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當滋補二經為善。
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諸症悉愈。
餘見脾胃素弱,肝腎陰虛而發熱者,悉服十味固本丸與黃柏、知母之類,反洩真陽,令人無子,可不慎哉!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争而為外熱。
陽氣主外,為寒所傷而失其職,故為熱。
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
治主外。
愚按前症反複變遷,若治失其宜,命在反掌。
蓋寒邪自表入裡,治法雖有三陽之異,然不可拘泥日數,亦有其邪終止于一經,而不傳他經者,嘗治陳湖一男子,患傷寒,仰卧一月,且耳聾。
餘意其病尚在少陽,故脅痛不能轉側及耳聾也。
與小柴胡湯加山栀,一劑即能轉側,尾闾處内潰皆蛆,耳亦有聞。
蓋少陽屬風木,而風木能生蟲也,其在少陽明矣。
傷暑發熱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入客于中,故發為熱,汗大洩,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
治主内。
愚按夏月陽氣浮于外,陰氣伏于内,法當調補陽氣為主,而佐以解暑,此推《内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也。
故前症當究其所因而治之,不可泛用香薷飲之類,走散陽氣,導損真陰,而益其病也。
又有夏間用薄荷煎湯以代茶,殊不知散人之真氣,即久用川芎湯,令人暴死之類也。
(詳見後。
) 病有感傷中 病有感,有傷,有中。
感者,在皮毛,為輕;傷者,兼肌肉,稍重;中者,屬髒腑,最重。
寒有感寒、傷寒、中寒,風有感風、傷風、中風,暑有感暑、傷暑、中暑,當分輕重表裡,治各不同。
又如中濕、中氣、中毒,皆雲中。
中者,中也,謂邪直入于中也,故為重病。
心腹疼痛 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滞?便與和中消導之藥。
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幹燥,大小便澀,雖則内有郁熱,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證如前者,俱用開郁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炒山栀、黃連、姜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
但治心腹久痛,須于溫散藥内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标,寒治其本也。
愚按腹痛,若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湯;若飲食過多,停滞未化,或兼腹痛,用人參養胃湯;若飲食既化,脾胃受傷,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加當歸;若胃中有熱,心腹中脘作痛,嘔吐,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栀;若脾胃虛弱,少食,心腹作痛,用六君子湯。
脾胃虛寒,亦用前湯加炮姜。
大凡腹滿痛,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餘當臨症制宜。
副郎李孟卿,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栀即愈。
一日因怒,腹痛,脈弦緊,以前湯吞左金丸三十粒而愈。
一婦人,心腹痛,諸藥不應。
餘用炒黑山栀、桔梗治之而愈。
儒者沈HT文,内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痛,用人參養胃湯加芎、芷、曲、、香附、桔梗,一劑諸症悉退,次日腹痛甚可畏,喜手按,痛即止。
此脾氣虛弱,客寒乘之而作,是内虛寒而外假熱也。
用香砂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服之痛減六七,又以前藥去二香,一鐘而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笃。
察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
用參、術、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
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熟再進,諸病悉愈。
病時靜心息慮 昔人有雲,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于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
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
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
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
世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态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愚按心之官則思。
而脾則主于思。
病者有思,則心火妄動,而五火翕然随之,脾氣益傷,諸髒仍病。
故書死字以自譬,則百慮息而天君泰然,雖有疾病,勿藥自愈矣。
故古人謂諱疾忌醫,驕恣不論于理之類,為不治之疾,有由然矣。
發熱論 世間發熱症,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外感、内傷乃大關鍵。
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
因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裡,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
以其感于冬春之時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
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如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
故雲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
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洩,用藥不可溫熱。
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行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
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于春夏之間,沿門阖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氣,當随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
以上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
若夫飲食、勞倦,為内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内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
又若勞心好色,内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
益氣補陰,皆内傷症也。
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
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内傷,與傷寒大異。
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者是也。
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内,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緻之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
凡此數症,外形相似,而實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或謬。
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
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
今人但見發熱之證,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證,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
故外感之與内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畏哉!凡酒色過度,損傷脾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誤服參、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不可治。
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
前項病症,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
世人不識,往往服參、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愚按前論治驗,見于各類。
補陰丸論 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
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
故丹溪先生發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
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于水,隻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
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
但世之人火旺緻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且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至于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所喪既多,焉得複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隻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丹溪先生發明先聖之旨,以正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今立補陰丸方,備加減法于後。
黃柏(去皮酒拌炒褐色)知母(去皮毛酒拌炒忌鐵)敗龜闆(酥炙透,各三兩) 鎖陽(酥炙幹)枸杞子(各二兩)熟地黃(酒拌蒸忌鐵,五兩)五味子(一兩) 白芍藥(酒炒)天門冬(去心,各二兩)幹姜(炒紫色,三錢)寒月加至五錢。
上為末,入煉蜜及豬脊髓三條,和藥末杵勻,丸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寒月可用溫酒下。
愚按前症設若腎經yin精不足,陽無所化,虛火妄動,以緻前症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補之,使陰旺則陽化,若腎經陽氣燥熱,陰無以生,虛火内動而緻前症者,宜用八味地黃丸補之,使陽旺則陰生;若脾肺虛不能生腎,陰陽俱虛而緻前症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培補元氣以滋腎水;若陰陽絡傷,血随氣泛行而患諸血症者,宜用四君子加當歸,純補脾氣以攝血歸經。
太仆先生雲∶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盛,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又雲∶倏忽往來,時發時止,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不時而動,是無火也。
當求其屬而主之∶無火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不可泥用沉寒之劑。
若有夢遺精滑病者,加牡蛎(童便)、白術各一兩,山茱萸肉、椿根白皮(炒),各七錢。
若有赤白濁病者,加白術、白茯苓各一兩半,山栀仁、黃連(炒)各五錢。
愚按前症屬足三陰虧損所緻,蓋腎主閉藏,肝主疏洩。
若肝腎虛熱者,用四物加柴胡、山栀、山茱萸、山藥;脾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茱、山藥;思慮傷脾者,兼用歸脾湯和山茱、山藥;肝腎虧損者,六味丸;真陽虛敗,八味丸;心腎不交,用萆厘清飲;心氣虛熱者,清心蓮子飲。
朱工部素陰虛,勞則遺精,齒痛,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芍藥、山茱、山藥治之少愈,更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冬悉愈。
一儒者,患此兼腳跟作痛,口幹作渴,大便幹燥,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玄參,并加減八味丸而愈。
若腳軟弱無力者,加牛膝(酒洗,)二兩,虎胫骨(酥炙透)一兩,防己(酒洗)、木瓜各五錢。
愚按前症多因足三陰虛虧損。
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用六味丸。
如不應,急用八味丸。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幹,體倦,小便赤澀,兩腿酸疼。
彼知醫,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劑,反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湧,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門、五味,言語谵妄,兩手舉拂。
餘謂汗多亡陽,神無所根據。
用參、各五錢,歸、術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補而愈。
一儒者因累婚,腳軟痛,面黑,食減,惡寒,足腫,小腹脹痛,上氣痰喘。
餘以為少陰虧損,陽氣虛寒之症。
用八味丸料煎服,諸症頓除;又服丸劑半載,元氣漸充,形體如故。
一婦人發熱,口幹,月經不調,半載後兩腿無力,服祛風散濕之劑,腿益腫痛,體更倦怠,經事不通。
餘作肝脾腎虛寒,用六味、八味二丸兼服,兩月諸症漸愈。
若有疝氣病者,加蒼術(鹽水炒)一兩半,黃連(姜汁
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諸症悉愈。
餘見脾胃素弱,肝腎陰虛而發熱者,悉服十味固本丸與黃柏、知母之類,反洩真陽,令人無子,可不慎哉!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争而為外熱。
陽氣主外,為寒所傷而失其職,故為熱。
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
治主外。
愚按前症反複變遷,若治失其宜,命在反掌。
蓋寒邪自表入裡,治法雖有三陽之異,然不可拘泥日數,亦有其邪終止于一經,而不傳他經者,嘗治陳湖一男子,患傷寒,仰卧一月,且耳聾。
餘意其病尚在少陽,故脅痛不能轉側及耳聾也。
與小柴胡湯加山栀,一劑即能轉側,尾闾處内潰皆蛆,耳亦有聞。
蓋少陽屬風木,而風木能生蟲也,其在少陽明矣。
傷暑發熱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入客于中,故發為熱,汗大洩,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
治主内。
愚按夏月陽氣浮于外,陰氣伏于内,法當調補陽氣為主,而佐以解暑,此推《内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也。
故前症當究其所因而治之,不可泛用香薷飲之類,走散陽氣,導損真陰,而益其病也。
又有夏間用薄荷煎湯以代茶,殊不知散人之真氣,即久用川芎湯,令人暴死之類也。
(詳見後。
) 病有感傷中 病有感,有傷,有中。
感者,在皮毛,為輕;傷者,兼肌肉,稍重;中者,屬髒腑,最重。
寒有感寒、傷寒、中寒,風有感風、傷風、中風,暑有感暑、傷暑、中暑,當分輕重表裡,治各不同。
又如中濕、中氣、中毒,皆雲中。
中者,中也,謂邪直入于中也,故為重病。
心腹疼痛 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滞?便與和中消導之藥。
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幹燥,大小便澀,雖則内有郁熱,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證如前者,俱用開郁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炒山栀、黃連、姜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
但治心腹久痛,須于溫散藥内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标,寒治其本也。
愚按腹痛,若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湯;若飲食過多,停滞未化,或兼腹痛,用人參養胃湯;若飲食既化,脾胃受傷,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加當歸;若胃中有熱,心腹中脘作痛,嘔吐,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栀;若脾胃虛弱,少食,心腹作痛,用六君子湯。
脾胃虛寒,亦用前湯加炮姜。
大凡腹滿痛,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餘當臨症制宜。
副郎李孟卿,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栀即愈。
一日因怒,腹痛,脈弦緊,以前湯吞左金丸三十粒而愈。
一婦人,心腹痛,諸藥不應。
餘用炒黑山栀、桔梗治之而愈。
儒者沈HT文,内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痛,用人參養胃湯加芎、芷、曲、、香附、桔梗,一劑諸症悉退,次日腹痛甚可畏,喜手按,痛即止。
此脾氣虛弱,客寒乘之而作,是内虛寒而外假熱也。
用香砂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服之痛減六七,又以前藥去二香,一鐘而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笃。
察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
用參、術、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
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熟再進,諸病悉愈。
病時靜心息慮 昔人有雲,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于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
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
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
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
世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态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愚按心之官則思。
而脾則主于思。
病者有思,則心火妄動,而五火翕然随之,脾氣益傷,諸髒仍病。
故書死字以自譬,則百慮息而天君泰然,雖有疾病,勿藥自愈矣。
故古人謂諱疾忌醫,驕恣不論于理之類,為不治之疾,有由然矣。
發熱論 世間發熱症,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外感、内傷乃大關鍵。
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
因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裡,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
以其感于冬春之時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
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如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藥。
故雲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而其治法,必因時而有異也。
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洩,用藥不可溫熱。
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時行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
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多發于春夏之間,沿門阖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氣,當随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
以上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
若夫飲食、勞倦,為内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内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
又若勞心好色,内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
益氣補陰,皆内傷症也。
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
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内傷,與傷寒大異。
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者是也。
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内,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緻之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
凡此數症,外形相似,而實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或謬。
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
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
今人但見發熱之證,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證,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
故外感之與内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畏哉!凡酒色過度,損傷脾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誤服參、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不可治。
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
前項病症,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
世人不識,往往服參、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愚按前論治驗,見于各類。
補陰丸論 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
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
故丹溪先生發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
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于水,隻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
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
但世之人火旺緻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且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至于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所喪既多,焉得複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隻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丹溪先生發明先聖之旨,以正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今立補陰丸方,備加減法于後。
黃柏(去皮酒拌炒褐色)知母(去皮毛酒拌炒忌鐵)敗龜闆(酥炙透,各三兩) 鎖陽(酥炙幹)枸杞子(各二兩)熟地黃(酒拌蒸忌鐵,五兩)五味子(一兩) 白芍藥(酒炒)天門冬(去心,各二兩)幹姜(炒紫色,三錢)寒月加至五錢。
上為末,入煉蜜及豬脊髓三條,和藥末杵勻,丸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寒月可用溫酒下。
愚按前症設若腎經yin精不足,陽無所化,虛火妄動,以緻前症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補之,使陰旺則陽化,若腎經陽氣燥熱,陰無以生,虛火内動而緻前症者,宜用八味地黃丸補之,使陽旺則陰生;若脾肺虛不能生腎,陰陽俱虛而緻前症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培補元氣以滋腎水;若陰陽絡傷,血随氣泛行而患諸血症者,宜用四君子加當歸,純補脾氣以攝血歸經。
太仆先生雲∶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盛,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又雲∶倏忽往來,時發時止,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不時而動,是無火也。
當求其屬而主之∶無火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不可泥用沉寒之劑。
若有夢遺精滑病者,加牡蛎(童便)、白術各一兩,山茱萸肉、椿根白皮(炒),各七錢。
若有赤白濁病者,加白術、白茯苓各一兩半,山栀仁、黃連(炒)各五錢。
愚按前症屬足三陰虧損所緻,蓋腎主閉藏,肝主疏洩。
若肝腎虛熱者,用四物加柴胡、山栀、山茱萸、山藥;脾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茱、山藥;思慮傷脾者,兼用歸脾湯和山茱、山藥;肝腎虧損者,六味丸;真陽虛敗,八味丸;心腎不交,用萆厘清飲;心氣虛熱者,清心蓮子飲。
朱工部素陰虛,勞則遺精,齒痛,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芍藥、山茱、山藥治之少愈,更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冬悉愈。
一儒者,患此兼腳跟作痛,口幹作渴,大便幹燥,午後熱甚,用補中益氣加芍藥、玄參,并加減八味丸而愈。
若腳軟弱無力者,加牛膝(酒洗,)二兩,虎胫骨(酥炙透)一兩,防己(酒洗)、木瓜各五錢。
愚按前症多因足三陰虛虧損。
若脾腎不足而無力者,用還少丹;肝腎虛熱而足無力者,用六味丸。
如不應,急用八味丸。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幹,體倦,小便赤澀,兩腿酸疼。
彼知醫,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劑,反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湧,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門、五味,言語谵妄,兩手舉拂。
餘謂汗多亡陽,神無所根據。
用參、各五錢,歸、術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補而愈。
一儒者因累婚,腳軟痛,面黑,食減,惡寒,足腫,小腹脹痛,上氣痰喘。
餘以為少陰虧損,陽氣虛寒之症。
用八味丸料煎服,諸症頓除;又服丸劑半載,元氣漸充,形體如故。
一婦人發熱,口幹,月經不調,半載後兩腿無力,服祛風散濕之劑,腿益腫痛,體更倦怠,經事不通。
餘作肝脾腎虛寒,用六味、八味二丸兼服,兩月諸症漸愈。
若有疝氣病者,加蒼術(鹽水炒)一兩半,黃連(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