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病。
如髒氣不平。
則見髒氣之證。
故必審五髒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也。
肝者将軍之官。
故氣虛則恐。
氣實則怒。
脾主四肢。
故虛則四肢不用。
土灌四髒。
是以五髒不安。
腹乃脾土之郛郭。
故實則腹脹。
經溲不利者。
不轉輸其水也。
夫神慈則悲。
喜為心志。
故心氣虛則悲。
盛實則笑不休。
肺主氣以司呼吸。
故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胸滿而不得偃息也。
腎為生氣之原。
故虛則手足厥冷。
腎者。
胃之關也。
故實則關門不利而為脹矣。
此五髒之氣。
各有太過不及。
而不得安和。
當審其所見之氣而調之也。
卷一 終始第九 凡刺之道。
畢于終始。
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陰陽定矣。
陰者主髒。
陽者主腑。
陽受氣于四末。
陰受氣于五髒。
故瀉者迎之。
補者随之。
知迎知随。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傳之後世。
以血為盟。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此篇論人之髒腑陰陽。
經脈氣血。
本于天地之所生。
有始而有終也。
五營運論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夫風寒暑濕燥熱。
天之六氣也。
木火土金水。
地之五行也。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是天之六氣。
化生地之五行五味。
五行五味。
以生人之五髒。
五髒内合六腑。
以應地之五行。
外合六經。
以應天之六氣。
故曰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謂人之五髒。
本應五行之化也。
請言終始。
經脈為紀。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謂人之經脈。
應天之六氣也。
末結曰太陽之脈。
其終也戴眼反折。
太陰終者。
腹脹不得息。
是人之陰陽血氣。
始于地之五行。
天之六氣所生。
而終于地之六經。
天之六氣也。
故曰其生五。
其數三。
謂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陰三陽之數也。
陰者主髒。
陽者主腑。
髒腑陰陽之相合也。
陽受氣于四末。
陽受天氣于外也。
陰受氣于五髒。
陰受地氣于内也。
故瀉者迎之。
迎陰氣之外出也。
補者随之。
追陽氣之内交也。
故曰知迎知随。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終始者。
經脈為紀。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
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
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本末之。
寒溫之。
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
必相稱也。
是謂平人。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
則陰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将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如是者弗灸。
不已者。
因而瀉之。
則五髒氣壞矣。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者。
謂陰陽經脈。
應天之六氣也。
夫血脈本于五髒五行之所生。
而外合于陰陽之六氣。
有生始而有經終。
故曰終始者。
經脈為紀也。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蓋診其脈以候其氣也。
應四時者。
春夏之氣。
從左而右。
秋冬之氣。
從右而左。
是以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氣口微大。
是謂平人。
上下相應者。
應天之六氣。
上下環轉。
往來不息。
六經之脈。
随氣流行。
不結動也。
本末者。
有本标之出入。
寒溫者。
應寒暑之往來。
各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
謂脈外之血氣與六經之脈。
必相稱也。
脈口人迎。
以候三陰三陽之氣。
是以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尺以候陰。
寸以候陽。
不稱尺寸者。
陰陽氣虛。
而又應于尺寸之脈也。
甘藥者。
調胃之藥。
謂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中焦胃腑所生。
宜補其生氣之原。
道之流行。
故不可飲以至劑。
謂甘味太過。
反留中也。
弗灸者。
謂陰陽之氣。
不足于外。
非經脈之陷下也。
因而瀉之。
則五髒氣壞者。
六氣化生五行。
五行上呈六氣。
五六相得而各有合也。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
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
病在足厥陰。
厥陰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
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
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
病在足太陰。
三盛而躁。
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者。
名曰溢陰。
溢陰為内關。
内關不通。
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
俱盛四部以上。
命曰關格。
關格者與之短期。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以候三陰三陽之氣。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左東而右西。
天道右旋。
地道左遷。
故以左候陽而右候陰也。
躁者。
陰中之動象。
蓋六氣皆由陰而生。
從地而出。
故隻合足之六經。
其有躁者在手。
以合六髒六腑。
十二經脈。
蓋十二經脈。
以應三陰三陽之氣。
非六氣之分手與足也。
外格者。
謂陽盛于外。
而無陰氣之和。
内關者陰盛于内。
而無陽氣之和。
關格者。
陰關于内。
陽格于外也。
開之曰。
脈口、太陰也。
人迎、陽明也。
蓋髒氣者。
不能自至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
是左右皆屬太陰。
而皆有陽明之胃氣。
以陽氣從左而右。
陰氣從右而左。
故以左候三陽。
右候三陰。
非左主陽而右主陰也。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是為平人。
若左獨主陽。
右獨主陰。
是為關陰格陽之死候矣。
人迎一盛。
瀉足少陽。
而補足厥陰。
二瀉一補。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
瀉足太陽。
補足少陰。
二瀉一補。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
瀉足陽明。
而補足太陰。
二瀉一補。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
瀉足厥陰。
而補足少陽。
二補一瀉。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上。
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
瀉足少陰。
而補足太陽。
二補一瀉。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
瀉足太陰。
而補足陽明。
二補一瀉。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之上。
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
陽明主胃。
大富于谷氣。
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
命曰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淫于中。
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
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補瀉者。
和調陰陽之氣平也。
陽二瀉而陰一瀉者。
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
陽補二而陰補一者。
陽可盛而陰不可盛也。
故溢陽不曰死。
溢陰者死不治矣。
必切而驗之者。
切其人迎氣口。
以驗三陰三陽之氣也。
疏當作躁。
謂一盛而躁。
二盛而躁。
當取手之陰陽也。
陽明主胃。
大富于谷氣。
故可日二取之。
蓋三陰三陽之氣。
乃陽明水谷之所生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
命曰陰陽俱溢。
蓋陰盛于内。
則陽盛于外矣。
陽盛于左。
則陰盛于右矣。
如是者。
若不以針開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溢于中。
則内傷五髒矣。
夫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陷下則灸之。
此陰陽之氣。
偏盛不和。
非陷下也。
故灸之則生他病矣。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氣血不行。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從五髒之所生。
故曰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謂陰陽之氣偏盛。
刺之和調則止矣。
然又當補陰瀉陽。
補陰者。
補五髒之裡陰。
瀉陽者。
導六氣之外出。
六節藏象論曰。
五氣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順氣篇曰。
五者音也。
音主長夏。
是補其髒陰。
則心肺脾髒之氣和。
而音聲益彰矣。
肝開竅于目。
腎開竅于耳。
肝腎之氣盛。
則耳目聰明矣。
補其髒陰。
導其氣出。
則三陰三陽之氣和調。
而無偏盛之患矣。
夫陰陽血氣。
本于胃腑五髒之所生。
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海之所以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故不補陰瀉陽。
則氣血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瀉則益虛。
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堅如其故者。
适雖言故。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瀉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适雖言快。
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取之其經。
此言補瀉三陰三陽之氣。
必俟經脈和調。
所謂終始者。
經脈為紀也。
瀉者。
瀉其盛而益其虛也。
堅、實也。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若堅如其故者。
适雖言故已和調。
而所生之病未去也。
補者。
所以益實也。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适雖言快。
乃陰陽之氣和而快。
然經脈之病未去也。
蓋始在三陰三陽之是動。
漸及于經脈之所生。
故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針在三陰三陽之氣分。
經脈雖不随針。
而經脈之病必衰去。
經氣之相應也。
故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言陰陽之氣。
無虛實之傾移。
則當取之其經。
所謂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
蓋言陰陽之氣。
已無虛實。
則脈應和調矣。
脈不調者。
所生病也。
故當取之其經。
故曰脈大如其故者。
謂陰陽之氣。
已如其故而無盛虛。
堅不堅者。
經脈所生之病。
尚未平也。
開之曰。
先為是動。
後病所生。
此因氣以及經。
凡刺之屬三。
刺至谷氣。
邪僻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
沉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
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谷氣至。
谷氣至而止。
所謂谷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已知谷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矣。
此承上文而言去陰陽偏盛之邪。
又當調其經脈也。
谷氣者。
榮衛血氣。
生于水谷之精。
謂經脈之氣也。
陽邪陰邪者。
陰陽偏盛之氣也。
蓋因邪僻妄合于氣分。
使陰陽之氣不和而易居也。
逆順者。
謂皮膚之氣血。
從臂肘而行于手腕之前。
經脈之血氣。
從指井而行于手腕之後。
病則逆順相反矣。
浮沉異處者。
陰陽之氣。
與經脈不相合也。
四時不得者。
不得其升降浮沉也。
此因邪僻淫于陰陽之氣分。
而緻經脈之不調也。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而陰陽之氣調矣。
三刺則谷氣至。
而經脈之血氣和矣。
故已補其三陽之虛。
則陽脈實矣。
已瀉其三陰之實。
則陰脈虛矣。
已補其三陰之虛。
則陰脈實矣。
已瀉其三陽之實。
則陽脈虛矣。
故已知谷氣至而脈已調矣。
如氣分之邪獨去。
而陰與陽之經脈。
雖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矣。
按官針篇曰。
先淺刺絕皮。
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
則谷氣出。
蓋在皮膚分腠之間。
以緻谷氣。
不在脈也。
故曰痛雖不随針。
謂針在皮膚而痛應于脈。
非針在脈而痛于脈也。
開之曰。
經脈之血氣。
水谷之所生也。
病在三陰三陽之氣。
故補之瀉之。
則陰陽之氣和。
而經脈未調也。
谷氣至而後經脈和調。
故曰凡刺之屬三。
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而和之。
此複論調和經脈之陰陽。
所謂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者。
調和三陰三陽之氣也。
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者。
謂陰陽之氣已調。
無虛實之偏僻。
而經所不調者。
又當取之于經也。
夫經脈之血氣。
本于髒腑所生。
故當先補其正虛。
而後瀉其邪實。
開之曰。
前節論調氣而經脈不調。
上節論在皮膚以緻谷氣。
此節論取之其經。
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
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
是謂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脈動而實且疾者。
疾瀉之。
虛而徐者則補之。
反此者病益甚。
其動也。
陽明在上。
厥陰在中。
少陰在下。
此篇論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五髒五行之所生。
而五髒之氣。
生于後天水谷之精。
始于先天之水火。
蓋水生木而火生土金也。
以上數節。
論三陰三陽之氣。
候于人迎氣口。
謂本于陽明水谷之所生。
從五髒之經隧。
出于皮膚而見于尺寸。
此複論五行之氣。
本于先天之腎藏。
下出于胫氣之街。
散于皮膚。
複從下而上。
本經動篇曰。
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斜入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
其别者。
斜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之間。
注諸絡以溫足胫。
是先天水火之氣。
下出于胫氣之街。
故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此水火陰陽之氣。
出氣街而散于足五趾也。
其别者。
斜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之間。
是先天之水火。
化生五行之氣。
随沖脈與少陰之大絡。
注于足大趾之間。
而複上行。
故少陰在下者。
謂天一之水。
地二之火。
厥陰在中者。
謂天三之木。
陽明居中土。
而主秋金之氣。
陽明在上者。
謂地四生金。
天五生土也。
此言五髒五行之氣。
生主中焦之陽明。
始于下焦之少陰。
其上行者。
出于陽明。
而走尺膚。
其下行者。
出于少陰。
而動于足大趾之間。
膺俞中膺。
背俞中背肩膊。
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
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夫皮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
脈外之氣分也。
此承上文而言五行之氣。
從足上行。
如有虛者取之。
取者。
謂迎其氣之外出也。
胃俞在膺中。
脾俞在膺旁。
肺俞在背肩。
心之竅在舌。
肝之氣在筋。
腎之氣在骨。
是五髒之氣虛者。
各随其所在而取之。
玉師曰。
此論脈外之氣。
故在心隻言舌而不言脈。
本篇重在五行六氣之生始出入。
故篇名終始。
而論刺則曰虛者取之。
曰以铍針也。
曰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讀者味之。
其義自得。
張開之曰。
上節曰少陰在下。
陽明在上。
謂數之始于一而終于五。
氣從下而上也。
此節先言膺俞。
而末言其病在骨。
謂數之成于五而歸于一。
複從上而下也。
補須一方實。
深取之。
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
一方虛。
淺刺之。
以養其脈。
疾按其。
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
谷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
以洩其氣。
脈虛者淺刺之。
使精氣得出。
以養其脈。
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
其脈皆實。
此論身形之應四方也。
一方實深取之。
一方虛淺刺之。
脈實者深刺之。
脈虛者淺刺之。
此論四方之虛實也。
經雲氣傷痛。
諸痛者。
其脈皆實。
言四方之氣歸于中央而為實也。
故曰從腰以上者。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者。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手太陰陽明主天。
足太陰陽明主地。
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故曰。
承上文而言。
言人之形氣。
生于六合之内。
應天地之上下四旁。
故曰天地為生化之宇。
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
此言形身之上下。
應天地之氣交。
六微旨論曰。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上下相召。
升降相因。
是以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因氣之上下升降也。
邪客篇曰。
天圓地方。
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
以頭足之應天地也。
病在腰者取之。
以腎髒膀胱之水氣。
應天泉之上下也。
夫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知血氣之生始出入。
應天地之五運六氣。
上下四旁。
天道畢矣。
病生于頭者頭重。
生于手者臂重。
生于足者足重。
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上節論上下之氣交。
此論天地之定位。
頭以應天。
足以應地。
手足應四旁。
蓋天地四方之氣。
各有所生之本位。
故生于頭者頭重。
生于足者足重。
随其所生而取之。
重者。
守而不動也。
開之曰。
前節論四方之氣流行。
故有一方實。
一方虛。
如金行乘木。
則東方實而西方虛矣。
此論上下四方之定位。
故生于手者臂重。
生于足者足重。
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刺此病者。
各以其時為齊。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應天地之四時。
皮肉筋骨。
脈外之氣分也。
陰陽之氣。
始于膚表。
從外而内。
與經脈之出入不同。
故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就筋骨。
蓋始于皮毛而入于筋骨。
自外而内也。
肥人之皮膚澀。
分肉不解。
氣留于陰久。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深取之也。
瘦人之皮膚滑。
分肉解。
氣留于陽久。
故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淺取之也。
齊者。
與時一之也。
開之曰。
首六句論四時。
謂氣之從外而入。
後四句論肥瘦。
謂氣之從内而出。
蓋六氣雖營運于膚表。
然本于内之所生。
張應略曰。
從外而内。
天之氣也。
從内而生。
人之氣也。
人與天地相合。
故或從外。
或從内。
外内出入者也。
病痛者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癢者陽也。
淺刺之。
此論表裡上下之陰陽。
夫表為陽。
裡為陰。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故癢者陽也。
病在皮膚之表陽也。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痹者痛也。
故病痛者陰也。
以手按之不得者。
留痹之在内也。
此言表裡之為陰陽也。
病在上者為陽。
病在下者為陰。
以形身之上下分陰陽也。
病先起陰者。
先治其陰。
而後治其陽。
病先起陽者。
先治其陽。
而後治其陰。
此承上文而言表裡。
上下陰陽之氣。
交相貫通。
故有先後之分焉。
内經雲。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從内之外者。
先調其内。
從外之内者。
先治其外。
刺熱厥者。
留針反為寒。
刺寒厥者。
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
二刺陰也。
一陽者。
一刺陽也。
此論寒熱之陰陽厥熱也。
刺熱厥者留針。
俟針下寒。
乃去針也。
刺寒厥者留針。
俟針下熱。
乃去針也。
二陰一陽。
二陽一陰者。
謂寒熱陰陽之氣。
互相交通。
故不獨取陽而獨取陰也。
開之曰。
一二者。
陰陽水火之生數。
久病者。
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
深納而久留之。
間日而複刺之。
必先調其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納讷同間去聲) 人之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應天道之繞地一周。
晝明夜晦。
病久者邪氣入深。
邪與正争。
則氣留于陰。
間日而後出于陽。
是以間日複刺之者。
俟氣至而取之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經脈者。
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也。
此篇論終始之道。
本于五行六氣。
五行應神機之出入。
六氣應天道之右旋。
行針之士。
能順上下之營運。
并左右之間氣。
去血脈之宛陳。
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氣。
形肉未脫。
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
必為缪刺之。
散氣可收。
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牖。
魂魄不散。
此言針刺之法。
必察其病者之形氣。
占其精神。
而後乃行針也。
形肉未脫。
形氣相得也。
夫氣生于下。
脈從足而手。
少氣者。
氣聚于下也。
躁者。
陰之動象。
厥逆也。
脈又躁厥者。
血氣不調和。
而反躁逆于上也。
缪刺者。
左刺右。
右刺左。
陽取陰。
陰取陽。
和其血氣。
調其陰陽。
使經脈之散氣可收。
在下之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
養其氣也。
閉戶塞牖。
無外其志也。
魂魄不散。
精神内守也。
此言治病者。
必使病患之血氣調和。
精神内守。
而後可以行針。
專意一神。
精氣之分。
毋聞人聲。
以守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男内女外。
堅拒勿出。
謹守勿納。
是謂得氣。
此言醫者當自守其神。
令志在針也。
夫腎主藏精。
開竅于耳。
精氣之分。
惑于聽聞。
是以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神志之專一也。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病者之神。
候針下之氣至而休。
蓋以己之精神。
合病者之神氣也。
男為陽。
女為陰。
陽在外。
故使之内。
陰在内。
故引之外。
謂和調外内陰陽之氣也。
堅拒其正氣。
而勿使之出。
謹守其邪氣。
而勿使之入。
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
新内勿刺。
已刺勿内。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
已刺勿饑。
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
卧而休之。
如食頃。
乃刺之。
出行來者。
坐而休之。
如行十裡頃。
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脈亂氣散。
逆其榮衛。
經氣不次。
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于陽。
則邪氣複生。
粗工勿察。
是謂伐身。
形體淫。
乃消腦髓。
津液不化。
脫其五味。
是謂失氣也。
此論刺有十二禁也。
内者。
入房也。
新内則失其精矣。
酒者。
熱谷之液。
其氣悍。
已醉則氣亂矣。
肝主藏血。
怒則氣上。
新怒則氣上逆。
而血妄行矣。
煩勞則神氣外張。
精氣内絕矣。
脈要精微論曰。
飲食未進。
經脈未盛。
絡脈調勻。
血氣未亂。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是以已飽勿刺。
平脈篇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水入于經。
其血乃成。
是又已饑勿刺。
已渴勿刺也。
驚傷神。
恐傷精。
故必定其氣乃刺之。
則存養其精氣神矣。
久坐傷肉。
故乘車來者卧而休之。
久行傷筋。
故出行來者坐而休之。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脈亂氣散。
榮衛逆行。
經氣不次。
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于陽。
邪氣複生。
是謂戕伐其身。
而形體淫矣。
腦為精髓之海。
津液者。
補益腦髓。
潤澤皮膚。
濡養筋骨。
犯此禁者。
則津液不化。
而腦髓消铄矣。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針刺之道。
貴在得神緻氣。
犯此禁者。
則脫其五味所生之神氣。
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反折。
。
其色白絕皮。
乃絕汗。
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
百節盡縱。
目系絕。
目系絕。
一日半則死矣。
其死也。
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喜驚妄言。
色黃。
其上下之經。
盛而不行。
則終矣。
少陰終者。
面黑。
齒長而垢。
腹脹閉塞。
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
中熱嗌幹。
喜溺。
心煩。
甚則舌卷。
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
腹脹HT。
不得息。
氣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
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HT閉同) 此歸結終始之道。
始于五行。
而終于六氣也。
太陽之脈。
起目内。
上額交巅。
從巅入絡腦。
還出别下項。
挾脊抵腰中。
太陽乃津液之府。
而為諸陽主氣。
血氣絕而不能榮養筋脈。
則筋脈急而戴眼反折也。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太陽之氣主皮毛。
氣絕于皮。
則色白而絕汗出也。
少陽之脈。
起目銳。
入耳中。
耳聾者。
少陽之脈絕也。
少陽主骨。
百節盡縱。
少陽之氣絕也。
少陽屬腎。
腎藏志。
目系絕者志先死。
志先死則一日半死矣。
陽明之脈。
起于鼻。
交中。
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口目動作者。
陽明之經氣欲絕也。
喜驚妄言色黃。
陽明之神氣外出也。
上下經者。
謂手足陽明之經。
盛者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夫陽明太陰之言上下者。
謂從腰以上。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上下之經盛而不通則終者。
天地陰陽之氣。
不交而絕也。
少陰之脈。
屬腎絡膀胱。
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從肺出絡心。
腹脹閉塞者。
少陰之脈絕不通也。
面黑者。
氣色外脫也。
齒長者。
骨氣不藏也。
上下不通者。
水火不交也。
夫少陰之言上下者。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謂水火陰陽之氣絕也。
厥陰之脈。
循陰股。
入毛中。
通陰器。
循喉嚨。
入颃颡。
舌卷卵縮。
厥陰之脈絕也。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中熱嗌幹心煩者。
化氣上出也。
肝主疏洩。
喜溺者。
肝氣下洩也。
太陰之脈。
上陰股。
入腹上膈。
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複從胃注心中。
太陰之脈絕不通。
是以腹脹不得息。
太陰之氣上走心為噫。
氣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者。
從胃而心。
心而外脫也。
夫上逆于心。
則見此證。
如不逆。
則手足二經皆絕。
而上下不通矣。
上下不通。
則土敗而水氣乘之。
而色黑矣。
手太陰之氣絕。
而皮毛夭焦矣。
此六氣終而經脈絕也。
蓋氣終則脈終。
脈絕則氣絕。
譬如人之兄弟。
生則俱生。
急則俱死矣。
夫經脈本于髒腑五行之所生。
而外合陰陽之六氣。
故首言終始之道。
五髒為紀。
末結六經之終。
謂生于五行而終于六氣也。
張開之曰。
神在天為風。
風生木。
木生肝。
是天之六氣。
化生地之五行。
五行生五髒。
五髒生六經。
六經合六氣。
蓋原本于天之六氣所生。
故終于六經。
而複歸于天也。
如髒氣不平。
則見髒氣之證。
故必審五髒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也。
肝者将軍之官。
故氣虛則恐。
氣實則怒。
脾主四肢。
故虛則四肢不用。
土灌四髒。
是以五髒不安。
腹乃脾土之郛郭。
故實則腹脹。
經溲不利者。
不轉輸其水也。
夫神慈則悲。
喜為心志。
故心氣虛則悲。
盛實則笑不休。
肺主氣以司呼吸。
故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胸滿而不得偃息也。
腎為生氣之原。
故虛則手足厥冷。
腎者。
胃之關也。
故實則關門不利而為脹矣。
此五髒之氣。
各有太過不及。
而不得安和。
當審其所見之氣而調之也。
卷一 終始第九 凡刺之道。
畢于終始。
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陰陽定矣。
陰者主髒。
陽者主腑。
陽受氣于四末。
陰受氣于五髒。
故瀉者迎之。
補者随之。
知迎知随。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傳之後世。
以血為盟。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此篇論人之髒腑陰陽。
經脈氣血。
本于天地之所生。
有始而有終也。
五營運論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夫風寒暑濕燥熱。
天之六氣也。
木火土金水。
地之五行也。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是天之六氣。
化生地之五行五味。
五行五味。
以生人之五髒。
五髒内合六腑。
以應地之五行。
外合六經。
以應天之六氣。
故曰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謂人之五髒。
本應五行之化也。
請言終始。
經脈為紀。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謂人之經脈。
應天之六氣也。
末結曰太陽之脈。
其終也戴眼反折。
太陰終者。
腹脹不得息。
是人之陰陽血氣。
始于地之五行。
天之六氣所生。
而終于地之六經。
天之六氣也。
故曰其生五。
其數三。
謂生于五行。
而終于三陰三陽之數也。
陰者主髒。
陽者主腑。
髒腑陰陽之相合也。
陽受氣于四末。
陽受天氣于外也。
陰受氣于五髒。
陰受地氣于内也。
故瀉者迎之。
迎陰氣之外出也。
補者随之。
追陽氣之内交也。
故曰知迎知随。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終始者。
經脈為紀。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
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
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本末之。
寒溫之。
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
必相稱也。
是謂平人。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
則陰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将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如是者弗灸。
不已者。
因而瀉之。
則五髒氣壞矣。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者。
謂陰陽經脈。
應天之六氣也。
夫血脈本于五髒五行之所生。
而外合于陰陽之六氣。
有生始而有經終。
故曰終始者。
經脈為紀也。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蓋診其脈以候其氣也。
應四時者。
春夏之氣。
從左而右。
秋冬之氣。
從右而左。
是以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氣口微大。
是謂平人。
上下相應者。
應天之六氣。
上下環轉。
往來不息。
六經之脈。
随氣流行。
不結動也。
本末者。
有本标之出入。
寒溫者。
應寒暑之往來。
各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
謂脈外之血氣與六經之脈。
必相稱也。
脈口人迎。
以候三陰三陽之氣。
是以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尺以候陰。
寸以候陽。
不稱尺寸者。
陰陽氣虛。
而又應于尺寸之脈也。
甘藥者。
調胃之藥。
謂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中焦胃腑所生。
宜補其生氣之原。
道之流行。
故不可飲以至劑。
謂甘味太過。
反留中也。
弗灸者。
謂陰陽之氣。
不足于外。
非經脈之陷下也。
因而瀉之。
則五髒氣壞者。
六氣化生五行。
五行上呈六氣。
五六相得而各有合也。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
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
病在足厥陰。
厥陰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
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
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
病在足太陰。
三盛而躁。
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者。
名曰溢陰。
溢陰為内關。
内關不通。
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
俱盛四部以上。
命曰關格。
關格者與之短期。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以候三陰三陽之氣。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左東而右西。
天道右旋。
地道左遷。
故以左候陽而右候陰也。
躁者。
陰中之動象。
蓋六氣皆由陰而生。
從地而出。
故隻合足之六經。
其有躁者在手。
以合六髒六腑。
十二經脈。
蓋十二經脈。
以應三陰三陽之氣。
非六氣之分手與足也。
外格者。
謂陽盛于外。
而無陰氣之和。
内關者陰盛于内。
而無陽氣之和。
關格者。
陰關于内。
陽格于外也。
開之曰。
脈口、太陰也。
人迎、陽明也。
蓋髒氣者。
不能自至于手太陰。
必因于胃氣。
乃至于手太陰。
是左右皆屬太陰。
而皆有陽明之胃氣。
以陽氣從左而右。
陰氣從右而左。
故以左候三陽。
右候三陰。
非左主陽而右主陰也。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是為平人。
若左獨主陽。
右獨主陰。
是為關陰格陽之死候矣。
人迎一盛。
瀉足少陽。
而補足厥陰。
二瀉一補。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
瀉足太陽。
補足少陰。
二瀉一補。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
瀉足陽明。
而補足太陰。
二瀉一補。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
瀉足厥陰。
而補足少陽。
二補一瀉。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上。
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
瀉足少陰。
而補足太陽。
二補一瀉。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
瀉足太陰。
而補足陽明。
二補一瀉。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之上。
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
陽明主胃。
大富于谷氣。
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
命曰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淫于中。
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
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補瀉者。
和調陰陽之氣平也。
陽二瀉而陰一瀉者。
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
陽補二而陰補一者。
陽可盛而陰不可盛也。
故溢陽不曰死。
溢陰者死不治矣。
必切而驗之者。
切其人迎氣口。
以驗三陰三陽之氣也。
疏當作躁。
謂一盛而躁。
二盛而躁。
當取手之陰陽也。
陽明主胃。
大富于谷氣。
故可日二取之。
蓋三陰三陽之氣。
乃陽明水谷之所生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
命曰陰陽俱溢。
蓋陰盛于内。
則陽盛于外矣。
陽盛于左。
則陰盛于右矣。
如是者。
若不以針開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溢于中。
則内傷五髒矣。
夫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陷下則灸之。
此陰陽之氣。
偏盛不和。
非陷下也。
故灸之則生他病矣。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氣血不行。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從五髒之所生。
故曰明知終始。
五髒為紀。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謂陰陽之氣偏盛。
刺之和調則止矣。
然又當補陰瀉陽。
補陰者。
補五髒之裡陰。
瀉陽者。
導六氣之外出。
六節藏象論曰。
五氣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順氣篇曰。
五者音也。
音主長夏。
是補其髒陰。
則心肺脾髒之氣和。
而音聲益彰矣。
肝開竅于目。
腎開竅于耳。
肝腎之氣盛。
則耳目聰明矣。
補其髒陰。
導其氣出。
則三陰三陽之氣和調。
而無偏盛之患矣。
夫陰陽血氣。
本于胃腑五髒之所生。
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海之所以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故不補陰瀉陽。
則氣血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瀉則益虛。
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堅如其故者。
适雖言故。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瀉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适雖言快。
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取之其經。
此言補瀉三陰三陽之氣。
必俟經脈和調。
所謂終始者。
經脈為紀也。
瀉者。
瀉其盛而益其虛也。
堅、實也。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若堅如其故者。
适雖言故已和調。
而所生之病未去也。
補者。
所以益實也。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适雖言快。
乃陰陽之氣和而快。
然經脈之病未去也。
蓋始在三陰三陽之是動。
漸及于經脈之所生。
故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針在三陰三陽之氣分。
經脈雖不随針。
而經脈之病必衰去。
經氣之相應也。
故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言陰陽之氣。
無虛實之傾移。
則當取之其經。
所謂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
蓋言陰陽之氣。
已無虛實。
則脈應和調矣。
脈不調者。
所生病也。
故當取之其經。
故曰脈大如其故者。
謂陰陽之氣。
已如其故而無盛虛。
堅不堅者。
經脈所生之病。
尚未平也。
開之曰。
先為是動。
後病所生。
此因氣以及經。
凡刺之屬三。
刺至谷氣。
邪僻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
沉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
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谷氣至。
谷氣至而止。
所謂谷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已知谷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矣。
此承上文而言去陰陽偏盛之邪。
又當調其經脈也。
谷氣者。
榮衛血氣。
生于水谷之精。
謂經脈之氣也。
陽邪陰邪者。
陰陽偏盛之氣也。
蓋因邪僻妄合于氣分。
使陰陽之氣不和而易居也。
逆順者。
謂皮膚之氣血。
從臂肘而行于手腕之前。
經脈之血氣。
從指井而行于手腕之後。
病則逆順相反矣。
浮沉異處者。
陰陽之氣。
與經脈不相合也。
四時不得者。
不得其升降浮沉也。
此因邪僻淫于陰陽之氣分。
而緻經脈之不調也。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而陰陽之氣調矣。
三刺則谷氣至。
而經脈之血氣和矣。
故已補其三陽之虛。
則陽脈實矣。
已瀉其三陰之實。
則陰脈虛矣。
已補其三陰之虛。
則陰脈實矣。
已瀉其三陽之實。
則陽脈虛矣。
故已知谷氣至而脈已調矣。
如氣分之邪獨去。
而陰與陽之經脈。
雖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矣。
按官針篇曰。
先淺刺絕皮。
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
則谷氣出。
蓋在皮膚分腠之間。
以緻谷氣。
不在脈也。
故曰痛雖不随針。
謂針在皮膚而痛應于脈。
非針在脈而痛于脈也。
開之曰。
經脈之血氣。
水谷之所生也。
病在三陰三陽之氣。
故補之瀉之。
則陰陽之氣和。
而經脈未調也。
谷氣至而後經脈和調。
故曰凡刺之屬三。
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而和之。
此複論調和經脈之陰陽。
所謂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者。
調和三陰三陽之氣也。
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者。
謂陰陽之氣已調。
無虛實之偏僻。
而經所不調者。
又當取之于經也。
夫經脈之血氣。
本于髒腑所生。
故當先補其正虛。
而後瀉其邪實。
開之曰。
前節論調氣而經脈不調。
上節論在皮膚以緻谷氣。
此節論取之其經。
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
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
是謂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脈動而實且疾者。
疾瀉之。
虛而徐者則補之。
反此者病益甚。
其動也。
陽明在上。
厥陰在中。
少陰在下。
此篇論三陰三陽之氣。
本于五髒五行之所生。
而五髒之氣。
生于後天水谷之精。
始于先天之水火。
蓋水生木而火生土金也。
以上數節。
論三陰三陽之氣。
候于人迎氣口。
謂本于陽明水谷之所生。
從五髒之經隧。
出于皮膚而見于尺寸。
此複論五行之氣。
本于先天之腎藏。
下出于胫氣之街。
散于皮膚。
複從下而上。
本經動篇曰。
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斜入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
其别者。
斜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之間。
注諸絡以溫足胫。
是先天水火之氣。
下出于胫氣之街。
故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此水火陰陽之氣。
出氣街而散于足五趾也。
其别者。
斜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之間。
是先天之水火。
化生五行之氣。
随沖脈與少陰之大絡。
注于足大趾之間。
而複上行。
故少陰在下者。
謂天一之水。
地二之火。
厥陰在中者。
謂天三之木。
陽明居中土。
而主秋金之氣。
陽明在上者。
謂地四生金。
天五生土也。
此言五髒五行之氣。
生主中焦之陽明。
始于下焦之少陰。
其上行者。
出于陽明。
而走尺膚。
其下行者。
出于少陰。
而動于足大趾之間。
膺俞中膺。
背俞中背肩膊。
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
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夫皮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
脈外之氣分也。
此承上文而言五行之氣。
從足上行。
如有虛者取之。
取者。
謂迎其氣之外出也。
胃俞在膺中。
脾俞在膺旁。
肺俞在背肩。
心之竅在舌。
肝之氣在筋。
腎之氣在骨。
是五髒之氣虛者。
各随其所在而取之。
玉師曰。
此論脈外之氣。
故在心隻言舌而不言脈。
本篇重在五行六氣之生始出入。
故篇名終始。
而論刺則曰虛者取之。
曰以铍針也。
曰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讀者味之。
其義自得。
張開之曰。
上節曰少陰在下。
陽明在上。
謂數之始于一而終于五。
氣從下而上也。
此節先言膺俞。
而末言其病在骨。
謂數之成于五而歸于一。
複從上而下也。
補須一方實。
深取之。
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
一方虛。
淺刺之。
以養其脈。
疾按其。
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
谷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
以洩其氣。
脈虛者淺刺之。
使精氣得出。
以養其脈。
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
其脈皆實。
此論身形之應四方也。
一方實深取之。
一方虛淺刺之。
脈實者深刺之。
脈虛者淺刺之。
此論四方之虛實也。
經雲氣傷痛。
諸痛者。
其脈皆實。
言四方之氣歸于中央而為實也。
故曰從腰以上者。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者。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手太陰陽明主天。
足太陰陽明主地。
身半以上為天。
身半以下為地。
故曰。
承上文而言。
言人之形氣。
生于六合之内。
應天地之上下四旁。
故曰天地為生化之宇。
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
此言形身之上下。
應天地之氣交。
六微旨論曰。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上下相召。
升降相因。
是以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因氣之上下升降也。
邪客篇曰。
天圓地方。
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
以頭足之應天地也。
病在腰者取之。
以腎髒膀胱之水氣。
應天泉之上下也。
夫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知血氣之生始出入。
應天地之五運六氣。
上下四旁。
天道畢矣。
病生于頭者頭重。
生于手者臂重。
生于足者足重。
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上節論上下之氣交。
此論天地之定位。
頭以應天。
足以應地。
手足應四旁。
蓋天地四方之氣。
各有所生之本位。
故生于頭者頭重。
生于足者足重。
随其所生而取之。
重者。
守而不動也。
開之曰。
前節論四方之氣流行。
故有一方實。
一方虛。
如金行乘木。
則東方實而西方虛矣。
此論上下四方之定位。
故生于手者臂重。
生于足者足重。
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刺此病者。
各以其時為齊。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應天地之四時。
皮肉筋骨。
脈外之氣分也。
陰陽之氣。
始于膚表。
從外而内。
與經脈之出入不同。
故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就筋骨。
蓋始于皮毛而入于筋骨。
自外而内也。
肥人之皮膚澀。
分肉不解。
氣留于陰久。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深取之也。
瘦人之皮膚滑。
分肉解。
氣留于陽久。
故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淺取之也。
齊者。
與時一之也。
開之曰。
首六句論四時。
謂氣之從外而入。
後四句論肥瘦。
謂氣之從内而出。
蓋六氣雖營運于膚表。
然本于内之所生。
張應略曰。
從外而内。
天之氣也。
從内而生。
人之氣也。
人與天地相合。
故或從外。
或從内。
外内出入者也。
病痛者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癢者陽也。
淺刺之。
此論表裡上下之陰陽。
夫表為陽。
裡為陰。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故癢者陽也。
病在皮膚之表陽也。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痹者痛也。
故病痛者陰也。
以手按之不得者。
留痹之在内也。
此言表裡之為陰陽也。
病在上者為陽。
病在下者為陰。
以形身之上下分陰陽也。
病先起陰者。
先治其陰。
而後治其陽。
病先起陽者。
先治其陽。
而後治其陰。
此承上文而言表裡。
上下陰陽之氣。
交相貫通。
故有先後之分焉。
内經雲。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從内之外者。
先調其内。
從外之内者。
先治其外。
刺熱厥者。
留針反為寒。
刺寒厥者。
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
二刺陰也。
一陽者。
一刺陽也。
此論寒熱之陰陽厥熱也。
刺熱厥者留針。
俟針下寒。
乃去針也。
刺寒厥者留針。
俟針下熱。
乃去針也。
二陰一陽。
二陽一陰者。
謂寒熱陰陽之氣。
互相交通。
故不獨取陽而獨取陰也。
開之曰。
一二者。
陰陽水火之生數。
久病者。
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
深納而久留之。
間日而複刺之。
必先調其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納讷同間去聲) 人之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應天道之繞地一周。
晝明夜晦。
病久者邪氣入深。
邪與正争。
則氣留于陰。
間日而後出于陽。
是以間日複刺之者。
俟氣至而取之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經脈者。
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也。
此篇論終始之道。
本于五行六氣。
五行應神機之出入。
六氣應天道之右旋。
行針之士。
能順上下之營運。
并左右之間氣。
去血脈之宛陳。
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氣。
形肉未脫。
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
必為缪刺之。
散氣可收。
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牖。
魂魄不散。
此言針刺之法。
必察其病者之形氣。
占其精神。
而後乃行針也。
形肉未脫。
形氣相得也。
夫氣生于下。
脈從足而手。
少氣者。
氣聚于下也。
躁者。
陰之動象。
厥逆也。
脈又躁厥者。
血氣不調和。
而反躁逆于上也。
缪刺者。
左刺右。
右刺左。
陽取陰。
陰取陽。
和其血氣。
調其陰陽。
使經脈之散氣可收。
在下之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
養其氣也。
閉戶塞牖。
無外其志也。
魂魄不散。
精神内守也。
此言治病者。
必使病患之血氣調和。
精神内守。
而後可以行針。
專意一神。
精氣之分。
毋聞人聲。
以守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男内女外。
堅拒勿出。
謹守勿納。
是謂得氣。
此言醫者當自守其神。
令志在針也。
夫腎主藏精。
開竅于耳。
精氣之分。
惑于聽聞。
是以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神志之專一也。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病者之神。
候針下之氣至而休。
蓋以己之精神。
合病者之神氣也。
男為陽。
女為陰。
陽在外。
故使之内。
陰在内。
故引之外。
謂和調外内陰陽之氣也。
堅拒其正氣。
而勿使之出。
謹守其邪氣。
而勿使之入。
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
新内勿刺。
已刺勿内。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
已刺勿饑。
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
卧而休之。
如食頃。
乃刺之。
出行來者。
坐而休之。
如行十裡頃。
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脈亂氣散。
逆其榮衛。
經氣不次。
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于陽。
則邪氣複生。
粗工勿察。
是謂伐身。
形體淫。
乃消腦髓。
津液不化。
脫其五味。
是謂失氣也。
此論刺有十二禁也。
内者。
入房也。
新内則失其精矣。
酒者。
熱谷之液。
其氣悍。
已醉則氣亂矣。
肝主藏血。
怒則氣上。
新怒則氣上逆。
而血妄行矣。
煩勞則神氣外張。
精氣内絕矣。
脈要精微論曰。
飲食未進。
經脈未盛。
絡脈調勻。
血氣未亂。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是以已飽勿刺。
平脈篇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水入于經。
其血乃成。
是又已饑勿刺。
已渴勿刺也。
驚傷神。
恐傷精。
故必定其氣乃刺之。
則存養其精氣神矣。
久坐傷肉。
故乘車來者卧而休之。
久行傷筋。
故出行來者坐而休之。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脈亂氣散。
榮衛逆行。
經氣不次。
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于陽。
邪氣複生。
是謂戕伐其身。
而形體淫矣。
腦為精髓之海。
津液者。
補益腦髓。
潤澤皮膚。
濡養筋骨。
犯此禁者。
則津液不化。
而腦髓消铄矣。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針刺之道。
貴在得神緻氣。
犯此禁者。
則脫其五味所生之神氣。
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反折。
。
其色白絕皮。
乃絕汗。
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
百節盡縱。
目系絕。
目系絕。
一日半則死矣。
其死也。
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喜驚妄言。
色黃。
其上下之經。
盛而不行。
則終矣。
少陰終者。
面黑。
齒長而垢。
腹脹閉塞。
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
中熱嗌幹。
喜溺。
心煩。
甚則舌卷。
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
腹脹HT。
不得息。
氣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
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HT閉同) 此歸結終始之道。
始于五行。
而終于六氣也。
太陽之脈。
起目内。
上額交巅。
從巅入絡腦。
還出别下項。
挾脊抵腰中。
太陽乃津液之府。
而為諸陽主氣。
血氣絕而不能榮養筋脈。
則筋脈急而戴眼反折也。
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太陽之氣主皮毛。
氣絕于皮。
則色白而絕汗出也。
少陽之脈。
起目銳。
入耳中。
耳聾者。
少陽之脈絕也。
少陽主骨。
百節盡縱。
少陽之氣絕也。
少陽屬腎。
腎藏志。
目系絕者志先死。
志先死則一日半死矣。
陽明之脈。
起于鼻。
交中。
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口目動作者。
陽明之經氣欲絕也。
喜驚妄言色黃。
陽明之神氣外出也。
上下經者。
謂手足陽明之經。
盛者盛于外而絕于内也。
夫陽明太陰之言上下者。
謂從腰以上。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上下之經盛而不通則終者。
天地陰陽之氣。
不交而絕也。
少陰之脈。
屬腎絡膀胱。
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從肺出絡心。
腹脹閉塞者。
少陰之脈絕不通也。
面黑者。
氣色外脫也。
齒長者。
骨氣不藏也。
上下不通者。
水火不交也。
夫少陰之言上下者。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謂水火陰陽之氣絕也。
厥陰之脈。
循陰股。
入毛中。
通陰器。
循喉嚨。
入颃颡。
舌卷卵縮。
厥陰之脈絕也。
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中熱嗌幹心煩者。
化氣上出也。
肝主疏洩。
喜溺者。
肝氣下洩也。
太陰之脈。
上陰股。
入腹上膈。
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複從胃注心中。
太陰之脈絕不通。
是以腹脹不得息。
太陰之氣上走心為噫。
氣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者。
從胃而心。
心而外脫也。
夫上逆于心。
則見此證。
如不逆。
則手足二經皆絕。
而上下不通矣。
上下不通。
則土敗而水氣乘之。
而色黑矣。
手太陰之氣絕。
而皮毛夭焦矣。
此六氣終而經脈絕也。
蓋氣終則脈終。
脈絕則氣絕。
譬如人之兄弟。
生則俱生。
急則俱死矣。
夫經脈本于髒腑五行之所生。
而外合陰陽之六氣。
故首言終始之道。
五髒為紀。
末結六經之終。
謂生于五行而終于六氣也。
張開之曰。
神在天為風。
風生木。
木生肝。
是天之六氣。
化生地之五行。
五行生五髒。
五髒生六經。
六經合六氣。
蓋原本于天之六氣所生。
故終于六經。
而複歸于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