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風症
問∶左手臂攣縮,不能伸舉,手指拳縮,肩背重墜,有似筋牽引作痛,伸縮間骨節處筋作痛,左足大指、中指常欲反張難屈,左手指掌時常作麻,指縫近掌處但覺有物夾于其間,左足底近前高突處如腫硬急脹,摸之無形,步履時隻多如一氈墊者,語言短澀,拜起頭暈,口眼斜,舌根痰纏,胸膈痰礙,咽中有痰核,左肋下有痰核,不時打寒噤,嚏噴、呵欠便牽動手足之病,左耳、左面、左體使手或粗衣摸擦,則皮膚痛,左腮、左項、左脅肋皆時常木而急,如有物粘貼其上,左體或頭項或手足作癢,左眼時常淚流凝不幹,左口角似寬縱,左面上似蟲蟻遊行,被風吹襲,左鼻孔清涕出,即打嚏噴等症。
答∶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
脈者,血之隧道也。
血随氣行,周流無停。
筋者,周布四肢,百節絡聯而束縛之。
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緩而不急。
脈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足名之,而筋則無處無之。
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于感冒。
人身之血行于脈絡,而外充于皮毛,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和,運動無礙。
若氣滞則血滞,氣逆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營運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
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
若血濁氣滞,則凝聚而為痰。
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
故雲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
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乘,濁則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
所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酸痛、不舉諸症,以血虛、死血、痰飲為言,是論其緻病之根源。
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力、勞心、房勞汗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
此血病、痰病為本,而外邪為标。
其病中于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髒腑。
故邪在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一物重貼于其上,或如蟲遊行,或灑灑寒栗,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虛則沉重酸痛;邪入血脈、經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于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
所陳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凝滞郁遏不得流通而緻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某病屬某髒,而雜治之哉!若邪入髒腑,則為危病,而難于用藥,東垣書論之明矣。
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愚按《難經》曰∶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經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故諸方多言皆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或七情過度,以緻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及其中也。
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
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
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如樹木一枝津液不到,則此枝枯槁,被風所害。
由此觀之,實因肝腎二經精血枯槁之所緻也。
前症雲雲,亦當察其形症,審其兼變而治之,尤不可泥執于風。
經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指于風也。
其真中者,當辨其中髒中腑而治之。
眼瞀者,中于肝;舌不能言者,中于心;唇緩、便秘者,中于脾;鼻塞者,中于肺;耳聾者,中于腎。
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
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内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
中腑者,多兼中髒。
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 類。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颠倒,言語謇澀,舌強,口幹,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歪,語澀,身重,怠惰嗜卧,肌膚不仁,皮肉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
此皆言真中風之症治也。
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
氣虛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鈎藤、姜汁、竹瀝;血虛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鈎藤、竹瀝、姜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鈎藤、姜汁、竹瀝。
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别。
如中于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于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于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姜汁。
因于火者,河間謂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郁,昏冒而卒仆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内有恚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中于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食厥者,過于飲食,胃氣不能營運,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于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
此皆類于中風者也。
夫中風者,《内經》主于風,此真中風也。
若河間主于火,東垣主于氣,丹溪主于濕,皆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症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
治者審之! 卒中昏愦,口眼歪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
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以祛其邪而補助真氣。
否則不惟無益,适足以取敗矣。
觀先哲用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頑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
餘曰∶麻屬氣虛,誤服前藥,肝火熾盛,肝血幹涸,筋無所養,虛而攣耳!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熱自退、痰自清。
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流清涕,寒噤,噴嚏,屬脾肺氣虛,反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風症。
餘以為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子治之而愈。
舉人于尚之,素腎虛積勞,足痿不能步履,後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
餘謂腎氣虛寒,不能運及所發,用地黃飲子治之而愈。
後不慎調攝而複作,或用牛黃清心丸之類,發熱痰甚,誠似中風,用祛風化痰之類,小便秘澀,口舌幹燥,仍用前飲及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膏粱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語,神思昏愦,痰涎上湧。
餘謂河間雲∶夫喑屬腎經虛寒,其氣厥不至。
《醫學綱目》雲∶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
今失音,腎氣不能上接清陽之氣也。
不信,仍用風藥,後齧舌,始信餘言。
先用地黃飲子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儀部袁補之,患前症,不信餘言,數服祛痰之劑,後齧舌而殁。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強,語澀,痰壅,口眼歪斜,肢體不遂。
餘謂脾虛濕熱痰涎所緻,用六君子、煨幹葛、山栀、神曲而愈。
外舅年六十餘,素善飲,兩臂作痛。
餘曰∶此脾虛有濕也。
不信,恪服祛風治痰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壅,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寬縱,痰涎流出,兩月後遍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始信。
餘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湧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
答∶大經小絡貫串一身謂之脈。
脈者,血之隧道也。
血随氣行,周流無停。
筋者,周布四肢,百節絡聯而束縛之。
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緩而不急。
脈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經皆以手足名之,而筋則無處無之。
皮毛者,屬肺,主外,而易于感冒。
人身之血行于脈絡,而外充于皮毛,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和,運動無礙。
若氣滞則血滞,氣逆則血逆,得熱則瘀濁,得寒則凝泣,衰耗則營運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
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
若血濁氣滞,則凝聚而為痰。
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
故雲痰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
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乘,濁則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
所以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酸痛、不舉諸症,以血虛、死血、痰飲為言,是論其緻病之根源。
至其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濕,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勞力、勞心、房勞汗出,因感風寒濕氣,遂成此病。
此血病、痰病為本,而外邪為标。
其病中于皮毛、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髒腑。
故邪在皮毛、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一物重貼于其上,或如蟲遊行,或灑灑寒栗,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虛則沉重酸痛;邪入血脈、經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于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
所陳諸症,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凝滞郁遏不得流通而緻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某病屬某髒,而雜治之哉!若邪入髒腑,則為危病,而難于用藥,東垣書論之明矣。
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愚按《難經》曰∶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經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故諸方多言皆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或七情過度,以緻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及其中也。
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
河間曰∶風病多因熱甚。
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如樹木一枝津液不到,則此枝枯槁,被風所害。
由此觀之,實因肝腎二經精血枯槁之所緻也。
前症雲雲,亦當察其形症,審其兼變而治之,尤不可泥執于風。
經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指于風也。
其真中者,當辨其中髒中腑而治之。
眼瞀者,中于肝;舌不能言者,中于心;唇緩、便秘者,中于脾;鼻塞者,中于肺;耳聾者,中于腎。
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
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症,内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
中腑者,多兼中髒。
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 類。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颠倒,言語謇澀,舌強,口幹,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歪,語澀,身重,怠惰嗜卧,肌膚不仁,皮肉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
此皆言真中風之症治也。
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
氣虛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鈎藤、姜汁、竹瀝;血虛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鈎藤、竹瀝、姜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鈎藤、姜汁、竹瀝。
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别。
如中于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于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于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姜汁。
因于火者,河間謂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郁,昏冒而卒仆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内有恚怒傷肝,陰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中于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食厥者,過于飲食,胃氣不能營運,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于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
此皆類于中風者也。
夫中風者,《内經》主于風,此真中風也。
若河間主于火,東垣主于氣,丹溪主于濕,皆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症類中風,而非真中風也。
治者審之! 卒中昏愦,口眼歪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
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以祛其邪而補助真氣。
否則不惟無益,适足以取敗矣。
觀先哲用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頑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
餘曰∶麻屬氣虛,誤服前藥,肝火熾盛,肝血幹涸,筋無所養,虛而攣耳!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熱自退、痰自清。
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惡風寒,鼻流清涕,寒噤,噴嚏,屬脾肺氣虛,反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風症。
餘以為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土位,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子治之而愈。
舉人于尚之,素腎虛積勞,足痿不能步履,後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
餘謂腎氣虛寒,不能運及所發,用地黃飲子治之而愈。
後不慎調攝而複作,或用牛黃清心丸之類,發熱痰甚,誠似中風,用祛風化痰之類,小便秘澀,口舌幹燥,仍用前飲及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膏粱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語,神思昏愦,痰涎上湧。
餘謂河間雲∶夫喑屬腎經虛寒,其氣厥不至。
《醫學綱目》雲∶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
今失音,腎氣不能上接清陽之氣也。
不信,仍用風藥,後齧舌,始信餘言。
先用地黃飲子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儀部袁補之,患前症,不信餘言,數服祛痰之劑,後齧舌而殁。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強,語澀,痰壅,口眼歪斜,肢體不遂。
餘謂脾虛濕熱痰涎所緻,用六君子、煨幹葛、山栀、神曲而愈。
外舅年六十餘,素善飲,兩臂作痛。
餘曰∶此脾虛有濕也。
不信,恪服祛風治痰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壅,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寬縱,痰涎流出,兩月後遍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始信。
餘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湧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