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續醫論
喘脹
喘與脹二症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中标本先後。
先喘而後脹者主于肺,先脹而後喘者主于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
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緻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
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标,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
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克水。
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
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标,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
苟肺症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喻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
近世治二症,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别脾肺二症,予故為發明之。
愚按前症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濃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腎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宜用金匮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緻喘、脹、痰湧、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一富商,飲食起居失宜,大便幹結,常服潤腸等丸,後胸腹不利,飲食不甘,口幹,體倦,發熱,吐痰,服二陳、黃連之類,前症益甚,小便滴瀝,大便洩瀉,腹脹少食,服五苓、瞿麥之類,小便不通,體腫,喘嗽,用金匮腎氣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儒者,失于調養,飲食難化,胸膈不利。
或用行氣消導藥,咳嗽喘促;用行氣化痰,肚腹漸脹;用行氣分利,睡卧不能,兩足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實。
肺腎脈浮大,按之微細,兩寸皆短。
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夕用金匮腎氣丸加骨脂、肉果,各數劑,諸症漸愈,再佐以八味丸,兩月乃能步履,卻服補中、八味,半載而康。
續醫論 氣虛血虛 氣虛補氣,用四君子湯;血虛補血,用四物湯。
虛甚者,俱加熟附子。
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劑行之,方能成功。
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雖在暑熱時月,亦可用也。
予嘗治一仆人,五月間病熱,口渴,唇幹,谵語。
診其脈細而遲,用四君子湯加黃、當歸、芍藥、熟附子,進一服,熱愈甚,狂言狂走。
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
又嘗治一婦人,亦夏間病熱,初用平調氣血,兼清熱和解之劑,服二、三服不應,熱愈甚,舌上焦黑,膈間有火,漱水不咽。
診其脈兩手皆虛微,而右手微甚。
六七日内谵語撮空,循衣摸床,惡症俱見。
後用四物湯加黃、人參、白術、陳皮、麥門、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時汗出而熱退,次日複熱,再服仍退,又次日複發,知其虛極也,遂連進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愚按前論正所謂舍時從症,舍症從脈,真有定見者也。
一男子,發熱,煩渴,頭痛,誤行發汗,喘急,腹痛,自汗,谵語,用十全大補加附子治之,熟睡喚而不醒,及覺,諸症頓退,再劑而痊。
黃武選,飲食勞倦,發熱惡寒,誤用解表,神思昏愦,胸發赤斑,脈洪數而無力。
餘曰∶此内傷元氣,非外邪也,急用溫補之劑。
彼不從,後果殁。
續醫論 飲食過傷 飲食過傷,變為異常急暴之症,人多不識。
嘗有一壯年人,忽得暴病,如中風狀,口不能言語,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
予偶過聞之,因詢其由,曰适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症。
遂教以煎生姜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數碗而醒,後服白術、陳皮、半夏、麥芽調理而愈。
大抵此等症,多因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着氣惱,而緻飲食填塞,胃氣不行,内傷特重。
若誤作中風、中氣症,而用驅風解表、行氣散氣之藥,則胃氣重傷,死在旦夕。
《内經》雖有暴病暴死之症,但恐多有因于食者,前輩不曾明言,故人不識耳!今後遇有此等急症,須要審問明白。
若方飲食醉飽,或累傷飲食,重複受傷,但覺胸膈有食滞,隻作傷食治之。
愚嘗治趙吏部,患吐物出皆酸味,其脈氣口大于人迎者二、三倍。
僚友速餘投劑,餘曰∶此實邪在上,候其吐盡酸味,不藥自愈。
翌早吐止而安。
一婦人,飲食後因怒忽患血崩,四肢逆冷,抽搐,口噤,如發痙然,吐痰如湧,灌以二陳、柴胡、山栀、枳殼,吐出酸味,神思稍醒,藥止,次日進薄粥少許,但乳脅脹痛,寒熱,欲嘔,四肢倦怠。
餘以為悉屬肝火熾盛,緻脾氣不能運化。
先用六君、柴胡、山栀、鈎藤鈎,諸症頓退,惟四肢不遂,血崩如初。
或又以為肝火未息,欲投清肝涼血之劑,餘以為肝脾氣血俱弱,先用補中益氣湯培其脾土,而血氣歸經,又用四物、參、術、柴胡養肝筋,而四肢便利。
(餘見異症名要。
) 續醫論 頭痛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郁熱,本熱而标寒。
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臨時得效,誤認為寒。
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熱,閉逆而為痛。
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标之寒邪,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愚按前症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
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滞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
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内挾痰涎,風火郁遏經絡,氣血壅滞,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
宜砭出其血,以開郁解表。
餘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陽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後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不再發。
譚侍禦,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
餘作中氣虛寒,用六君、當歸、黃、木香、炮姜而瘥。
商儀部,勞則頭痛。
餘作陽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
續醫論 眼赤腫痛 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内外不同。
在内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
故點藥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
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幹姜末、生姜汁點眼者,皆此意也。
蓋赤眼是火邪内炎,上攻于目,故内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
然火邪既客于目,從内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郁火内攻不得散矣。
故點眼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郁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
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緻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将冷水冷物冷藥挹洗,緻昏瞎者有之。
愚按前症若體倦少食,視物昏花,或飲食勞倦益甚者,脾胃虛也,用補中益氣湯;眵多緊澀,赤脈貫睛,或髒腑秘結者,用芍藥清肝丸;若赤翳布白,畏日羞明,或痛如刺者,上焦風熱也,用黃連飲子;若久視生花,畏日,遠視如霧者,神氣傷也,用神效黃湯。
大凡午前甚而作痛者,東垣助陽活血湯;午後甚而作痛者,黃連天花粉丸;午後甚而不痛者,東垣益陰腎氣丸。
能近視不能遠視,地芝丸;能遠視不能近視,定志丸。
故東垣先生雲∶五髒六腑之精氣,皆禀受于脾,上貫于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若概用辛涼苦寒之劑,損傷真氣,促成内障之症矣。
給事張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風散熱藥,反畏明重聽,脈大而虛。
此因勞心過度,飲食失節。
以補中益氣湯加茯神、酸棗、山藥、山茱、五味,頓愈。
又勞役複甚,用十全大補湯兼以前藥,漸愈,卻用補中益氣湯加前藥而痊。
續醫論 耳鳴如蟬 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
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
若遇此症,但審其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隻作清痰降火治之。
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在勞怯等症。
愚按前症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加柴胡;若怒便聾而或鳴者,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栀,虛用八珍湯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陽氣實熱也,小柴胡加黃連、山栀,陽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栀;午後甚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術、茯苓;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
經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少宰李蒲汀,耳如蟬鳴,服四物湯耳鳴益甚。
餘以為足三陰虛,五更服六味地黃丸,食前服補中益氣湯,頓愈。
少司馬黎仰之,因怒,耳鳴,吐痰,作嘔,不食,寒熱,脅痛。
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神、陳皮而瘥。
續醫論 鼻塞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郁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
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隻作肺熱治
先喘而後脹者主于肺,先脹而後喘者主于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
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緻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
此則喘為本,而脹為标,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
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克水。
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
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标,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
苟肺症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喻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
近世治二症,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别脾肺二症,予故為發明之。
愚按前症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濃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腎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宜用金匮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緻喘、脹、痰湧、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一富商,飲食起居失宜,大便幹結,常服潤腸等丸,後胸腹不利,飲食不甘,口幹,體倦,發熱,吐痰,服二陳、黃連之類,前症益甚,小便滴瀝,大便洩瀉,腹脹少食,服五苓、瞿麥之類,小便不通,體腫,喘嗽,用金匮腎氣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儒者,失于調養,飲食難化,胸膈不利。
或用行氣消導藥,咳嗽喘促;用行氣化痰,肚腹漸脹;用行氣分利,睡卧不能,兩足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實。
肺腎脈浮大,按之微細,兩寸皆短。
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夕用金匮腎氣丸加骨脂、肉果,各數劑,諸症漸愈,再佐以八味丸,兩月乃能步履,卻服補中、八味,半載而康。
續醫論 氣虛血虛 氣虛補氣,用四君子湯;血虛補血,用四物湯。
虛甚者,俱加熟附子。
蓋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劑行之,方能成功。
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雖在暑熱時月,亦可用也。
予嘗治一仆人,五月間病熱,口渴,唇幹,谵語。
診其脈細而遲,用四君子湯加黃、當歸、芍藥、熟附子,進一服,熱愈甚,狂言狂走。
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
又嘗治一婦人,亦夏間病熱,初用平調氣血,兼清熱和解之劑,服二、三服不應,熱愈甚,舌上焦黑,膈間有火,漱水不咽。
診其脈兩手皆虛微,而右手微甚。
六七日内谵語撮空,循衣摸床,惡症俱見。
後用四物湯加黃、人參、白術、陳皮、麥門、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時汗出而熱退,次日複熱,再服仍退,又次日複發,知其虛極也,遂連進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愚按前論正所謂舍時從症,舍症從脈,真有定見者也。
一男子,發熱,煩渴,頭痛,誤行發汗,喘急,腹痛,自汗,谵語,用十全大補加附子治之,熟睡喚而不醒,及覺,諸症頓退,再劑而痊。
黃武選,飲食勞倦,發熱惡寒,誤用解表,神思昏愦,胸發赤斑,脈洪數而無力。
餘曰∶此内傷元氣,非外邪也,急用溫補之劑。
彼不從,後果殁。
續醫論 飲食過傷 飲食過傷,變為異常急暴之症,人多不識。
嘗有一壯年人,忽得暴病,如中風狀,口不能言語,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
予偶過聞之,因詢其由,曰适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症。
遂教以煎生姜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數碗而醒,後服白術、陳皮、半夏、麥芽調理而愈。
大抵此等症,多因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着氣惱,而緻飲食填塞,胃氣不行,内傷特重。
若誤作中風、中氣症,而用驅風解表、行氣散氣之藥,則胃氣重傷,死在旦夕。
《内經》雖有暴病暴死之症,但恐多有因于食者,前輩不曾明言,故人不識耳!今後遇有此等急症,須要審問明白。
若方飲食醉飽,或累傷飲食,重複受傷,但覺胸膈有食滞,隻作傷食治之。
愚嘗治趙吏部,患吐物出皆酸味,其脈氣口大于人迎者二、三倍。
僚友速餘投劑,餘曰∶此實邪在上,候其吐盡酸味,不藥自愈。
翌早吐止而安。
一婦人,飲食後因怒忽患血崩,四肢逆冷,抽搐,口噤,如發痙然,吐痰如湧,灌以二陳、柴胡、山栀、枳殼,吐出酸味,神思稍醒,藥止,次日進薄粥少許,但乳脅脹痛,寒熱,欲嘔,四肢倦怠。
餘以為悉屬肝火熾盛,緻脾氣不能運化。
先用六君、柴胡、山栀、鈎藤鈎,諸症頓退,惟四肢不遂,血崩如初。
或又以為肝火未息,欲投清肝涼血之劑,餘以為肝脾氣血俱弱,先用補中益氣湯培其脾土,而血氣歸經,又用四物、參、術、柴胡養肝筋,而四肢便利。
(餘見異症名要。
) 續醫論 頭痛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郁熱,本熱而标寒。
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臨時得效,誤認為寒。
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熱,閉逆而為痛。
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标之寒邪,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愚按前症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
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滞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
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内挾痰涎,風火郁遏經絡,氣血壅滞,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
宜砭出其血,以開郁解表。
餘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陽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後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不再發。
譚侍禦,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
餘作中氣虛寒,用六君、當歸、黃、木香、炮姜而瘥。
商儀部,勞則頭痛。
餘作陽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
續醫論 眼赤腫痛 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内外不同。
在内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
故點藥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
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幹姜末、生姜汁點眼者,皆此意也。
蓋赤眼是火邪内炎,上攻于目,故内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
然火邪既客于目,從内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郁火内攻不得散矣。
故點眼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郁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
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緻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将冷水冷物冷藥挹洗,緻昏瞎者有之。
愚按前症若體倦少食,視物昏花,或飲食勞倦益甚者,脾胃虛也,用補中益氣湯;眵多緊澀,赤脈貫睛,或髒腑秘結者,用芍藥清肝丸;若赤翳布白,畏日羞明,或痛如刺者,上焦風熱也,用黃連飲子;若久視生花,畏日,遠視如霧者,神氣傷也,用神效黃湯。
大凡午前甚而作痛者,東垣助陽活血湯;午後甚而作痛者,黃連天花粉丸;午後甚而不痛者,東垣益陰腎氣丸。
能近視不能遠視,地芝丸;能遠視不能近視,定志丸。
故東垣先生雲∶五髒六腑之精氣,皆禀受于脾,上貫于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若概用辛涼苦寒之劑,損傷真氣,促成内障之症矣。
給事張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風散熱藥,反畏明重聽,脈大而虛。
此因勞心過度,飲食失節。
以補中益氣湯加茯神、酸棗、山藥、山茱、五味,頓愈。
又勞役複甚,用十全大補湯兼以前藥,漸愈,卻用補中益氣湯加前藥而痊。
續醫論 耳鳴如蟬 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
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
若遇此症,但審其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隻作清痰降火治之。
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在勞怯等症。
愚按前症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加柴胡;若怒便聾而或鳴者,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栀,虛用八珍湯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陽氣實熱也,小柴胡加黃連、山栀,陽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栀;午後甚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術、茯苓;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
經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少宰李蒲汀,耳如蟬鳴,服四物湯耳鳴益甚。
餘以為足三陰虛,五更服六味地黃丸,食前服補中益氣湯,頓愈。
少司馬黎仰之,因怒,耳鳴,吐痰,作嘔,不食,寒熱,脅痛。
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神、陳皮而瘥。
續醫論 鼻塞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郁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
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隻作肺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