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氣熱者,乃胃中氣虛風熱也,宜用東垣安胃散。
傷風流涕 小兒八歲以下無傷寒,雖有感冒傷風,鼻塞、流涕、發熱、咳嗽,以降痰為主,略加微解。
凡散利敗毒,非幼稚所宜。
或冒輕者,不必用藥,候二、三日,多有自愈。
愚按前症若手足冷,或腹脹,脾虛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腹脹,或氣喘,肺虛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
經雲肺主氣而司皮毛,肺虛則腠理不密,外邪易感。
凡發表之後,其邪既去,用補脾肺以實其表,庶風邪不能再入。
往往表散之後,熱嗽不退,複行發表,多變壞症。
吳江史玄年子,傷風,用表散化痰之藥,痰盛咳嗽,肚腹膨大,面色白。
此脾土虛不能生肺金也。
餘用六君子湯加桔梗,一劑頓愈。
至三日前症仍作,鼻中流涕,此複傷風寒所緻。
用前藥加桑皮、杏仁、桔梗而愈。
史少參季子,喘嗽,胸腹膨脹,洩瀉不食,此飲食傷脾土,而不能生肺金也。
用六君子湯,一劑,諸症悉愈。
史木川子,六歲,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喘嗽,不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而愈。
時四月,随其父巡視耕種,忽發寒戰,仍複咳嗽,或用發表之劑,痰中有血。
餘曰∶此成肺癰也。
次日吐痰兼膿,用桔梗湯而愈。
後元氣未複,大便似痢,或用五苓、黃連、枳實之類,痰喘、目劄、四肢抽搐。
餘曰∶此脾氣敗而變慢脾風也。
辭不治,果然。
驚搐等症誤用藥餌 小兒或因驚搐,或變蒸,或食積,或寒熱往來,誤服解表、瀉利之藥,傷損脾胃,氣血難以發生,面黃肌瘦,目動,切牙,發稀,足弱不能行步。
此屬胃虛,非肝腎也,當長緩調理,複全胃氣可也。
愚按藥餌偏勝之味,脾胃非所宜也。
況小兒之疾,多因乳食不調,寒溫失節,虧損脾胃元氣,根本不固,而邪得以緻之。
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所緻。
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緩急,而誤用峻厲之藥,重傷脾胃生生之氣,變症百出,促其夭亡,誰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論》言之詳矣。
風斑及腳指常腫 小兒身常發風斑及腳指常紅腫,此脾經風熱也。
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鼠粘子、酒炒黃連,為末服之;亦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黃柏煎湯,避風而浴。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不足,濕熱下注,宜用參、、歸、術以補脾氣;升麻、柴胡以升陽氣;茯苓、澤瀉以導濕熱。
若因食郁内熱,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山楂、神曲以消飲食;山栀、川芎以清肝熱。
若因風邪收斂腠理,或浴出見風而患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補元氣,加芎、芷、羌活以散風邪。
潔古先生雲∶斑發于膚外而多痛,疹隐于膚内而多癢。
大抵安裡之藥為主,發表之藥為佐。
一小兒,瘙癢,發熱,體倦,少食。
此脾肺氣虛,外邪相搏。
先用消風散二劑,随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此作痛,熱渴,服發表之劑,其症益甚,形氣倦怠,脈浮而數,此邪在經絡,誤散表而損其真也。
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作癢,發熱,用犀角消毒散,頓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
其疹果消,勿藥自愈。
一小兒,陰囊赤腫,餘作胎毒治之而瘥。
後患發熱、痰喘等症,診其母有郁火血熱,用解郁涼血之藥,子母俱服而愈。
又患吐瀉,小便赤澀,兩目動,視其寅卯關脈赤,此屬風熱。
用柴胡清肝散加鈎藤鈎、木賊草,一劑即愈。
一小兒,腿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之,外勢雖輕,内苦便秘。
此患在髒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小兒無補腎法 小兒無補腎法,蓋禀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腎之根也。
此根日賴脾胃乳食水谷長養,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婚媾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
若受胎之時,禀之不足,則無可補;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補耶? 愚按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禀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之。
若因精氣未滿,而禦女以通,多緻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酸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
餘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
一小兒,九歲,解顱,足軟,兩膝漸大,不能行履,屬腎禀不足。
用六味丸加鹿茸,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幹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亦禀賦不足也。
用補中益氣湯及前丸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而禦女,大小便道牽痛,服五苓散之類,虛症蜂起,與死為鄰。
餘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内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熱等藥治之,虛症悉具。
餘以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
蓋古今元氣虛實不同故也。
拟定諸方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川芎(八分)當歸(酒洗)柴胡橘紅枳殼(炒)天麻(各六分)甘草(四分)茯苓白芍藥(炒,各八分)黃連(四分,酒炒)薄荷(三分) 上每服二錢,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切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
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
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少參王陽湖孫,八歲,傷股骨,正體科續之。
餘視其面,青而兼黃,口角微掣動,此乃肝木侮脾症也。
且氣血筋骨皆資脾土而生,但壯脾氣,則所傷自愈。
遂用六君子湯加鈎藤鈎、當歸,三十餘劑諸症悉愈。
一小兒,三歲,因驚抽搐,發熱,痰盛,久用抱龍丸等藥以清風痰,反緻面色或赤或青。
餘謂此心肝二經血虛風熱而生痰,不足之象也。
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腎,佐以六君子湯,少加柴胡、升麻,以調補脾胃,諸症頓退而痊。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洩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補脾胃。
白術(一錢三分)黃(蜜炙)川芎當歸(酒洗)陳皮人參肉豆蔻(煨)神曲幹葛(各五分)白芍藥(一錢,酒炒)黃連甘草(炙,各四分)半夏白茯苓(各七分) 上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姜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術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栀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宜六君子湯,更加山楂、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姜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滞,嘔吐酸水,或大便積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食積去而洩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木香、煨姜以補脾腎;若洩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術散以補脾胃。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治之,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
餘以為飲食雖化,而脾胃複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如故。
餘曰∶此胃經虛熱耳! 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
餘以為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緻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栀各二分,一劑頓安。
(餘見各類。
)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吓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半夏(湯泡)酸棗仁(去殼炒)茯神(去心,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入姜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
若溫暖之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栀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
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滞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内仍加白術、麥芽以理脾胃。
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愚按前症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甯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
傷風流涕 小兒八歲以下無傷寒,雖有感冒傷風,鼻塞、流涕、發熱、咳嗽,以降痰為主,略加微解。
凡散利敗毒,非幼稚所宜。
或冒輕者,不必用藥,候二、三日,多有自愈。
愚按前症若手足冷,或腹脹,脾虛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腹脹,或氣喘,肺虛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
經雲肺主氣而司皮毛,肺虛則腠理不密,外邪易感。
凡發表之後,其邪既去,用補脾肺以實其表,庶風邪不能再入。
往往表散之後,熱嗽不退,複行發表,多變壞症。
吳江史玄年子,傷風,用表散化痰之藥,痰盛咳嗽,肚腹膨大,面色白。
此脾土虛不能生肺金也。
餘用六君子湯加桔梗,一劑頓愈。
至三日前症仍作,鼻中流涕,此複傷風寒所緻。
用前藥加桑皮、杏仁、桔梗而愈。
史少參季子,喘嗽,胸腹膨脹,洩瀉不食,此飲食傷脾土,而不能生肺金也。
用六君子湯,一劑,諸症悉愈。
史木川子,六歲,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喘嗽,不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而愈。
時四月,随其父巡視耕種,忽發寒戰,仍複咳嗽,或用發表之劑,痰中有血。
餘曰∶此成肺癰也。
次日吐痰兼膿,用桔梗湯而愈。
後元氣未複,大便似痢,或用五苓、黃連、枳實之類,痰喘、目劄、四肢抽搐。
餘曰∶此脾氣敗而變慢脾風也。
辭不治,果然。
驚搐等症誤用藥餌 小兒或因驚搐,或變蒸,或食積,或寒熱往來,誤服解表、瀉利之藥,傷損脾胃,氣血難以發生,面黃肌瘦,目動,切牙,發稀,足弱不能行步。
此屬胃虛,非肝腎也,當長緩調理,複全胃氣可也。
愚按藥餌偏勝之味,脾胃非所宜也。
況小兒之疾,多因乳食不調,寒溫失節,虧損脾胃元氣,根本不固,而邪得以緻之。
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所緻。
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緩急,而誤用峻厲之藥,重傷脾胃生生之氣,變症百出,促其夭亡,誰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論》言之詳矣。
風斑及腳指常腫 小兒身常發風斑及腳指常紅腫,此脾經風熱也。
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鼠粘子、酒炒黃連,為末服之;亦用防風、白芷、薄荷、黃連、黃芩、黃、黃柏煎湯,避風而浴。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不足,濕熱下注,宜用參、、歸、術以補脾氣;升麻、柴胡以升陽氣;茯苓、澤瀉以導濕熱。
若因食郁内熱,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山楂、神曲以消飲食;山栀、川芎以清肝熱。
若因風邪收斂腠理,或浴出見風而患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補元氣,加芎、芷、羌活以散風邪。
潔古先生雲∶斑發于膚外而多痛,疹隐于膚内而多癢。
大抵安裡之藥為主,發表之藥為佐。
一小兒,瘙癢,發熱,體倦,少食。
此脾肺氣虛,外邪相搏。
先用消風散二劑,随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此作痛,熱渴,服發表之劑,其症益甚,形氣倦怠,脈浮而數,此邪在經絡,誤散表而損其真也。
用人參安胃散、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作癢,發熱,用犀角消毒散,頓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
其疹果消,勿藥自愈。
一小兒,陰囊赤腫,餘作胎毒治之而瘥。
後患發熱、痰喘等症,診其母有郁火血熱,用解郁涼血之藥,子母俱服而愈。
又患吐瀉,小便赤澀,兩目動,視其寅卯關脈赤,此屬風熱。
用柴胡清肝散加鈎藤鈎、木賊草,一劑即愈。
一小兒,腿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之,外勢雖輕,内苦便秘。
此患在髒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小兒無補腎法 小兒無補腎法,蓋禀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腎之根也。
此根日賴脾胃乳食水谷長養,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婚媾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
若受胎之時,禀之不足,則無可補;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補耶? 愚按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禀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之。
若因精氣未滿,而禦女以通,多緻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酸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
餘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
一小兒,九歲,解顱,足軟,兩膝漸大,不能行履,屬腎禀不足。
用六味丸加鹿茸,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幹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亦禀賦不足也。
用補中益氣湯及前丸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而禦女,大小便道牽痛,服五苓散之類,虛症蜂起,與死為鄰。
餘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内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熱等藥治之,虛症悉具。
餘以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
蓋古今元氣虛實不同故也。
拟定諸方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川芎(八分)當歸(酒洗)柴胡橘紅枳殼(炒)天麻(各六分)甘草(四分)茯苓白芍藥(炒,各八分)黃連(四分,酒炒)薄荷(三分) 上每服二錢,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切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
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
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少參王陽湖孫,八歲,傷股骨,正體科續之。
餘視其面,青而兼黃,口角微掣動,此乃肝木侮脾症也。
且氣血筋骨皆資脾土而生,但壯脾氣,則所傷自愈。
遂用六君子湯加鈎藤鈎、當歸,三十餘劑諸症悉愈。
一小兒,三歲,因驚抽搐,發熱,痰盛,久用抱龍丸等藥以清風痰,反緻面色或赤或青。
餘謂此心肝二經血虛風熱而生痰,不足之象也。
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腎,佐以六君子湯,少加柴胡、升麻,以調補脾胃,諸症頓退而痊。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洩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補脾胃。
白術(一錢三分)黃(蜜炙)川芎當歸(酒洗)陳皮人參肉豆蔻(煨)神曲幹葛(各五分)白芍藥(一錢,酒炒)黃連甘草(炙,各四分)半夏白茯苓(各七分) 上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姜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術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栀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宜六君子湯,更加山楂、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姜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滞,嘔吐酸水,或大便積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食積去而洩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木香、煨姜以補脾腎;若洩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術散以補脾胃。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治之,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
餘以為飲食雖化,而脾胃複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如故。
餘曰∶此胃經虛熱耳! 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
餘以為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緻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栀各二分,一劑頓安。
(餘見各類。
)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吓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半夏(湯泡)酸棗仁(去殼炒)茯神(去心,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入姜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
若溫暖之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栀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
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滞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内仍加白術、麥芽以理脾胃。
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愚按前症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甯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