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丿丶邊落脈者,與見前卷偏面篇),何以見其垂頭?
曰:橫崗肩臂,雖不起頂,而貼平崗之前,與肩臂上有化生腦,并蟬翼肌理之分,有矬有平,出脈如寬牽線者,便是垂頭,不必定須有頂(此節論橫龍與大八字丿丶邊落脈)。
或曰:假如一山分作數條,并下俱開而成寬牽線之勢,如欲知主從? 曰:隻觀頂下(即山頂前)與毬後之一矬,比他條之矬更甚。
矬前之一平,比他條之平更長。
矬前有八字水痕,平前有擡頭湧突,突前有分金之面,身不顧人,唇圓堂聚者是真穴,兩條相等是并結,反此是砂。
蓋真龍必翔舞自如,旁砂必側他顧也,夫山之喜其矬者,欲其有垂頭之勢,為下面還亢之長本也。
喜其還亢者,觀其擡頭之突,為下面垂頭之張本也(上亦垂要之勢外也,石燕還K垂頭,正為還K地步。
如山頂垂頭出脈生而突泡,臨穴毬簷唇氈兜起,皆是下面之還亢,而本于上面之垂頭也。
還K,即是起突,上面起突下面自見垂頭,起突正為垂頭。
地步,如山前化生腦,突起可見化生腦之垂頭,半山節泡突起,可見半山節泡之垂頭面是也)。
矬前有八字水痕者,乃上下個字相接之處,必有八字摺痕,收束其氣,使脈路有收有放,而不直硬其頸也(頸即氣脈束細處)。
平前有擡頭湧突者,因上面有矬有平有分水,下面與在旁觀之自成湧突,不必比平處更高一段,方為湧突也。
故凡結穴之山(下論穴坦峻二體),坦而不峻者,頂下與毬後,必大矬一矬,大平一平(山勢坦而不峻,頂下與毬後故均有大矬大平)。
此處雖似可立穴(指頂毬後言),但有微分八字,水痕知其脈尚行而未止(結穴後必有薄口如掌心方佳,若有微分水痕,氣脈尚行)。
極峻之山,頂下與毬後,亦必大矬一矬,略平一平(大矬者,峻處不可闆授,略平者,平處可以眠坐。
山峻故頂下毬後矬長而平短),下面方能結穴,故不但穴中穴前要平,穴後亦宜有平(穴中,立穴之處,穴前指唇氈,穴後,毬簷之後也)。
頂下之泡,俱宜有小平也(頂下之泡即化生腦,腦後略平方見腦之突起),頂下之泡無平者,所降非真脈,毬簷之後無平者,穴中雖平亦非(山頂前無平即無化生腦,故降脈不真,毬簷後無平穴不起頂,即無金魚水之分,故下面雖平非穴),但不先矬一矬,雖有平無益(不先矬而平者,即是純陽),故矬平二字,不可相離(矬為陰而平為陽,陰陽相見方是有生氣),更要矬處有撲前之勢,平處有還亢之形,上不塌而下不削,在個字分之面中,隐八字之叉下者,方是毬,毬後有平要有(有,有則見其矬),雖短無妨。
毬前之平雖長,不矬而鋪還假(毬前平處略矬,方見有簷不矬而鋪,則無簷而毬假)。
誤葬毬後之平者,其平長大,禍稍遲,短小者禍至速。
破毬者氣必散(臨穴之毬,真氣所聚破則氣散),毬前矬處,缷下而未停(脈猶未止),簷前平處,仰承而氣聚(簷前平處,即是穴暈,勿誤認暈前薄口為平處,蓋薄口是小明堂也),湊缷未停處插穴(即是湊簷而打),不但減福,恐傷其龍(傷龍則鬥煞),故點穴必在簷前平處(此節分别穴山落脈真僞并論坦峻山脈路穴情)。
或曰:本山已經垂頭,其肩臂直抱可乎? 曰:玄武欲其垂頭者,取其勢之撲來,情之顧下,其兩肩兩臂,亦須有撲裡之勢,顯出内顧之真情。
肩臂之外,均須有駝出之形,顯出撲裡之真背,則本山之垂頭方真。
否則雖落脈如寬牽線,亦無益也(此節論穴山肩臂)。
或曰:每見中脈隻有小矬小平,龍虎反大矬大平,豈正穴在龍虎乎? 曰:此當觀其個字分金出脈,顧人不顧人之性情,如出于個字分金之中直,自主而不顧人,人來朝我者,雖小矬小平,亦是正脈,出于個字分金之丿丶,側面顧人,人不朝我者,雖大矬大平,亦是旁砂。
然則龍虎何須大矬大平乎?曰:楊公雲“若是面時寬且平,若是背時多陡岸”。
寬者即寬牽線也,平者即有矬有平也,陡岸者,即無矬無平,而如覆鵝毛也,故山面不惟中脈有矬平,即龍虎亦有矬平。
而山背則不然,且龍虎之有矬平,正以顯穴山寬平之正面耳。
但龍虎有個字分金之面,自主而不顧人,仍有矬有平者,亦能結地(此節論龍虎矬平)。
或曰:仰者為陽,覆者為陰,有陽不可無陰,則有仰不可無覆,今喜仰惡覆,何也? 曰:山形俱上小下大,中凸旁低,其體原覆,脈路又覆,則孤陰不生。
陰覆之山,得陽仰之脈生氣方動,喜仰者正于覆中取仰。
忌覆者,不忌山體之覆,忌脈路之覆也(此但指陰覆之山而言,若山體坦平,反宜陰脈,總之陰陽變化方有動氣)。
然則,古人何不及之?曰:廖公雲“飽是渾如箕樣,醜惡那堪相”。
是喜仰之意在言外,楊公曰“仰掌葬在掌心裡”。
又雲“也曾有穴如側掌,卻與仰掌無二樣”。
雖不言及覆掌,而忌覆之意在言外。
曰:金剛肚、蝦蟆背、鴨公頭,非忌覆之謂乎?曰:好格面平方合樣,高山頂上平如掌,橫觀落脈寬牽線,非喜仰之謂平。
然則形如覆釜,其巅可富謂何。
曰:此當與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并論,覆釜就星體言,覆舟就氣脈言,星體不忌覆,氣脈忌覆,故一好一惡如此,然覆釜之山,後無寬牽線之脈,巅無平仰之盤,何能結地。
覆舟之山,分開金面有矬有平,出唇吐氣,奚至為兇(總是陰宜見陽之意,此節論氣脈)。
或曰:仰覆二字,于地理果何關切? 曰:葬覆鵝毛之山,必主敗絕,有不敗絕者,必别有吉地。
然兇禍亦斷不免,葬仰鵝毛之山,必主興旺,間有興敗者,必祖山(分龍而來,遠祖遠宗及少祖山皆是),偶有一節覆鵝毛,不能節節如仰鵝毛也,若自分龍以至穴山,自山頂(穴山之頂),以至穴唇,無一節一段,不如仰鵝毛,自然發福(此論仰)。
或曰:前言辨真假,以分、斂、仰、覆、向、背、合、割八字,今止就仰覆二字,斷地之真假,則彼六字已不用乎? 曰:無矬無平,如急牽線、覆鵝毛者,非無個字,必假個字,非一邊反唇,必無背無面,非半山暗翼而割肋,必穴前少圓唇而割腳。
若節節段段有矬有平,如仰鵝毛者,必有個字分金之面,外背内面之砂,出唇吐氣,合而不割。
故因此可參彼六字,非謂可遺彼六字也。
見下圖: 垂頭之形正面難盡,故盡其側面,然諸圖亦僅繪其彷彿,在學者潛心理會耳。
向背 (此篇論護砂之向背以證龍穴真假) 何謂向背?蔡氏曰:“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
予謂無向背,則不見性情,無菱角,則不顯背面。
菱者,分開大八字,有A菱也(大八字之邊A有菱微起);角者,明肩護帶之稍如月角也,如于臂鵝毛之側起外背内面而相向,為有菱角,内背外面而相背,為無菱角,或如手臂鵝毛之覆與仰,而不向不背,亦為無菱角,外背内面而有菱角者,抱來固為向,豁開亦為向,如蓮花半開時,固向其心,至謝時而花瓣垂下,亦未嘗不向其心。
内背外面,與無菱角背面者豁開,固為背,抱來亦為背。
如鄰菜之葉,與我菜心相遠,固是背我,即蓋過我菜心之上,亦是背我。
蔡氏曰:“觀形貌者,得其僞,觀性情者得其真”。
原其向背之故,隻在分之真假辨之,觀花瓣菜葉,無一片不向其心,則可通其說矣。
花瓣菜葉之必抱向其心者,以其從根蒂分出,自相護衛也,不然,則必有參B之勢,分立之形,何能片片外背内面而相向乎。
是以知真分者,護衛自已,故向而不背。
假分者羽翼他人,故背而不向,或雖不羽翼他人,亦不護自已,而為閑散之砂,故無向無背也。
夫花與華之生氣不可見,觀花瓣菜葉之相向,而知其生氣在于心。
地之生氣不可見,觀大小八字之相向,而知其生氣在于内。
語雲:“下砂不轉莫尋龍”。
其即向字之謂乎。
但上砂向易,下砂向難,得下砂向,則上砂不患不向,必有地矣(下砂逆轉定有真結,其上砂自然相向,若上砂向而下砂不向者,非真穴也),此一語,豈非尋地捷法乎?今人不識轉字,即是向字背來駝我者,誤認為轉,無背無面而生轉抱來者(砂腳向外砂體曲處似向内抱也),亦認為轉,觀形貌而不察性情,烏能得之(以上論明肩護帶兼及上下砂,總以分之真假别其向背)。
至于六龍方行而未止之處,隻一重下砂,真面向裡,亦未足恃,楊公所謂“纏龍尚觀疊數,一重恐是葉交互,三重五重抱回來,方是真龍腰上做”也(此論龍身行度)。
他如朝托侍衛,及水口砂星辰之向背,則與此稍異,亦以分大小八字,腰軟而肚不飽,外背内面者為向,無大小八字,肚飽而腰不軟,内背外面者為背,即非背來對外駝我,無正面之真情向内者,亦為背。
此皆不關地之真假,但減龍之福力(此論護衛開銷星辰)。
若後龍星辰之大小八字不相向,或有一邊向人者,為假龍。
穴山之大小八字不相向,或有一邊向人者,為假穴。
後龍之大小八字相向,而兩邊送從纏護砂,有一邊不向者,雖是龍必非正龍。
兩邊之送從纏護皆向,而穴山之大小八字,有一邊不向者,雖有穴必在他處。
穴山大小八字,兩邊送從纏護皆向,而朝山不開面相向者,必是枝龍,而非正幹。
水口山不轉面向裡者,必是借用而減福力(水口山有不向内者,穴中不見亦可。
此論龍穴纏護兼及朝案水口山)。
祖山分龍,兩邊崗阜向多者,龍旺橫龍降脈,背後孝順鬼逆抱穴者真(此論分龍處之護砂兼及橫龍後鬼),入穴見向,而遠觀似背者,非龍,遠觀似向,而入穴見背者,非穴,外不豫背,而内有菱角相向者,可棄,不向左,不向右,而節節鵝毛K,再得左右砂相向,雖旁觀亦可取裁。
或向左,或向右,而形如側手臂,右左砂更有一邊背我,并本身亦為砂體,本身龍虎向面外層皆向者,地大。
外層不向,而本身龍虎向者,地小(此論體認内外遠近之向背,分别龍穴之真僞大小)。
有等龍虎氣旺,曜氣飛揚,自本身龍虎一向之外,即飛揚而去,得總纏護水口山,面面相向,而抱住其飛揚之砂者,反為大地。
此當求之尋常識見之外,然亦當觀其祖龍如何,若祖龍行度節節開面,而分龍出帳過峽之處,兩邊迎送纏護,疊疊相同者方可(此論曜氣)。
又有一等龍身于始分再抽之際,兩邊護從崗阜,向者甚多,至總穴處,但得水纏,并無護從,隻有一股陰砂,僅堪蔽敵穴,亦為大地(有水環繞不嫌護砂微薄),故向背之本,在分龍作祖之處,穿帳過峽之時,而到頭之向背,特其标耳(此論結穴護砂單薄,蓋指出洋旺龍而言若山谷結地應以到頭真向多者為貴)。
又有一等旺龍,技技結果,節節開花,一局之中結數地,數裡之中結數十地,其砂必各自顧穴,何能層層向我而不背(多有成魚尾砂,作兩邊之護衛)。
隻好論其本身之枝葉,不顧人而向自已,有星面穴面,便是美地。
其外層皆自去顧穴,何能向我,隻要借用得著,湊拍得來,象個局而不斜竄壓射便佳。
亦仍以真向多者為勝(此論旺龍結穴)。
又有一種怪穴,後龍之開面垂頭,臨穴之結臍吐氣甚真(結臍,詳乳突窩鉗篇),而龍虎狀貌,反背而去(指曜氣飛揚)。
以常見論之,何能成地,及細察之,其反去之處,有隐隐隐褶紋抱進,或層層石紋裹轉者,亦成真穴。
如反肘粘高骨、鹭鸾曬翼、雁鵝反翅諸形是也,然非蓋堂之證驗,垣局之會聚者不可(大地方成,垣局中小地隻取唇口砂為證。
此論龍虎反背)。
坤道珠玑曰:“衆山拱向,似乎有地,然要辨其真假”。
既曰:“拱向”,複有真假,于何辨之?在乎識背面而已,楊公曰:“若是面時寬且平,若是背時多陡岸”。
凡山之拱向者,果皆有寬平之面在前,更有陡峻臃腫之形在後,乃見面向我背在外,是真向也。
若反此而狀雖向我,其實
或曰:假如一山分作數條,并下俱開而成寬牽線之勢,如欲知主從? 曰:隻觀頂下(即山頂前)與毬後之一矬,比他條之矬更甚。
矬前之一平,比他條之平更長。
矬前有八字水痕,平前有擡頭湧突,突前有分金之面,身不顧人,唇圓堂聚者是真穴,兩條相等是并結,反此是砂。
蓋真龍必翔舞自如,旁砂必側他顧也,夫山之喜其矬者,欲其有垂頭之勢,為下面還亢之長本也。
喜其還亢者,觀其擡頭之突,為下面垂頭之張本也(上亦垂要之勢外也,石燕還K垂頭,正為還K地步。
如山頂垂頭出脈生而突泡,臨穴毬簷唇氈兜起,皆是下面之還亢,而本于上面之垂頭也。
還K,即是起突,上面起突下面自見垂頭,起突正為垂頭。
地步,如山前化生腦,突起可見化生腦之垂頭,半山節泡突起,可見半山節泡之垂頭面是也)。
矬前有八字水痕者,乃上下個字相接之處,必有八字摺痕,收束其氣,使脈路有收有放,而不直硬其頸也(頸即氣脈束細處)。
平前有擡頭湧突者,因上面有矬有平有分水,下面與在旁觀之自成湧突,不必比平處更高一段,方為湧突也。
故凡結穴之山(下論穴坦峻二體),坦而不峻者,頂下與毬後,必大矬一矬,大平一平(山勢坦而不峻,頂下與毬後故均有大矬大平)。
此處雖似可立穴(指頂毬後言),但有微分八字,水痕知其脈尚行而未止(結穴後必有薄口如掌心方佳,若有微分水痕,氣脈尚行)。
極峻之山,頂下與毬後,亦必大矬一矬,略平一平(大矬者,峻處不可闆授,略平者,平處可以眠坐。
山峻故頂下毬後矬長而平短),下面方能結穴,故不但穴中穴前要平,穴後亦宜有平(穴中,立穴之處,穴前指唇氈,穴後,毬簷之後也)。
頂下之泡,俱宜有小平也(頂下之泡即化生腦,腦後略平方見腦之突起),頂下之泡無平者,所降非真脈,毬簷之後無平者,穴中雖平亦非(山頂前無平即無化生腦,故降脈不真,毬簷後無平穴不起頂,即無金魚水之分,故下面雖平非穴),但不先矬一矬,雖有平無益(不先矬而平者,即是純陽),故矬平二字,不可相離(矬為陰而平為陽,陰陽相見方是有生氣),更要矬處有撲前之勢,平處有還亢之形,上不塌而下不削,在個字分之面中,隐八字之叉下者,方是毬,毬後有平要有(有,有則見其矬),雖短無妨。
毬前之平雖長,不矬而鋪還假(毬前平處略矬,方見有簷不矬而鋪,則無簷而毬假)。
誤葬毬後之平者,其平長大,禍稍遲,短小者禍至速。
破毬者氣必散(臨穴之毬,真氣所聚破則氣散),毬前矬處,缷下而未停(脈猶未止),簷前平處,仰承而氣聚(簷前平處,即是穴暈,勿誤認暈前薄口為平處,蓋薄口是小明堂也),湊缷未停處插穴(即是湊簷而打),不但減福,恐傷其龍(傷龍則鬥煞),故點穴必在簷前平處(此節分别穴山落脈真僞并論坦峻山脈路穴情)。
或曰:本山已經垂頭,其肩臂直抱可乎? 曰:玄武欲其垂頭者,取其勢之撲來,情之顧下,其兩肩兩臂,亦須有撲裡之勢,顯出内顧之真情。
肩臂之外,均須有駝出之形,顯出撲裡之真背,則本山之垂頭方真。
否則雖落脈如寬牽線,亦無益也(此節論穴山肩臂)。
或曰:每見中脈隻有小矬小平,龍虎反大矬大平,豈正穴在龍虎乎? 曰:此當觀其個字分金出脈,顧人不顧人之性情,如出于個字分金之中直,自主而不顧人,人來朝我者,雖小矬小平,亦是正脈,出于個字分金之丿丶,側面顧人,人不朝我者,雖大矬大平,亦是旁砂。
然則龍虎何須大矬大平乎?曰:楊公雲“若是面時寬且平,若是背時多陡岸”。
寬者即寬牽線也,平者即有矬有平也,陡岸者,即無矬無平,而如覆鵝毛也,故山面不惟中脈有矬平,即龍虎亦有矬平。
而山背則不然,且龍虎之有矬平,正以顯穴山寬平之正面耳。
但龍虎有個字分金之面,自主而不顧人,仍有矬有平者,亦能結地(此節論龍虎矬平)。
或曰:仰者為陽,覆者為陰,有陽不可無陰,則有仰不可無覆,今喜仰惡覆,何也? 曰:山形俱上小下大,中凸旁低,其體原覆,脈路又覆,則孤陰不生。
陰覆之山,得陽仰之脈生氣方動,喜仰者正于覆中取仰。
忌覆者,不忌山體之覆,忌脈路之覆也(此但指陰覆之山而言,若山體坦平,反宜陰脈,總之陰陽變化方有動氣)。
然則,古人何不及之?曰:廖公雲“飽是渾如箕樣,醜惡那堪相”。
是喜仰之意在言外,楊公曰“仰掌葬在掌心裡”。
又雲“也曾有穴如側掌,卻與仰掌無二樣”。
雖不言及覆掌,而忌覆之意在言外。
曰:金剛肚、蝦蟆背、鴨公頭,非忌覆之謂乎?曰:好格面平方合樣,高山頂上平如掌,橫觀落脈寬牽線,非喜仰之謂平。
然則形如覆釜,其巅可富謂何。
曰:此當與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并論,覆釜就星體言,覆舟就氣脈言,星體不忌覆,氣脈忌覆,故一好一惡如此,然覆釜之山,後無寬牽線之脈,巅無平仰之盤,何能結地。
覆舟之山,分開金面有矬有平,出唇吐氣,奚至為兇(總是陰宜見陽之意,此節論氣脈)。
或曰:仰覆二字,于地理果何關切? 曰:葬覆鵝毛之山,必主敗絕,有不敗絕者,必别有吉地。
然兇禍亦斷不免,葬仰鵝毛之山,必主興旺,間有興敗者,必祖山(分龍而來,遠祖遠宗及少祖山皆是),偶有一節覆鵝毛,不能節節如仰鵝毛也,若自分龍以至穴山,自山頂(穴山之頂),以至穴唇,無一節一段,不如仰鵝毛,自然發福(此論仰)。
或曰:前言辨真假,以分、斂、仰、覆、向、背、合、割八字,今止就仰覆二字,斷地之真假,則彼六字已不用乎? 曰:無矬無平,如急牽線、覆鵝毛者,非無個字,必假個字,非一邊反唇,必無背無面,非半山暗翼而割肋,必穴前少圓唇而割腳。
若節節段段有矬有平,如仰鵝毛者,必有個字分金之面,外背内面之砂,出唇吐氣,合而不割。
故因此可參彼六字,非謂可遺彼六字也。
見下圖: 垂頭之形正面難盡,故盡其側面,然諸圖亦僅繪其彷彿,在學者潛心理會耳。
向背 (此篇論護砂之向背以證龍穴真假) 何謂向背?蔡氏曰:“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
予謂無向背,則不見性情,無菱角,則不顯背面。
菱者,分開大八字,有A菱也(大八字之邊A有菱微起);角者,明肩護帶之稍如月角也,如于臂鵝毛之側起外背内面而相向,為有菱角,内背外面而相背,為無菱角,或如手臂鵝毛之覆與仰,而不向不背,亦為無菱角,外背内面而有菱角者,抱來固為向,豁開亦為向,如蓮花半開時,固向其心,至謝時而花瓣垂下,亦未嘗不向其心。
内背外面,與無菱角背面者豁開,固為背,抱來亦為背。
如鄰菜之葉,與我菜心相遠,固是背我,即蓋過我菜心之上,亦是背我。
蔡氏曰:“觀形貌者,得其僞,觀性情者得其真”。
原其向背之故,隻在分之真假辨之,觀花瓣菜葉,無一片不向其心,則可通其說矣。
花瓣菜葉之必抱向其心者,以其從根蒂分出,自相護衛也,不然,則必有參B之勢,分立之形,何能片片外背内面而相向乎。
是以知真分者,護衛自已,故向而不背。
假分者羽翼他人,故背而不向,或雖不羽翼他人,亦不護自已,而為閑散之砂,故無向無背也。
夫花與華之生氣不可見,觀花瓣菜葉之相向,而知其生氣在于心。
地之生氣不可見,觀大小八字之相向,而知其生氣在于内。
語雲:“下砂不轉莫尋龍”。
其即向字之謂乎。
但上砂向易,下砂向難,得下砂向,則上砂不患不向,必有地矣(下砂逆轉定有真結,其上砂自然相向,若上砂向而下砂不向者,非真穴也),此一語,豈非尋地捷法乎?今人不識轉字,即是向字背來駝我者,誤認為轉,無背無面而生轉抱來者(砂腳向外砂體曲處似向内抱也),亦認為轉,觀形貌而不察性情,烏能得之(以上論明肩護帶兼及上下砂,總以分之真假别其向背)。
至于六龍方行而未止之處,隻一重下砂,真面向裡,亦未足恃,楊公所謂“纏龍尚觀疊數,一重恐是葉交互,三重五重抱回來,方是真龍腰上做”也(此論龍身行度)。
他如朝托侍衛,及水口砂星辰之向背,則與此稍異,亦以分大小八字,腰軟而肚不飽,外背内面者為向,無大小八字,肚飽而腰不軟,内背外面者為背,即非背來對外駝我,無正面之真情向内者,亦為背。
此皆不關地之真假,但減龍之福力(此論護衛開銷星辰)。
若後龍星辰之大小八字不相向,或有一邊向人者,為假龍。
穴山之大小八字不相向,或有一邊向人者,為假穴。
後龍之大小八字相向,而兩邊送從纏護砂,有一邊不向者,雖是龍必非正龍。
兩邊之送從纏護皆向,而穴山之大小八字,有一邊不向者,雖有穴必在他處。
穴山大小八字,兩邊送從纏護皆向,而朝山不開面相向者,必是枝龍,而非正幹。
水口山不轉面向裡者,必是借用而減福力(水口山有不向内者,穴中不見亦可。
此論龍穴纏護兼及朝案水口山)。
祖山分龍,兩邊崗阜向多者,龍旺橫龍降脈,背後孝順鬼逆抱穴者真(此論分龍處之護砂兼及橫龍後鬼),入穴見向,而遠觀似背者,非龍,遠觀似向,而入穴見背者,非穴,外不豫背,而内有菱角相向者,可棄,不向左,不向右,而節節鵝毛K,再得左右砂相向,雖旁觀亦可取裁。
或向左,或向右,而形如側手臂,右左砂更有一邊背我,并本身亦為砂體,本身龍虎向面外層皆向者,地大。
外層不向,而本身龍虎向者,地小(此論體認内外遠近之向背,分别龍穴之真僞大小)。
有等龍虎氣旺,曜氣飛揚,自本身龍虎一向之外,即飛揚而去,得總纏護水口山,面面相向,而抱住其飛揚之砂者,反為大地。
此當求之尋常識見之外,然亦當觀其祖龍如何,若祖龍行度節節開面,而分龍出帳過峽之處,兩邊迎送纏護,疊疊相同者方可(此論曜氣)。
又有一等龍身于始分再抽之際,兩邊護從崗阜,向者甚多,至總穴處,但得水纏,并無護從,隻有一股陰砂,僅堪蔽敵穴,亦為大地(有水環繞不嫌護砂微薄),故向背之本,在分龍作祖之處,穿帳過峽之時,而到頭之向背,特其标耳(此論結穴護砂單薄,蓋指出洋旺龍而言若山谷結地應以到頭真向多者為貴)。
又有一等旺龍,技技結果,節節開花,一局之中結數地,數裡之中結數十地,其砂必各自顧穴,何能層層向我而不背(多有成魚尾砂,作兩邊之護衛)。
隻好論其本身之枝葉,不顧人而向自已,有星面穴面,便是美地。
其外層皆自去顧穴,何能向我,隻要借用得著,湊拍得來,象個局而不斜竄壓射便佳。
亦仍以真向多者為勝(此論旺龍結穴)。
又有一種怪穴,後龍之開面垂頭,臨穴之結臍吐氣甚真(結臍,詳乳突窩鉗篇),而龍虎狀貌,反背而去(指曜氣飛揚)。
以常見論之,何能成地,及細察之,其反去之處,有隐隐隐褶紋抱進,或層層石紋裹轉者,亦成真穴。
如反肘粘高骨、鹭鸾曬翼、雁鵝反翅諸形是也,然非蓋堂之證驗,垣局之會聚者不可(大地方成,垣局中小地隻取唇口砂為證。
此論龍虎反背)。
坤道珠玑曰:“衆山拱向,似乎有地,然要辨其真假”。
既曰:“拱向”,複有真假,于何辨之?在乎識背面而已,楊公曰:“若是面時寬且平,若是背時多陡岸”。
凡山之拱向者,果皆有寬平之面在前,更有陡峻臃腫之形在後,乃見面向我背在外,是真向也。
若反此而狀雖向我,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