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
關燈
小
中
大
雲中,見《歸藏易》。
” 昔女娲筮張雲幕,枚占之曰:“吉。
昭昭九州,日月代極。
平均土地,和合四國。
”《太平禦覽》卷七十八,《漢藝文志考》卷一。
昔黃帝與炎神争鬥涿鹿之野,将戰,筮于巫鹹,曰:“果哉而有咎。
”《太平禦覽》卷七十九,《漢藝文志考》引雲:“黃帝将戰,筮于巫鹹”,羅蘋《路史注》引雲:“昔黃神與炎帝戰于涿鹿”。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
羅蘋《路史注》。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邱,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駭》,三曰《鸷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壯士奮》,八曰《熊罴哮》,九曰《石蕩崖》,十曰《波蕩壑》。
《初學記》卷九引“蚩尤”至“青邱”,馮惟納《詩記》引有《棡鼓之曲》以下。
昔常娥以不死之藥犇月。
《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注,《太平禦覽》卷九百八十四,《漢藝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 昔者河伯筮與洛戰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
《初學記》卷二十。
穆王獵于戈之野。
《太平禦覽》卷八百三十一引《尚書歸藏》,“尚書”二字誤。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強。
《莊子釋文》,《漢藝文志考》卷一。
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裡修遠。
飛而沖天,蒼蒼其羽。
”《太平禦覽》卷八十五。
附諸家論說 《禮記》: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 《山海經》曰: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
《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杜子春曰:《歸藏》,黃帝。
桓譚曰:《歸藏》四千三百言。
又曰:《歸藏》藏于太蔔。
鄭康成曰: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
淳于俊曰:《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中也。
阮孝緒曰:《歸藏》載蔔筮之書雜事。
劉勰曰:《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常娥奔月。
《隋書》:《歸藏》已亡,按晉《中經》有之,惟載蔔筮,不似聖人之旨。
孔穎達曰:《歸藏》起于黃帝。
又曰:聖人因時随宜,不必皆相因,故《歸藏》名卦之次亦多異。
又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
賈公彥曰:此《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
又曰:殷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
元稹曰:穆姜遇艮,足征史之文,尼父得坤,亦用《歸藏》之首。
李石曰:按《乾鑿度》曰垂皇策者蓋伏羲,用蓍卦已重矣。
然而世質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動,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變也。
夏商因之,皆以七八為占,《連山》、《歸藏》是已。
後世澆薄,始用九六為占,不如是不足以應天下之變。
劉敞曰:坤者,萬物所歸,商以坤為首,《禮運》“吾得坤乾焉”,此《歸藏》之易。
邢炳曰:《歸藏》者,成湯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歐陽修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漢初雖有《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
邵子曰:商以建醜之月為正月,謂之地統,《易》曰《歸藏》,以坤為首,坤者,地也。
方悫曰:《歸藏》首乎坤,各歸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為,則合乎地之時焉,殷用地正,故其書名之。
黃裳曰:微顯者,易之知也。
故商曰《歸藏》,《歸藏》者,以其藏諸用而言之也。
王觀國曰:《禮記》孔子曰:“吾得坤乾焉”,鄭氏注:“得商陰陽之書,其書存者有《歸藏》。
”《爾雅釋羊屬》有“牡羭”,郭璞注引《歸藏》曰:“兩壺兩羭”;《初學記雲部》引《歸藏》曰:“有白雲出蒼梧,入于大梁”,此可以見矣。
《中興書目》:《歸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亂,不可訓釋。
吳沆曰:《周禮》:“太蔔掌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此則《連山》、《歸藏》之卦,自重于三皇之時,而《周易》乃重于文王之世。
吳仁傑曰:《連山》、《歸藏》以不變者占,其占不出于本卦;《周易》以不變者占,其占必通于兩卦,《春秋傳》之文可考也。
魏了翁曰:《周易》三易之義,阖戶謂之坤,即《歸藏》終萬物、始萬物莫盛乎艮,即《連山》。
李綱曰:《歸藏》,商易也,以坤為首,故曰《歸藏》。
孔子觀商道于宋,得《坤乾》焉,蓋《歸藏》之書。
朱震曰:《歸藏》之書,其《初經》者,庖犧氏之本旨也。
又曰:《周禮》三《易》經卦皆八,所謂經卦,則《初經》八卦也。
張行成曰:商曰《歸藏》,地《易》也。
《元包》義取之。
鄭锷曰:《歸藏》以坤為首,商人之《易》。
其卦坤上坤下,故曰《歸藏》,言如地道之包含,萬物所歸而藏也。
鄭樵曰:《連山》亡矣,《歸藏》唐有司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經》、《齊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辭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往往《連山》所以亡者,且過于此矣,獨不知後之人,能為此乎? 楊簡曰:孔子之時,《歸藏》猶存,故曰“之宋得《坤乾》焉”。
羅泌曰:黃帝正坤乾,分離坎,倚象衍數,以成一代之宜,謂土為祥,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
又曰:《歸藏》者,歸藏氏之書也,商人因之。
又曰:《歸藏》用八。
羅蘋曰:《歸藏》,黃帝《易》,而《坤啟筮》乃有“堯降二女以為舜妃”之語,《節》卦雲:“殷王其國常毋谷月”之類,其卦是也,其文非也,蓋《歸藏》之文,湯代之作。
林學蒙曰:《易疏》論《連山》、《歸藏》一以為伏羲、黃帝之書,一以為夏商之《易》,未知孰是。
蔣君實曰:商之序《易》,以坤為首,其尚質,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過曰:《易鈔》雲:“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
”商《易》所以不傳,不知商人建醜,以十二月為歲首,取醜未之沖為地統,坤為地,商用地統,隻得首坤。
王應麟曰:《越絕外傳》範子曰:“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愚謂先陰後陽,即《歸藏》先坤之意,阖而辟,靜而動。
馬端臨曰:《連山》、《歸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歸藏》《漢志》無之,《連山》《隋志》無之,蓋二書至晉、隋間始出,而《連山》出于劉炫僞作,此史明言之,度《歸藏》之為書,亦此類爾。
葛寅炎曰:《歸藏》,黃帝中天易也。
家铉翁曰:《歸藏》之書,作于黃帝,而六十甲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朱元升曰:《歸藏》雖自黃帝作,實循伏羲之序卦,《漢律曆志》曰:“伏羲畫八卦,由數而起,至黃帝而大備”,是知伏羲《易》與黃帝《易》一以貫之者也。
又曰:《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初未嘗以《周易》廢《歸藏》也。
魯襄公九年,穆姜為筮而遇艮之八,杜預釋之曰:“是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也”,以此見春秋之時《歸藏》尚無恙也。
又曰:《歸藏》取則《河圖》者也。
《河圖》藏十不具,是以《歸藏》去十不用。
吳澄曰:《歸藏》,商之《易》。
又曰:夏商二《易》,蓋因羲皇所畫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與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連山》首艮,《歸藏》首坤。
吳萊曰:《歸藏》三卷,晉薛貞注,今或雜見他書,頗類焦贛《易林》,非古《易》也。
趙道一曰:軒轅黃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據神農所重六十四卦之義,帝乃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重卦之義也。
帝一号“歸藏氏”,乃名所制曰《歸藏》書,此《易》之始也。
朱隐老曰:《歸藏》,黃帝之《易》也,以坤
” 昔女娲筮張雲幕,枚占之曰:“吉。
昭昭九州,日月代極。
平均土地,和合四國。
”《太平禦覽》卷七十八,《漢藝文志考》卷一。
昔黃帝與炎神争鬥涿鹿之野,将戰,筮于巫鹹,曰:“果哉而有咎。
”《太平禦覽》卷七十九,《漢藝文志考》引雲:“黃帝将戰,筮于巫鹹”,羅蘋《路史注》引雲:“昔黃神與炎帝戰于涿鹿”。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
羅蘋《路史注》。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邱,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駭》,三曰《鸷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壯士奮》,八曰《熊罴哮》,九曰《石蕩崖》,十曰《波蕩壑》。
《初學記》卷九引“蚩尤”至“青邱”,馮惟納《詩記》引有《棡鼓之曲》以下。
昔常娥以不死之藥犇月。
《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注,《太平禦覽》卷九百八十四,《漢藝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 昔者河伯筮與洛戰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
《初學記》卷二十。
穆王獵于戈之野。
《太平禦覽》卷八百三十一引《尚書歸藏》,“尚書”二字誤。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強。
《莊子釋文》,《漢藝文志考》卷一。
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裡修遠。
飛而沖天,蒼蒼其羽。
”《太平禦覽》卷八十五。
附諸家論說 《禮記》: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 《山海經》曰: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
《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杜子春曰:《歸藏》,黃帝。
桓譚曰:《歸藏》四千三百言。
又曰:《歸藏》藏于太蔔。
鄭康成曰: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
淳于俊曰:《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中也。
阮孝緒曰:《歸藏》載蔔筮之書雜事。
劉勰曰:《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常娥奔月。
《隋書》:《歸藏》已亡,按晉《中經》有之,惟載蔔筮,不似聖人之旨。
孔穎達曰:《歸藏》起于黃帝。
又曰:聖人因時随宜,不必皆相因,故《歸藏》名卦之次亦多異。
又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
賈公彥曰:此《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
又曰:殷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
元稹曰:穆姜遇艮,足征史之文,尼父得坤,亦用《歸藏》之首。
李石曰:按《乾鑿度》曰垂皇策者蓋伏羲,用蓍卦已重矣。
然而世質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動,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變也。
夏商因之,皆以七八為占,《連山》、《歸藏》是已。
後世澆薄,始用九六為占,不如是不足以應天下之變。
劉敞曰:坤者,萬物所歸,商以坤為首,《禮運》“吾得坤乾焉”,此《歸藏》之易。
邢炳曰:《歸藏》者,成湯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
歐陽修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漢初雖有《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
邵子曰:商以建醜之月為正月,謂之地統,《易》曰《歸藏》,以坤為首,坤者,地也。
方悫曰:《歸藏》首乎坤,各歸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為,則合乎地之時焉,殷用地正,故其書名之。
黃裳曰:微顯者,易之知也。
故商曰《歸藏》,《歸藏》者,以其藏諸用而言之也。
王觀國曰:《禮記》孔子曰:“吾得坤乾焉”,鄭氏注:“得商陰陽之書,其書存者有《歸藏》。
”《爾雅釋羊屬》有“牡羭”,郭璞注引《歸藏》曰:“兩壺兩羭”;《初學記雲部》引《歸藏》曰:“有白雲出蒼梧,入于大梁”,此可以見矣。
《中興書目》:《歸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亂,不可訓釋。
吳沆曰:《周禮》:“太蔔掌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此則《連山》、《歸藏》之卦,自重于三皇之時,而《周易》乃重于文王之世。
吳仁傑曰:《連山》、《歸藏》以不變者占,其占不出于本卦;《周易》以不變者占,其占必通于兩卦,《春秋傳》之文可考也。
魏了翁曰:《周易》三易之義,阖戶謂之坤,即《歸藏》終萬物、始萬物莫盛乎艮,即《連山》。
李綱曰:《歸藏》,商易也,以坤為首,故曰《歸藏》。
孔子觀商道于宋,得《坤乾》焉,蓋《歸藏》之書。
朱震曰:《歸藏》之書,其《初經》者,庖犧氏之本旨也。
又曰:《周禮》三《易》經卦皆八,所謂經卦,則《初經》八卦也。
張行成曰:商曰《歸藏》,地《易》也。
《元包》義取之。
鄭锷曰:《歸藏》以坤為首,商人之《易》。
其卦坤上坤下,故曰《歸藏》,言如地道之包含,萬物所歸而藏也。
鄭樵曰:《連山》亡矣,《歸藏》唐有司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經》、《齊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辭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往往《連山》所以亡者,且過于此矣,獨不知後之人,能為此乎? 楊簡曰:孔子之時,《歸藏》猶存,故曰“之宋得《坤乾》焉”。
羅泌曰:黃帝正坤乾,分離坎,倚象衍數,以成一代之宜,謂土為祥,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
又曰:《歸藏》者,歸藏氏之書也,商人因之。
又曰:《歸藏》用八。
羅蘋曰:《歸藏》,黃帝《易》,而《坤啟筮》乃有“堯降二女以為舜妃”之語,《節》卦雲:“殷王其國常毋谷月”之類,其卦是也,其文非也,蓋《歸藏》之文,湯代之作。
林學蒙曰:《易疏》論《連山》、《歸藏》一以為伏羲、黃帝之書,一以為夏商之《易》,未知孰是。
蔣君實曰:商之序《易》,以坤為首,其尚質,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過曰:《易鈔》雲:“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
”商《易》所以不傳,不知商人建醜,以十二月為歲首,取醜未之沖為地統,坤為地,商用地統,隻得首坤。
王應麟曰:《越絕外傳》範子曰:“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愚謂先陰後陽,即《歸藏》先坤之意,阖而辟,靜而動。
馬端臨曰:《連山》、《歸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歸藏》《漢志》無之,《連山》《隋志》無之,蓋二書至晉、隋間始出,而《連山》出于劉炫僞作,此史明言之,度《歸藏》之為書,亦此類爾。
葛寅炎曰:《歸藏》,黃帝中天易也。
家铉翁曰:《歸藏》之書,作于黃帝,而六十甲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朱元升曰:《歸藏》雖自黃帝作,實循伏羲之序卦,《漢律曆志》曰:“伏羲畫八卦,由數而起,至黃帝而大備”,是知伏羲《易》與黃帝《易》一以貫之者也。
又曰:《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初未嘗以《周易》廢《歸藏》也。
魯襄公九年,穆姜為筮而遇艮之八,杜預釋之曰:“是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也”,以此見春秋之時《歸藏》尚無恙也。
又曰:《歸藏》取則《河圖》者也。
《河圖》藏十不具,是以《歸藏》去十不用。
吳澄曰:《歸藏》,商之《易》。
又曰:夏商二《易》,蓋因羲皇所畫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與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連山》首艮,《歸藏》首坤。
吳萊曰:《歸藏》三卷,晉薛貞注,今或雜見他書,頗類焦贛《易林》,非古《易》也。
趙道一曰:軒轅黃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據神農所重六十四卦之義,帝乃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重卦之義也。
帝一号“歸藏氏”,乃名所制曰《歸藏》書,此《易》之始也。
朱隐老曰:《歸藏》,黃帝之《易》也,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