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皆屬足三陰虧損,虛火内動所作,非外因所緻,皆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是治本也。

    其因甚多,不能枚舉,治者當臨症而制宜,庶無誤矣。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

    治法∶輕少者,涼血止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

    蓋血來多,必有瘀于胸膈,不先消化之,則止之涼之不應也。

    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

    方向惟獨參湯,止可用于大吐血後,昏倦,脈微細,氣虛者。

    氣雖虛而複有火,可加天門冬五錢。

    若如前所雲陰虛火動,潮熱,盜汗,咳嗽,脈數,不可用。

     愚按劉宗濃先生雲∶榮者水谷之精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

    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洩于腎,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故經雲∶氣主噓之,血主濡之。

    又雲∶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

    氣血為人身之橐也。

    觀此多因飲食、起居、六淫、七情失宜,虧損元氣,以緻諸經失職,不能司攝。

    法當調補脾肺之氣,使血各歸其源,諸病自愈矣。

    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元氣虛弱,假熱之脈也,尤當用甘溫調補脾胃為善。

     若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洩瀉。

    若胃氣複壞,洩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

    急宜調理脾胃,用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神曲、麥芽、甘草等藥。

    俟胃氣複,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保後可合補陰丸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愚按《内經》雲,腎開竅于二陰,大小便也。

    若腎經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脾經郁結者,加味歸脾湯;氣血虛者,八珍湯;若發熱作渴飲冷,用竹葉黃湯;若膏粱濃味積熱者,加味清胃散。

     一儒者,大便素結,服搜風順氣丸後,胸膈不利,飲食善消,面戴陽色,左關尺脈洪大而虛。

    餘曰∶此屬足三陰虛症也。

    彼不信,乃服潤腸丸,大便不實,肢體倦怠。

    餘以補中益氣、六味地黃,月餘而驗,年許而安。

     一儒者,懷抱郁結,發熱作渴,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清熱、化痰、行氣等劑,前症益甚,肢體倦怠,心脾二脈澀滞。

    餘用加味歸脾湯,飲食漸進,諸症漸退,但大便尚澀,兩顴赤色,用八珍湯加苁蓉、麥門、五味,至三十餘劑,大便自潤。

     一男子,所患同前,不信餘言,服大黃等藥,洩瀉便血,遍身黑黯,複求治。

    餘視之曰∶此陰陽二絡俱傷也。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内溢。

    内外俱傷,其死奚待?辭不治,後果然。

     一儒者,口幹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緻廢寝,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諸症悉愈。

     枳術丸論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

    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

    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

    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洩痢等症作矣。

    況人與飲食,豈能一一節調,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常,元氣漸憊矣。

    故潔古制枳術之丸,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近世論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藥,又皆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緻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幹枯,大腸燥結,脾髒漸絕,而死期迫矣。

    殊不知脾胃屬土屬濕,位居長夏,故濕熱之病十居八九,況土旺四季,寒熱溫涼各随其時,豈可偏用辛熱之劑哉!今舉枳術丸方,立加減法于後。

     白術(二兩)枳實(一兩,麸炒) 上為細末,荷葉包飯燒取出,杵爛和藥,杵勻,丸綠豆大。

    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

    此法一補一消,取飲食緩化,不令有傷。

    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枳術橘丸,治老幼元氣衰弱,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愚按經雲,脾為消化之器,熏蒸腐熟五谷者也。

    若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則不能運化其精微,故嗳氣、吞酸、脹滿、痞悶之症作矣。

    故用此丸消之,實非專主補養。

    若脾胃虛弱者,宜用四君子湯;脾胃虛寒者,宜用四君子加炮姜;命門火衰者,用八味丸。

     廷評張汝翰,飲食難化,服枳術丸,體瘦,發熱,脈浮大。

    餘以為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用八味丸,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

     工部陳禅亭患前症,服消導之藥益甚。

    餘曰∶此火衰而不能生土,故脾病也。

    當益火則土自實而脾安矣。

    不悟,仍服前藥,後遂殁。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洩瀉,此虛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酒炒)、神曲(炒)、大麥芽(炒杵去皮)一兩。

     愚按前方乃飲食所傷之治法也。

    東垣先生雲∶亦有六淫而緻瀉者,有七情而緻瀉者,又有飲食所傷而緻瀉者,有因胃氣下流而緻洩者,有因風而成飧洩者,有因痰積于上焦,以緻大腸不固而洩者,有因脾胃氣虛而洩者。

    治法∶外淫所傷,當調六氣;七情所傷,當平五髒;飲食所傷,當消停滞;胃氣下流,當升舉之;因風而成,當解散之;痰積于上焦,當去其痰,而不治其洩;脾胃氣虛者,當補益之。

     丹溪先生謂飲食畢而腸鳴、腹痛、瀉盡食物者,脾虛食瀉,用理中湯加炮姜;攻刺腹痛,洞下水谷,名寒瀉,用理中湯送大戊己丸,寒甚者附子桂香丸,惡食者八物湯;糞色青黃,肛門痛,煩躁作渴,小便不利者,名熱瀉,用五苓散、香連丸;瀉而惡食,而氣噫腐臭者,名食瀉,治中湯加砂仁,或送感應丸。

     金憲高如齋,飲食難化,腹痛,洩瀉,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治之而痊,後複作完谷不化,腹痛,頭疼,體重困倦。

    餘以為脾虛受濕,用芍藥防風湯而愈。

     太仆楊舉元,先為飲食停滞,小腹重墜,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漸愈,後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得,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而痊,後心腹作痛,飲食不甘,用和中丸倍加益智仁而尋愈。

     光祿楊立之,元氣素弱,飲食難化,洩瀉不已,小便短少,灑淅惡寒,體重節痛。

    餘以為脾肺虛,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大凡洩瀉服分利調補等劑不應者,此肝木郁于脾土,必用升陽益胃之劑,庶能保 生。

    其五髒勝負所緻者,見第二卷洩瀉各條下。

     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之症,或有酒積,洩瀉結痛,此皆濕熱也,加黃連(姜汁炒)、白芍藥(酒炒)、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五錢,縮砂、木香各一錢,川芎四錢。

     愚按前症吐酸吞酸,大略不同。

    吐酸者,濕中生熱;吞酸者,虛熱内郁。

    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症。

     故《内經》以為火者,指其病形而言也;東垣以為胃寒者,指其病本而言也。

    凡患此者,先當辨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為主。

    若服寒涼,複傷胃氣,則實實虛虛者矣。

    更審其脾氣虛而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下降者,須用六君子湯補養脾胃為主,少佐越鞠丸以清中。

    故東垣先生雲,邪熱不殺谷。

     若誤認為實熱,而妄用寒涼,必變敗症。

     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加神曲、麥芽、山楂各一兩;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濃樸(俱姜制) 各五錢; 積堅者,再加蓬術(醋煮)、昆布各三錢。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實,止因倍食暴傷而患者,宜用前藥,否則慎用也。

    東垣雲∶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

    前症若因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

    大凡食積痞塊症為有形,所謂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邪積自除矣。

    雖雲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

    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用前法,不然反緻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

    然古人立法,皆備其常也,而為按圖索骥可乎?學人推此而用,其庶幾乎! 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溏洩,加半夏(姜制)一兩,縮砂、幹姜、神曲(各炒)、大麥芽各五錢。

     愚按前症若傷性熱之物者,用二陳加黃連、山楂;傷濕面之物者,用二陳加神曲、麥芽;傷米食者,用六君加谷;傷面食者,用六君加麥;傷肉食者,用六君加山楂;傷魚腥者,用六君倍加陳皮;傷角黍炊飯者,用六君倍加酒曲;若物已消而瀉未愈者,此脾胃受傷也,宜用六君子湯;若飲食減少,或食而難化者,屬脾胃虛寒也,加炮姜、木香、肉果,不應加五味、吳茱、骨脂;脾腎虛寒者,須服八味丸,否則多患脾虛中滿之症。

    其神曲、麥芽,雖助戊土,以腐熟水谷,麥芽一味,餘嘗以治婦人喪子,ru房脹痛欲成癰者,用一、二兩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氣可知矣。

    丹溪雲麥芽消腎,《婦人良方》雲神曲善下胎,皆克伐之功多而補益之功少,亦不宜輕用。

     唐儀部胸内作痛月餘,腹亦痛,左關弦長,右關弦緊,面色黃中見青。

    此脾胃虛弱,肝邪所乘,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木香,二劑而愈;又用六君子湯,二劑而安。

     李儀部常患腹痛,餘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栀即愈。

    一日因怒,肚腹作痛,胸脅作脹,嘔吐不食,肝脈弦緊,面色青黃。

    此肝乘脾也,仍用補中益氣吞左金丸,一服即愈。

     若人性多氣惱,夾氣傷食,氣滞不通,加川芎、香附(炒)各七錢,木香、黃連(姜炒)各五錢。

     愚按前症若因中氣虛弱,不能營運者,宜用六君子加山栀、木香;如不應,送保和丸。

     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或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

    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栀、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

    (制黃連,即黃連、吳茱萸等分,用熟水拌濕,罨二、三日,同炒焦,取黃連。

    後仿此。

    ) 陽山之内,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嗳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所服非芩、連、枳實,必槟、蘇、濃樸。

    左關弦洪,右關弦數。

    餘以為肝火血燥,木乘土位也。

    朝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子加當歸、芍藥,以調補脾土,不月而愈。

    後因恚怒,前疾複作,或用二陳加石膏,服之吐涎如湧,外熱如灼,脈洪大按之如無。

    餘曰∶脾主涎,乃脾損發熱而涎泛溢也。

    用六君子加姜、桂,一服即睡覺,而諸症頓失,又數劑而康。

    若服理氣化痰等藥,必變腹脹、喘促、腿浮膝腫、淋瀝等症,急用濟生加減腎氣丸救之,多有得生者。

    詳見各方。

     若胸膈不利,過服辛香燥熱之藥,以緻上焦受傷,胃脘幹燥,嘔吐,噎膈,反胃,加黃連(姜炒)、山栀仁(炒)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三錢。

    胸膈頑痰膠結,及大便燥秘,再加芒硝五錢。

     愚按王安道先生曰∶内膈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若病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治法∶若脾胃氣虛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湯壯脾土生元氣;若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用四君子加芎、歸,益脾土以抑陰火;胃火内格而飲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芩、連清熱養胃;若病嘔吐,食入而反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中補脾;若服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子加芎、歸補脾生血;若火逆沖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栀、黃連清熱養血;若痰飲阻滞而食不得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栀補脾化痰;若脾胃虛寒,飲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