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九針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子萬民。

    養百姓。

    而收其租稅。

    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餘欲勿使被毒藥。

     無用砭石。

    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榮其逆順。

    出入之會。

    令可傳于後世。

    必明為之法。

     令終而不滅。

    久而不絕。

    易用難忘。

    為之經紀。

    異其章。

    别其表裡。

    為之終始。

    令各有形。

    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

    臣請推而次之。

    令有綱紀。

    始于一。

    終于九焉。

     按、本紀。

    帝經土設井。

    立步制畝。

    藝五谷。

    養萬民。

    而收其租稅。

    設有疾病。

    則不能力田以供餘食矣。

    故帝欲立九針微針之法。

    傳于後世。

    令終而不滅焉。

    毒藥。

    所以攻疾也。

    砭石。

    所以洩邪也。

    二者皆攻瀉之法。

    微針。

    能通調血氣者也。

    逆順出入者。

    皮膚經脈之血氣。

    有逆順之行。

    有出入之會。

    蓋人秉天地之氣所生。

    陰陽血氣。

    參合天地之道。

    營運無息。

    少有留滞。

    則為疾病。

    故帝以天地人之道而立九針。

    用九針之法。

    以順人之陰陽血氣。

    而合于天道焉。

    明其理則易用。

    持于心則難忘。

    經、徑。

    紀、維也。

    按、篇名九針。

    而帝曰微針。

    伯曰小針。

    是九針之外。

    又立小針也。

    九針者。

    聖人起天地之數。

    始于一而終于九。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

    用九針而合小針者。

    以陽數五。

    陰數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以應河圖之數也。

    帝繼伏羲神農氏而作。

    即以兩儀四象河圖奇偶之數。

    用法于針。

    所以修身治國平天下。

    蓋國以民為本也。

     請言其道。

    小針之要。

    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門。

    未觀其疾。

    惡知其原。

     刺之微在遲速。

    粗守關。

    上守機。

    機之動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

    清靜而微。

    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道。

    扣之不發。

    知其往來。

    要與之期。

    粗之暗乎。

    妙哉工獨有之。

    往者為逆。

    來者為順。

    明知逆順。

    正行無間。

    迎而奪之。

    惡得無虛。

    追而濟之。

    惡得無實。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針道畢矣。

     易陳難入者。

    易言而難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

    守皮脈肉筋骨之刺。

    上守神者。

    守血氣之虛實而行補瀉也。

    神乎神。

    甚贊其得神之妙。

    門者。

    正氣出入之門。

    客在門者。

    邪循正氣出入之所也。

     未睹其何經之疾。

    惡知其受病之原。

    言當先察其邪之所在而取之也。

    遲速。

    用針出入之疾徐也。

     粗守關者。

    守四肢之關節。

    上守機者。

    守其空而當刺之時。

    如發弩機之速也。

    不離其空者。

    乘空而發也。

    夫邪正之氣。

    各有盛衰之時。

    宜補宜瀉。

    當靜守其空中之微。

    不可差之毫發。

    如其氣方來。

     乃邪氣正盛。

    邪氣盛則正氣大虛。

    不可乘其氣來。

    即迎而補之。

    當避其邪氣之來銳。

    其氣已往。

    則邪氣已衰。

    而正氣将複。

    不可乘其氣往。

    追而瀉之。

    恐傷其正氣。

    在于方來方去之微。

    而發其機也。

     離合真邪論曰。

    俟邪不審。

    大氣已過。

    瀉之則真氣脫。

    脫則不複。

    邪氣複至而病益蓄。

     故曰。

    其往不可追。

    此之謂也。

    是以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靜守于來往之間而補瀉之。

    少差毫發之間則失矣。

    粗工不知機道。

    叩之不發。

    補瀉失時。

    則血氣盡傷。

    而邪氣不下。

    知其往來者。

    知邪正之盛衰。

     要與之可取之期而取之也。

    粗工之暗。

    而良工獨知之。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若氣往則邪正之氣虛小。

     而補瀉之為逆。

    氣來則形氣邪氣相平。

    而行補瀉為順。

    是以明知順逆。

    正行無間。

    知往來所處之時而取之也。

    迎而奪之者。

    瀉也。

    故惡得無虛。

    追而濟之者。

    補也。

    故惡得無實。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

    虛則實之。

    滿則洩之。

    宛陳則除之。

    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

    徐而疾則實。

    疾而徐則虛。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

    察後與先。

    若存若亡。

    為虛為實。

    若得若失。

     所謂虛則實之者。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洩之者。

    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

    去脈中之蓄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

    言諸經有盛者。

    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

    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

    疾内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者。

    實者有氣。

    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

    若亡若存者。

    言氣之虛實。

    補瀉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以下與常存也。

    為虛為實。

    若得若失者。

    言補者然若有得也。

    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此以上論小針之法。

    虛實之要。

    九針最妙。

    補瀉之時。

    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内之。

    放而出之。

    排陽得針。

    邪氣得洩。

    按而引針。

    是謂内溫。

    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也。

     補曰随之。

    随之意。

    若妄之。

    若行若按。

    如蚊虻止。

    如留而還。

    去如弦絕。

    令左屬右。

    其氣故止。

    外門已閉。

    中氣乃實。

    必無留血。

    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

    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

    無針左右。

    神在秋毫。

    囑意病者。

    審視血脈。

    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

    必在懸陽。

    及與兩衛。

    神屬勿去。

    知病存亡。

     血脈者。

    在橫居。

    視之獨澄。

    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

    各不同形。

    一曰針。

    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針。

    長一寸六分。

    三曰針。

    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

    長一寸六分。

    五曰铍針。

    長四寸。

    廣二分半。

    六曰圓利針。

    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針。

    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針。

     長七寸。

    九曰大針。

    長四寸。

    針者。

    頭大末銳。

    去瀉陽氣。

    員針者。

    形如卵形。

    揩摩分間。

    不得傷肌肉。

    以瀉分氣。

    針者。

    鋒如黍粟之銳。

    主按脈勿陷。

    以緻其氣。

    鋒針者。

    刃三隅以發锢疾。

     铍針者。

    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

    圓利針者。

    大如。

    且圓且銳。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

    毫針者。

     尖如蚊虻喙。

    靜以徐往。

    微以久留之。

    而養以取痛痹。

    長針者。

    鋒利身薄。

    可以取遠痹。

    大針者。

     尖如挺。

    其鋒微圓。

    以瀉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

     此節論九針之法。

    蓋首篇統論小針及九針之道。

    是以前後論小針。

    而詳釋于小針解中。

    此節論九針。

    故詳釋于九針論内。

    而小針解中不與也。

    虛實之要。

    九針最妙。

    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

    以針為之者。

    與氣開合相得也。

    排陽得針者。

    排針而得陽氣也。

    得其正氣。

    則邪氣去矣。

    内溫者。

    針下熱也。

    謂邪氣去而正氣不出也。

    此論瀉邪而養其正也。

    随之者。

    追而濟之也。

    之、往也。

     若妄之者。

    雖追之而若無有所往。

    若行若按。

    如蚊虻止。

    如留而還也。

    去如弦絕者。

    疾出其針也。

     令左手按。

    右手出針。

    其正氣故得止于内。

    而外門已閉。

    中氣乃實矣。

    此補正運邪之法。

    故必無留血。

    設有留血。

    急取而誅之。

    堅者。

    手如握虎也。

    正指直刺者。

    義無邪下。

    欲端以正也。

    神在秋毫。

    審視病者。

    靜志觀病患。

    無左右視也。

    懸陽。

    心也。

    心藏神。

    方刺之時。

    得之于心。

    則神屬于病者。

    而知病之存亡矣。

    經雲。

    取血于榮。

    取氣于衛。

    衛氣行陽行陰者也。

    故于兩衛間以取陰陽之氣。

    衛氣行篇曰。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

    是謂逢時。

    在于三陽。

    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

     病在于三陰。

    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經也。

    刺節真邪篇曰。

    六經調者。

    謂之不病。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

    故有血絡橫在于經者。

    當視之獨清。

    切之獨确而去之也。

    九針者。

     有九者之名。

    有九者之形。

    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九針之論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

    濁氣在中。

    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

    針中脈則濁氣出。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

    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

    各有所處。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是謂甚病。

    病益甚。

    取五脈者死。

    取三脈者。

    奪陰者死。

    奪陽者狂。

    針害畢矣。

     此複論小針刺邪之法。

    而并論其要害焉。

    風雨寒暑之中人也高。

    故邪氣在上也。

    水谷入胃。

    其精氣上注于肺。

    濁溜于腸胃。

    寒溫不适。

    飲食不節。

    病生于腸胃。

    故濁氣在中也。

    清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清氣在下也。

    陷脈。

    額顱之脈。

    顯陷于骨中。

    故針陷脈。

    則陽之表邪去矣。

     中脈。

    足陽明之合。

    三裡穴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

    言浮淺之病。

    不欲深刺也。

    深則邪氣從之入。

     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骨。

    各有所處者。

    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故病各有淺深之所宜。

    形有皮肉筋脈之不同。

    各随任其所宜而刺之。

    無實實。

    無虛虛。

    若損不足而益有餘。

    則病益甚矣。

    五脈。

    五髒諸陰之脈也。

    如中氣不足。

    則血脈之生原已虛。

    再大瀉其諸陰之脈。

    是虛于中而脫于外也。

    三脈。

    三陽之脈。

    怯也。

    言盡瀉三陽之氣。

    令病患怯然不複也。

    奪陰者死。

    言取人之五裡五往者也。

    玉版篇曰。

    迎之五裡。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髒之氣盡矣。

    奪陽者狂。

    正言取之五裡而或奪其陽也。

     此論針之為害畢矣。

    張開之曰。

    取尺之五裡。

    取皮膚陽分之氣血也。

    而曰奪陰者。

    謂陽分之氣血。

     生于五髒之陰也。

    病在中氣不足。

    而大瀉諸陰之脈者死。

    謂諸陰之脈。

    生于中焦之陽明。

    陽生于陰。

     而陰生于陽也。

     刺之而氣不至。

    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

    乃去之。

    勿複針。

    針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為。

     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刺之道畢矣。

     此言刺之效。

    以得氣為要也。

    上文言病各有所宜。

    此言針各有宜。

    而有大小長短之形不同。

    各任其所宜而用之也。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青天。

    邪散而正氣光明也。

     黃帝曰。

    願聞五髒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

    五髒五輸。

    五五二十五輸。

    六腑六輸。

    六六三十六輸。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

    所溜為荥。

    所注為輸。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

    皆在五輸也。

     此言用針者。

    當知髒腑經脈之血氣生始出入。

    夫榮衛氣血。

    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血行脈中。

    氣行脈外。

    然脈内之血氣。

    從絡脈而滲灌于脈外。

    脈外之氣血。

    從絡脈而溜注于脈中。

    外内出入相通也。

    五髒内合五行。

    故其輸五。

    六腑外合六氣。

    故其輸六。

    蓋六氣生于五行而有二火也。

    經脈十二。

    六髒六腑之經脈也。

    絡脈十五。

    髒腑之十二大絡及督脈之長強。

    任脈之尾翳。

    脾之大包。

    凡二十七脈之血氣。

    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間。

    所出為井。

    所溜為荥。

    所注為輸。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此二十七氣之所行。

    皆在于五輸。

    蓋十二經脈之血氣。

    本于五髒五行之所生。

     而脈外皮膚之氣血。

    出于五髒之大絡。

    溜注于荥輸。

    而與脈内之血氣。

    相合于肘膝之間。

    此論髒腑經脈之血氣出入。

    節之交。

    三百六十五會。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此言刺節者。

    當知神氣之所出入也。

    神氣者。

    真氣也。

    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故知其要。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絡脈之滲灌諸節。

    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

    察其目。

    知其散複。

    一其形。

    聽其動靜。

    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

    左持而禦之。

    氣至而去之。

     此言上工觀五色于目。

    知色之散複。

    即知病之散複矣。

    知其邪正者。

    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右主推之。

    左持而禦之者。

    言持針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

    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凡将用針。

    必先診脈。

    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也。

    五髒之氣。

    已絕于内。

    而用針者反實其外。

     是謂重竭。

    重竭必死。

    其死也靜。

    治之者。

    辄反其氣。

    取腋與膺。

    五髒之氣已絕于外。

    而用針者反實其内。

    是謂逆厥。

    逆厥則必死。

    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此言用針者。

    必先診脈。

    視五髒之氣劇易。

    乃可以治也。

    所謂五髒之氣已絕于内者。

    脈口氣内絕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處。

    與陽經之合。

    有留針以緻陽氣。

    陽氣至則内重竭。

    重竭則死矣。

    無氣以動故靜。

    此言五髒之陰。

    生于中焦之陽。

    故外緻其陽。

    則内重竭矣。

    五髒之氣已絕于外者。

    脈口氣外絕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針以緻其陰氣。

    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

    逆則死矣。

    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此言陰内而陽外。

    陽氣内入。

    則為逆矣。

     刺之害。

    中而不去則精洩。

    害中而去則緻氣。

    精洩則病益甚而。

    緻氣則生為癰瘍。

     此言取氣之太過不及。

    而皆能為害也。

    夫氣生于精。

    故刺之害。

    中病而不去其針。

    則過傷其氣。

     而緻洩其生原。

    故病益甚而。

    刺之害。

    中而即去其針。

    邪未盡而正氣未複。

    則緻氣留聚而為癰瘍。

    癰疽篇曰。

     經脈流行不止。

    與天同度。

    與地合紀。

    天宿失度。

    日月薄蝕。

    地經失紀。

    水道流溢。

    血脈榮衛。

    周流不休。

    氣血不通。

    故為癰腫。

    蓋榮衛氣血。

    營運于外内上下之不息也。

    是以首篇與第八十一篇始終論精氣之生始出入。

    若陰陽不調。

    血氣留滞。

    則為癰瘍矣。

     五髒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關。

    四關主治五髒。

    五髒有疾。

    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

    五髒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髒有疾也。

    應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

    肺也。

    其原出于太淵。

    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

    心也。

    其原出于大陵。

    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

    肝也。

    其原出于太沖。

    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

    脾也。

    其原出于太白。

    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

    腎也。

    其原出于太溪。

    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

    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

    脖一。

    凡此十二原者。

    主治六腑五髒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

    飧洩取三陰。

     (肓音荒) 此論氣味所生之津液。

    從髒腑之膏肓。

    外滲于皮膚絡脈。

    化赤為血。

    榮于經俞。

    注于髒腑。

    外内出入之相應也。

    津液者。

    水谷氣味之所生也。

    中焦之氣。

    蒸津液。

    化其精微。

    發洩于腠理。

    淖澤注于骨。

    補益腦髓。

    潤澤皮膚。

    是津液注于三百六十五節。

    而滲灌于皮膚肌腠者也。

    溢于外則皮肉膏肥。

    餘于内則膏肓豐滿。

    蓋膏者。

    髒腑之膏膜。

    肓者。

    腸胃之募原也。

    氣味所生之津液。

    從内之膏肓。

    而淖澤于外。

    是以膏肥之人。

    其肉淖而皮縱緩。

    故能縱腹垂腴。

    外内之相應也。

    癰疽章曰。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谷。

    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乃注于絡脈皆盈。

    乃注于經脈。

    陰陽已張。

    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

    周有道理。

     與天協議。

    不得休止。

    夫谷者。

    皮膚之分肉。

    是津液外注于皮膚。

    從孫絡化赤而注于髒腑之原經。

     故曰十二原者。

    五髒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四關者。

    兩肘兩腋。

    兩髀兩。

    皆機關之室。

     真氣之所過。

    血絡之所遊行者也。

    十二原出于四關。

    四關主治五髒者。

    謂髒合腑而腑有原。

    原有關而關應髒。

    髒腑陰陽相合。

    外内出入之相通也。

    故曰明知其原。

    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矣。

    肝、心、脾、肺、腎。

    内之五髒也。

    陽中之少陰。

    陰中之少陽。

    五髒之氣也。

    故髒腑有病。

    取之經脈之原。

    脹取三陽。

    飧洩取三陰。

    此病在三陰三陽之氣而取之氣也。

    此節論血氣生始出入之原。

    故篇名九針十二原。

    謂九針之道與陰陽血氣之相合也。

     今夫五髒之有疾也。

    譬猶刺也。

    猶污也。

    猶結也。

    猶HT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

    污雖久猶可雪也。

     結雖久猶可解也。

    HT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

    取其疾也。

    猶拔刺也。

    猶雪污也。

    猶解結也。

    猶決HT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術也。

    (HT音卞抟也) 張開之曰。

    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夫風雨寒暑。

    大驚卒恐。

    猶刺猶污。

    病從外入者也。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猶結猶HT。

    病由内生者也。

    千般難。

    不出外内二因。

    是以拔之雪之。

    仍從外解。

    解之決之。

    從内解也。

    知斯二者。

    病雖久。

    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

    不得其因也。

    張玉師曰。

    污在皮毛。

    刺在膚肉。

    結在血脈HT在筋骨。

     刺諸熱者。

    如以手探湯。

    血寒清者。

    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

    取之下陵三裡。

    正往無殆。

    氣下乃止。

    不下複始也。

    疾高而内者。

    取之陰之陵泉。

    疾高而外者。

    取之陽之陵泉也。

     寒熱。

    風雨寒暑外襲也。

    故刺諸熱者。

    如以手探湯。

    謂熱在皮膚。

    所當淺取之也。

    寒清者。

    内因之虛寒。

    宜深取之。

    靜以守氣。

    故如人不欲行也。

    陰有陽疾者。

    陽邪而入于内也。

    下陵三裡。

    在膝下三寸。

    足陽明之經。

    陽明之主阖也。

    正往無殆。

    氣下乃止。

    使即從下解也。

    疾高而内者。

    裡陰之病。

    見于上也。

    陰陵泉乃太陰之經。

    太陰之主開也。

    使在内之病。

    從開而上出也。

    蓋言陽病之入于内者。

    即從下解。

    陰病之出于上者。

    即從外解也。

    疾高而外者。

    外邪高而病在外之下也。

    陽陵泉乃少陽之經。

    少陽之主樞也。

    蓋邪在高而欲下入于内。

    故使從樞外出。

    勿使之内入也。

    玉師曰。

    疾高而取陰之陵泉。

    陽之陵泉。

    應司天在泉。

    上下相通。

    從氣而上出也。

     卷一 本輸第二 黃帝問于岐伯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絡脈之所别處。

    五輸之所留。

    六腑之所與合。

    四時之所出入。

    五髒之所溜處。

    闊數之度。

    淺深之狀。

    高下所至。

    願聞其解。

     按、經脈之終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

     從腹走手。

    始于肺而終于肝。

    常榮無已。

    終而複始。

    此血氣循行之終始也。

    本篇論五髒六腑之脈。

     皆出于指井。

    溜于荥。

    注于輸。

    行于經。

    入于合。

    從四肢而通于髒腑。

    此經脈之終始也。

    絡脈之所别處者。

    髒腑之經别大絡。

    與經脈缪處。

    通血脈于孫絡。

    滲出于皮膚者也。

    五髒之所留。

    六腑之所與合。

    謂五髒之五輸。

    六腑之六輸也。

    四時之所出入。

     血氣随四時之氣。

    而生長收藏也。

    五髒之所溜處。

    謂五髒之血氣。

    溜于脈中。

    變見于氣口。

    五髒之氣血。

    溜于脈外。

    從五裡而變見于尺膚。

    此五髒之血氣。

    溜于皮膚經脈之外内者也。

    闊數。

    寬窄也。

     夫經脈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絡脈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孫絡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經脈寬大。

    孫絡窄小。

    故有闊數之度也。

    淺深者。

    絡淺而經深也。

    高下所至者。

    血氣之上下循行也。

     岐伯曰。

    請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

    少商者。

    手大指端内側也。

    為井水。

    溜于魚際。

    魚際者。

     手魚也。

    為荥。

    注于太淵。

    太淵魚後一寸。

    陷者中也。

    為輸。

    行于經渠。

    經渠寸口中也。

    動而不居為經。

    入于尺澤。

    尺澤肘中之動脈也。

    為合。

    手太陰經也。

     次、序也。

    井者木上有水。

    乃淡滲皮膚之血。

    從井木而溜于脈中。

    注于輸。

    行于經。

    動而不居。

     行至于肘膝而與經脈中之血氣相合者也。

    肺、心、肝、脾、腎。

    内之五髒也。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内之六腑也。

    手、足、太陰、少陰、太陽、少陽。

    外之經氣也。

    肺出于少商者。

    謂髒腑之血氣。

    從大絡而注于孫絡皮膚之間。

    肺髒所出之血氣。

    從少商而合于手太陰之經也。

    少商在手大指内側。

    去爪甲如韭葉許為井木。

    魚際在大指下。

    高起之白肉際為荥火。

    有如魚腹。

    因以名之。

     太淵在魚後陷中為輸土。

    經渠寸口中動脈為經金。

    尺澤在肘中為合水。

     心出于中沖。

    中沖手中指之端也。

    為井木。

    溜于勞宮。

    勞宮。

    掌中中指本節之内間也。

    為荥。

     注于大陵。

    大陵掌後高骨之間。

    方下者也。

    為輸。

    行于間使。

    間使之道兩筋之間。

    三寸之中也。

    有過則至。

    無過則止為經。

    入于曲澤。

    曲澤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

    屈而得之為合。

    手少陰也。

     手少陰。

    心脈也。

    中沖。

    包絡之經也。

    心主血而包絡主脈。

    君相之相合也。

    心出于中沖者。

    心髒所出之血氣。

    滲于皮膚之間。

    從中沖之井。

    而行于手厥陰之經也。

    間使者。

    君相間行之使道。

    如心髒之血氣。

    有過于包絡之中則至。

    無過于包絡之脈中則止。

    謂止于經處。

    而不行過于肘中。

    與包絡之血脈相合。

    乃自入于手少陰之經也。

    故始曰心。

    末複曰手少陰也。

    然其中皆手厥陰心主包絡之五輸。

    蓋血者心神之化。

    心與胞絡。

    血脈相通。

    心髒所出之血氣。

    間行于手少陰之經。

    手厥陰之經也。

     肝出于大敦。

    大敦者。

    足大趾之端。

    及三毛之中也。

    為井木。

    溜于行間。

    行間足大趾間也。

    為荥。

    注于太沖。

    太沖行間上二寸。

    陷者之中也。

    為輸。

    行于中封。

    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

    陷者之中。

     使逆則宛。

    使和則通。

    搖足而得之為經。

    入于曲泉。

    曲泉。

    輔骨之下。

    大筋之上也。

    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厥陰也。

    (踝胡瓦切後同) 宛、郁也。

    所行為經者。

    如經行之道路。

    所以通往來之行使。

    故所行之血氣厥逆。

    則郁滞其間而不行。

    如往來之血氣相和。

    則通行于經脈中矣。

    玉師曰。

    此二句。

    證明脈内之氣血。

    從井而行于合。

     脾出于隐白。

    隐白者。

    足大趾之端内側也。

    為井木。

    溜于大都。

    大都本節之後下。

    陷者之中也。

     為荥。

    注于太白。

    太白腕骨之下也。

    為輸。

    行于商丘。

    商丘内踝之下。

    陷者之中也。

    為經。

    入于陰之陵泉。

    陰之陵泉。

    輔骨之下。

    陷者之中也。

    伸而得之為合。

    足太陰也。

     夫天氣在上。

    水泉在下。

    地居于中。

    脾為陰中之至陰。

    而主坤土。

    不曰陰陵泉。

    而曰陰之陵泉。

     謂地下之泉水也。

     腎出于湧泉。

    湧泉者。

    足心也。

    為井木。

    溜于然谷。

    然谷。

    然骨之下者也。

    為荥。

    注于太溪。

    太溪内踝之後。

    跟之骨上。

    陷者中也。

    為輸。

    行于複溜。

    複溜上内踝二寸。

    動而不休為經。

    入于陰谷。

    陰谷輔骨之後。

    大筋之下。

    小筋之上也。

    按之應手。

    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少陰經也。

     地下之泉水。

    天一之所生也。

    故少陰之始出。

    名曰湧泉。

    複溜者。

    複溜于地中。

    故合穴曰陰谷。

     愚錯綜釋穴名者。

    以明人合天地陰陽五運六氣之道。

    如經穴之部位分寸。

    須詳考銅人圖像。

    即順文添注。

    無補于事。

    反為贅瘤。

    至于刺之留呼。

    灸之壯數。

    更不可執一者也。

     膀胱出于至陰。

    至陰者。

    足小趾之端也。

    為井金。

    溜于通谷。

    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

    為荥。

    注于束骨。

    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

    為輸。

    過于京骨。

    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行于昆侖。

    昆侖在外踝之後。

    跟骨之上為經。

    入于委中。

    委中中央為合。

    委而取之。

    足太陽也。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故所出為至陰。

    至陰者。

    盛水也。

    肺者。

    天也。

    水中之生陽。

    上合于天。

     水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是以首論肺與膀胱。

    應司天在泉之氣。

    營運之無息也。

    通谷。

    通于腎之然谷。

     昆侖。

    水之發源。

    星宿海也。

     膽出于竅陰。

    竅陰者。

    足小趾次趾之端也。

    為井金。

    溜于俠溪。

    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

    為荥。

     注于臨泣。

    臨泣上行一寸半。

    陷者中也。

    為輸。

    過于丘墟。

    丘墟外踝之前下。

    陷者中也。

    為原。

    行于陽輔。

    陽輔外踝之上。

    輔骨之前。

    及絕骨之端也。

    為經。

    入于陽之陵泉。

    陽之陵泉。

    在膝外陷者中也。

    為合。

    伸而得之。

    是少陽也。

     五髒合五行。

    六腑應六氣。

    六氣之中有二火。

    故多火之原。

    而原附于經也。

    五髒之輸出于井木者。

    五髒合地之五行。

    以應生長化收藏之氣。

    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

    六腑之輸出于井金者。

    六腑應天之六氣。

     六氣生于陰而初于地。

    故從秋冬而春夏。

    此陰陽逆順之氣也。

    按、本經八十一篇。

    凡論陰陽血氣。

     上下表裡。

    左右前後。

    皆逆順而行。

    若順則反逆矣。

    秦越人曰。

    陰井乙木。

    陽井庚金。

    陽井庚者。

    乙之剛也。

    陰井乙。

    乙者。

    庚之柔也。

     乙為木。

    故言陰井木也。

    庚為金。

    故言陽井金也。

    餘皆仿此。

     胃出于厲兌。

    厲兌者。

    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

    為井金。

    溜于内庭。

    内庭次趾外間也。

    為荥。

    注于陷谷。

    陷谷者。

    上中趾内間。

    上行二寸。

    陷者中也。

    為輸。

    過于沖陽。

    沖陽足上五寸。

    陷者中也。

    為原。

    搖足而得之。

    行于解溪。

    解溪上沖陽一寸半。

    陷者中也。

    為經。

    入于下陵。

    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三裡也。

    為合。

    複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

    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

    大腸屬上。

     小腸屬下。

    足陽明胃脈也。

    大腸小腸。

    皆屬于胃。

    是足陽明也。

     陰陽離合論曰。

    未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陰。

    已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陽。

    太陽根起于至陰。

    名曰陰中之陽。

    陽明根起于厲兌。

    名曰陰中之陽。

    少陽根起于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三陽之氣。

    皆生于陰而出于地。

    自下而升。

    從足而上。

    無分手與足也。

    以手足之六經。

    合三陽之氣。

    而後有手足之分焉。

    然論手足之六經。

    非三陽之氣也。

    故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陽。

    上合于手者也。

    黃載華曰。

    大腸小腸。

    受盛胃腑水谷之餘。

    濟泌别汁。

    而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