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
若内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不進,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雲∶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湯輩,或四君子湯。
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
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四君子加白芍藥、良姜。
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加姜、附、濃樸;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
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
元戎雲∶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
餘曰∶此陰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
不信,别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餘用附子理中湯一鐘頓安。
(凡方内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惡鐵故也。
餘方仿此。
)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
服之免中暑、霍亂、洩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術(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炒)白茯苓(各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
人參益氣湯亦可用。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内傷發熱之病。
此方主于補氣。
黃(一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術(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姜、棗、水煎,食前溫服。
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濟無窮之夭枉。
納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
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
若因暑熱傷氣,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參益氣湯,後用補中益氣湯。
若人過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即服後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杵)當歸(一錢,酒洗)麥門冬(去心,五分)白芍藥(炒,一錢)山栀子(炒,五分)茯神(去心,一錢)酸棗仁(炒,一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甘草陳皮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
其麥門冬、芍藥、山栀、生地苦寒,恐複損脾氣。
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亦可。
若因饑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緻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内傷,宜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饑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緻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 脈者,氣血之先也。
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治。
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
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
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左右手配髒腑部位 左手寸口,心、小腸脈所出;左關肝、膽脈所出,左尺腎、膀胱脈所出。
(命門與腎脈通。
)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右關脾、胃脈所出;右尺三焦、心包絡脈所出。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五髒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
按至筋而脈道如筝弦相似,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至肌肉如微風輕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者為軟,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凡此五髒平脈,要須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
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
此之謂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四時平脈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長夏四季脈遲緩。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呼吸浮沉定五髒脈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其脈在中。
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腎、肝俱沉,牢而長者肝,濡而來實者腎;脾為中州,其脈在中。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因指下輕重以定五髒 即前所謂三菽、五菽之重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三部所主(九候附) 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肚脅之中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
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
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至筋骨,候裡及髒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持脈 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
初輕按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後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
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脈五至,為平脈也。
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斷之。
凡診脈須要先識時脈。
胃脈與腑髒平脈,然後及于病脈。
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
胃脈謂中按得之脈和緩。
腑髒平脈已見前章。
凡人腑髒脈既平,胃脈和,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
凡診脈之際,人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
三部之内,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
其或一部之内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
凡病之見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髒∶以次推之。
凡取脈之道,理各不同;脈之形狀,又各非一。
凡脈之來,必不單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數、沉而緊、沉而細之類,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也。
浮、沉之脈,輕手、重手而取之也;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澀之脈,則察夫往來之形也。
浮為陽,輕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之類也;沉為陰,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細、牢、實,皆重手得之之類也。
遲者一息脈二至,而緩、結、微、弱皆遲之類也。
或曰滑類乎數,澀類乎遲,何也?然脈雖似,而理則殊也。
彼遲、數之脈,以呼吸察其至數之疏數,此滑、澀之脈,則以往來密察其形狀也。
數為熱,遲為寒,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
所謂提綱不出乎六字者,蓋以其足以統夫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濕燥、髒腑氣血也。
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裡,診為濕、為實,遲為在髒,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滞也。
人一身之變,不越乎此。
能于是六脈之中以求之,則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
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
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于肉下者,陰也,髒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适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
若隐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
三部皆然。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别也。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陰生于陽也。
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氣之降也。
應曰至,息曰止也。
明脈須辨表裡、虛實四字。
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襲于經絡,而未入于胃腑及髒者,皆屬于表也;裡,陰也,髒也,凡七情之氣郁于心腹之内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流于腑髒之間不能通洩,皆屬于裡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實,由正氣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
故虛者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
經曰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此大法也。
凡脈之至,在筋肉之上,出于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陰也,髒也。
若短小而見于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于肌肉之下,陽乘陰也。
寸尺皆然。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脈貴有神 東垣雲∶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
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此中字浮中沉之有)有力(言有胃氣)即有神矣,為洩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說并如上)即有神矣,為去其寒。
若數極、遲敗中,不複有力,為無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遽洩之、去之,神将何以根據而主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善夫!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脈陰陽類成 浮,不沉也。
按之不足,輕舉有餘,滿指浮上曰浮。
為風虛動之候,為脹,為風,為痞,為滿不食,為表熱,為喘。
浮大,傷風鼻塞。
浮滑疾,為宿食。
浮滑,為飲。
左寸浮主傷風發熱,頭疼目眩及風痰,浮而虛遲,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浮散心氣耗,虛煩,浮而洪數心經熱;關浮,腹脹,浮而數風熱入肝經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應,宜用藿香正氣散。
若内外已解,寒熱未退,或飲食不進,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雲∶霍亂屬陽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湯輩,或四君子湯。
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
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四君子加白芍藥、良姜。
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屬少陰,四君加姜、附、濃樸;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
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
元戎雲∶太陰症霍亂者,理中加橘紅;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石膏一兩。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
餘曰∶此陰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
不信,别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餘用附子理中湯一鐘頓安。
(凡方内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惡鐵故也。
餘方仿此。
)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壯元氣、清熱驅暑。
服之免中暑、霍亂、洩瀉、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術(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杵碎)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炒)白茯苓(各一錢)知母(炒)陳皮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溫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去柴胡、升麻,加麥門、五味,或少加炒黑黃柏。
人參益氣湯亦可用。
若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内傷發熱之病。
此方主于補氣。
黃(一錢半,蜜炙)人參麥門冬(去心)陳皮(各一錢)白術(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姜、棗、水煎,食前溫服。
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論開世俗之蒙,濟無窮之夭枉。
納附子若素畏寒飲食者,尤宜用。
若素喜寒飲食者,以肉桂或炮姜代之亦可。
若因暑熱傷氣,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參益氣湯,後用補中益氣湯。
若人過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即服後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杵)當歸(一錢,酒洗)麥門冬(去心,五分)白芍藥(炒,一錢)山栀子(炒,五分)茯神(去心,一錢)酸棗仁(炒,一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甘草陳皮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
其麥門冬、芍藥、山栀、生地苦寒,恐複損脾氣。
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亦可。
若因饑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緻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内傷,宜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饑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緻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 脈者,氣血之先也。
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治。
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
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
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左右手配髒腑部位 左手寸口,心、小腸脈所出;左關肝、膽脈所出,左尺腎、膀胱脈所出。
(命門與腎脈通。
)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右關脾、胃脈所出;右尺三焦、心包絡脈所出。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五髒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
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
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
按至筋而脈道如筝弦相似,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
按至肌肉如微風輕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者為軟,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凡此五髒平脈,要須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
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
此之謂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四時平脈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長夏四季脈遲緩。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呼吸浮沉定五髒脈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其脈在中。
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腎、肝俱沉,牢而長者肝,濡而來實者腎;脾為中州,其脈在中。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因指下輕重以定五髒 即前所謂三菽、五菽之重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三部所主(九候附) 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肚脅之中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
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
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至筋骨,候裡及髒也。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持脈 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
初輕按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後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
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脈五至,為平脈也。
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斷之。
凡診脈須要先識時脈。
胃脈與腑髒平脈,然後及于病脈。
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
胃脈謂中按得之脈和緩。
腑髒平脈已見前章。
凡人腑髒脈既平,胃脈和,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
凡診脈之際,人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
三部之内,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
其或一部之内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之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
凡病之見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髒∶以次推之。
凡取脈之道,理各不同;脈之形狀,又各非一。
凡脈之來,必不單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數、沉而緊、沉而細之類,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也。
浮、沉之脈,輕手、重手而取之也;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澀之脈,則察夫往來之形也。
浮為陽,輕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之類也;沉為陰,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細、牢、實,皆重手得之之類也。
遲者一息脈二至,而緩、結、微、弱皆遲之類也。
或曰滑類乎數,澀類乎遲,何也?然脈雖似,而理則殊也。
彼遲、數之脈,以呼吸察其至數之疏數,此滑、澀之脈,則以往來密察其形狀也。
數為熱,遲為寒,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
所謂提綱不出乎六字者,蓋以其足以統夫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濕燥、髒腑氣血也。
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裡,診為濕、為實,遲為在髒,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滞也。
人一身之變,不越乎此。
能于是六脈之中以求之,則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
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
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于肉下者,陰也,髒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适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
若隐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
三部皆然。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别也。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陰生于陽也。
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氣之降也。
應曰至,息曰止也。
明脈須辨表裡、虛實四字。
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襲于經絡,而未入于胃腑及髒者,皆屬于表也;裡,陰也,髒也,凡七情之氣郁于心腹之内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流于腑髒之間不能通洩,皆屬于裡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實,由正氣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
故虛者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
經曰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此大法也。
凡脈之至,在筋肉之上,出于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陰也,髒也。
若短小而見于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于肌肉之下,陽乘陰也。
寸尺皆然。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脈貴有神 東垣雲∶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
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此中字浮中沉之有)有力(言有胃氣)即有神矣,為洩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說并如上)即有神矣,為去其寒。
若數極、遲敗中,不複有力,為無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遽洩之、去之,神将何以根據而主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善夫! 附滑伯仁先生《診家樞要》脈陰陽類成 浮,不沉也。
按之不足,輕舉有餘,滿指浮上曰浮。
為風虛動之候,為脹,為風,為痞,為滿不食,為表熱,為喘。
浮大,傷風鼻塞。
浮滑疾,為宿食。
浮滑,為飲。
左寸浮主傷風發熱,頭疼目眩及風痰,浮而虛遲,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浮散心氣耗,虛煩,浮而洪數心經熱;關浮,腹脹,浮而數風熱入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