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桂,減南星、羌活。

    若素有火,黃芩不必減。

     羌活風家要藥,若寒涼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錢。

    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可加桂枝六、七分,病減則減去之。

    川烏、桂枝、羌活、防風、南星等藥,皆行經絡、開發腠理之劑,故治風家必用之。

    風能燥,故必用滋血潤燥藥。

    邪既客于經絡肌表之中,則津液不得流通,凝滞而為痰飲,故必用治痰。

    風也,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輕重先後之不同。

    或先因中風,則治風為重;或先因血虛、血熱,則治血為重;或先因痰,則治痰為重。

     愚按五髒之病,相乘伏匿,隐顯莫測,參以徐用誠先生五髒治要,尤善。

    詳見一卷或問仲景處方藥品條内。

     張仲景小續命湯,是論風也;劉、張、丹溪諸說,是論血與痰火也。

    要在随症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損元氣,腠理不緻,外邪所侵,或勞傷元氣,怒動肝火,皆屬内因所緻也,前藥亦當審而用之。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幹,目赤,頭眩,痰湧,胸膈不利,小便赤澀而短少,夜間痰熱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

    此肝經氣燥而風動也。

    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一男子,時瘡愈後,遍身作痛,服愈風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湧,夜間痛甚。

    餘作風客淫氣,治以地黃丸而愈。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筋攣骨痛。

    此因風藥虧損肝血,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乃佐以愈風丹而愈。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二陳、四物、芩、連、枳殼之類,不應,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筋攣痿軟,日晡益甚,内熱,口幹,形氣殊倦,此足三陰虧損之症也。

    餘用逍遙散、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調治。

    喜其謹疾,年餘諸症悉愈,形體康健。

     倒倉後脾虛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将風藥、血藥減去,俟中氣複,然後通用。

     白術白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八分)白茯苓人參半夏(姜制)栝蒌仁(各一錢) 甘草(炙)黃芩(酒炒)枳實(麸炒,各五分)香附米(鹽水炒)桔梗麥門冬麥芽(炒,各七分)黃連(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瀝三匙、姜汁三匙服。

     若寒月覺胃中冷,易洩,加炒幹姜一、二分。

     愚按前雲倒倉後脾虛痰盛矣,然而方内芩、連、栝蒌、枳實之類,苦寒洩氣克滞之劑,雖兼六君子之調補,恐所益不償所損,雖加幹姜一、二分,亦恐未能濟其寒也。

    蓋痰之為病,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飲食積滞而得者,有因腎水虧損津液敗濁而似痰者,有因腎水不足陰火上炎而生痰者,有因脾肺氣虛不能攝涎而似痰者,不能枚舉,當各推所因而治之。

    然倒倉之後而痰反盛,必因中氣複傷所緻,故治痰用峻厲之劑而痰愈甚者,乃脾氣愈傷,津液不能運化而然耳!前症當補脾胃調中氣,則津液各歸其所,而為元氣矣。

     倒倉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未除,加當歸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川芎五分,山藥一錢。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緻痰膠固,脾氣無虧者,宜用之,若因腎氣虧損,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脾氣虛弱者,宜用六君子湯;因中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因腎氣虧損,水泛上而為痰者,宜用六味丸;曰脾腎虛寒,小水不調,肚腹膨脹者,宜用金匮腎氣丸。

     儒者王錄之,素痰甚,導吐之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等症,尺脈浮大,按之則澀。

    此腎氣虛而兼血虛也。

    四物送六味丸,四劑,諸症悉退,仍用前丸月餘而康。

     佥憲高如齋,素唾痰,服下痰藥痰去甚多,大便秘結,小便頻數,頭暈眼花,尺脈浮大,按之如無。

     餘謂腎家不能納氣歸源,前藥複耗金水而甚。

    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

    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

    餘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

    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盛,頭暈。

    此腎虛水泛為痰。

    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

    餘謂脾胃虛,濕熱下注。

    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餘甥範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

    餘曰∶脾、肺、腎虛也。

    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陰中作癢,日晡熱甚。

    餘曰∶此肝脾血虛氣滞而兼濕熱也。

    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湧,月經頻來。

    餘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郁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

    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複後,間服理痰。

     橘紅(八分)半夏(姜汁炒)白茯苓白術(各一錢二分)甘草(炙)連翹黃芩(炒) 前胡(各五分)香附米(鹽水炒,七分)栝蒌仁(杵)桔梗(各一錢)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姜汁三匙,竹瀝兩蚬殼,半饑溫服。

    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滞,宜用之。

    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侍禦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

    此中氣虛寒。

    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劄。

    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

    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

    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脹,飲食少思。

    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

    此木克土。

    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

    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蒌,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

    脈大而無力。

    餘以為脾肺虛寒。

    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

    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沖。

    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水拌滲透)橘紅(鹽水洗,各三兩)桔梗海蛤粉(另研)栝蒌仁(另研,各一兩)香附米(淡鹽水炒)枳殼(麸炒)連翹枯黃芩(炒,各五錢)貝母(去心炒,各一兩)诃子皮枯礬(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姜汁為丸如黍米大。

    淡姜湯下四、五十丸。

    不可過服,恐傷上焦元氣。

     愚按前症若因郁傷脾氣,脾血虛損,用歸脾湯加炒栀、柴胡治之,若因怒動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栀、柴胡平之;若因飲食傷脾,營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調之;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東垣先生雲∶胃為五髒之根本,胃氣益虛,脾無所禀,五髒皆虛,諸症蜂起矣。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幹,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于餘。

    餘述東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術、陳皮補之。

    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

    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

     徽州汪商,常服二陳、枳實、黃連、青皮、濃樸,胸腹快利,後患腹脹請治,脈已脫。

    餘曰∶至暮必殁。

     已而果然。

    故《内經》千言萬語,隻在人有胃氣則生,又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

    凡脈促、代、屋漏之類,或暴脫,餘急用參、附等藥,多有複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