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陽。
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
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氣。
中工亂脈。
下工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
不可不慎也。
必審五髒變化之病。
五脈之應。
經絡之實虛。
皮之柔脆。
而後取之也。
形氣。
謂皮肉筋骨之形氣。
病氣。
謂三陰三陽之經氣。
為邪所病也。
病氣之有餘不足者。
陰陽血氣之實虛也。
邪氣勝者急瀉之。
血氣虛者急補之。
刺者所以取氣也。
故陰陽氣俱不足者。
不可刺之。
血氣皆盡。
五髒空虛者。
血氣之内榮于五髒也。
筋骨髓枯者。
血氣之外濡于筋骨也。
陰陽俱有餘者。
當瀉其邪。
調其虛實。
蓋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故當瀉其邪。
而兼調正氣之虛實也。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溢于外也。
腸胃充郭。
肝肺内。
溢于内也。
外内皆溢。
則陰陽相錯矣。
HT、虛怯也。
辟、僻積也。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經脈空虛。
血氣竭枯。
是以腸胃HT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而可與之死期矣。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陰陽精氣之相合也。
合形與氣。
使神内藏。
形氣為神之外固也。
言能調其陰陽。
則精神形氣。
外華而内藏矣。
夫三陰三陽之經氣。
有因于外邪所傷者。
有因于五髒之病而變應于脈者。
故當審其外内虛實而調之。
斯可為上工也。
卷一 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于少師曰。
餘聞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願聞其方。
此章論人秉天地陰陽而生。
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剛柔。
陰陽之道也。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是故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玉師曰。
強弱短長。
即如四時有寒暑。
晝夜有長短。
蓋人與萬物。
皆禀此天地陰陽之形氣。
與時相應。
故各有剛柔長短之不同。
少師答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審知陰陽。
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
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
與時相應。
内合于五髒六腑。
外合于筋骨皮膚。
是故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在内者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在外者筋骨為陰。
皮膚為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
刺陰之荥輸。
病在陽之陽者。
刺陽之合。
病在陽之陰者。
刺陰之經。
病在陰之陽者。
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
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
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加以煩心。
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裡。
其形不久。
夫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地氣也。
主内。
然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升降。
外内出入。
是故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皮肉筋骨。
五髒六腑。
外内相合。
與時相應者也。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在内之陰陽也。
筋骨為陰。
皮膚為陽。
在外之陰陽也。
病在陰之陰者。
病内之五髒。
故當刺陰之荥輸。
病在陽之陽者。
病在外之皮膚。
故當刺陽之合。
謂六腑外合于皮膚。
故當取腑經之合穴也。
病在陽之陰者。
病在外之筋骨。
故當刺陰之經。
謂五髒外合于筋骨。
故當取陰之經也。
病在陰之陽者。
病在内之六腑。
故當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蓋風者天之陽氣。
痹者人之陰邪。
陰陽俱病。
名曰風痹。
外内之相合也。
有形者。
皮肉筋骨之有形。
無形者。
五髒六腑之氣也。
病有形而不痛者。
病在外之陽也。
病無形而痛者。
氣傷痛也。
陰完陽完者。
髒腑陰陽之氣不傷也。
夫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動靜者。
天地之體用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天地之氣交也。
離中有虛。
坎中有滿。
水火之相濟也。
如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乃陰陽之不表不裡矣。
心為陽而主火。
水為陰而居下。
加以煩心。
此陰勝其陽矣。
陰陽外内不交。
水火上下相克。
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
故其形不久。
形氣之相應也。
開之曰。
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此篇論人。
合天地陰陽。
故用針以調其不和。
經中大義。
當于針病之外求之。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聞形氣。
病之先後。
外内之應奈何。
伯高答曰。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
乃髒病。
寒傷形。
乃應形。
風傷筋脈。
筋脈乃應。
此形氣内外之相應也。
黃帝曰。
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
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
病一月者。
十刺而已。
多少遠近。
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
視其血絡。
盡出其血。
黃帝曰。
外内之病。
難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
形先病而未入髒者。
刺之半其日。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
刺之倍其日。
此月内難易之應也。
此論外因之病。
從外而内。
内因之病。
從内而外。
形氣外内之相應也。
風寒者。
外受之邪。
故病形。
憂恐忿怒。
在内之氣。
故病髒。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病九日者。
病發于陽。
故用三之奇。
病一月者。
病發于陰。
故用十之偶。
此以針之奇偶。
應病之陰陽也。
出絡血者。
通地之脈道也。
形先病而未入髒者。
病發于陽。
而未入于裡也。
故刺三時而可愈矣。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
病發于陰。
而出于外也。
刺之倍其日而愈矣。
夫病發于陰而出于外者易愈。
留于内者難已。
故刺有十日者。
有倍其日而刺兩日者。
此一月之病在内者。
有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聞形有緩急。
氣有盛衰。
骨有大小。
肉有堅脆。
皮有濃薄。
其以立壽夭奈何。
伯高答曰。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
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
何謂形之緩急。
伯高答曰。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
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肉。
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立形定氣。
而後以臨病患。
決死生。
黃帝曰。
餘聞壽夭。
然以度之。
伯高答曰。
牆基卑。
高不及其地者。
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
形氣之相勝。
以至壽夭奈何。
伯高答曰。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矣。
(顴音權音窘度入聲) 此論人秉天地陰陽。
生成此形氣。
有壽夭之不同也。
任、當也。
果、成也。
此天之生命。
立形定氣。
故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夫人皮應天。
人肉應地。
故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形謂皮肉筋骨。
血氣經絡。
應經水氣脈。
通貫于地中。
故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人之形氣。
天命所生。
皮膚緩者。
天道之元亨也。
是以緩則壽而急則夭。
脈乃精血神氣之所遊行。
故形充而脈堅大者為順。
脈小以弱者。
榮衛宗氣俱衰。
衰則危矣。
夫腎秉先天之陰陽而主骨。
顴乃腎之外候。
故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
此先天之氣薄也。
脾主地而主肉。
肉堅者壽。
不堅者夭。
此後天之土基有濃薄也。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先立形定氣。
而後以臨病患。
決死生。
天年篇曰。
以母為基。
以父為。
人之壽百歲者。
使道隧以長。
牆基高以方。
牆基者。
面部之四方也。
地、地閣也。
牆基卑。
高不及地者。
四方之平陷也。
此人秉母氣之薄。
蓋坤道之成形也。
天年篇曰。
人生三十歲。
五髒大定。
不滿三十而死者。
不能終地之五行也。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
不能終地之生數也。
平人氣勝形者壽。
謂地基固宜博濃。
而氣更宜勝形。
蓋萬物資始于天。
而天包乎地之外也。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
邪氣勝也。
形勝氣者。
正氣脫也。
黃帝曰。
餘聞刺有三變。
何謂三變。
伯高答曰。
有刺營者。
有刺衛者。
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
刺三變者奈何。
伯高答曰。
刺營者出血。
刺衛者出氣。
刺寒痹者内熱。
黃帝曰。
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
伯高答曰。
營之生病也。
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
氣痛時來時去。
怫忾贲響。
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寒痹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
(忾音戲) 夫形舍氣。
氣歸形。
形氣之相任也。
然下焦所藏之精水。
中焦所生之榮衛。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濡筋骨。
利關節。
水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環轉無端。
如營衛留阻。
水道不行。
則形氣消索矣。
故刺有三變。
變者。
使之營運而變化也。
榮之血。
衛之氣。
道之出行于外。
寒之痹。
使之熱散于内。
夫營衛血氣。
主出入于外内。
故病則止上下行。
而為寒熱氣痛矣。
若怫忾贲響。
此乃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蓋以分别營衛之生病。
寒痹之為病。
本于自生。
非外因之邪也。
痹者。
閉也。
寒痹者。
寒水之為病也。
腎為水髒而主骨。
在外者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陰者名曰痹。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者。
謂腎髒寒水之痹。
痛在于外合之骨。
而及于皮之不仁。
病從内而外也。
玉師曰。
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照應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句。
蓋本篇先論秉氣之壽夭。
後複論病氣之壽夭。
然病氣有二。
一因于風寒之病氣。
所謂氣勝形者是也。
一因于營衛稽留。
水道不行之病氣。
所謂形勝氣者是也。
黃帝曰。
刺寒痹内熱奈何。
伯高答曰。
刺布衣者。
以火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黃帝曰。
藥熨奈何。
伯高答曰。
用醇酒二十斤。
蜀椒一斤。
幹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咀清酒中。
用綿絮一斤。
細白布四丈。
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中。
蓋封塗。
勿使洩。
五日五夜。
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
以盡其汁。
每漬必其日乃出幹。
幹。
并用滓與綿絮。
複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
為六七則用之。
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
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
複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而止。
起步内中。
無見風。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内熱也。
(矢屎同音氲音歲) 痹者。
留而不行也。
寒痹者。
腎髒寒水之氣也。
夫人秉先天之水火。
以化生五行。
腎受天一之精氣。
而交通于四髒。
如水火不濟。
五行不交。
則留而為寒痹疾。
故以火之者。
以火益水也。
夫肺主皮毛。
飲酒者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用醇酒者。
使肺腎之相通者。
蜀椒形色像心。
皮紅子黑。
具中虛之象。
用蜀椒者。
使心腎之相通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
幹姜主理中之君品。
用幹姜者。
使脾腎之相通也。
桂為百木之長。
用桂心者。
使肝腎之相通也。
蠶食桑而成綿。
三者皆白。
肺之品也。
用綿絮一斤。
白布四丈。
十遍者。
使在地之陰邪。
從天表以終散。
所謂熱于内而使之外散也。
夫王公大人。
固不可以火。
而布衣獨不可以藥熨乎。
此蓋假大人布衣。
以明髒腑相通。
陰陽交互。
是以治法之有通變也。
學人當體法先聖之用意周密。
取法精微。
不可圖安苟簡也。
張開之曰。
上古用分兩品數。
湯丸散劑。
各有精義。
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
遠而偶奇。
制大其服。
大則數少。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少則二之。
此品數奇偶多少之有法也。
凡治中土者。
多用五數。
欲下行者。
多用三數。
欲從陰而上升。
有用至一兩一分者。
又如芫花亂發。
熬如雞子。
石脂戎鹽。
大如彈丸。
此分兩用法之精微也。
夫理中者用丸。
行散者用散。
行于髒腑經絡皮膚者用湯。
又如抵當丸、陷胸丸、幹姜散、敗醬散之類。
搗為丸為散。
而複以水煎服。
此湯丸散劑之各有所取也。
卷一 官針第七 凡刺之要。
官針最妙。
九針之宜。
各有所為。
長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
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
内傷良肉。
皮膚為癰。
病深針淺。
病氣不瀉。
支大為膿。
病小針大。
氣瀉太甚。
疾必為害。
病大針小。
氣不洩瀉。
亦複為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
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
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
無常處者。
取以針于病所。
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
取以圓針于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
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
當補之者。
取之針。
于井荥分輸。
病為大膿者。
取之铍針。
病痹氣暴發者。
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
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
取以大針。
病在五髒固居者。
取以鋒針。
瀉于井荥分輸。
取以四時。
官、法也。
九針之法。
有大小長短之制。
有淺深補瀉之宜。
有三五九十二刺之法。
各有所施也。
如不得其用。
病勿能移。
而反為害焉。
凡刺有九。
以應九變。
一曰輸刺。
輸刺者。
刺諸經荥輸髒輸也。
二曰遠道刺。
遠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
刺腑輸也。
三曰經刺。
經刺者。
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
絡刺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
分刺者。
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瀉刺。
大瀉刺者。
刺大膿以铍針也。
七曰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痹皮膚也。
八曰巨刺。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九曰刺。
刺者。
刺燔針則取痹也。
(輸俞互用音萃燔音煩) 上節論針有九者之宜。
此論刺有九者之變。
一曰輸刺。
刺五髒之經輸。
所謂荥輸治外經也。
遠道刺者。
病在上而取下之合穴。
所謂合治六腑也。
蓋手足三陽之脈。
其原皆在足。
而上循于頸項也。
大經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結不通。
則流溢于大經之分。
而生奇病。
故刺大經之結絡以通之。
絡刺者。
見于皮膚之小絡也。
分刺者。
分肉之間。
溪谷之會。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邪在肌肉者取之。
大瀉刺者。
瀉大膿血也。
毛刺者。
邪閉于皮毛之間。
浮淺取之。
所謂刺毫毛無傷皮。
刺皮無傷肉也。
巨刺者。
邪客于十二經别。
宜巨刺之。
左取右。
右取左也。
刺者。
燔針劫刺。
以取筋痹也。
(大經刺巨刺詳素問缪刺論) 凡刺有十二節。
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
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
直痛所。
一刺前。
一刺後。
以治心痹。
刺此者旁針之也。
二曰報刺。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
直内。
無拔針。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乃出針複刺之也。
三日恢刺。
恢刺者。
直刺傍之舉之。
前後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
齊刺者。
直入一。
旁入二。
以治寒氣小深者。
或曰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
揚刺者。
正内一。
旁内四而浮之。
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
直針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稀發針而深之。
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
短刺者。
刺骨痹稍搖而深之。
緻針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
浮刺者。
旁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
陰刺者。
左右率刺之。
以治寒厥。
中寒厥。
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旁針刺。
旁針刺者。
直入旁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
贊刺者。
直入直出。
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是謂治癰腫也。
節、制也。
言針有十二節制。
以應十二經也。
偶刺者。
一刺胸。
一刺背。
前後陰陽之相偶也。
旁取之。
恐中傷心氣也。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
出針而複刺。
故曰報刺。
恢、大之也。
前後恢蕩其筋之急。
以治筋痹也。
齊刺者。
中正以取之。
故直入一以取中。
旁入二以為佐。
故又曰三刺。
治寒痹小深者也。
揚刺者。
從中而發揚于四旁也。
直刺者。
以亳針刺在皮毛。
得氣而直豎也。
輸刺者。
直入直出。
如轉輸也。
短刺者。
用短針深入而至骨。
所以便上下摩之而取骨痹也。
浮刺者。
旁入而浮淺也。
陰刺者。
刺少陰之寒厥也。
旁針刺者。
直刺旁刺。
治留痹之久居者也。
贊、助也。
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助癰腫之外散也。
按十二刺中。
獨提少陰者。
少陰主先天之陰陽水火。
五運六氣之生原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
微納針而久留之。
以緻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
按絕其脈乃刺之。
無令精出。
獨出其邪氣耳。
此言經脈内合五行之化運。
外應六氣之司天。
用針者不可不知也。
夫經脈内連髒腑。
外合六氣。
五髒内合五行。
應五運之在中。
命曰神機。
而主出入。
六氣旋轉于外。
命曰氣立。
而主升降。
六氣之司天在泉。
應人之精水。
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故脈之所居。
深不見者。
内連五髒也。
微納針而久留之。
以緻其空脈氣者。
緻五髒之神氣。
營運于外也。
脈淺者。
見于皮膚之脈。
外合于六氣也。
精水随氣行于膚表。
故脈淺者勿刺。
按絕其脈乃刺之。
是使六氣營運。
而無令精出也。
玉師曰。
緻五髒之神機。
非榮衛血氣。
故曰空脈氣。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
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
則谷氣出。
故刺法曰。
始刺淺之。
以逐邪氣。
而來血氣。
後刺深之。
以緻陰氣之邪。
最後刺極深之。
以下谷氣。
此之謂也。
故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也。
此申明三陰三陽之氣。
營運于皮表也。
谷氣者。
通會于肌腠之元真。
脾胃之所主也。
故曰谷氣。
陰邪陽邪者。
謂邪在陰陽之氣分也。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者。
在皮肉相交之間。
仍在皮之絕處。
未入于分肉也。
蓋言三陰三陽之氣。
營運于皮表。
以應天之六氣。
故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也。
年之所加者。
六氣之加臨。
氣之盛衰者。
五運之氣。
有太過不及也。
運有太少。
氣有盛衰。
則人之虛實。
所由起矣。
凡刺有五。
以應五髒。
一曰半刺。
半刺者。
淺納而疾發針。
無針傷肉。
如拔毛狀。
以取皮氣。
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
豹文刺者。
左右前後針之。
中脈為故。
以取經絡之血者。
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
關刺者。
直刺左右盡筋上。
以取筋痹。
慎無出血。
此肝之應也。
或曰淵刺。
一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
左右雞足。
針于分肉之間。
以取肌痹。
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深納之至骨。
以取骨痹。
此腎之應也。
此言五髒之氣。
外合于皮脈、肉筋骨。
五髒主中。
故取之外合而應于五髒也。
夫血者。
神氣也。
故五髒之神機。
營運于血脈。
以應五運之化。
五髒之氣。
外合于皮肉筋骨。
以應天之四時。
玉師曰。
九宜九變。
應地之九野九州。
人之九髒九竅。
十二節應十二月。
三刺應三陰三陽。
五刺應五行五時。
針道配天地人。
而人合天地者也。
卷一 本神第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血脈營氣精神。
此五髒之所藏也。
至于淫。
離髒則精失。
魂魄飛揚。
志意恍亂。
智慮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與。
人之過乎。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
德也。
地之在我者。
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随神往來者謂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至。
長生久視。
此言人之德氣。
受天地之德氣所生。
以生精氣魂魄志意智慮。
故智者能全此神智。
以順天地之性。
而得養生之道焉。
德者所得乎天。
虛靈不昧。
具衆理應萬事者也。
目之視。
耳之聽。
鼻之臭。
口之味。
手之舞。
足之蹈。
在地所生之形氣也。
幹知大始。
坤作成物。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決氣篇曰。
常先身生是謂精。
蓋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
故所生之來謂之精。
平人絕谷篇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蓋本于先天所生之精。
後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
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神。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精。
肝為陽髒而藏魂。
肺為陰髒而藏魄。
故魂随神而往來。
魄并精而出入。
心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天地之萬物。
皆吾心之所任。
心有所憶者意也。
意之所存者志也。
志有所變者思也。
思有所慕者慮也。
慮有所處者智也。
此皆心神之運用。
故智者順承天地之性。
而得養生之道也。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
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此承上文而言思慮志意。
皆心之所生。
是以思慮喜怒悲憂恐懼。
皆傷其心髒之神氣。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脫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此分論七情傷五髒之神志。
思慮。
脾之情也。
如心因怵惕思慮。
則傷心藏之神。
神傷則不能主持。
而恐懼自失矣。
脾主土而主肌肉。
肺主氣而主皮毛。
肉之膏肥曰。
色者。
氣之華也。
肉者。
地所成之形也。
毛色者。
天所生之氣也。
破脫肉。
毛悴色夭。
天地所生之命絕矣。
死于冬者。
五行之氣。
死于四時之勝克也。
開之曰。
心思慮傷神者。
脾志并于心也。
餘髒同。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亂。
四肢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春。
(音悶) 憂愁。
肺之情也。
如脾因憂愁不解。
則傷脾髒之意。
意傷則亂而四肢不舉。
蓋意乃心之所生。
而脾主四肢也。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不精則不正。
當人陰縮而攣筋。
兩脅骨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秋。
悲哀。
肺之情也。
如肝因悲哀動中。
則傷肝髒所藏之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蓋肝者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肝志傷。
則不能處事精詳矣。
膽為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髒氣傷。
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
肝主筋而脈絡陰器。
陰縮筋攣。
脅骨不舉。
情志傷而及于形也。
玉師曰。
膽附于肝。
髒腑相通。
惟肝膽最為親切。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
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喜樂。
心之情也。
如肺因喜樂無極。
則傷肺髒之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
意者心之發。
蓋喜樂無極。
則神亦憚散而不存矣。
肺主皮毛。
故人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怒者。
肝之情也。
如腎盛怒不止。
則傷腎髒之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夫神志相合。
喜忘者。
神志皆傷也。
腰者腎之府。
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夫脾志并于心。
肺志并于脾。
肝志并于腎。
乃子氣并于母也。
肺志并于肝。
心志并于肺。
受所不勝之相乘也。
平脈篇曰。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縱。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蓋母乘子者順。
子乘母者逆也。
相生者順。
相克者逆。
逆則傷矣。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痿厥。
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忘。
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也。
恐傷腎。
故恐懼不解。
則傷腎髒之精。
腎主骨。
故精傷則骨痿厥。
精時自下者。
髒氣傷而不能藏也。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志。
上節論傷腎髒之志。
此論傷腎髒之精。
蓋魂魄智意。
本于心腎精神之所生。
故首言怵惕思慮者則傷神。
末言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神生于精。
而精歸于神也。
夫水谷入胃。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神氣生于精。
故五髒之精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神氣絕而死矣。
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意之得失。
如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矣。
故當順天之性。
以調養其精氣神焉。
玉師曰。
恐懼不解則傷精。
先天之精也。
五髒主藏精者。
後天水谷之精也。
神氣皆生于精。
故曰陰虛則無氣。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脾藏榮。
榮舍意。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五髒不安。
實則腹脹。
經溲不利。
心藏脈。
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
氣舍魄。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腎藏精。
精舍志。
腎氣虛則厥。
實則脹。
五髒不安。
必審五髒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
謹而調之也。
此言五髒之氣。
各有虛有實。
而見證之不同也。
五髒各有所藏。
五志各有所舍。
如五志受傷。
則有五志
精氣乃光。
合神與氣。
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氣。
中工亂脈。
下工絕氣危生。
故曰下工。
不可不慎也。
必審五髒變化之病。
五脈之應。
經絡之實虛。
皮之柔脆。
而後取之也。
形氣。
謂皮肉筋骨之形氣。
病氣。
謂三陰三陽之經氣。
為邪所病也。
病氣之有餘不足者。
陰陽血氣之實虛也。
邪氣勝者急瀉之。
血氣虛者急補之。
刺者所以取氣也。
故陰陽氣俱不足者。
不可刺之。
血氣皆盡。
五髒空虛者。
血氣之内榮于五髒也。
筋骨髓枯者。
血氣之外濡于筋骨也。
陰陽俱有餘者。
當瀉其邪。
調其虛實。
蓋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故當瀉其邪。
而兼調正氣之虛實也。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溢于外也。
腸胃充郭。
肝肺内。
溢于内也。
外内皆溢。
則陰陽相錯矣。
HT、虛怯也。
辟、僻積也。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淡滲皮膚。
生毫毛。
經脈空虛。
血氣竭枯。
是以腸胃HT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而可與之死期矣。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陰陽精氣之相合也。
合形與氣。
使神内藏。
形氣為神之外固也。
言能調其陰陽。
則精神形氣。
外華而内藏矣。
夫三陰三陽之經氣。
有因于外邪所傷者。
有因于五髒之病而變應于脈者。
故當審其外内虛實而調之。
斯可為上工也。
卷一 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于少師曰。
餘聞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願聞其方。
此章論人秉天地陰陽而生。
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剛柔。
陰陽之道也。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是故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玉師曰。
強弱短長。
即如四時有寒暑。
晝夜有長短。
蓋人與萬物。
皆禀此天地陰陽之形氣。
與時相應。
故各有剛柔長短之不同。
少師答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審知陰陽。
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
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
與時相應。
内合于五髒六腑。
外合于筋骨皮膚。
是故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在内者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在外者筋骨為陰。
皮膚為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
刺陰之荥輸。
病在陽之陽者。
刺陽之合。
病在陽之陰者。
刺陰之經。
病在陰之陽者。
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
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
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加以煩心。
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裡。
其形不久。
夫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地氣也。
主内。
然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升降。
外内出入。
是故内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皮肉筋骨。
五髒六腑。
外内相合。
與時相應者也。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在内之陰陽也。
筋骨為陰。
皮膚為陽。
在外之陰陽也。
病在陰之陰者。
病内之五髒。
故當刺陰之荥輸。
病在陽之陽者。
病在外之皮膚。
故當刺陽之合。
謂六腑外合于皮膚。
故當取腑經之合穴也。
病在陽之陰者。
病在外之筋骨。
故當刺陰之經。
謂五髒外合于筋骨。
故當取陰之經也。
病在陰之陽者。
病在内之六腑。
故當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蓋風者天之陽氣。
痹者人之陰邪。
陰陽俱病。
名曰風痹。
外内之相合也。
有形者。
皮肉筋骨之有形。
無形者。
五髒六腑之氣也。
病有形而不痛者。
病在外之陽也。
病無形而痛者。
氣傷痛也。
陰完陽完者。
髒腑陰陽之氣不傷也。
夫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動靜者。
天地之體用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天地之氣交也。
離中有虛。
坎中有滿。
水火之相濟也。
如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乃陰陽之不表不裡矣。
心為陽而主火。
水為陰而居下。
加以煩心。
此陰勝其陽矣。
陰陽外内不交。
水火上下相克。
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
故其形不久。
形氣之相應也。
開之曰。
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此篇論人。
合天地陰陽。
故用針以調其不和。
經中大義。
當于針病之外求之。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聞形氣。
病之先後。
外内之應奈何。
伯高答曰。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
乃髒病。
寒傷形。
乃應形。
風傷筋脈。
筋脈乃應。
此形氣内外之相應也。
黃帝曰。
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
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
病一月者。
十刺而已。
多少遠近。
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
視其血絡。
盡出其血。
黃帝曰。
外内之病。
難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
形先病而未入髒者。
刺之半其日。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
刺之倍其日。
此月内難易之應也。
此論外因之病。
從外而内。
内因之病。
從内而外。
形氣外内之相應也。
風寒者。
外受之邪。
故病形。
憂恐忿怒。
在内之氣。
故病髒。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病九日者。
病發于陽。
故用三之奇。
病一月者。
病發于陰。
故用十之偶。
此以針之奇偶。
應病之陰陽也。
出絡血者。
通地之脈道也。
形先病而未入髒者。
病發于陽。
而未入于裡也。
故刺三時而可愈矣。
髒先病而形乃應者。
病發于陰。
而出于外也。
刺之倍其日而愈矣。
夫病發于陰而出于外者易愈。
留于内者難已。
故刺有十日者。
有倍其日而刺兩日者。
此一月之病在内者。
有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聞形有緩急。
氣有盛衰。
骨有大小。
肉有堅脆。
皮有濃薄。
其以立壽夭奈何。
伯高答曰。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
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
何謂形之緩急。
伯高答曰。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
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肉。
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立形定氣。
而後以臨病患。
決死生。
黃帝曰。
餘聞壽夭。
然以度之。
伯高答曰。
牆基卑。
高不及其地者。
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
形氣之相勝。
以至壽夭奈何。
伯高答曰。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矣。
(顴音權音窘度入聲) 此論人秉天地陰陽。
生成此形氣。
有壽夭之不同也。
任、當也。
果、成也。
此天之生命。
立形定氣。
故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夫人皮應天。
人肉應地。
故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形謂皮肉筋骨。
血氣經絡。
應經水氣脈。
通貫于地中。
故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人之形氣。
天命所生。
皮膚緩者。
天道之元亨也。
是以緩則壽而急則夭。
脈乃精血神氣之所遊行。
故形充而脈堅大者為順。
脈小以弱者。
榮衛宗氣俱衰。
衰則危矣。
夫腎秉先天之陰陽而主骨。
顴乃腎之外候。
故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
此先天之氣薄也。
脾主地而主肉。
肉堅者壽。
不堅者夭。
此後天之土基有濃薄也。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先立形定氣。
而後以臨病患。
決死生。
天年篇曰。
以母為基。
以父為。
人之壽百歲者。
使道隧以長。
牆基高以方。
牆基者。
面部之四方也。
地、地閣也。
牆基卑。
高不及地者。
四方之平陷也。
此人秉母氣之薄。
蓋坤道之成形也。
天年篇曰。
人生三十歲。
五髒大定。
不滿三十而死者。
不能終地之五行也。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
不能終地之生數也。
平人氣勝形者壽。
謂地基固宜博濃。
而氣更宜勝形。
蓋萬物資始于天。
而天包乎地之外也。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
邪氣勝也。
形勝氣者。
正氣脫也。
黃帝曰。
餘聞刺有三變。
何謂三變。
伯高答曰。
有刺營者。
有刺衛者。
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
刺三變者奈何。
伯高答曰。
刺營者出血。
刺衛者出氣。
刺寒痹者内熱。
黃帝曰。
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
伯高答曰。
營之生病也。
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
氣痛時來時去。
怫忾贲響。
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寒痹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
(忾音戲) 夫形舍氣。
氣歸形。
形氣之相任也。
然下焦所藏之精水。
中焦所生之榮衛。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濡筋骨。
利關節。
水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環轉無端。
如營衛留阻。
水道不行。
則形氣消索矣。
故刺有三變。
變者。
使之營運而變化也。
榮之血。
衛之氣。
道之出行于外。
寒之痹。
使之熱散于内。
夫營衛血氣。
主出入于外内。
故病則止上下行。
而為寒熱氣痛矣。
若怫忾贲響。
此乃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蓋以分别營衛之生病。
寒痹之為病。
本于自生。
非外因之邪也。
痹者。
閉也。
寒痹者。
寒水之為病也。
腎為水髒而主骨。
在外者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陰者名曰痹。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者。
謂腎髒寒水之痹。
痛在于外合之骨。
而及于皮之不仁。
病從内而外也。
玉師曰。
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照應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句。
蓋本篇先論秉氣之壽夭。
後複論病氣之壽夭。
然病氣有二。
一因于風寒之病氣。
所謂氣勝形者是也。
一因于營衛稽留。
水道不行之病氣。
所謂形勝氣者是也。
黃帝曰。
刺寒痹内熱奈何。
伯高答曰。
刺布衣者。
以火之。
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
黃帝曰。
藥熨奈何。
伯高答曰。
用醇酒二十斤。
蜀椒一斤。
幹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種皆咀清酒中。
用綿絮一斤。
細白布四丈。
并納酒中。
置酒馬矢中。
蓋封塗。
勿使洩。
五日五夜。
出布綿絮曝幹之。
幹複漬。
以盡其汁。
每漬必其日乃出幹。
幹。
并用滓與綿絮。
複布為複巾。
長六七尺。
為六七則用之。
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
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
複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而止。
起步内中。
無見風。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内熱也。
(矢屎同音氲音歲) 痹者。
留而不行也。
寒痹者。
腎髒寒水之氣也。
夫人秉先天之水火。
以化生五行。
腎受天一之精氣。
而交通于四髒。
如水火不濟。
五行不交。
則留而為寒痹疾。
故以火之者。
以火益水也。
夫肺主皮毛。
飲酒者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用醇酒者。
使肺腎之相通者。
蜀椒形色像心。
皮紅子黑。
具中虛之象。
用蜀椒者。
使心腎之相通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
幹姜主理中之君品。
用幹姜者。
使脾腎之相通也。
桂為百木之長。
用桂心者。
使肝腎之相通也。
蠶食桑而成綿。
三者皆白。
肺之品也。
用綿絮一斤。
白布四丈。
十遍者。
使在地之陰邪。
從天表以終散。
所謂熱于内而使之外散也。
夫王公大人。
固不可以火。
而布衣獨不可以藥熨乎。
此蓋假大人布衣。
以明髒腑相通。
陰陽交互。
是以治法之有通變也。
學人當體法先聖之用意周密。
取法精微。
不可圖安苟簡也。
張開之曰。
上古用分兩品數。
湯丸散劑。
各有精義。
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
遠而偶奇。
制大其服。
大則數少。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少則二之。
此品數奇偶多少之有法也。
凡治中土者。
多用五數。
欲下行者。
多用三數。
欲從陰而上升。
有用至一兩一分者。
又如芫花亂發。
熬如雞子。
石脂戎鹽。
大如彈丸。
此分兩用法之精微也。
夫理中者用丸。
行散者用散。
行于髒腑經絡皮膚者用湯。
又如抵當丸、陷胸丸、幹姜散、敗醬散之類。
搗為丸為散。
而複以水煎服。
此湯丸散劑之各有所取也。
卷一 官針第七 凡刺之要。
官針最妙。
九針之宜。
各有所為。
長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
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
内傷良肉。
皮膚為癰。
病深針淺。
病氣不瀉。
支大為膿。
病小針大。
氣瀉太甚。
疾必為害。
病大針小。
氣不洩瀉。
亦複為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
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
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
無常處者。
取以針于病所。
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
取以圓針于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
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
當補之者。
取之針。
于井荥分輸。
病為大膿者。
取之铍針。
病痹氣暴發者。
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
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
取以大針。
病在五髒固居者。
取以鋒針。
瀉于井荥分輸。
取以四時。
官、法也。
九針之法。
有大小長短之制。
有淺深補瀉之宜。
有三五九十二刺之法。
各有所施也。
如不得其用。
病勿能移。
而反為害焉。
凡刺有九。
以應九變。
一曰輸刺。
輸刺者。
刺諸經荥輸髒輸也。
二曰遠道刺。
遠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
刺腑輸也。
三曰經刺。
經刺者。
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
絡刺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
分刺者。
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瀉刺。
大瀉刺者。
刺大膿以铍針也。
七曰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痹皮膚也。
八曰巨刺。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九曰刺。
刺者。
刺燔針則取痹也。
(輸俞互用音萃燔音煩) 上節論針有九者之宜。
此論刺有九者之變。
一曰輸刺。
刺五髒之經輸。
所謂荥輸治外經也。
遠道刺者。
病在上而取下之合穴。
所謂合治六腑也。
蓋手足三陽之脈。
其原皆在足。
而上循于頸項也。
大經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結不通。
則流溢于大經之分。
而生奇病。
故刺大經之結絡以通之。
絡刺者。
見于皮膚之小絡也。
分刺者。
分肉之間。
溪谷之會。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邪在肌肉者取之。
大瀉刺者。
瀉大膿血也。
毛刺者。
邪閉于皮毛之間。
浮淺取之。
所謂刺毫毛無傷皮。
刺皮無傷肉也。
巨刺者。
邪客于十二經别。
宜巨刺之。
左取右。
右取左也。
刺者。
燔針劫刺。
以取筋痹也。
(大經刺巨刺詳素問缪刺論) 凡刺有十二節。
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
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
直痛所。
一刺前。
一刺後。
以治心痹。
刺此者旁針之也。
二曰報刺。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
直内。
無拔針。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乃出針複刺之也。
三日恢刺。
恢刺者。
直刺傍之舉之。
前後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
齊刺者。
直入一。
旁入二。
以治寒氣小深者。
或曰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
揚刺者。
正内一。
旁内四而浮之。
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
直針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稀發針而深之。
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
短刺者。
刺骨痹稍搖而深之。
緻針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
浮刺者。
旁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
陰刺者。
左右率刺之。
以治寒厥。
中寒厥。
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旁針刺。
旁針刺者。
直入旁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
贊刺者。
直入直出。
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是謂治癰腫也。
節、制也。
言針有十二節制。
以應十二經也。
偶刺者。
一刺胸。
一刺背。
前後陰陽之相偶也。
旁取之。
恐中傷心氣也。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
出針而複刺。
故曰報刺。
恢、大之也。
前後恢蕩其筋之急。
以治筋痹也。
齊刺者。
中正以取之。
故直入一以取中。
旁入二以為佐。
故又曰三刺。
治寒痹小深者也。
揚刺者。
從中而發揚于四旁也。
直刺者。
以亳針刺在皮毛。
得氣而直豎也。
輸刺者。
直入直出。
如轉輸也。
短刺者。
用短針深入而至骨。
所以便上下摩之而取骨痹也。
浮刺者。
旁入而浮淺也。
陰刺者。
刺少陰之寒厥也。
旁針刺者。
直刺旁刺。
治留痹之久居者也。
贊、助也。
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助癰腫之外散也。
按十二刺中。
獨提少陰者。
少陰主先天之陰陽水火。
五運六氣之生原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
微納針而久留之。
以緻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
按絕其脈乃刺之。
無令精出。
獨出其邪氣耳。
此言經脈内合五行之化運。
外應六氣之司天。
用針者不可不知也。
夫經脈内連髒腑。
外合六氣。
五髒内合五行。
應五運之在中。
命曰神機。
而主出入。
六氣旋轉于外。
命曰氣立。
而主升降。
六氣之司天在泉。
應人之精水。
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故脈之所居。
深不見者。
内連五髒也。
微納針而久留之。
以緻其空脈氣者。
緻五髒之神氣。
營運于外也。
脈淺者。
見于皮膚之脈。
外合于六氣也。
精水随氣行于膚表。
故脈淺者勿刺。
按絕其脈乃刺之。
是使六氣營運。
而無令精出也。
玉師曰。
緻五髒之神機。
非榮衛血氣。
故曰空脈氣。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
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
則谷氣出。
故刺法曰。
始刺淺之。
以逐邪氣。
而來血氣。
後刺深之。
以緻陰氣之邪。
最後刺極深之。
以下谷氣。
此之謂也。
故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也。
此申明三陰三陽之氣。
營運于皮表也。
谷氣者。
通會于肌腠之元真。
脾胃之所主也。
故曰谷氣。
陰邪陽邪者。
謂邪在陰陽之氣分也。
少益深絕皮。
緻肌肉未入分肉間者。
在皮肉相交之間。
仍在皮之絕處。
未入于分肉也。
蓋言三陰三陽之氣。
營運于皮表。
以應天之六氣。
故用針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也。
年之所加者。
六氣之加臨。
氣之盛衰者。
五運之氣。
有太過不及也。
運有太少。
氣有盛衰。
則人之虛實。
所由起矣。
凡刺有五。
以應五髒。
一曰半刺。
半刺者。
淺納而疾發針。
無針傷肉。
如拔毛狀。
以取皮氣。
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
豹文刺者。
左右前後針之。
中脈為故。
以取經絡之血者。
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
關刺者。
直刺左右盡筋上。
以取筋痹。
慎無出血。
此肝之應也。
或曰淵刺。
一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
左右雞足。
針于分肉之間。
以取肌痹。
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深納之至骨。
以取骨痹。
此腎之應也。
此言五髒之氣。
外合于皮脈、肉筋骨。
五髒主中。
故取之外合而應于五髒也。
夫血者。
神氣也。
故五髒之神機。
營運于血脈。
以應五運之化。
五髒之氣。
外合于皮肉筋骨。
以應天之四時。
玉師曰。
九宜九變。
應地之九野九州。
人之九髒九竅。
十二節應十二月。
三刺應三陰三陽。
五刺應五行五時。
針道配天地人。
而人合天地者也。
卷一 本神第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血脈營氣精神。
此五髒之所藏也。
至于淫。
離髒則精失。
魂魄飛揚。
志意恍亂。
智慮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與。
人之過乎。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問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
德也。
地之在我者。
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随神往來者謂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至。
長生久視。
此言人之德氣。
受天地之德氣所生。
以生精氣魂魄志意智慮。
故智者能全此神智。
以順天地之性。
而得養生之道焉。
德者所得乎天。
虛靈不昧。
具衆理應萬事者也。
目之視。
耳之聽。
鼻之臭。
口之味。
手之舞。
足之蹈。
在地所生之形氣也。
幹知大始。
坤作成物。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決氣篇曰。
常先身生是謂精。
蓋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
故所生之來謂之精。
平人絕谷篇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蓋本于先天所生之精。
後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
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神。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精。
肝為陽髒而藏魂。
肺為陰髒而藏魄。
故魂随神而往來。
魄并精而出入。
心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天地之萬物。
皆吾心之所任。
心有所憶者意也。
意之所存者志也。
志有所變者思也。
思有所慕者慮也。
慮有所處者智也。
此皆心神之運用。
故智者順承天地之性。
而得養生之道也。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
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此承上文而言思慮志意。
皆心之所生。
是以思慮喜怒悲憂恐懼。
皆傷其心髒之神氣。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脫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此分論七情傷五髒之神志。
思慮。
脾之情也。
如心因怵惕思慮。
則傷心藏之神。
神傷則不能主持。
而恐懼自失矣。
脾主土而主肌肉。
肺主氣而主皮毛。
肉之膏肥曰。
色者。
氣之華也。
肉者。
地所成之形也。
毛色者。
天所生之氣也。
破脫肉。
毛悴色夭。
天地所生之命絕矣。
死于冬者。
五行之氣。
死于四時之勝克也。
開之曰。
心思慮傷神者。
脾志并于心也。
餘髒同。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亂。
四肢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春。
(音悶) 憂愁。
肺之情也。
如脾因憂愁不解。
則傷脾髒之意。
意傷則亂而四肢不舉。
蓋意乃心之所生。
而脾主四肢也。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不精則不正。
當人陰縮而攣筋。
兩脅骨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秋。
悲哀。
肺之情也。
如肝因悲哀動中。
則傷肝髒所藏之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蓋肝者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肝志傷。
則不能處事精詳矣。
膽為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髒氣傷。
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
肝主筋而脈絡陰器。
陰縮筋攣。
脅骨不舉。
情志傷而及于形也。
玉師曰。
膽附于肝。
髒腑相通。
惟肝膽最為親切。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
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喜樂。
心之情也。
如肺因喜樂無極。
則傷肺髒之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
意者心之發。
蓋喜樂無極。
則神亦憚散而不存矣。
肺主皮毛。
故人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怒者。
肝之情也。
如腎盛怒不止。
則傷腎髒之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夫神志相合。
喜忘者。
神志皆傷也。
腰者腎之府。
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夫脾志并于心。
肺志并于脾。
肝志并于腎。
乃子氣并于母也。
肺志并于肝。
心志并于肺。
受所不勝之相乘也。
平脈篇曰。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縱。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蓋母乘子者順。
子乘母者逆也。
相生者順。
相克者逆。
逆則傷矣。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痿厥。
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忘。
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也。
恐傷腎。
故恐懼不解。
則傷腎髒之精。
腎主骨。
故精傷則骨痿厥。
精時自下者。
髒氣傷而不能藏也。
火之精為神。
水之精為志。
上節論傷腎髒之志。
此論傷腎髒之精。
蓋魂魄智意。
本于心腎精神之所生。
故首言怵惕思慮者則傷神。
末言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神生于精。
而精歸于神也。
夫水谷入胃。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神氣生于精。
故五髒之精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神氣絕而死矣。
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意之得失。
如五者已傷。
針不可以治之矣。
故當順天之性。
以調養其精氣神焉。
玉師曰。
恐懼不解則傷精。
先天之精也。
五髒主藏精者。
後天水谷之精也。
神氣皆生于精。
故曰陰虛則無氣。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脾藏榮。
榮舍意。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五髒不安。
實則腹脹。
經溲不利。
心藏脈。
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
氣舍魄。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腎藏精。
精舍志。
腎氣虛則厥。
實則脹。
五髒不安。
必審五髒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
謹而調之也。
此言五髒之氣。
各有虛有實。
而見證之不同也。
五髒各有所藏。
五志各有所舍。
如五志受傷。
則有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