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耗損元氣,内火動而為患者,當求其屬,而治其本可也。
前法乃悍之劑,非灼見形氣俱充實者,決不可用。
必先察其病形脈症,則知所挾之邪,随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之。
若夫挾寒、挾虛之症,不可不論也。
一儒者,脾氣虛弱,嘔吐痰涎,因怒胸腹膨脹,飲食少思。
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
此木克土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治之而愈。
一婦人,脾胃虛弱,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紮,手揚足擲,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兼青。
此肝木乘脾胃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蘇;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調理而痊。
若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蒌仁、香附米、連翹之類。
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作丸服。
愚按前症若脾氣壅滞,痰客中焦者,宜先用此方以治其痰,後用六君子以調補脾氣,其痰自消。
若始未悉治其痰,則脾氣益虛,津液不行,而痰益盛矣。
一男子,吐痰,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海石、栝蒌之類,不應。
餘曰∶此脾氣虛弱,不能消導而為痰,當健脾為主。
彼不信,又服驅逐之劑,其痰如湧,四肢浮腫,小腹腫脹,小便澀滞。
餘曰∶此複損脾腎所緻也。
先用金匮加減腎氣丸、補中益氣湯治之,諸症漸減;又用八味丸兼前湯而愈。
一男子,素吐痰,遇怒其痰益甚,胸膈痞滿。
此肝木制脾土也。
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痊。
一婦人,素郁結,胃膈不寬,吐痰如膠。
用加味歸脾湯乃瘥。
一婦人,吐痰,頭暈,帶下青黃。
用四七湯送白丸子,小柴胡加白術、茯苓治之而安。
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
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若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随處用藥消之。
愚按前症若脾肺氣逆,而痰滞于肉裡,或散,或作肉色不變,亦不作痛,按之不硬,此為痰核,宜推其因,而治其本,則痰自消。
若因郁怒,虧損肝脾,或因暴怒,觸動肝膽經火,以緻血病結核,或筋攣于項側耳前後,或胸脅腫痛,或發寒熱,此為瘰,宜用柴胡清肝散加鈎藤鈎、山栀,以養血氣、清肝火。
若肉色不變,晡熱内熱,屬肝經血虛火旺,宜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以養肝血、清肝火。
或結于肢節,或累累如貫珠,其色不變,亦為肝火血燥而筋攣,宜用柴芍參苓散加鈎藤以養血氣,佐以六味丸以生腎水。
儒者楊澤之,性躁好色,缺盆結一核。
此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
不信,乃内服降火化痰,外敷南星、商陸,轉大如碗。
餘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間以蘆荟丸,年餘元氣漸複而腫消。
一婦人,經事不調,肝膽經分結核,如榛如豆,不計其數,肉色不變,大按方痛。
或投化痰消毒之藥,不按自痛,發熱作渴,日晡益甚。
餘謂屬肝火之症,用養血、解郁、清肝之藥,百餘劑諸症已退,惟項核未消;更以當歸龍荟丸數服,及四物、柴胡、山栀而愈。
一婦人,耳前後結核,耳内微腫,寒熱,口苦,用小柴胡、山栀、桔梗、川芎,四劑而愈,後因恚怒,耳前後、頭兩角俱痛,發熱憎寒,以小柴胡、山栀、川芎、桔梗、羌活,二劑而愈。
(詳見《外科樞要》。
)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風痰甚者,最為要藥,常宜合備,但須量人虛實而用之。
愚按滾痰丸奪旗斬關回生起死之劑,必痰滞胸膈,秘結不利,形氣病氣俱實者,乃可用之。
或脾氣不能攝涎而上泛,或腎氣不能攝水而上溢,苟誤認為實痰而用之,禍在反掌,江南人尤慎之。
一婦人,元氣素弱,痰氣時作,或咽間不利,或胸痞等症。
餘以為郁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治之而愈。
後遇恚怒,前症仍作,惑于衆言,以為痰飲,妄用祛痰之劑,吐瀉數次,變諸異症,口噤不醒。
餘以為脾胃複傷,日用六君子一劑,米飲濃煎,常服匙許,至四日漸進粥食,乃服前藥,間以歸脾湯,喜其善調養,兩月餘諸症悉愈。
拟治嶺南諸病 春秋時月,人感山岚瘴霧之氣,發寒熱,胸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内也。
治當清上焦、解内毒、行氣降痰,不宜發汗。
主方 黃連(姜炒)黃芩木香濃樸(姜制)枳實(麸炒)半夏(湯洗)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術(泔浸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熱服。
愚按嶺南炎方瀕海,地卑土薄,故陽氣常洩,陰氣常盛,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
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也。
陽燠既洩,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氣浮而不堅,則玄府開疏,汗液易洩,故内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由生也。
治當固陽氣、實腠理為主。
若多用表散之藥,則陽氣愈虛,風邪益盛,鮮有不誤者矣。
苟系外邪為患,則當解散之。
外邪既解,而病仍作,肺氣傷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頭目不清,胃氣不能上升也,加蔓荊子。
若飲食少思,胃氣虛也,用四君子湯。
若食而難化,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芍藥、當歸。
若畏寒冷凍飲料食,或作吞酸,脾氣虛寒也,前藥更加炮姜;不應,再加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
餘各當推而治之。
嶺南瘴疠為患諸症,詳見衛生篇。
凡宦遊此地者,當備此書而常覽之。
若寒溫失節,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熱,頭疼,此則傷寒類也。
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
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滿,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隻傷表而裡自和者不同。
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于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蒼術(泔浸)柴胡黃芩橘紅半夏(湯洗)枳實甘草(炙)川芎(各一錢) 上姜、水煎,食前服,渣随服,取汗出止服。
愚按前症若内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脾氣虛弱,而寒熱,作嘔,用金不換散。
蓋嶺南之地,濕熱熏蒸,腠理不閉,津液妄洩,陽氣内虛,法當調補肺氣為主。
蓋肺主氣而司腠理,肺氣虛則腠理不密,故津液妄洩,多患前症。
若外邪既去,當補脾土以生肺金。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蒼木(泔浸)黃芩(酒炒)幹葛陳皮半夏(湯洗) 川芎(各一錢)甘草(七分,炙) 上姜三片,烏梅二個,水煎,侵晨、午前服。
愚按前症若因外邪未解,而寒熱往來者,宜用原方解散之;若因脾氣素弱,或服前藥外邪既去而寒熱不止,或欲嘔少食者,脾氣虧損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幹葛、茯苓調補之。
若午前寒熱,屬氣虛,用四君子加當歸、升麻;若午後寒熱,屬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
大凡病久氣虛而血弱者,必發熱,須用四君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
若誤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沉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複傷,諸髒皆病,虛症蜂起,反為難治,甚緻不救。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術,換白術,加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愚按瘧久不愈,屬中氣虛不能滋養諸髒,但調補脾胃,諸病自退。
其汗自出者,乃陽氣虛而不能衛固于腠理也,用四君加歸、、陳皮;未應,加姜、桂。
手足逆冷,急加附子。
盜汗者,陰虛而腠理不密也,宜用八珍加肉桂、五味子。
煩熱作渴,暫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俱炒黑,倍加參、,汗既止,仍用八珍散之類。
若腎氣素虛,發熱作渴,宜六味丸。
手足逆冷,或痰氣上攻,宜用八味丸。
若邪氣既散,而寒熱仍作,此真氣虛也,即用補中益氣湯。
若氣血虛而寒熱者,用八珍湯。
若治失其宜,則元氣虧損,變症百出,不但久瘧而已矣。
瘧後變成痢疾,宜從虛治,故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術當歸(酒洗,各一錢)白芍藥(炒,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服。
愚按前症乃病氣有餘、形氣不足而變症也,宜用原方,以清解脾胃邪熱。
若病氣形氣俱不足而不能愈,宜補中益氣湯滋養諸髒自愈。
若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之劑,兼治内外,愈後随當調理脾胃,以壯元氣。
枯黃芩升麻幹葛知母(酒炒,各一錢)人參石膏白芍藥(各一錢半)黃連(酒炒,四分) 甘草(七分)羌活(二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熱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邪在足陽明,表裡不解者,宜用本方和解之。
若疏通過度,胃氣虧損,而發熱煩渴者,用竹葉黃湯以生津液;若誤汗亡陽,而發熱煩渴者,用升陽益胃湯;若誤下亡陰。
而發熱煩躁者,用理中湯。
若胸膈痞悶,痰涎壅塞者,加枳實、半夏各一錢,生姜汁四、五匙。
脾胃不實,加白術一錢半。
愚按前症若形病表裡俱實,而痰邪痞悶者,宜用本方。
若脾肺氣虛,痰涎不得運化而痞悶者,宜用六君子,少加桔梗、枳殼。
若脾胃虛弱,不能攝涎歸源而痞悶者,宜用六君、炮姜。
若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也。
治宜内瀉濕熱。
茵陳黃連(姜水炒)山栀仁白茯苓濃樸(姜水炒)木通白術人參(各一錢) 木香(七分)白芍藥(酒炒)幹葛(各一錢半) 上姜、水煎,食前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壅滞所緻者,宜用此方。
若因病久元氣益虛,而脾之正色見于外者,宜用補中益氣加茵陳、茯苓。
若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黑黃者,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
觀東坡任黃州,用聖散子,正謂此意。
土人不知,反用槟榔導損真氣,疏洩腠理,外邪易感,病由是作。
若節飲食、慎起居、适寒暑、固元氣,以卻外邪,雖患是症,亦為輕淺。
嘉靖甲申春,南都大疫,煎聖散子,普濟老幼并服,來者接踵,死者塞途,良可哀憫!殊不知此方因嶺南風土而作,且浙之與廣,相去萬裡,殊域異方,天時人事,大不相侔,豈有概一治療而無誤者哉!
前法乃悍之劑,非灼見形氣俱充實者,決不可用。
必先察其病形脈症,則知所挾之邪,随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之。
若夫挾寒、挾虛之症,不可不論也。
一儒者,脾氣虛弱,嘔吐痰涎,因怒胸腹膨脹,飲食少思。
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
此木克土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治之而愈。
一婦人,脾胃虛弱,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紮,手揚足擲,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兼青。
此肝木乘脾胃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蘇;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調理而痊。
若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蒌仁、香附米、連翹之類。
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作丸服。
愚按前症若脾氣壅滞,痰客中焦者,宜先用此方以治其痰,後用六君子以調補脾氣,其痰自消。
若始未悉治其痰,則脾氣益虛,津液不行,而痰益盛矣。
一男子,吐痰,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海石、栝蒌之類,不應。
餘曰∶此脾氣虛弱,不能消導而為痰,當健脾為主。
彼不信,又服驅逐之劑,其痰如湧,四肢浮腫,小腹腫脹,小便澀滞。
餘曰∶此複損脾腎所緻也。
先用金匮加減腎氣丸、補中益氣湯治之,諸症漸減;又用八味丸兼前湯而愈。
一男子,素吐痰,遇怒其痰益甚,胸膈痞滿。
此肝木制脾土也。
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痊。
一婦人,素郁結,胃膈不寬,吐痰如膠。
用加味歸脾湯乃瘥。
一婦人,吐痰,頭暈,帶下青黃。
用四七湯送白丸子,小柴胡加白術、茯苓治之而安。
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
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若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随處用藥消之。
愚按前症若脾肺氣逆,而痰滞于肉裡,或散,或作肉色不變,亦不作痛,按之不硬,此為痰核,宜推其因,而治其本,則痰自消。
若因郁怒,虧損肝脾,或因暴怒,觸動肝膽經火,以緻血病結核,或筋攣于項側耳前後,或胸脅腫痛,或發寒熱,此為瘰,宜用柴胡清肝散加鈎藤鈎、山栀,以養血氣、清肝火。
若肉色不變,晡熱内熱,屬肝經血虛火旺,宜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以養肝血、清肝火。
或結于肢節,或累累如貫珠,其色不變,亦為肝火血燥而筋攣,宜用柴芍參苓散加鈎藤以養血氣,佐以六味丸以生腎水。
儒者楊澤之,性躁好色,缺盆結一核。
此肝火血燥筋攣,法當滋腎水、生肝血。
不信,乃内服降火化痰,外敷南星、商陸,轉大如碗。
餘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間以蘆荟丸,年餘元氣漸複而腫消。
一婦人,經事不調,肝膽經分結核,如榛如豆,不計其數,肉色不變,大按方痛。
或投化痰消毒之藥,不按自痛,發熱作渴,日晡益甚。
餘謂屬肝火之症,用養血、解郁、清肝之藥,百餘劑諸症已退,惟項核未消;更以當歸龍荟丸數服,及四物、柴胡、山栀而愈。
一婦人,耳前後結核,耳内微腫,寒熱,口苦,用小柴胡、山栀、桔梗、川芎,四劑而愈,後因恚怒,耳前後、頭兩角俱痛,發熱憎寒,以小柴胡、山栀、川芎、桔梗、羌活,二劑而愈。
(詳見《外科樞要》。
)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風痰甚者,最為要藥,常宜合備,但須量人虛實而用之。
愚按滾痰丸奪旗斬關回生起死之劑,必痰滞胸膈,秘結不利,形氣病氣俱實者,乃可用之。
或脾氣不能攝涎而上泛,或腎氣不能攝水而上溢,苟誤認為實痰而用之,禍在反掌,江南人尤慎之。
一婦人,元氣素弱,痰氣時作,或咽間不利,或胸痞等症。
餘以為郁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治之而愈。
後遇恚怒,前症仍作,惑于衆言,以為痰飲,妄用祛痰之劑,吐瀉數次,變諸異症,口噤不醒。
餘以為脾胃複傷,日用六君子一劑,米飲濃煎,常服匙許,至四日漸進粥食,乃服前藥,間以歸脾湯,喜其善調養,兩月餘諸症悉愈。
拟治嶺南諸病 春秋時月,人感山岚瘴霧之氣,發寒熱,胸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内也。
治當清上焦、解内毒、行氣降痰,不宜發汗。
主方 黃連(姜炒)黃芩木香濃樸(姜制)枳實(麸炒)半夏(湯洗)桔梗柴胡川芎木通(各一錢)生甘草(七分)升麻蒼術(泔浸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熱服。
愚按嶺南炎方瀕海,地卑土薄,故陽氣常洩,陰氣常盛,四時放花,冬無霜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臘久晴,或至搖扇。
人居其間,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也。
陽燠既洩,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氣浮而不堅,則玄府開疏,汗液易洩,故内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由生也。
治當固陽氣、實腠理為主。
若多用表散之藥,則陽氣愈虛,風邪益盛,鮮有不誤者矣。
苟系外邪為患,則當解散之。
外邪既解,而病仍作,肺氣傷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頭目不清,胃氣不能上升也,加蔓荊子。
若飲食少思,胃氣虛也,用四君子湯。
若食而難化,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芍藥、當歸。
若畏寒冷凍飲料食,或作吞酸,脾氣虛寒也,前藥更加炮姜;不應,再加吳茱萸四分,黃連二分。
餘各當推而治之。
嶺南瘴疠為患諸症,詳見衛生篇。
凡宦遊此地者,當備此書而常覽之。
若寒溫失節,汗身脫衣巾,感冒風寒之氣,氣閉發熱,頭疼,此則傷寒類也。
但嶺南氣溫,易出汗,故多類瘧,重則寒熱不退,輕則為瘧。
南方氣升,故嶺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滿,痰涎壅塞,飲食不進,與北方傷寒隻傷表而裡自和者不同。
治當解表清熱、降氣行痰,此方用于寒涼時月,及雖在溫暖時而感冒風寒者。
羌活蒼術(泔浸)柴胡黃芩橘紅半夏(湯洗)枳實甘草(炙)川芎(各一錢) 上姜、水煎,食前服,渣随服,取汗出止服。
愚按前症若内停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脾氣虛弱,而寒熱,作嘔,用金不換散。
蓋嶺南之地,濕熱熏蒸,腠理不閉,津液妄洩,陽氣内虛,法當調補肺氣為主。
蓋肺主氣而司腠理,肺氣虛則腠理不密,故津液妄洩,多患前症。
若外邪既去,當補脾土以生肺金。
瘴瘧、時瘧寒熱往來。
柴胡知母(各一錢五分,炒)蒼木(泔浸)黃芩(酒炒)幹葛陳皮半夏(湯洗) 川芎(各一錢)甘草(七分,炙) 上姜三片,烏梅二個,水煎,侵晨、午前服。
愚按前症若因外邪未解,而寒熱往來者,宜用原方解散之;若因脾氣素弱,或服前藥外邪既去而寒熱不止,或欲嘔少食者,脾氣虧損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幹葛、茯苓調補之。
若午前寒熱,屬氣虛,用四君子加當歸、升麻;若午後寒熱,屬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
大凡病久氣虛而血弱者,必發熱,須用四君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
若誤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沉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複傷,諸髒皆病,虛症蜂起,反為難治,甚緻不救。
瘧久者,加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汗多者,去蒼術,換白術,加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愚按瘧久不愈,屬中氣虛不能滋養諸髒,但調補脾胃,諸病自退。
其汗自出者,乃陽氣虛而不能衛固于腠理也,用四君加歸、、陳皮;未應,加姜、桂。
手足逆冷,急加附子。
盜汗者,陰虛而腠理不密也,宜用八珍加肉桂、五味子。
煩熱作渴,暫用當歸六黃湯,其中三黃俱炒黑,倍加參、,汗既止,仍用八珍散之類。
若腎氣素虛,發熱作渴,宜六味丸。
手足逆冷,或痰氣上攻,宜用八味丸。
若邪氣既散,而寒熱仍作,此真氣虛也,即用補中益氣湯。
若氣血虛而寒熱者,用八珍湯。
若治失其宜,則元氣虧損,變症百出,不但久瘧而已矣。
瘧後變成痢疾,宜從虛治,故用補脾胃藥。
黃連(炒)木香縮砂黃芩(炒)橘皮白術當歸(酒洗,各一錢)白芍藥(炒,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服。
愚按前症乃病氣有餘、形氣不足而變症也,宜用原方,以清解脾胃邪熱。
若病氣形氣俱不足而不能愈,宜補中益氣湯滋養諸髒自愈。
若溫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熱病,治宜清熱解毒之劑,兼治内外,愈後随當調理脾胃,以壯元氣。
枯黃芩升麻幹葛知母(酒炒,各一錢)人參石膏白芍藥(各一錢半)黃連(酒炒,四分) 甘草(七分)羌活(二錢)生地黃(酒洗,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熱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邪在足陽明,表裡不解者,宜用本方和解之。
若疏通過度,胃氣虧損,而發熱煩渴者,用竹葉黃湯以生津液;若誤汗亡陽,而發熱煩渴者,用升陽益胃湯;若誤下亡陰。
而發熱煩躁者,用理中湯。
若胸膈痞悶,痰涎壅塞者,加枳實、半夏各一錢,生姜汁四、五匙。
脾胃不實,加白術一錢半。
愚按前症若形病表裡俱實,而痰邪痞悶者,宜用本方。
若脾肺氣虛,痰涎不得運化而痞悶者,宜用六君子,少加桔梗、枳殼。
若脾胃虛弱,不能攝涎歸源而痞悶者,宜用六君、炮姜。
若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也。
治宜内瀉濕熱。
茵陳黃連(姜水炒)山栀仁白茯苓濃樸(姜水炒)木通白術人參(各一錢) 木香(七分)白芍藥(酒炒)幹葛(各一錢半) 上姜、水煎,食前服,渣繼服。
愚按前症若因濕熱壅滞所緻者,宜用此方。
若因病久元氣益虛,而脾之正色見于外者,宜用補中益氣加茵陳、茯苓。
若中氣虛寒,四肢厥冷,或浮腫、黑黃者,用人參理中湯加茯苓、茵陳。
觀東坡任黃州,用聖散子,正謂此意。
土人不知,反用槟榔導損真氣,疏洩腠理,外邪易感,病由是作。
若節飲食、慎起居、适寒暑、固元氣,以卻外邪,雖患是症,亦為輕淺。
嘉靖甲申春,南都大疫,煎聖散子,普濟老幼并服,來者接踵,死者塞途,良可哀憫!殊不知此方因嶺南風土而作,且浙之與廣,相去萬裡,殊域異方,天時人事,大不相侔,豈有概一治療而無誤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