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附方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四肢倦怠,口幹,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或瘧、痢等症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
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
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急加附子。
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
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成天地交泰之令矣。
脾胃一虛,四髒俱無生氣。
故東垣先生着脾胃、内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
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
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
前所言治症,概舉其略,餘當仿此而類推之。
是以附方之首,并注以表明之。
人參黃(炒)白術(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八珍湯治肝脾傷損,血氣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寒熱昏愦,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實,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症。
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幹作渴。
又治久病虛損,口幹食少,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内熱,遺精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幹澀,或大便滑洩,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jing癢痛等症。
即八珍湯加黃、肉桂各一錢。
四物湯治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或脅作痛,尤當服之。
當歸熟地黃(各三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即前方加山栀、柴胡、牡丹皮。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
若覺内熱,或飲食難化作酸,屬虛火,須加炮姜,其功甚速。
即前方加半夏、陳皮。
香砂六君子湯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緻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調,或肢體腫痛。
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疾。
大凡懷抱郁結而患諸症,或因用藥失宜,克伐傷胃,變諸别症者,最宜用之。
人參白術白茯苓黃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二錢)木香(五分) 甘草(炙,五分)當歸(二錢) 上姜、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栀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治脾肝血虛發熱,或耳内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當歸白術茯神芍藥甘草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栀(各七分) 上姜、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治腎虛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痛,腰腿痿軟等症,及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
又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痰,或緻咳逆。
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制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幹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經雲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藥也。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龈潰蝕,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寝汗,發熱,五髒齊損。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加減金匮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
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複傷而變症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
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肉苁蓉遠志茴香巴戟幹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牛膝杜仲(姜制) 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二兩) 上各另為末,用棗肉百枚并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十補丸治腎髒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制)桂心茯苓澤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鹽湯下。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緻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此病多得于饑飽勞役者。
黃(炙,一兩)當歸(三錢,酒制) 上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
又治久病虛損,口幹食少,咳而下痢,心驚悸,熱而自汗等症。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蜜炙)桂心當歸白術甘草(炙,各一兩) 熟地黃五味子(炒)茯苓(各七分半)遠志(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參術膏治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症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症自愈。
人參白術(各等分) 上水煎稠湯化服之。
濟陰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緻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等症。
其功效與六味、還少丹相似。
五味子麥門冬當歸熟地黃肉苁蓉山茱萸幹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滋陰補腎丸治肝腎陽虛陰弱,虛火上炎,目視昏花,或至夜昏暗、緊澀。
仍治六味丸所主之症。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五錢)生地黃(四兩)澤瀉茯苓(各二兩半)當歸尾山茱萸柴胡五味子幹山藥(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鹽湯下。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内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
此藥能令人目光大,久服無内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神效黃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頭面手臂腿腳麻木不仁者,并皆服之。
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瘾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中如火等症。
蔓荊子(一錢)橘紅(五分)人參(八錢)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黃(二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卧服。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赤色,瘾澀難開而多眵淚等症。
蔓荊子(二分)香白芷(三分)柴胡黃甘草(炙)當歸(酒洗)防風(各五分) 升麻(七分) 上水煎服。
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燥,緊澀羞明,赤脈貫晴,髒腑秘結者。
白術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 山栀知母滑石石膏(各二分)大黃(四分)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服。
黃連天花粉丸治症同上。
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栀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上為末,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連翹飲子治目赤隐澀緊小,久視昏花,迎風有淚等症。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五分)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分)黃防風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錢) 上水煎服。
若中氣不足而緻前症,用神效黃湯或補中益氣湯。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乃陰氣不足,陽氣有餘也,宜用此方。
生地黃(焙幹,四兩)天門冬枳殼(麸炒)甘菊花(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茶清或溫酒下。
定志丸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也,宜此主之。
白茯苓人參(各二兩)遠志菖蒲(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以朱砂為衣。
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
決明夜光散治目夜昏,雖有燈月,亦不能睹。
石決明夜明砂(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 上為末,以竹刀切肝二片,鋪藥于内,合之,用麻皮縛定,米泔水一碗,砂罐煮至半碗,臨卧連肝藥汁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二經風熱、怒火,頸項腫痛,結核不消,或寒熱往來,嘔吐痰水。
又治婦人暴怒,肝火内動,經水妄行,胎氣不安等症。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黃連(炒)山栀(炒,各七分)當歸(一錢)川芎(六分) 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 麻(八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若脾胃弱,去芩、連,加苓、術。
左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洩瀉,淋秘,一切肝火之症,并皆治之。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片時用) 上為末,粥丸。
白術、陳皮煎湯下。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瀉利,脅腹作痛諸症。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
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急加附子。
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
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成天地交泰之令矣。
脾胃一虛,四髒俱無生氣。
故東垣先生着脾胃、内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
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
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
前所言治症,概舉其略,餘當仿此而類推之。
是以附方之首,并注以表明之。
人參黃(炒)白術(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八珍湯治肝脾傷損,血氣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寒熱昏愦,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實,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症。
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幹作渴。
又治久病虛損,口幹食少,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内熱,遺精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幹澀,或大便滑洩,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jing癢痛等症。
即八珍湯加黃、肉桂各一錢。
四物湯治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或脅作痛,尤當服之。
當歸熟地黃(各三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 即前方加山栀、柴胡、牡丹皮。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
若覺内熱,或飲食難化作酸,屬虛火,須加炮姜,其功甚速。
即前方加半夏、陳皮。
香砂六君子湯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緻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調,或肢體腫痛。
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疾。
大凡懷抱郁結而患諸症,或因用藥失宜,克伐傷胃,變諸别症者,最宜用之。
人參白術白茯苓黃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二錢)木香(五分) 甘草(炙,五分)當歸(二錢) 上姜、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栀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治脾肝血虛發熱,或耳内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當歸白術茯神芍藥甘草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栀(各七分) 上姜、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治腎虛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痛,腰腿痿軟等症,及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
又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痰,或緻咳逆。
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制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幹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經雲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藥也。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龈潰蝕,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寝汗,發熱,五髒齊損。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加減金匮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
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複傷而變症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
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肉苁蓉遠志茴香巴戟幹山藥枸杞子熟地黃石菖蒲山茱萸牛膝杜仲(姜制) 楮實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二兩) 上各另為末,用棗肉百枚并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
十補丸治腎髒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五味子(各二兩)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制)桂心茯苓澤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鹽湯下。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緻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此病多得于饑飽勞役者。
黃(炙,一兩)當歸(三錢,酒制) 上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
又治久病虛損,口幹食少,咳而下痢,心驚悸,熱而自汗等症。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蜜炙)桂心當歸白術甘草(炙,各一兩) 熟地黃五味子(炒)茯苓(各七分半)遠志(五分) 上姜、棗、水煎服。
參術膏治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症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症自愈。
人參白術(各等分) 上水煎稠湯化服之。
濟陰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緻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等症。
其功效與六味、還少丹相似。
五味子麥門冬當歸熟地黃肉苁蓉山茱萸幹山藥枸杞子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滋陰補腎丸治肝腎陽虛陰弱,虛火上炎,目視昏花,或至夜昏暗、緊澀。
仍治六味丸所主之症。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五錢)生地黃(四兩)澤瀉茯苓(各二兩半)當歸尾山茱萸柴胡五味子幹山藥(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鹽湯下。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内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
此藥能令人目光大,久服無内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甘草人參(各五錢)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五分)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神效黃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頭面手臂腿腳麻木不仁者,并皆服之。
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瘾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中如火等症。
蔓荊子(一錢)橘紅(五分)人參(八錢)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黃(二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臨卧服。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赤色,瘾澀難開而多眵淚等症。
蔓荊子(二分)香白芷(三分)柴胡黃甘草(炙)當歸(酒洗)防風(各五分) 升麻(七分) 上水煎服。
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燥,緊澀羞明,赤脈貫晴,髒腑秘結者。
白術甘草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柴胡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 山栀知母滑石石膏(各二分)大黃(四分)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服。
黃連天花粉丸治症同上。
黃連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天花粉連翹黃芩栀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上為末,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連翹飲子治目赤隐澀緊小,久視昏花,迎風有淚等症。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五分)生地黃當歸紅葵花人參(各三分)黃防風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錢) 上水煎服。
若中氣不足而緻前症,用神效黃湯或補中益氣湯。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乃陰氣不足,陽氣有餘也,宜用此方。
生地黃(焙幹,四兩)天門冬枳殼(麸炒)甘菊花(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茶清或溫酒下。
定志丸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也,宜此主之。
白茯苓人參(各二兩)遠志菖蒲(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以朱砂為衣。
每服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
決明夜光散治目夜昏,雖有燈月,亦不能睹。
石決明夜明砂(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 上為末,以竹刀切肝二片,鋪藥于内,合之,用麻皮縛定,米泔水一碗,砂罐煮至半碗,臨卧連肝藥汁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二經風熱、怒火,頸項腫痛,結核不消,或寒熱往來,嘔吐痰水。
又治婦人暴怒,肝火内動,經水妄行,胎氣不安等症。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黃連(炒)山栀(炒,各七分)當歸(一錢)川芎(六分) 生地黃牡丹皮(各一錢)升 麻(八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若脾胃弱,去芩、連,加苓、術。
左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洩瀉,淋秘,一切肝火之症,并皆治之。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片時用) 上為末,粥丸。
白術、陳皮煎湯下。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瀉利,脅腹作痛諸症。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