    而主于手太陰。

     故在手太陰手足陽明。

    論氣之有餘不足。

    在諸經隻論是動所生。

    尚禦公曰。

    手太陰是動。

    則病肺脹膨膨。

    足陽明是動。

    則惡人與火。

    及贲響腹脹。

    是病氣而及于經脈髒腑也。

    肺胃大腸所生之病。

    而為氣之盛虛。

    是病髒腑經脈。

    而及于陰陽之氣也。

    蓋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髒腑之五行所生。

    而外合于六經。

     卷二 經脈第十 胃經諸穴歌 足陽明。

    四十五。

    是承泣四白而數。

    巨有地倉之積。

    大迎乘頰車之夥。

    下關頭維及人迎。

     水突氣舍與缺盆。

    氣戶兮庫房屋翳。

    膺窗兮乳中乳根。

    不容承滿。

    梁門關門。

    太乙滑肉。

    天樞外陵。

    大巨從水道歸來。

    氣沖入髀關之境。

    伏兔至陰市梁丘。

    犢鼻自三裡而行。

    上巨虛兮條口。

    下巨虛兮豐隆。

    解溪沖陽入陷谷。

    下内庭厲兌而終。

     卷二 經脈第十 胃經諸穴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

    承泣目下七分尋。

    四白目下方一寸。

    巨鼻孔旁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迎。

    大迎颔下寸三分。

    頰車耳下八分穴。

    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

    (神庭督脈穴。

    在中行發際上五分。

    頭維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喉旁寸五真。

    水突筋前迎下在。

    氣舍突下穴相乘。

    (氣舍在水突下)缺盆舍下橫骨内。

    各去中行寸半明。

    氣戶璇玑旁四寸。

    至乳六寸又四分。

    庫房屋翳膺窗近。

     乳中正在乳頭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

    各一寸六不相侵。

    (自氣戶至乳根六穴、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脈各四寸)卻去中行須四寸。

    以前穴道與君陳。

    不容巨阙旁三寸。

    (巨阙任脈穴在臍上六寸五分)卻近幽門寸五新。

    (幽門腎經穴巨阙旁一寸五分、在胃經任脈二脈之中)其下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

    上下一寸無多少。

    共去中行三寸尋。

    天樞臍旁二寸間。

    樞下一寸外陵安。

    樞下二寸大巨穴。

    樞下四寸水道全。

    樞下六寸歸來好。

    共去中行二寸邊。

     氣沖鼠鼷上一寸。

    (鼠鼷橫骨盡處)又去中行四寸專。

    髀關膝上有尺二。

    伏兔膝上六寸是。

    陰市膝下方三寸。

    梁丘膝上二寸記。

    膝膑陷中犢鼻存。

    膝下三寸三裡至。

    膝下六寸上廉穴。

    膝下七寸條口位。

    膝下八寸下廉看。

    膝下九寸豐隆系。

    卻是踝上八寸量。

    比那下廉外邊綴。

    解溪去庭六寸半。

    (庭内庭也)沖陽庭後五寸換。

     陷谷庭後二寸間。

    内庭次趾外間現。

    (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大趾次趾端。

    去爪如韭胃井判。

     (左右各四十五穴共九十穴)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上後。

    循胫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複從胃别上膈。

    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

    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溏瘕洩。

    水閉。

    黃膽。

    不能卧。

    強立。

    股膝内腫厥。

    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踝葉瓦去聲) 核骨一作骨(俗雲孤拐骨)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

    腓腹為。

    髀内為股。

    臍上為腹。

    咽以咽物。

    居喉之前。

    至胃長一尺六寸。

    為胃之系。

    舌本。

    舌根也。

    足太陰脾脈。

    起于大趾端之隐白穴。

    受足陽明之交。

    循大趾内側白肉際大都穴。

    過核骨後。

    曆太白公孫商丘。

    上内踝前廉之三陰交。

    又上内循骨後之漏谷。

    上行二寸。

    交出足厥陰之前。

    至地機陰陵泉。

    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門。

    迤逦入腹。

    經沖門府舍中極關元。

    複循腹結大橫。

    會下脘。

    曆腹哀。

    過日月期門之分。

     循本經之裡。

    下至中脘之際。

    以屬脾絡胃。

    又由腹哀上膈。

    循食窦天溪胸鄉周榮。

    曲折向下。

    至大包。

    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

    會中府上行人迎之裡。

    挾喉連舌本。

    散舌下而終。

    其支行者。

    由腹哀别行。

    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

    上膈注于膻中之裡。

    心之分。

    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是動則病氣而及于經。

    從經而及于髒腑。

    故為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病。

    腹脹諸證。

    善噫者。

    脾氣上走心為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者。

    厥逆從上下散也。

    身體皆重。

    太陰之氣逆也。

    是主脾所生之經脈病者。

    舌本痛。

    蓋病太陰之氣。

    則為舌本強。

    食則嘔。

    氣逆之為病也。

    在脾髒所生之經脈病者。

     則為舌本痛。

    食不下。

    經脈之為病也。

    氣主之。

    病在氣。

    故身體皆重。

    經脈者。

    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

    病在血脈。

    故體不能動搖。

    此太陰之是動。

    脾髒之所生。

    外内出入。

    而見證之少有别也。

     脾脈注心中。

    故煩心。

    心下急痛。

    脾家實。

    則為瘕洩水閉黃膽。

    此髒病之在内也。

    不能卧。

    強立。

     膝股内腫。

    足大趾不用。

    經病之在外也。

    此太陰經脈脾髒之病。

    外内出入之見證也。

    明乎髒腑陰陽經氣出入之理。

    本經大義。

    思過半矣。

     卷二 經脈第十 脾經諸穴歌 足太陰。

    脾中州。

    二十一穴隐白遊。

    赴大都兮瞻太白。

    訪公孫兮至商丘。

    越三陰之交。

    而漏谷地機可接。

    步陰陵之泉。

    而血海箕門是求。

    入沖門兮府舍軒豁。

    解腹結兮大橫優遊。

    腹哀食窦兮。

     接天溪而同派。

    胸鄉周榮兮。

    綴大包而如鈎。

     卷二 經脈第十 脾經諸穴歌 大趾内側起隐白。

    節後陷中求大都。

    太白内側核骨下。

    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内踝陷中遭。

    踝上三寸三陰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

    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内側陰陵泉。

    血海膝膑上内廉。

    箕門穴在魚腹取。

    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期下尺五分。

    (期門肝經穴、巨阙旁四寸五分、巨阙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判。

    腹結期下六寸八。

    大橫期下五寸半。

    腹哀期下方二寸。

    期門肝經穴道現。

    巨阙之旁四寸五。

    卻連脾穴休胡亂。

    自此以上食窦穴。

    天溪胸鄉周榮貫。

    相去寸六無多寡。

    又上寸六中府換。

    (肺經穴)大包腋下有六寸。

    淵液腋下三寸半。

     (左右共四十二穴)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

    出屬心系。

    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

    從心系上挾咽。

    系目系。

    其直者。

    複從心系。

    卻上肺下出腋下。

    循内後廉。

    行手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内。

    循臂内後廉。

    抵掌後銳骨之端。

    入掌内後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動則病咽幹心痛。

    渴而欲飲。

    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脅痛。

    臂内後廉痛。

    厥。

    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甚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

    反小于人迎也。

     心系有二。

    一則上與肺相通。

    而入肺大葉間。

    一則由肺葉而下。

    曲折向後并脊裡。

    細絡相連。

     貫脊髓。

    與腎相通。

    正當七節之間。

    蓋五髒系皆通于心。

    而心通五髒系也。

    手少陰經起于心。

    循任脈之外。

    屬心系下膈。

    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

    從心系出任脈之外。

    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

    複從心系直上至肺髒之分。

    出循腋下抵極泉。

    (穴在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自極泉下循内後廉。

    行手太陰心主兩筋之後。

    曆青靈穴。

    下肘内廉。

    抵少海。

    手腕下踝為兌骨。

    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後廉。

    曆靈道通裡。

    至掌後銳骨之端。

    經陰神門。

    入掌内廉。

    至少府。

    循小指端之少沖而終。

    以交于手太陽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故是動則病嗌幹心痛。

    渴而欲飲。

    少陰之氣盛也。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心系上系于目。

    心火盛故黃也。

    臂掌中。

    心脈所循之部分。

    蓋心所生之病。

    而外及于經脈也。

     卷二 經脈第十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

    九穴成。

    極泉青靈少海行。

    自靈道通裡而達。

    過陰神門而迎。

    抵于少府。

    少沖可尋。

     卷二 經脈第十 心經諸穴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

    腋下筋間脈入胸。

    (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

    少海肘後五分容。

    (肘内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節向頭得)靈道掌後一寸半。

    通裡腕後一寸同。

    陰腕後方半寸。

    神門掌後兌骨隆。

    少府節後勞宮直。

    小指内側取少沖。

    (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

    上腕出踝内。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側兩筋之間。

    上循外後廉。

    出肩解。

    繞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絡心。

    循咽下膈。

    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

     從缺盆循頸上頰。

    至目銳。

    卻入耳中。

    其支者。

    别頰上。

    抵鼻至目内。

    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咽痛颔腫。

    不可以顧。

    肩似拔。

    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目黃。

    頰腫。

    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反小于寸口也。

    (胛音甲音掘折葉舌) 臂骨盡處為腕。

    腕下兌骨為踝。

    脊兩旁為膂。

    膂上兩角為肩解。

    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

    目外為銳。

    目下為。

    目内角為内。

    手太陽經起于小指少澤穴。

    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

    由是循外側之前谷後溪。

    上腕出踝中。

    曆腕骨陽谷養老穴。

    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

    出肘内側兩筋之間。

    曆小海穴。

    上循外廉。

    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上肩循肩貞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

    乃上會大椎。

    左右相交于兩肩之上。

    自交肩上入缺盆。

    循肩向腋下行。

    當膻中之分。

    絡心。

    循胃系下膈。

    過上腕。

    抵胃下行任脈之外。

    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行者。

    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

    上頰抵顴。

    上至目銳。

    過瞳子。

    卻入耳中。

    循聽宮而終。

    其支别者。

    别循頰上抵鼻。

    至目内睛明穴。

    以斜絡于顴。

    而交于足太陽也。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

    乃病氣而及于有形。

    故複曰似拔似折。

    皆形容氣逆之所緻也。

    小腸為受盛之官。

    化水谷之精微。

    故主液。

    小腸所生病者。

    為耳聾目黃頰腫。

    頸項肘臂痛。

    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尚禦公曰。

    髒腑雌雄相合。

    并受五行之化。

    故在髒主藏。

    以合五行。

    在腑則以六腑所生之血氣津液筋骨而為病。

    蓋病則所主之氣不足。

    而病生于外矣。

     卷二 經脈第十 小腸諸穴歌 小腸穴。

    十九中。

    路從少澤。

    步前谷後溪之隆。

    道遵腕骨。

    觀陽谷養老之崇。

    得支正于小海。

     逐肩貞以相從。

    值俞兮遇天宗。

    乘秉風兮曲垣中。

    肩外俞兮肩中俞。

    啟天窗兮見天容。

    匪由顴。

     曷造聽宮。

     卷二 經脈第十 小腸諸穴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

    前谷外側節前覓。

    節後捏拳取後溪。

    腕骨腕前骨陷側。

    兌骨下陷陽谷讨。

    腕上一寸名養老。

    支正腕後量五寸。

    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胛下兩骨解。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後陷中) 俞大骨下陷保。

    (大骨下胛上廉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後骨中。

    秉風外舉有空。

    (天外肩上小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

    外俞胛後一寸從。

    (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二寸大杼旁。

    天窗扶突後陷詳。

    (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頰後。

    顴面銳端量。

    聽宮耳端大如菽。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此為小腸手太陽。

    (左右共三十八穴)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其支者。

    從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從巅直絡腦。

    還出别下項。

    循肩膊内。

    挾脊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

    入中。

     其支者。

    從膊内左右。

    别下貫胛。

    挾脊内過髀樞。

    循髀外。

    從後廉下合中。

    以下貫内。

    出外踝之後。

    循京骨。

    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

    目似銳。

    項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

    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痫疾。

    頭囟項痛。

    目黃淚出。

    鼽衄。

    項背腰尻腳皆痛。

    小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臀音屯音國同) 目大角為内。

    發際前為額。

    頭頂上為巅。

    腦後為項。

    肩後之下為肩膊。

    椎骨為脊。

    尻上橫骨為腰。

    挾脊為膂。

    挾腰骨兩旁為機。

    機後為臀。

    臀、尻也。

    腓腸上膝後曲處為。

    膂内為胛。

     即挾脊肉也。

    股外為髀。

    捷骨之下為髀樞。

    腓腸為。

    足太陽膀胱之脈。

    起于目内睛明穴。

    受手太陽之交也。

    上額循攢竹。

    過神庭。

    曆曲差五處承光通天。

    自通天斜行左右。

    交于頂上之百會。

    其支行者。

    從巅至百會。

    抵耳上角。

    過率谷浮白竅陰穴。

    所以散養于筋脈也。

    其直行者。

    由通天絡玉枕入絡腦。

    複出下項。

    以抵天柱。

    又由天柱而下。

    過大椎陶道。

    卻循肩膊内。

    挾脊兩旁。

    相去各一寸半。

    下行曆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内俞。

    白環俞。

    由是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下屬膀胱。

    其支别者。

    從腰中循腰。

    下挾脊。

    曆上。

    中。

    次。

    下。

    會陽。

    下貫臀。

    至承扶。

    殷門。

    浮。

     委陽。

    入中之委中穴。

    其支别者。

    為挾脊兩旁第三行。

    相去各三寸之諸穴。

    自天柱而下。

    從膊内左右。

    别行下貫胛膂。

    曆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揚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下曆尻臀。

     過髀樞。

    又循髀樞之裡。

    承扶之外。

    一寸五分之間。

    而下與前之入中者相合。

    下行循合陽。

    下貫内。

    曆承筋。

    承山。

    飛揚。

    附陽。

    出外踝後之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循京骨。

    束骨。

    通谷。

     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

    以交于足少陰腎經也。

    太陽是動。

    則病沖頭痛。

    目似銳。

    項似拔。

    腰似折。

     如結。

    曰。

    似曰如者。

    病在太陽之氣。

    而有似乎形證也。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水中。

    而為諸陽主氣。

    陽氣者。

    柔則養筋。

    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

    經雲筋脈橫解。

    腸為痔。

    蓋太陽所主之筋。

    膀胱所生之脈。

    橫逆而為痔也。

    經絡沉以内薄則為瘧。

    厥逆于下則為癫為狂。

    囟項鼽目腰背諸證。

    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尚禦公曰。

    傷寒論雲。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又曰。

    太陽病頭痛。

    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經盡故也。

    夫傷寒六經相傳。

    七日來複于太陽。

    隻病三陰三陽之六氣。

    而不涉于有形。

    然頭項強痛。

    又有似乎經證。

    蓋氣舍于形。

    未有病氣而不見于形證者也。

     卷二 經脈第十 膀胱諸穴歌 足太陽。

    三十六。

    睛明攢竹。

    詣曲差五處之鄉。

    承光通天。

    見絡玉枕之行。

    天柱高兮大杼抵。

    風門開兮肺俞當。

    厥陰心膈之俞。

    肝膽脾胃之髒。

    三焦腎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