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息贲上氣。
微滑為上下出血。
澀甚為嘔血。
微澀為鼠。
在頸支腋之間。
下不勝其上。
其應善矣。
(贲音奔音酸) 肺主清金而畏寒。
寒甚則為癫疾。
所謂重陰則癫也。
肺寒熱者。
皮寒熱也。
寒在皮毛。
故微急也。
主肺氣。
怠惰咳唾血。
引腰背胸。
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
皆肺氣虛寒之所緻。
緩則熱甚。
故多汗。
肺熱葉焦。
則為痿也。
鼠。
寒熱病也。
其本在髒。
其末在脈。
肺主百脈。
是以微澀之有熱。
微澀之有寒。
皆為鼠在頸腋之間。
本經曰。
偏枯身偏不用。
病在分腠之間。
蓋病在皮膚。
為肺寒熱。
病在血脈。
為寒熱鼠。
在分腠則為偏風。
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
腠理開。
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頭以下者。
頸項胸背之間。
肺之外部也。
大主多氣少血。
氣盛于下。
則為胫腫。
微盛于上。
則為肺痹引胸背。
蓋氣從下而上也。
日光。
太陽之火。
陰血少。
故惡日光。
金畏火也。
小則氣血皆虛而為洩。
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微小則為消瘅。
肺主津水之生原也。
滑主陽氣盛。
故為息贲上氣。
微則上下出血。
血随氣行者也。
澀主多血少氣。
血多氣少。
則血留不行。
故為嘔血。
者。
陰寒而削不能行。
肺主氣而發原在下。
少氣有寒。
則下不勝其上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
微急為肥氣。
在脅下。
若覆杯。
緩甚為善嘔。
微緩為水瘕痹也。
大甚為内癰。
善嘔衄。
微大為肝痹陰縮。
咳引小腹。
小甚為多飲。
微小為消瘅。
滑甚為疝。
微滑為遺溺。
澀甚為溢飲。
澀微為攣。
筋痹。
(音頹) 肝主語。
在志為怒。
肝苦急。
故急甚為惡言。
微急為肥氣。
在脅下。
若覆杯。
皆有餘之氣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緩主多熱。
熱則肝氣逆。
故善嘔。
水瘕痹者。
亦食飲之所積也。
本經曰。
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大主肝氣盛。
盛則郁怒而不得疏達。
故為内癰。
嘔衄。
肝氣逆于上也。
陰縮。
肝氣逆于下也。
肝脈抵少腹。
上注肺。
咳引小腹者。
經氣逆于上下也。
小者。
血氣皆少。
少則木火盛。
故多飲。
及為消瘅也。
滑主氣盛而熱。
故為疝。
肝主疏洩。
肝氣盛而熱。
故遺溺也。
溢飲者。
飲留于四肢。
則經脈阻滞。
故脈澀。
肝氣虛而有寒。
故為攣筋痹。
肝主筋也。
脾脈急甚為。
微急為膈中。
食飲入而還出。
後沃沫。
緩甚為痿厥。
微緩為風痿。
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為擊仆。
微大為疝氣。
腹裡大。
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為寒熱。
微小為消瘅。
滑甚為癃。
微滑為蟲毒蠍腹熱。
澀甚為腸。
微澀為内。
多下膿血(音回同) 者。
急而收引。
者。
縱而懈弛。
脾主四肢。
故急甚為。
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
故為膈中。
食飲入而還出。
後沃沫。
蓋不能遊溢津液。
上歸于肺。
四布于皮毛。
故涎沫之從口出也。
痿厥風痿。
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
甚則從中而病見于外。
微則病在外而不及于中。
故心慧然若無病也。
大乃太過之脈。
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灌四旁。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故為擊仆。
若擊之而仆地也。
疝氣腹裡大。
膿血在腸胃之外。
皆有餘之積聚也。
寒熱者。
血氣虛也。
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故為消瘅。
脾為陰濕之土。
濕熱則為疝。
為小便閉癃。
濕熱則生蟲也。
脾氣虛而有寒。
則為腸。
多血少氣。
故下膿血也。
腎脈急甚為骨癫疾。
微急為沉厥奔豚。
足不收。
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
微緩為洞。
洞者食不化。
下嗌還出。
大甚為陰痿。
微大為石水。
起臍以下至小腹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小甚為洞洩。
微小為消瘅。
滑盛為癃。
微滑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則目無所見。
澀甚為大癰。
微澀為不月。
沉痔。
腎為陰髒而主骨。
陰寒太甚。
故為骨癫疾。
腎為生氣之原。
正氣虛寒。
則為沉厥。
虛氣反逆。
故為奔豚。
陰寒在下。
故足不收。
腎開竅于二陰。
氣虛不化。
故不得前後也。
督脈屬腎貫脊。
緩則督脈懈弛。
故脊折也。
戊癸合而化生火土。
以消入胃之食飲。
腎氣緩。
故食不化而還出也。
陰痿者。
陰器痿而不舉。
石水。
腎水也。
上至胃脘。
水泛而土敗也。
腎氣虛則為洞洩。
精血不足。
則為消瘅。
腎有熱。
則為小便閉癃。
為睾丸腫。
骨痿坐不能起。
熱傷腎氣也。
目無所見。
熱傷骨精也。
血氣皆始于腎。
澀則血氣阻滞。
故為大癰。
氣血不行。
故為女子不月。
為沉痔。
黃帝曰。
病之六變者。
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大者多氣少血。
小者血氣皆少。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
深内而久留之。
刺緩者。
淺内而疾發針。
以去其熱。
刺大者。
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刺滑者。
疾發針而淺内之。
以瀉其陽氣而去其血。
刺澀者。
必中其脈。
随其逆順而久留之。
必先按而循之。
已發針。
疾按其。
無令其出血。
以和其脈。
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
勿取以針。
而調以甘藥也。
(内葉讷瀉本作寫去聲音委) 六變者。
五髒之所生。
變化之病形。
有緩急大小滑澀之六脈。
此緣陰陽血氣寒熱之不和。
而變見于脈也。
寒氣收勁。
故脈急。
熱氣散弛。
故脈緩。
宗氣榮氣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故大主多氣。
如血氣皆少。
則脈小也。
陽氣盛而微有熱。
則脈行滑利。
氣少則脈行澀滞。
血随氣行者也。
深内而久留之者。
俟陽氣至而針下熱也。
淺内而疾發針者。
去其熱也。
氣盛者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使陰陽血氣之和調也。
滑者。
疾發針而淺内之。
瀉脈外之陽熱也。
針者。
必中其脈。
随其逆順而久留之。
調經脈外内之血氣也。
必先按而循之。
緻脈外之氣也。
疾按其。
無令其出血。
以和其脈。
無令皮膚之血出。
使脈外之氣以和于脈中也。
夫針者。
所以調陰陽血氣之不和。
若血氣皆少者。
必須調以甘藥。
非針之可能資生也。
按、刺澀者曰必中其脈。
要知刺急刺緩。
取脈外之氣也。
刺大刺滑。
瀉脈外之陽。
以和脈内之血也。
刺澀者必中其血。
随其逆順。
必先按而循之。
調脈内之血。
以緻脈外之氣也。
勿取以針。
調以甘藥者。
血氣之生于陽明也。
當知血氣乃胃腑水谷之精。
有行于皮膚之外者。
有行于經脈之内者。
外内貫通。
環轉不息。
故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善調脈者。
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
可為上工。
上工者。
知陰陽血氣之終始出入者也。
黃帝曰。
餘聞五髒六腑之氣。
荥輸所入為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
此陽脈之别入于内。
屬于腑者也。
按、髒腑之十二經脈。
出于指井者。
受皮膚之氣血。
溜于荥。
注于輸。
入于肘膝而為合。
故帝問五髒六腑之氣。
荥輸所入為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謂從荥輸所入為合之氣血。
從何道而入。
入安所連而為合。
安所行過而相連。
帝總問五髒六腑者。
蓋欲訪明髒之五輸。
腑之六輸。
所出所入之原流。
然此已論于本輸篇内。
故伯隻答六腑之合。
皆在于足之原因。
再按脈外之衛氣。
出于足之陽明。
上沖于頭面。
散行于三陽。
脈外之氣血。
從手陽明之五裡。
布散于膚表。
是手足諸陽之氣。
皆從上而下。
複從足趾井入于脈中。
從足而交于手。
故曰六腑之經脈。
皆出于足之三陽。
上合于手也。
此陽氣之出于地中。
營運于天表。
複從下而貫于地脈經水之中。
黃帝曰。
荥輸與合。
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
荥輸治外經。
合治内腑。
黃帝曰。
治内腑奈何。
岐伯曰。
取之于合。
黃帝曰。
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
胃合于三裡。
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
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陽。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膽合入于陽陵泉。
黃帝曰。
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
取之三裡者。
低跗取之。
巨虛者。
舉足取之。
委陽者。
屈伸而索之。
委中者。
屈而取之。
陽陵泉者。
正豎膝予之。
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
取諸外經者。
揄申而從之。
(揄音于引也抒也) 此申明三陽之氣。
外合于三陽之經。
三陽之經。
内合于六腑也。
所謂太陽少陽陽明者。
三陽之氣也。
營運于脈外。
與六腑之經脈相合。
脈外之氣與經脈合于荥輸之間。
是以荥輸治外經。
治在外之經脈也。
脈内之血氣。
與三陽之氣。
合于肘膝之間。
是以合治内腑。
蓋脈中之血氣。
六腑之所出也。
三裡巨虛。
皆足陽明之經。
巨虛上下廉。
乃手太陽陽明之合。
故取三裡者。
低跗取之。
以足經之在下也。
巨虛者。
舉足取之。
欲其伸舒于上也。
委陽者。
足太陽之經。
三焦之合。
屈伸而索之者。
索三焦之氣。
往來于上下也。
膀胱主水。
故屈而取之。
少陽屬木。
故豎膝予之。
使木氣之條達也。
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者。
謂膽與三焦。
總屬少陽之氣也。
蓋言在經脈。
則有手足之分。
合于三陰三陽之氣。
又無分手與足也。
取諸外經者。
取五髒六腑之荥輸也。
揄申而取之者。
伸舒其四體。
使經脈之流通也。
帝始問五髒六腑之荥輸。
伯隻答六腑之合。
而未言取諸外經。
君臣反複問答。
蓋以詳明陰陽血氣之出入。
經脈外内之貫通。
黃帝曰。
願聞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
面熱者。
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兩跗之上脈堅陷者。
足陽明病。
此胃脈也。
此複申明脈外之氣血。
從手足陽明之所出也。
衛氣者。
乃陽明之悍氣。
上沖于頭。
循目耳前。
散行于三陽。
複循牙車。
合陽明。
并下人迎。
合于颔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跗上。
故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蓋以征衛氣之悍熱太過。
而上行于面也。
兩跗之上。
脈堅陷者。
足陽明病。
蓋以征陽明之氣。
合于颔脈。
以下行至跗上也。
陽明之氣。
下合于胃脈。
故曰此胃脈也。
夫五髒六腑之經脈。
外合于六氣。
則為陽明為太陽為太陰。
内合于髒腑。
則為胃脈為心脈腎脈也。
蓋髒腑之氣。
内合五行。
五行外合于六氣者也。
胃腑所出之血氣。
别走于脈外者。
注髒腑之大絡。
從大絡而外滲于孫絡皮膚。
循手陽明之經。
大會于尺膚以上魚。
猶脈内之血氣。
大會于手太陰之尺寸也。
故曰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蓋以征脈外之氣血。
大會于手陽明也。
是以帝問六腑之病。
而伯先答手足之陽明。
然後論及六腑。
蓋以申明脈外之氣血。
出于手足之陽明也。
本經多因病假針。
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髒腑經脈之外内貫通。
學人識之無忽。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即洩。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
大腸者傳道之官。
故病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陽明秉清金之氣。
故冬日重感于寒即瀉。
當臍而痛。
大腸主津液。
津液者。
淖澤注于骨。
故病而不能久立也。
大腸屬胃。
故與胃同候。
取胃經之巨虛上廉。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足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裡也。
腹者腸胃之郛郭。
胃脘在鸠尾内。
正當心處。
故病則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
心肺之分。
兩脅。
肝之分也。
食飲入胃。
散精于肝。
濁氣歸心。
輸布于肺。
胃病則氣逆而不能轉輸。
是以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當取之三裡也。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
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若脈陷者。
此其候也。
手太陽病也。
取之巨虛下廉。
(睾音臯陰丸也) 小腸病者。
謂病小腸之腑氣也。
小腸名赤腸。
為受盛之府。
上接于胃。
下通大腸。
從闌門濟泌别汁而滲入膀胱。
其氣與膀胱相通。
是以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者。
病腑氣而痛窘之後。
則入于手之經脈矣。
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臂出肩解。
上頰入耳中。
至目。
脈陷者。
此太陽之經脈病也。
故首提曰小腸病。
末結曰手太陽病。
是腑氣之從下而上。
合于手太陽之經。
故當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
亦見于脈。
取委陽。
三焦者。
下約膀胱。
為決渎之府。
病則氣不輸化。
是以膈氣滿而不得小便也。
不得小便。
則窘急而水溢于上。
留于腹中而為脹。
候在足太陽經外之大絡。
大絡在太陽少陽經脈之間。
其脈亦見于皮部。
當取之委陽。
此言六腑之氣。
皆從足三陽之别絡。
而通于經脈者也。
開之曰。
按足三陽之脈。
循于足者。
亦皆系支别。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
及足小趾外廉。
及胫踝後皆熱。
若脈陷。
取委中央。
(踝葉瓦去聲) 膀胱者。
津液之府。
氣化則出。
腑氣病。
故小腹腫痛。
而不得小便也。
肩上足小趾外廉。
及胫踝後。
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
若熱而脈陷。
此病腑而及于經矣。
故當取委中之中央。
膽病者。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淡淡。
恐人将捕之。
嗌中然。
數唾。
在足少陽之本末。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
其寒熱者。
取陽陵泉。
膽病。
則膽氣不升。
故太息以伸出之。
口苦嘔宿汁者。
膽汁也。
心下淡淡。
恐人将捕之者。
膽氣虛也。
嗌中然數唾者。
少陽之脈病也。
足少陽經脈之本在下。
其末在頸嗌之間。
宜灸之以起陷下之脈氣。
其寒熱者。
少陽之樞證也。
當以經取之。
少陽之經氣。
外内出入者也。
黃帝曰。
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
刺此者。
必中氣穴。
無中肉節。
中氣穴則針遊于巷。
中肉節則皮膚痛。
補瀉反則病益笃。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真相搏。
亂而不去。
反還内着。
用針不審。
以順為逆也。
(中去聲着音着) 氣穴者。
腑氣所注之經穴。
故中氣穴則針遊于巷。
即氣穴論之。
所謂遊針之居。
言針入有間。
恢恢乎有餘地矣。
此言腑邪之從經脈而出于氣穴。
即上章面熱者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謂腑氣之從經脈而出于皮膚也。
皮肉筋骨。
脈外之氣分也。
若中肉節。
即皮膚痛。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真氣相亂而不去。
反還内着。
言刺皮肉筋骨。
使腑邪不能從氣穴而出。
元真之氣。
反内着而與邪相亂。
蓋言脈外之氣血。
合于經脈。
而複通于内腑。
即上章所謂兩跗之上。
脈堅陷者足陽明病。
餘故曰。
本經多因病假針。
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宜順而不宜逆也。
張開之曰。
有邪處瀉邪。
無邪處補正。
邪在經脈而不在肉節。
故當瀉氣穴以去之。
反補其肌腠之元真。
則真氣入而與邪相搏。
故曰補瀉反。
則病益笃。
卷一 根結第五 岐伯曰。
天地相感。
寒暖相移。
陰陽之道。
孰少孰多。
陰道偶。
陽道奇。
發于春夏。
陰氣少。
陽氣多。
陰陽不調。
何補何瀉。
發于秋冬。
陽氣少。
陰氣多。
陰氣盛而陽氣衰。
故莖葉枯槁。
濕雨下歸。
陰陽相移。
何瀉何補。
奇邪離經。
不可勝數。
不知根結。
五髒六腑。
折關敗樞。
開阖而走。
陰陽大失。
不可複取。
九針之玄。
要在終始。
故能知終始。
一言而畢。
不知終始。
針道鹹絕。
(奇音箕) 此章論三陰三陽之氣。
主開主阖主樞。
乃無形之氣。
出入于外内。
而合于有形之經也。
夫人之陰陽。
應天之六氣。
天之六氣。
合于四時。
春夏主陽。
故發于春夏。
陰氣少。
陽氣多。
秋冬主陰。
故發于秋冬。
陽氣少。
陰氣多。
發者。
謂人之陰陽開阖。
應天地之四時。
是以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是為平人。
奇邪離經者。
邪不入于經。
流于大絡。
而生奇病。
言邪之變易。
不可勝數也。
根結者。
六氣合六經之本标也。
開阖樞者。
髒腑陰陽之六氣也。
終始者。
經脈血氣之始終也。
太陽根于至陰。
結于命門。
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
結于颡大。
颡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蔥籠。
蔥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少陽為樞。
故樞折則肉節渎而暴疾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太陽。
視有餘不足。
渎者。
皮膚宛焦而弱也。
阖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
取之陽明。
視有餘不足。
無所止息者。
真氣稽留。
邪氣居之也。
樞折。
即骨徭而不安于地。
故骨徭者取之少陽。
視有餘不足。
骨徭者。
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徭者。
搖故也。
當窮其本也。
(徭與臯陶陶字同音) 太陽太陰為開。
陽明厥陰為阖。
少陽少陰為樞者。
三陰三陽之氣也。
太者氣之盛。
故主開。
陽明者。
兩陽合明。
厥陰者。
兩陰交盡。
故主阖。
少者初生之氣。
故主樞。
此陰陽之六氣。
内合髒腑。
外合六經。
應司天在泉之氣。
營運環轉之不息。
而複通貫于地道經水之中。
外内出入者也。
夫外合于六經。
有循經而合者。
如傷寒之病。
在六氣相傳。
雖見六經之證。
而氣不入于經也。
有入于經而合者。
根結是也。
根者。
經氣相合而始生。
結者。
經氣相将而歸結于命門蔥籠之間。
複從此而出于氣街。
走空竅而仍行于脈外也。
命門者。
太陽為水火生命之原。
目竅。
乃經氣所出之門也。
颡大者。
颃颡也。
在上之中。
兩耳之間。
故曰鉗耳。
蔥籠者。
耳中也。
如蔥之通氣于上也。
此三陽之氣。
随經而歸結于此。
複出于氣街也。
行于氣分。
故能為開為阖為樞。
出入于形身髒腑之外内。
開阖如戶扉。
樞猶轉紐。
舍樞則不能開阖。
舍開阖則無從運樞。
此三陽之氣。
互相出入于經脈皮膚。
形身髒腑之外内者也。
太陽之氣主皮膚。
故開折則肉節渎而暴疾起矣。
宗氣者。
陽明之所生。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
而行于四肢。
故阖折則氣無所止息。
而痿疾起矣。
少陽主骨。
故樞折則骨節緩而不收也。
陰陽離合論曰。
太陽根起于至陰。
名曰陰中之陽。
陽明根起于厲兌。
名曰陰中之陽。
少陽根起于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
三陰三陽之氣。
皆從陰而生。
自下而上。
故當窮其本也。
玉師曰。
三陽之氣。
循經而出于氣街。
上于面而走空竅。
太陽精陽之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少陽之别氣。
走于耳而為聽。
陽明之宗氣。
上出于鼻而為臭。
目之開阖。
耳之聽聞。
鼻之呼吸。
是三陽之氣。
上走于空竅。
而為開阖樞也。
宗氣者。
陽明之所生。
上出于肺。
以司呼吸。
颃颡者。
鼻之内竅。
通于喉嚨。
故颃颡不開。
則洞涕不收。
是陽明之氣。
上出于鼻而為臭。
太陰根于隐白。
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
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英。
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
厥陰為阖。
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廪無所輸。
膈洞。
膈洞者。
取之太陰。
視有餘不足。
故開折者。
氣不足而生病也。
阖折則氣絕而喜悲。
悲者取之厥陰。
視有餘不通。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
視有餘不通。
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太倉者。
舌本也。
脾為倉廪之官。
其脈連舌本。
散舌下。
使之迎糧。
故結于舌本。
名曰太倉。
廉泉。
任脈穴。
在喉上四寸中央。
任脈發原于腎。
故結于腎之廉泉。
衛氣篇曰。
厥陰标為背俞。
是玉英當在背俞之間。
絡于膻中者。
肝脈貫膈也。
脾為倉廪之居。
故開折則氣不足而為膈洞。
膈者。
上不開而不受納。
洞者。
下關折而飧洩也。
厥陰為兩陰交盡。
陰盡而一陰始生。
故阖折則生氣絕而喜悲。
一陽之氣發于腎髒。
志不舒故喜悲也。
少陰主脈。
故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
視有餘不足。
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蓋有餘者。
邪結之有餘。
不足者。
正氣之不足。
通其正氣。
則結自解矣。
按九針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
頸中央之脈。
督脈也。
腋内動脈。
手太陰也。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蓋手太陰心主。
出于胸氣之街。
少陰厥陰。
從任督二脈。
出于頭氣之街也。
玉師曰。
廉泉玉英。
上液之道也。
玉英。
謂唇内之龈交。
蓋腎髒之精液。
一從任脈而出于舌下之廉泉。
一從脊骨髓空而上通于腦。
腦空在腦後三分。
顱際銳骨之下。
一在龈基下。
一在項後伏骨下。
一在脊骨上空。
在風府上。
是骨之精髓。
從脊骨上空。
上通于腦。
而下滲于龈基。
督脈循于脊骨。
厥陰肝脈。
與督脈上會于巅而下玉英。
英、HT也。
謂齒白如玉HT也。
足太陽根于至陰。
溜于筋骨。
注于昆侖。
入于天柱飛揚也。
足少陽根于竅陰。
溜于丘墟。
注于陽輔。
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陽明根于厲兌。
溜于沖陽。
注于大陵。
入于人迎豐隆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
溜于陽谷。
注于少海。
入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沖。
溜于陽池。
注于支溝。
入于天牖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
溜于合谷。
注于陽溪。
入于扶突偏曆也。
此所謂十二經者。
盛絡皆當取之。
上章統論三陰三陽之氣。
合于六經。
根于下而結于上。
此複分論三陽之氣。
入于手足之經。
皆循頸項而上出。
故曰此十二經者。
盛絡皆當取之。
蓋氣留于脈絡。
則絡盛。
取而瀉之。
使三陽之氣。
仍上出于脈外也。
飛揚、光明、豐隆、支正、外關、偏曆。
在經穴合穴兩者之間。
夫曰所入為合者。
謂脈外之氣血。
從井而溜于脈中。
至肘膝而與脈内之血氣相合。
故曰脈入為合。
此論三陽之氣。
從井而入于脈中。
上入于頸項之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扶突、而上出于頭面。
與血氣之溜于荥。
注于輸。
行于經。
入于合者之不同。
故另提曰。
飛揚、光明、豐隆、支正。
蓋以分别陽氣與榮血。
出入于經脈外内之不同也。
是以所論一次脈二次脈者。
謂手足之十二經脈。
皆從四肢之五輸而歸于中。
複從中而上出頸項。
此章論三陰三陽之氣。
合于六經而複出于脈外。
五十二篇論榮氣。
七十一篇論宗氣。
蓋三陰三陽榮氣宗氣。
相将而行于經脈皮膚。
形身髒腑外内出入。
環轉無端。
是以數篇辭句相同。
而所論者各别。
學人分而論之。
合而參之。
人之陰陽血氣。
有形無形。
應天地之五運六氣。
寒暑往來。
如桴鼓應響之相合也。
一日一夜五十營。
以營五髒之精。
不應數者。
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
五髒皆受氣。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髒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
一髒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
二髒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
三髒無氣。
十動一代者。
四髒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
五髒無氣。
予之短期。
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為常也。
以知五髒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數乍疏也。
(首數字去聲次數字上聲末數字葉朔予與同)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外循于經脈。
内榮于五髒。
五髒主藏精者也。
氣營五髒之精。
五髒皆以受氣。
精氣之相合也。
夫五髒生于五行。
五行之氣。
本于十幹合化。
是以五髒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為常也。
代者。
止而不還也。
乍數乍疏者。
死脈見也。
要在終始者。
大要在終始篇之生于六氣。
而死于六經也。
黃帝曰。
逆順五體者。
言人骨節之大小。
肉之堅脆。
皮之濃薄。
血之清濁。
氣之滑澀。
脈之長短。
血之多少。
經絡之數。
餘已知之矣。
此皆布衣匹夫之事也。
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身體柔脆。
肌肉軟弱。
血氣悍滑利。
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
可得同之乎。
岐伯答曰。
膏粱菽藿之味。
何可同也。
氣滑即出疾。
其氣澀則出遲。
氣滑則針小而入淺。
氣澀則針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
淺則欲遲。
以此觀之。
刺布衣者。
深以留之。
刺大人者。
微以徐之。
此皆因氣悍滑利也。
此言三陰三陽。
本于五谷五畜五菜五味之所生也。
逆順五體者。
謂三陰三陽之氣。
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内。
交相逆順而行。
有疾有徐也。
夫行于脈外之皮薄肉脆者則行疾。
皮濃肉堅者則行遲。
行于脈中之血清脈短者則出疾。
血濁脈長者則出遲。
此因有形之皮肉血脈而疾遲也。
然又有因于無形而為之疾遲者。
氣之滑澀也。
膏、謂膏肥之濃味。
粱、稻也。
王公貴人。
美其食。
濃其味。
則肌肉柔弱。
血氣滑利而行疾。
山野之人。
啜菽茹藿。
則其氣澀而行遲。
此貴賤所秉之氣不同。
而氣生于味也。
黃載華曰。
皮濃肉堅。
血氣和緩者多壽。
皮薄肉弱。
血氣悍者少壽。
王公大人。
膏粱濃味。
則身體柔脆。
肌肉軟弱。
血氣悍滑利。
不若田野之人。
飲食淡薄之多壽也。
此勉富貴之人。
當節飲食。
不宜過于濃味。
黃帝曰。
形氣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是邪勝也。
急瀉之。
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
急補之。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氣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則重不足。
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血氣皆盡。
五髒空虛。
筋骨髓枯。
老者絕滅。
少者不複矣。
形氣有餘。
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當瀉其邪。
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
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
真邪相搏。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腸胃充郭。
肝肺内。
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
則經脈空虛。
血氣竭枯。
腸胃HT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死期。
故曰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
微滑為上下出血。
澀甚為嘔血。
微澀為鼠。
在頸支腋之間。
下不勝其上。
其應善矣。
(贲音奔音酸) 肺主清金而畏寒。
寒甚則為癫疾。
所謂重陰則癫也。
肺寒熱者。
皮寒熱也。
寒在皮毛。
故微急也。
主肺氣。
怠惰咳唾血。
引腰背胸。
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
皆肺氣虛寒之所緻。
緩則熱甚。
故多汗。
肺熱葉焦。
則為痿也。
鼠。
寒熱病也。
其本在髒。
其末在脈。
肺主百脈。
是以微澀之有熱。
微澀之有寒。
皆為鼠在頸腋之間。
本經曰。
偏枯身偏不用。
病在分腠之間。
蓋病在皮膚。
為肺寒熱。
病在血脈。
為寒熱鼠。
在分腠則為偏風。
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
腠理開。
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頭以下者。
頸項胸背之間。
肺之外部也。
大主多氣少血。
氣盛于下。
則為胫腫。
微盛于上。
則為肺痹引胸背。
蓋氣從下而上也。
日光。
太陽之火。
陰血少。
故惡日光。
金畏火也。
小則氣血皆虛而為洩。
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微小則為消瘅。
肺主津水之生原也。
滑主陽氣盛。
故為息贲上氣。
微則上下出血。
血随氣行者也。
澀主多血少氣。
血多氣少。
則血留不行。
故為嘔血。
者。
陰寒而削不能行。
肺主氣而發原在下。
少氣有寒。
則下不勝其上矣。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
微急為肥氣。
在脅下。
若覆杯。
緩甚為善嘔。
微緩為水瘕痹也。
大甚為内癰。
善嘔衄。
微大為肝痹陰縮。
咳引小腹。
小甚為多飲。
微小為消瘅。
滑甚為疝。
微滑為遺溺。
澀甚為溢飲。
澀微為攣。
筋痹。
(音頹) 肝主語。
在志為怒。
肝苦急。
故急甚為惡言。
微急為肥氣。
在脅下。
若覆杯。
皆有餘之氣也。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緩主多熱。
熱則肝氣逆。
故善嘔。
水瘕痹者。
亦食飲之所積也。
本經曰。
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大主肝氣盛。
盛則郁怒而不得疏達。
故為内癰。
嘔衄。
肝氣逆于上也。
陰縮。
肝氣逆于下也。
肝脈抵少腹。
上注肺。
咳引小腹者。
經氣逆于上下也。
小者。
血氣皆少。
少則木火盛。
故多飲。
及為消瘅也。
滑主氣盛而熱。
故為疝。
肝主疏洩。
肝氣盛而熱。
故遺溺也。
溢飲者。
飲留于四肢。
則經脈阻滞。
故脈澀。
肝氣虛而有寒。
故為攣筋痹。
肝主筋也。
脾脈急甚為。
微急為膈中。
食飲入而還出。
後沃沫。
緩甚為痿厥。
微緩為風痿。
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為擊仆。
微大為疝氣。
腹裡大。
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為寒熱。
微小為消瘅。
滑甚為癃。
微滑為蟲毒蠍腹熱。
澀甚為腸。
微澀為内。
多下膿血(音回同) 者。
急而收引。
者。
縱而懈弛。
脾主四肢。
故急甚為。
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
故為膈中。
食飲入而還出。
後沃沫。
蓋不能遊溢津液。
上歸于肺。
四布于皮毛。
故涎沫之從口出也。
痿厥風痿。
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
甚則從中而病見于外。
微則病在外而不及于中。
故心慧然若無病也。
大乃太過之脈。
脾為孤髒。
中央土以灌四旁。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故為擊仆。
若擊之而仆地也。
疝氣腹裡大。
膿血在腸胃之外。
皆有餘之積聚也。
寒熱者。
血氣虛也。
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故為消瘅。
脾為陰濕之土。
濕熱則為疝。
為小便閉癃。
濕熱則生蟲也。
脾氣虛而有寒。
則為腸。
多血少氣。
故下膿血也。
腎脈急甚為骨癫疾。
微急為沉厥奔豚。
足不收。
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
微緩為洞。
洞者食不化。
下嗌還出。
大甚為陰痿。
微大為石水。
起臍以下至小腹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小甚為洞洩。
微小為消瘅。
滑盛為癃。
微滑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則目無所見。
澀甚為大癰。
微澀為不月。
沉痔。
腎為陰髒而主骨。
陰寒太甚。
故為骨癫疾。
腎為生氣之原。
正氣虛寒。
則為沉厥。
虛氣反逆。
故為奔豚。
陰寒在下。
故足不收。
腎開竅于二陰。
氣虛不化。
故不得前後也。
督脈屬腎貫脊。
緩則督脈懈弛。
故脊折也。
戊癸合而化生火土。
以消入胃之食飲。
腎氣緩。
故食不化而還出也。
陰痿者。
陰器痿而不舉。
石水。
腎水也。
上至胃脘。
水泛而土敗也。
腎氣虛則為洞洩。
精血不足。
則為消瘅。
腎有熱。
則為小便閉癃。
為睾丸腫。
骨痿坐不能起。
熱傷腎氣也。
目無所見。
熱傷骨精也。
血氣皆始于腎。
澀則血氣阻滞。
故為大癰。
氣血不行。
故為女子不月。
為沉痔。
黃帝曰。
病之六變者。
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大者多氣少血。
小者血氣皆少。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
深内而久留之。
刺緩者。
淺内而疾發針。
以去其熱。
刺大者。
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刺滑者。
疾發針而淺内之。
以瀉其陽氣而去其血。
刺澀者。
必中其脈。
随其逆順而久留之。
必先按而循之。
已發針。
疾按其。
無令其出血。
以和其脈。
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
勿取以針。
而調以甘藥也。
(内葉讷瀉本作寫去聲音委) 六變者。
五髒之所生。
變化之病形。
有緩急大小滑澀之六脈。
此緣陰陽血氣寒熱之不和。
而變見于脈也。
寒氣收勁。
故脈急。
熱氣散弛。
故脈緩。
宗氣榮氣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故大主多氣。
如血氣皆少。
則脈小也。
陽氣盛而微有熱。
則脈行滑利。
氣少則脈行澀滞。
血随氣行者也。
深内而久留之者。
俟陽氣至而針下熱也。
淺内而疾發針者。
去其熱也。
氣盛者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使陰陽血氣之和調也。
滑者。
疾發針而淺内之。
瀉脈外之陽熱也。
針者。
必中其脈。
随其逆順而久留之。
調經脈外内之血氣也。
必先按而循之。
緻脈外之氣也。
疾按其。
無令其出血。
以和其脈。
無令皮膚之血出。
使脈外之氣以和于脈中也。
夫針者。
所以調陰陽血氣之不和。
若血氣皆少者。
必須調以甘藥。
非針之可能資生也。
按、刺澀者曰必中其脈。
要知刺急刺緩。
取脈外之氣也。
刺大刺滑。
瀉脈外之陽。
以和脈内之血也。
刺澀者必中其血。
随其逆順。
必先按而循之。
調脈内之血。
以緻脈外之氣也。
勿取以針。
調以甘藥者。
血氣之生于陽明也。
當知血氣乃胃腑水谷之精。
有行于皮膚之外者。
有行于經脈之内者。
外内貫通。
環轉不息。
故善調尺者。
不待于寸。
善調脈者。
不待于色。
能參合而行之。
可為上工。
上工者。
知陰陽血氣之終始出入者也。
黃帝曰。
餘聞五髒六腑之氣。
荥輸所入為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願聞其故。
岐伯答曰。
此陽脈之别入于内。
屬于腑者也。
按、髒腑之十二經脈。
出于指井者。
受皮膚之氣血。
溜于荥。
注于輸。
入于肘膝而為合。
故帝問五髒六腑之氣。
荥輸所入為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謂從荥輸所入為合之氣血。
從何道而入。
入安所連而為合。
安所行過而相連。
帝總問五髒六腑者。
蓋欲訪明髒之五輸。
腑之六輸。
所出所入之原流。
然此已論于本輸篇内。
故伯隻答六腑之合。
皆在于足之原因。
再按脈外之衛氣。
出于足之陽明。
上沖于頭面。
散行于三陽。
脈外之氣血。
從手陽明之五裡。
布散于膚表。
是手足諸陽之氣。
皆從上而下。
複從足趾井入于脈中。
從足而交于手。
故曰六腑之經脈。
皆出于足之三陽。
上合于手也。
此陽氣之出于地中。
營運于天表。
複從下而貫于地脈經水之中。
黃帝曰。
荥輸與合。
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
荥輸治外經。
合治内腑。
黃帝曰。
治内腑奈何。
岐伯曰。
取之于合。
黃帝曰。
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
胃合于三裡。
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
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陽。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膽合入于陽陵泉。
黃帝曰。
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
取之三裡者。
低跗取之。
巨虛者。
舉足取之。
委陽者。
屈伸而索之。
委中者。
屈而取之。
陽陵泉者。
正豎膝予之。
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
取諸外經者。
揄申而從之。
(揄音于引也抒也) 此申明三陽之氣。
外合于三陽之經。
三陽之經。
内合于六腑也。
所謂太陽少陽陽明者。
三陽之氣也。
營運于脈外。
與六腑之經脈相合。
脈外之氣與經脈合于荥輸之間。
是以荥輸治外經。
治在外之經脈也。
脈内之血氣。
與三陽之氣。
合于肘膝之間。
是以合治内腑。
蓋脈中之血氣。
六腑之所出也。
三裡巨虛。
皆足陽明之經。
巨虛上下廉。
乃手太陽陽明之合。
故取三裡者。
低跗取之。
以足經之在下也。
巨虛者。
舉足取之。
欲其伸舒于上也。
委陽者。
足太陽之經。
三焦之合。
屈伸而索之者。
索三焦之氣。
往來于上下也。
膀胱主水。
故屈而取之。
少陽屬木。
故豎膝予之。
使木氣之條達也。
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者。
謂膽與三焦。
總屬少陽之氣也。
蓋言在經脈。
則有手足之分。
合于三陰三陽之氣。
又無分手與足也。
取諸外經者。
取五髒六腑之荥輸也。
揄申而取之者。
伸舒其四體。
使經脈之流通也。
帝始問五髒六腑之荥輸。
伯隻答六腑之合。
而未言取諸外經。
君臣反複問答。
蓋以詳明陰陽血氣之出入。
經脈外内之貫通。
黃帝曰。
願聞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
面熱者。
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兩跗之上脈堅陷者。
足陽明病。
此胃脈也。
此複申明脈外之氣血。
從手足陽明之所出也。
衛氣者。
乃陽明之悍氣。
上沖于頭。
循目耳前。
散行于三陽。
複循牙車。
合陽明。
并下人迎。
合于颔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跗上。
故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蓋以征衛氣之悍熱太過。
而上行于面也。
兩跗之上。
脈堅陷者。
足陽明病。
蓋以征陽明之氣。
合于颔脈。
以下行至跗上也。
陽明之氣。
下合于胃脈。
故曰此胃脈也。
夫五髒六腑之經脈。
外合于六氣。
則為陽明為太陽為太陰。
内合于髒腑。
則為胃脈為心脈腎脈也。
蓋髒腑之氣。
内合五行。
五行外合于六氣者也。
胃腑所出之血氣。
别走于脈外者。
注髒腑之大絡。
從大絡而外滲于孫絡皮膚。
循手陽明之經。
大會于尺膚以上魚。
猶脈内之血氣。
大會于手太陰之尺寸也。
故曰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蓋以征脈外之氣血。
大會于手陽明也。
是以帝問六腑之病。
而伯先答手足之陽明。
然後論及六腑。
蓋以申明脈外之氣血。
出于手足之陽明也。
本經多因病假針。
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髒腑經脈之外内貫通。
學人識之無忽。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即洩。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
大腸者傳道之官。
故病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陽明秉清金之氣。
故冬日重感于寒即瀉。
當臍而痛。
大腸主津液。
津液者。
淖澤注于骨。
故病而不能久立也。
大腸屬胃。
故與胃同候。
取胃經之巨虛上廉。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足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裡也。
腹者腸胃之郛郭。
胃脘在鸠尾内。
正當心處。
故病則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
心肺之分。
兩脅。
肝之分也。
食飲入胃。
散精于肝。
濁氣歸心。
輸布于肺。
胃病則氣逆而不能轉輸。
是以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當取之三裡也。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
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若脈陷者。
此其候也。
手太陽病也。
取之巨虛下廉。
(睾音臯陰丸也) 小腸病者。
謂病小腸之腑氣也。
小腸名赤腸。
為受盛之府。
上接于胃。
下通大腸。
從闌門濟泌别汁而滲入膀胱。
其氣與膀胱相通。
是以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者。
病腑氣而痛窘之後。
則入于手之經脈矣。
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臂出肩解。
上頰入耳中。
至目。
脈陷者。
此太陽之經脈病也。
故首提曰小腸病。
末結曰手太陽病。
是腑氣之從下而上。
合于手太陽之經。
故當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
亦見于脈。
取委陽。
三焦者。
下約膀胱。
為決渎之府。
病則氣不輸化。
是以膈氣滿而不得小便也。
不得小便。
則窘急而水溢于上。
留于腹中而為脹。
候在足太陽經外之大絡。
大絡在太陽少陽經脈之間。
其脈亦見于皮部。
當取之委陽。
此言六腑之氣。
皆從足三陽之别絡。
而通于經脈者也。
開之曰。
按足三陽之脈。
循于足者。
亦皆系支别。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
及足小趾外廉。
及胫踝後皆熱。
若脈陷。
取委中央。
(踝葉瓦去聲) 膀胱者。
津液之府。
氣化則出。
腑氣病。
故小腹腫痛。
而不得小便也。
肩上足小趾外廉。
及胫踝後。
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
若熱而脈陷。
此病腑而及于經矣。
故當取委中之中央。
膽病者。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淡淡。
恐人将捕之。
嗌中然。
數唾。
在足少陽之本末。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
其寒熱者。
取陽陵泉。
膽病。
則膽氣不升。
故太息以伸出之。
口苦嘔宿汁者。
膽汁也。
心下淡淡。
恐人将捕之者。
膽氣虛也。
嗌中然數唾者。
少陽之脈病也。
足少陽經脈之本在下。
其末在頸嗌之間。
宜灸之以起陷下之脈氣。
其寒熱者。
少陽之樞證也。
當以經取之。
少陽之經氣。
外内出入者也。
黃帝曰。
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
刺此者。
必中氣穴。
無中肉節。
中氣穴則針遊于巷。
中肉節則皮膚痛。
補瀉反則病益笃。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真相搏。
亂而不去。
反還内着。
用針不審。
以順為逆也。
(中去聲着音着) 氣穴者。
腑氣所注之經穴。
故中氣穴則針遊于巷。
即氣穴論之。
所謂遊針之居。
言針入有間。
恢恢乎有餘地矣。
此言腑邪之從經脈而出于氣穴。
即上章面熱者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謂腑氣之從經脈而出于皮膚也。
皮肉筋骨。
脈外之氣分也。
若中肉節。
即皮膚痛。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真氣相亂而不去。
反還内着。
言刺皮肉筋骨。
使腑邪不能從氣穴而出。
元真之氣。
反内着而與邪相亂。
蓋言脈外之氣血。
合于經脈。
而複通于内腑。
即上章所謂兩跗之上。
脈堅陷者足陽明病。
餘故曰。
本經多因病假針。
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宜順而不宜逆也。
張開之曰。
有邪處瀉邪。
無邪處補正。
邪在經脈而不在肉節。
故當瀉氣穴以去之。
反補其肌腠之元真。
則真氣入而與邪相搏。
故曰補瀉反。
則病益笃。
卷一 根結第五 岐伯曰。
天地相感。
寒暖相移。
陰陽之道。
孰少孰多。
陰道偶。
陽道奇。
發于春夏。
陰氣少。
陽氣多。
陰陽不調。
何補何瀉。
發于秋冬。
陽氣少。
陰氣多。
陰氣盛而陽氣衰。
故莖葉枯槁。
濕雨下歸。
陰陽相移。
何瀉何補。
奇邪離經。
不可勝數。
不知根結。
五髒六腑。
折關敗樞。
開阖而走。
陰陽大失。
不可複取。
九針之玄。
要在終始。
故能知終始。
一言而畢。
不知終始。
針道鹹絕。
(奇音箕) 此章論三陰三陽之氣。
主開主阖主樞。
乃無形之氣。
出入于外内。
而合于有形之經也。
夫人之陰陽。
應天之六氣。
天之六氣。
合于四時。
春夏主陽。
故發于春夏。
陰氣少。
陽氣多。
秋冬主陰。
故發于秋冬。
陽氣少。
陰氣多。
發者。
謂人之陰陽開阖。
應天地之四時。
是以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是為平人。
奇邪離經者。
邪不入于經。
流于大絡。
而生奇病。
言邪之變易。
不可勝數也。
根結者。
六氣合六經之本标也。
開阖樞者。
髒腑陰陽之六氣也。
終始者。
經脈血氣之始終也。
太陽根于至陰。
結于命門。
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于厲兌。
結于颡大。
颡大者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蔥籠。
蔥籠者耳中也。
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少陽為樞。
故樞折則肉節渎而暴疾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太陽。
視有餘不足。
渎者。
皮膚宛焦而弱也。
阖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
取之陽明。
視有餘不足。
無所止息者。
真氣稽留。
邪氣居之也。
樞折。
即骨徭而不安于地。
故骨徭者取之少陽。
視有餘不足。
骨徭者。
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徭者。
搖故也。
當窮其本也。
(徭與臯陶陶字同音) 太陽太陰為開。
陽明厥陰為阖。
少陽少陰為樞者。
三陰三陽之氣也。
太者氣之盛。
故主開。
陽明者。
兩陽合明。
厥陰者。
兩陰交盡。
故主阖。
少者初生之氣。
故主樞。
此陰陽之六氣。
内合髒腑。
外合六經。
應司天在泉之氣。
營運環轉之不息。
而複通貫于地道經水之中。
外内出入者也。
夫外合于六經。
有循經而合者。
如傷寒之病。
在六氣相傳。
雖見六經之證。
而氣不入于經也。
有入于經而合者。
根結是也。
根者。
經氣相合而始生。
結者。
經氣相将而歸結于命門蔥籠之間。
複從此而出于氣街。
走空竅而仍行于脈外也。
命門者。
太陽為水火生命之原。
目竅。
乃經氣所出之門也。
颡大者。
颃颡也。
在上之中。
兩耳之間。
故曰鉗耳。
蔥籠者。
耳中也。
如蔥之通氣于上也。
此三陽之氣。
随經而歸結于此。
複出于氣街也。
行于氣分。
故能為開為阖為樞。
出入于形身髒腑之外内。
開阖如戶扉。
樞猶轉紐。
舍樞則不能開阖。
舍開阖則無從運樞。
此三陽之氣。
互相出入于經脈皮膚。
形身髒腑之外内者也。
太陽之氣主皮膚。
故開折則肉節渎而暴疾起矣。
宗氣者。
陽明之所生。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
而行于四肢。
故阖折則氣無所止息。
而痿疾起矣。
少陽主骨。
故樞折則骨節緩而不收也。
陰陽離合論曰。
太陽根起于至陰。
名曰陰中之陽。
陽明根起于厲兌。
名曰陰中之陽。
少陽根起于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
三陰三陽之氣。
皆從陰而生。
自下而上。
故當窮其本也。
玉師曰。
三陽之氣。
循經而出于氣街。
上于面而走空竅。
太陽精陽之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少陽之别氣。
走于耳而為聽。
陽明之宗氣。
上出于鼻而為臭。
目之開阖。
耳之聽聞。
鼻之呼吸。
是三陽之氣。
上走于空竅。
而為開阖樞也。
宗氣者。
陽明之所生。
上出于肺。
以司呼吸。
颃颡者。
鼻之内竅。
通于喉嚨。
故颃颡不開。
則洞涕不收。
是陽明之氣。
上出于鼻而為臭。
太陰根于隐白。
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
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英。
絡于膻中。
太陰為開。
厥陰為阖。
少陰為樞。
故開折則倉廪無所輸。
膈洞。
膈洞者。
取之太陰。
視有餘不足。
故開折者。
氣不足而生病也。
阖折則氣絕而喜悲。
悲者取之厥陰。
視有餘不通。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
視有餘不通。
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太倉者。
舌本也。
脾為倉廪之官。
其脈連舌本。
散舌下。
使之迎糧。
故結于舌本。
名曰太倉。
廉泉。
任脈穴。
在喉上四寸中央。
任脈發原于腎。
故結于腎之廉泉。
衛氣篇曰。
厥陰标為背俞。
是玉英當在背俞之間。
絡于膻中者。
肝脈貫膈也。
脾為倉廪之居。
故開折則氣不足而為膈洞。
膈者。
上不開而不受納。
洞者。
下關折而飧洩也。
厥陰為兩陰交盡。
陰盡而一陰始生。
故阖折則生氣絕而喜悲。
一陽之氣發于腎髒。
志不舒故喜悲也。
少陰主脈。
故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取之少陰。
視有餘不足。
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蓋有餘者。
邪結之有餘。
不足者。
正氣之不足。
通其正氣。
則結自解矣。
按九針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
頸中央之脈。
督脈也。
腋内動脈。
手太陰也。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蓋手太陰心主。
出于胸氣之街。
少陰厥陰。
從任督二脈。
出于頭氣之街也。
玉師曰。
廉泉玉英。
上液之道也。
玉英。
謂唇内之龈交。
蓋腎髒之精液。
一從任脈而出于舌下之廉泉。
一從脊骨髓空而上通于腦。
腦空在腦後三分。
顱際銳骨之下。
一在龈基下。
一在項後伏骨下。
一在脊骨上空。
在風府上。
是骨之精髓。
從脊骨上空。
上通于腦。
而下滲于龈基。
督脈循于脊骨。
厥陰肝脈。
與督脈上會于巅而下玉英。
英、HT也。
謂齒白如玉HT也。
足太陽根于至陰。
溜于筋骨。
注于昆侖。
入于天柱飛揚也。
足少陽根于竅陰。
溜于丘墟。
注于陽輔。
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陽明根于厲兌。
溜于沖陽。
注于大陵。
入于人迎豐隆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
溜于陽谷。
注于少海。
入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沖。
溜于陽池。
注于支溝。
入于天牖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
溜于合谷。
注于陽溪。
入于扶突偏曆也。
此所謂十二經者。
盛絡皆當取之。
上章統論三陰三陽之氣。
合于六經。
根于下而結于上。
此複分論三陽之氣。
入于手足之經。
皆循頸項而上出。
故曰此十二經者。
盛絡皆當取之。
蓋氣留于脈絡。
則絡盛。
取而瀉之。
使三陽之氣。
仍上出于脈外也。
飛揚、光明、豐隆、支正、外關、偏曆。
在經穴合穴兩者之間。
夫曰所入為合者。
謂脈外之氣血。
從井而溜于脈中。
至肘膝而與脈内之血氣相合。
故曰脈入為合。
此論三陽之氣。
從井而入于脈中。
上入于頸項之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扶突、而上出于頭面。
與血氣之溜于荥。
注于輸。
行于經。
入于合者之不同。
故另提曰。
飛揚、光明、豐隆、支正。
蓋以分别陽氣與榮血。
出入于經脈外内之不同也。
是以所論一次脈二次脈者。
謂手足之十二經脈。
皆從四肢之五輸而歸于中。
複從中而上出頸項。
此章論三陰三陽之氣。
合于六經而複出于脈外。
五十二篇論榮氣。
七十一篇論宗氣。
蓋三陰三陽榮氣宗氣。
相将而行于經脈皮膚。
形身髒腑外内出入。
環轉無端。
是以數篇辭句相同。
而所論者各别。
學人分而論之。
合而參之。
人之陰陽血氣。
有形無形。
應天地之五運六氣。
寒暑往來。
如桴鼓應響之相合也。
一日一夜五十營。
以營五髒之精。
不應數者。
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
五髒皆受氣。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髒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
一髒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
二髒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
三髒無氣。
十動一代者。
四髒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
五髒無氣。
予之短期。
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為常也。
以知五髒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數乍疏也。
(首數字去聲次數字上聲末數字葉朔予與同)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
外循于經脈。
内榮于五髒。
五髒主藏精者也。
氣營五髒之精。
五髒皆以受氣。
精氣之相合也。
夫五髒生于五行。
五行之氣。
本于十幹合化。
是以五髒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為常也。
代者。
止而不還也。
乍數乍疏者。
死脈見也。
要在終始者。
大要在終始篇之生于六氣。
而死于六經也。
黃帝曰。
逆順五體者。
言人骨節之大小。
肉之堅脆。
皮之濃薄。
血之清濁。
氣之滑澀。
脈之長短。
血之多少。
經絡之數。
餘已知之矣。
此皆布衣匹夫之事也。
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身體柔脆。
肌肉軟弱。
血氣悍滑利。
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
可得同之乎。
岐伯答曰。
膏粱菽藿之味。
何可同也。
氣滑即出疾。
其氣澀則出遲。
氣滑則針小而入淺。
氣澀則針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
淺則欲遲。
以此觀之。
刺布衣者。
深以留之。
刺大人者。
微以徐之。
此皆因氣悍滑利也。
此言三陰三陽。
本于五谷五畜五菜五味之所生也。
逆順五體者。
謂三陰三陽之氣。
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内。
交相逆順而行。
有疾有徐也。
夫行于脈外之皮薄肉脆者則行疾。
皮濃肉堅者則行遲。
行于脈中之血清脈短者則出疾。
血濁脈長者則出遲。
此因有形之皮肉血脈而疾遲也。
然又有因于無形而為之疾遲者。
氣之滑澀也。
膏、謂膏肥之濃味。
粱、稻也。
王公貴人。
美其食。
濃其味。
則肌肉柔弱。
血氣滑利而行疾。
山野之人。
啜菽茹藿。
則其氣澀而行遲。
此貴賤所秉之氣不同。
而氣生于味也。
黃載華曰。
皮濃肉堅。
血氣和緩者多壽。
皮薄肉弱。
血氣悍者少壽。
王公大人。
膏粱濃味。
則身體柔脆。
肌肉軟弱。
血氣悍滑利。
不若田野之人。
飲食淡薄之多壽也。
此勉富貴之人。
當節飲食。
不宜過于濃味。
黃帝曰。
形氣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是邪勝也。
急瀉之。
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
急補之。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氣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則重不足。
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血氣皆盡。
五髒空虛。
筋骨髓枯。
老者絕滅。
少者不複矣。
形氣有餘。
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當瀉其邪。
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
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
真邪相搏。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腸胃充郭。
肝肺内。
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
則經脈空虛。
血氣竭枯。
腸胃HT辟。
皮膚薄着。
毛腠夭焦。
予之死期。
故曰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