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何也?餘曰∶小便頻數,肝經陰虛也;兩目連劄,肝經風熱也;作嘔懶食,胃氣虛弱也;洩瀉後重,脾氣虛弱也。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舉人餘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氣喘、痰盛。
餘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乃虛象也。
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愈。
一小兒,病後遇驚,即痰盛切牙,抽搐搖頭,作瀉,卻服腦、麝、朱砂等劑,以緻慢驚而卒。
驚搐 小兒驚搐之症必有痰,或因驚而痰聚,或因痰而緻驚。
古人治驚方中,俱兼痰藥,必須先治其痰,然後瀉火清神。
若痰壅塞胸膈不去,則瀉火、清神之藥,無所施其功也,二陳湯加竹瀝,入少姜汁,最穩;痰重者,滾痰丸、白餅子、利驚丸下之。
滾痰丸下熱痰,白餅子、利驚丸下痰積。
在上者宜吐之,重則用藥吐,輕則探吐之。
若不必吐下,以二陳為主,脾虛有熱痰,加白術、芩、連;風痰稠結,加南星、貝母、枳實;胃虛生痰,加白術、麥芽、竹瀝。
愚按前症若因心肝二經風熱熾盛,兩目連劄,四肢抽搐,宜治肝清心;若因心經蘊熱,叫呼戰栗,宜清熱安神;若因肺感風邪,氣急喘促,宜治痰理肺;若因飲食停滞,嗳吐,困睡,宜消導健脾;若因脾肺虛弱而風痰壅盛,以緻前症,但宜補中益氣為主。
若執用祛風、治痰、理氣之劑,則氣散陰消,而促其危矣。
大尹劉應昌子,患瘰,恪用化痰之劑,虛症悉至,殊類驚風。
又服祛風至寶丹,小便頻數,肢體抽搐,或兩目連劄,切牙,呵欠,或作嘔懶食,大便重墜,或洩瀉,此土傷而木勝也。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項間結核,面色痿黃,肌體消瘦,切牙,抽搐,頭搖,目劄,此肝木克脾土也。
用六君子湯、九味蘆荟丸而愈。
憲幕顧斐齋玄孫,二周,項結核,兩臂反張,索敗毒之藥。
餘意其症屬風熱傷肝,血燥筋攣,未敢敷藥。
翌早請治,果系前症,遂與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後肢體如常。
儒者王文遠子,患瘰,痰盛發搐,服金石香燥之劑,手足筋攣,此肝血複傷而緻急驚風也。
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鈎藤、山栀、芎、歸一劑,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麥門煎服而安。
小兒忽然驚搐,目上視,搖頭,切牙,症候怪異,世俗多作肝經有餘之症,投以驚藥,豈知飲食停滞,痰涎壅積,亦多類驚者。
便須審察有無傷積,腹痛,胸滿,嘔吐,惡食,輕則消滞化痰,重則探吐滞積,而後調之。
又有因感冒、吐瀉而發熱,氣血虛為熱所迫,雖見驚症,不可即服驚藥,但調治吐瀉、感冒,則氣自定、熱自退,而驚自除矣。
愚按前症若因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加芍藥、木香、柴胡;若因脾土虛而自病,用五味異功散。
大凡飲食停滞,痰積壅滿,而見驚症,實因脾土虛弱,不能運化所緻,但健脾胃,則食自消、痰自化。
若輕用驚藥、風藥,反所以成其風而重其病也。
況脆嫩髒腑,安能受峻厲之劑耶?若專治其病則誤矣。
姚儀部子,每停食身發赤暈,用清中解郁湯而愈,後患搖頭,切牙,痰盛,發搐,吐出酸味。
待其吐盡,翌日少以七味白術散,後日以參苓白術散調理脾胃,遂不複患。
大抵吐後兒安,不必更服藥也。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複傷也。
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以祛風化痰,前症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諸症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
餘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
遂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鈎藤,二劑,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小兒用藥不宜峻厲 小兒驚藥,皆些小丸散,多峻厲,取其易于成功,以之治肝心有餘之症,對病則可,中病宜即止,不可以為常也。
病勢輕淺,隻用輕劑,病退便宜和中調理。
如牛黃丸三、四十味,亂雜殊甚;涼驚丸非氣壯實、肝火旺者,不宜;抱龍丸亦多不見效,且麝、腦香辛太甚,走散真氣,又傷脾胃,元氣虛則病愈生矣。
愚按小兒之症,有餘便屬肝經,不足便屬脾經。
蓋有餘是病氣也,不足是元氣也。
凡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補不當瀉,況脆嫩髒腑,安能受峻厲之藥?前論厥有旨哉!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辄服峻厲之劑,後患肚腹膨脹,或嘔吐洩瀉。
餘先用六君子湯,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胃氣漸複。
驚後目動切牙 驚後目微動及切牙,固為肝虛,亦虛中有熱。
虛者,血不足;熱者,氣有餘。
水不足無以制火,而火動故也。
但牙床屬胃,脾胃虛而有熱,亦見微咬,不可專歸肝腎。
當以補脾為主,加黃連、芍藥、川芎,便是瀉肝氣、補肝血也。
生地黃涼心血,故導赤散宜用之;熟地黃補腎血,故地黃丸宜用之。
凡肝腎虛症見者,于脾胃藥加地黃可也。
或以目劄、切牙為肝腎虛,專服地黃丸,豈不泥膈生痰,适有以妨于脾胃也。
愚按前症亦有肝熱生風,風入于目,目系牽動,則目連劄;熱入于目,筋脈拘緊,則目直視。
若面赤仰卧,搖頭切牙,此則心熱之所緻也。
又當别其虛實∶肝實則瀉青丸,虛則地黃丸;心實則導赤散,虛則粉紅丸;若脾胃虛熱,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栀,以實脾土、制肝木;若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
奚氏女,六歲,忽然發驚,目動,切牙,或睡中驚搐,痰涎壅盛,或用化痰、祛風等藥益甚。
餘曰∶面青而見前症,乃屬肝木克制脾土,不能攝涎而上湧也。
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而痰自消矣。
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前症,痰涎自流,用驚風之藥,其症益甚,脾胃益虛。
視其面色痿黃,口吐痰涎。
用六君子、補中益氣而愈。
小兒好睡 小兒時時好睡,乃脾虛困倦也,不必用溫膽湯。
睡中驚動不安,是心血虛而火動也。
蓋心虛則驚動,宜清心、安神、養血、降痰。
又胸膈有痰,亦作驚動;又脾胃有傷,郁滞不清,亦驚動不安。
此又脾胃與痰所緻,非由心血也。
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愚按前症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術、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滞。
若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
若因飲食停滞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楂、神曲以消飲食。
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
若因母飲酒緻兒醉好睡者,以甘草、幹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楊永興子,七歲,停食吐瀉後好睡,睡中兼驚,久治不愈。
餘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是心血虛怯也。
蓋心為母,脾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
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出痘發搐 小兒若因出痘而生驚搐,不必治驚。
若身熱、耳冷、冷,疑似未明,古方服升麻葛根湯;痘已出及出完,調理氣血。
隻根據丹溪痘瘡法,分氣血虛實,看紅紫淡白、稠密稀疏,及參時令用藥。
常以脾胃為主,虛寒用陳文秀溫補法,實熱用解毒法,全在活法通變。
愚按小兒痘瘡,未出則補托之,已出及出完則調理之。
更當察色、聽聲,辨其多寡、表裡、虛實而治之,庶不有誤。
世皆宗丹溪、錢氏、陳氏三家之論,又必會而通之,與時宜之,不緻膠柱而鼓瑟也。
竊謂黑陷、耳冷、切牙、吐瀉者,乃脾土虛敗,寒水反來侮土歸腎之惡候也。
用百祥丸瀉之,急以四君子、丁香、陳皮、木香、濃樸、炮姜,以溫補脾土,身熱飲水,黑陷複起,十救一二。
蓋此症因脾土虛敗,寒水乘侮,故陳文秀先生雲,若治寒水于既侮之後,何不保脾土于未敗之先?此發前人之未發,救後世之誤妄。
況痘瘡發出、成膿、收靥,即癰疽起發、腐潰、生肌,皆脾土元氣使然。
若黑陷、寒戰、切牙、洩瀉、喘嗽,即癰疽陽氣脫陷、寒氣内淫之陰症,急用異功散,倍參、、歸、術、姜、附溫補脾胃,不可泥其日期,而行解毒、托裡等法。
但見其虛弱,便宜滋補脾胃,以顧收靥。
觀丹溪先生治一叟,發熱而昏倦,其脈大而似數,與參、、歸、術、陳皮大料,二十劑而痘出,又二十劑而膿泡成,身無全膚,又六十劑而安,其義可見。
益黃散治病 益黃散治脾胃虛冷,故用丁香暖胃,二皮理胃、消食化痰,诃子澀腸胃、止洩固氣,甘草和中,仍加白術為當。
若非虛冷,洩瀉清白及無食積者,去青皮、丁香,加白術、茯苓可也。
溫膽湯除痰止吐,加白術、芍藥、黃連,便是制肝補脾之藥。
愚按益黃散乃溫補脾胃之劑也。
若嘔吐。
腹痛、洩痢清白,口鼻氣冷者,乃寒水反來侮土也,宜用錢氏益黃散。
若因熱藥巴豆之類,或因暑熱、傷乳食,損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舉人餘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氣喘、痰盛。
餘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乃虛象也。
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愈。
一小兒,病後遇驚,即痰盛切牙,抽搐搖頭,作瀉,卻服腦、麝、朱砂等劑,以緻慢驚而卒。
驚搐 小兒驚搐之症必有痰,或因驚而痰聚,或因痰而緻驚。
古人治驚方中,俱兼痰藥,必須先治其痰,然後瀉火清神。
若痰壅塞胸膈不去,則瀉火、清神之藥,無所施其功也,二陳湯加竹瀝,入少姜汁,最穩;痰重者,滾痰丸、白餅子、利驚丸下之。
滾痰丸下熱痰,白餅子、利驚丸下痰積。
在上者宜吐之,重則用藥吐,輕則探吐之。
若不必吐下,以二陳為主,脾虛有熱痰,加白術、芩、連;風痰稠結,加南星、貝母、枳實;胃虛生痰,加白術、麥芽、竹瀝。
愚按前症若因心肝二經風熱熾盛,兩目連劄,四肢抽搐,宜治肝清心;若因心經蘊熱,叫呼戰栗,宜清熱安神;若因肺感風邪,氣急喘促,宜治痰理肺;若因飲食停滞,嗳吐,困睡,宜消導健脾;若因脾肺虛弱而風痰壅盛,以緻前症,但宜補中益氣為主。
若執用祛風、治痰、理氣之劑,則氣散陰消,而促其危矣。
大尹劉應昌子,患瘰,恪用化痰之劑,虛症悉至,殊類驚風。
又服祛風至寶丹,小便頻數,肢體抽搐,或兩目連劄,切牙,呵欠,或作嘔懶食,大便重墜,或洩瀉,此土傷而木勝也。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項間結核,面色痿黃,肌體消瘦,切牙,抽搐,頭搖,目劄,此肝木克脾土也。
用六君子湯、九味蘆荟丸而愈。
憲幕顧斐齋玄孫,二周,項結核,兩臂反張,索敗毒之藥。
餘意其症屬風熱傷肝,血燥筋攣,未敢敷藥。
翌早請治,果系前症,遂與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後肢體如常。
儒者王文遠子,患瘰,痰盛發搐,服金石香燥之劑,手足筋攣,此肝血複傷而緻急驚風也。
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鈎藤、山栀、芎、歸一劑,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麥門煎服而安。
小兒忽然驚搐,目上視,搖頭,切牙,症候怪異,世俗多作肝經有餘之症,投以驚藥,豈知飲食停滞,痰涎壅積,亦多類驚者。
便須審察有無傷積,腹痛,胸滿,嘔吐,惡食,輕則消滞化痰,重則探吐滞積,而後調之。
又有因感冒、吐瀉而發熱,氣血虛為熱所迫,雖見驚症,不可即服驚藥,但調治吐瀉、感冒,則氣自定、熱自退,而驚自除矣。
愚按前症若因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加芍藥、木香、柴胡;若因脾土虛而自病,用五味異功散。
大凡飲食停滞,痰積壅滿,而見驚症,實因脾土虛弱,不能運化所緻,但健脾胃,則食自消、痰自化。
若輕用驚藥、風藥,反所以成其風而重其病也。
況脆嫩髒腑,安能受峻厲之劑耶?若專治其病則誤矣。
姚儀部子,每停食身發赤暈,用清中解郁湯而愈,後患搖頭,切牙,痰盛,發搐,吐出酸味。
待其吐盡,翌日少以七味白術散,後日以參苓白術散調理脾胃,遂不複患。
大抵吐後兒安,不必更服藥也。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複傷也。
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以祛風化痰,前症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諸症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
餘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
遂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鈎藤,二劑,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小兒用藥不宜峻厲 小兒驚藥,皆些小丸散,多峻厲,取其易于成功,以之治肝心有餘之症,對病則可,中病宜即止,不可以為常也。
病勢輕淺,隻用輕劑,病退便宜和中調理。
如牛黃丸三、四十味,亂雜殊甚;涼驚丸非氣壯實、肝火旺者,不宜;抱龍丸亦多不見效,且麝、腦香辛太甚,走散真氣,又傷脾胃,元氣虛則病愈生矣。
愚按小兒之症,有餘便屬肝經,不足便屬脾經。
蓋有餘是病氣也,不足是元氣也。
凡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補不當瀉,況脆嫩髒腑,安能受峻厲之藥?前論厥有旨哉!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辄服峻厲之劑,後患肚腹膨脹,或嘔吐洩瀉。
餘先用六君子湯,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胃氣漸複。
驚後目動切牙 驚後目微動及切牙,固為肝虛,亦虛中有熱。
虛者,血不足;熱者,氣有餘。
水不足無以制火,而火動故也。
但牙床屬胃,脾胃虛而有熱,亦見微咬,不可專歸肝腎。
當以補脾為主,加黃連、芍藥、川芎,便是瀉肝氣、補肝血也。
生地黃涼心血,故導赤散宜用之;熟地黃補腎血,故地黃丸宜用之。
凡肝腎虛症見者,于脾胃藥加地黃可也。
或以目劄、切牙為肝腎虛,專服地黃丸,豈不泥膈生痰,适有以妨于脾胃也。
愚按前症亦有肝熱生風,風入于目,目系牽動,則目連劄;熱入于目,筋脈拘緊,則目直視。
若面赤仰卧,搖頭切牙,此則心熱之所緻也。
又當别其虛實∶肝實則瀉青丸,虛則地黃丸;心實則導赤散,虛則粉紅丸;若脾胃虛熱,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栀,以實脾土、制肝木;若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
奚氏女,六歲,忽然發驚,目動,切牙,或睡中驚搐,痰涎壅盛,或用化痰、祛風等藥益甚。
餘曰∶面青而見前症,乃屬肝木克制脾土,不能攝涎而上湧也。
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而痰自消矣。
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前症,痰涎自流,用驚風之藥,其症益甚,脾胃益虛。
視其面色痿黃,口吐痰涎。
用六君子、補中益氣而愈。
小兒好睡 小兒時時好睡,乃脾虛困倦也,不必用溫膽湯。
睡中驚動不安,是心血虛而火動也。
蓋心虛則驚動,宜清心、安神、養血、降痰。
又胸膈有痰,亦作驚動;又脾胃有傷,郁滞不清,亦驚動不安。
此又脾胃與痰所緻,非由心血也。
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愚按前症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術、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滞。
若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
若因飲食停滞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楂、神曲以消飲食。
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
若因母飲酒緻兒醉好睡者,以甘草、幹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楊永興子,七歲,停食吐瀉後好睡,睡中兼驚,久治不愈。
餘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是心血虛怯也。
蓋心為母,脾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
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出痘發搐 小兒若因出痘而生驚搐,不必治驚。
若身熱、耳冷、冷,疑似未明,古方服升麻葛根湯;痘已出及出完,調理氣血。
隻根據丹溪痘瘡法,分氣血虛實,看紅紫淡白、稠密稀疏,及參時令用藥。
常以脾胃為主,虛寒用陳文秀溫補法,實熱用解毒法,全在活法通變。
愚按小兒痘瘡,未出則補托之,已出及出完則調理之。
更當察色、聽聲,辨其多寡、表裡、虛實而治之,庶不有誤。
世皆宗丹溪、錢氏、陳氏三家之論,又必會而通之,與時宜之,不緻膠柱而鼓瑟也。
竊謂黑陷、耳冷、切牙、吐瀉者,乃脾土虛敗,寒水反來侮土歸腎之惡候也。
用百祥丸瀉之,急以四君子、丁香、陳皮、木香、濃樸、炮姜,以溫補脾土,身熱飲水,黑陷複起,十救一二。
蓋此症因脾土虛敗,寒水乘侮,故陳文秀先生雲,若治寒水于既侮之後,何不保脾土于未敗之先?此發前人之未發,救後世之誤妄。
況痘瘡發出、成膿、收靥,即癰疽起發、腐潰、生肌,皆脾土元氣使然。
若黑陷、寒戰、切牙、洩瀉、喘嗽,即癰疽陽氣脫陷、寒氣内淫之陰症,急用異功散,倍參、、歸、術、姜、附溫補脾胃,不可泥其日期,而行解毒、托裡等法。
但見其虛弱,便宜滋補脾胃,以顧收靥。
觀丹溪先生治一叟,發熱而昏倦,其脈大而似數,與參、、歸、術、陳皮大料,二十劑而痘出,又二十劑而膿泡成,身無全膚,又六十劑而安,其義可見。
益黃散治病 益黃散治脾胃虛冷,故用丁香暖胃,二皮理胃、消食化痰,诃子澀腸胃、止洩固氣,甘草和中,仍加白術為當。
若非虛冷,洩瀉清白及無食積者,去青皮、丁香,加白術、茯苓可也。
溫膽湯除痰止吐,加白術、芍藥、黃連,便是制肝補脾之藥。
愚按益黃散乃溫補脾胃之劑也。
若嘔吐。
腹痛、洩痢清白,口鼻氣冷者,乃寒水反來侮土也,宜用錢氏益黃散。
若因熱藥巴豆之類,或因暑熱、傷乳食,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