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菜部
關燈
小
中
大
耳。
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
百合之甘斂,勝于五味之酸收)。
花白者入藥。
萊菔 俗作蘿蔔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甘屬土。
生食升氣,熟食降氣。
寬中化痰,散瘀消食(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
治吐血衄血,咳嗽吞酸,利二便,解酒毒,制面毒、豆腐積(昔有人病,夢紅裳女子引入宮殿,小姑歌雲:五靈樓閣曉玲珑,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怅悶懷言不盡,一丸萊菔火吾宮。
一道士雲:此犯大麥毒也。
女子心神,小姑脾神。
《醫經》:萊菔制面毒,遂以藥并萊菔治之,果愈。
腐漿見萊菔則難收)。
生搗治噤口痢,止消渴,塗跌打湯火傷。
多食滲血,故白人髭發(服何首烏、地黃者忌之,生姜能制其毒。
夏月食其菜數斤,秋不患痢,冬月以菜葉攤屋瓦上,任霜雪打壓,至春收之,煎湯飲,治痢得效。
有人避難入石洞中,賊燒煙熏之,口含萊菔一塊,煙不能毒。
嚼汁濡水飲之亦可。
王荊公患偏頭痛,搗萊菔汁,仰卧,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兩鼻齊注,數十年之患。
二注而愈)。
萊菔子辛入肺,甘走脾,長于利氣。
生能升,熟能降。
升則吐風痰,散風寒,寬胸膈,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内痛(皆利氣之功。
丹溪曰:萊菔子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
《食醫心境》研湯煎服,治氣嗽痰喘吐膿血)。
炒用。
白芥子 宣,利氣,豁痰 辛溫入肺。
通行經絡,溫中開胃,發汗散寒,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
為末醋調敷,消癰腫)。
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腳,筋骨諸病(痰阻氣滞)。
久嗽肺虛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行。
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
韓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
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
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北産者良。
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芥菜子豁痰利氣,主治略同。
蔓菁子 即蕪菁 瀉熱,利水,明目 苦辛。
瀉熱解毒,利水明目(古方治目,用之最多)。
治黃膽(搗服)腹脹(搗研濾汁飲,或吐或利,腹中自寬,得汗愈),症瘕積聚,小兒血痢(蜜和汁服),一切瘡疽(凡癰疽搗敷皆良。
醋調敷秃瘡,鹽搗敷乳癰。
冬取根用),敷蜘蛛咬毒(陳藏器曰:蔓菁園中無蜘蛛。
李時珍曰: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明目解毒,其功甚偉,世罕知用,何哉?)。
根,搗敷陰囊腫大如鬥;末服解酒毒;和芸苔(油菜也)根搗汁,雞子清調,塗諸熱毒(單鹽搗,不用芸薹亦可)。
芸薹 宣,散血,消腫 辛溫。
散血消腫,搗貼乳癰丹毒(孫思邈曰:搗貼丹毒,随手即消,其效如神),動疾發瘡。
即油菜(道家五葷之一)。
子,與葉同功,治産難。
馬齒苋 一名九頭獅子草 瀉熱,散血 酸寒。
散血解毒,祛風殺蟲。
治諸淋疳痢(《海上方》:搗汁,和雞子白服,治赤白痢) ,血癖惡瘡(多年惡瘡,敷兩三遍即瘥。
燒灰煎膏,塗秃瘡濕癬),小兒丹毒(搗汁飲,以滓塗之),利腸滑産。
葉如馬齒,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
性至難燥,去莖用(亦忌魚、鼈同食)。
甜瓜蒂 宣,湧,吐。
與淡豆豉、赤小豆,并為吐藥 苦寒。
陽明(胃)吐藥,能吐風熱痰涎,上隔宿食(吐去上焦之邪,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
在上者湧之,木郁達之是也。
越以瓜蒂、淡豉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
當吐而胃弱者,代以參蘆。
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世罕知之。
故予嘗曰:吐法兼汗以此夫。
昂按:汗、吐、下、和,乃治療之四法。
仲景瓜蒂散、栀豉湯,并是吐藥。
子和治病,用吐尤多。
丹溪治許白雲大吐二十餘日,治小便不通,亦用吐法,甚至用四物、四君以引吐,成法具在。
今人惟知汗、下、和,而吐法絕置不用。
遇邪在上焦及當吐者,不行湧越,緻結塞而成壞證。
輕病緻重,重病緻死者多矣!時醫皆棄古法,枉人性命,可痛也夫),治風眩頭痛,懊不眠,癫痫喉痹,頭目濕氣,水腫黃膽(或合赤小豆煎,或吹鼻中,取出黃水),濕熱諸病。
上部無實邪者禁用(能損胃耗氣,語曰:大吐亡陽,大下亡陰。
凡取吐者,須天氣清明,巳午以前,令病患隔夜勿食,卒病者不拘。
《類編》雲:一女子病喘不止,遇道人教取瓜蒂七枚為末,調服其汁,即吐痰如膠粘,三進而病如掃)。
冬瓜 又名白瓜 瀉熱,補脾 寒瀉熱,甘益脾。
利二便,消水腫(冬瓜任吃效),止消渴(苗、葉皆治消渴),散熱毒癰腫(切片敷之。
丹溪曰:冬瓜性急而走,久病陰虛者忌之。
昂按:冬瓜日食常物,于諸瓜中尤覺宜人,且味甘而不辛,何以見其性急而走乎?)。
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絲瓜 瀉熱涼血,宣通經絡 甘平(蘇頌曰冷)。
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絡,行血脈(老者筋絡貫穿,象人經絡,故可借其氣以引之),消浮腫,稀痘瘡(出不快者,燒存性,入朱砂,蜜水調服)。
治腸風崩漏,疝痔癰疽,滑腸下乳。
茄根 瀉,散血,消腫 散血消腫。
煮汁漬凍瘡(史國公藥酒,用白茄根為君。
茄根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點牙即落)。
茄子甘寒,散血寬腸,動風發病。
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
百合之甘斂,勝于五味之酸收)。
花白者入藥。
萊菔 俗作蘿蔔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甘屬土。
生食升氣,熟食降氣。
寬中化痰,散瘀消食(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
治吐血衄血,咳嗽吞酸,利二便,解酒毒,制面毒、豆腐積(昔有人病,夢紅裳女子引入宮殿,小姑歌雲:五靈樓閣曉玲珑,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怅悶懷言不盡,一丸萊菔火吾宮。
一道士雲:此犯大麥毒也。
女子心神,小姑脾神。
《醫經》:萊菔制面毒,遂以藥并萊菔治之,果愈。
腐漿見萊菔則難收)。
生搗治噤口痢,止消渴,塗跌打湯火傷。
多食滲血,故白人髭發(服何首烏、地黃者忌之,生姜能制其毒。
夏月食其菜數斤,秋不患痢,冬月以菜葉攤屋瓦上,任霜雪打壓,至春收之,煎湯飲,治痢得效。
有人避難入石洞中,賊燒煙熏之,口含萊菔一塊,煙不能毒。
嚼汁濡水飲之亦可。
王荊公患偏頭痛,搗萊菔汁,仰卧,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兩鼻齊注,數十年之患。
二注而愈)。
萊菔子辛入肺,甘走脾,長于利氣。
生能升,熟能降。
升則吐風痰,散風寒,寬胸膈,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内痛(皆利氣之功。
丹溪曰:萊菔子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
《食醫心境》研湯煎服,治氣嗽痰喘吐膿血)。
炒用。
白芥子 宣,利氣,豁痰 辛溫入肺。
通行經絡,溫中開胃,發汗散寒,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
為末醋調敷,消癰腫)。
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腳,筋骨諸病(痰阻氣滞)。
久嗽肺虛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行。
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
韓三子養親湯,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
各微炒研,看病所主為君。
治老人痰嗽、喘滿、懶食)北産者良。
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芥菜子豁痰利氣,主治略同。
蔓菁子 即蕪菁 瀉熱,利水,明目 苦辛。
瀉熱解毒,利水明目(古方治目,用之最多)。
治黃膽(搗服)腹脹(搗研濾汁飲,或吐或利,腹中自寬,得汗愈),症瘕積聚,小兒血痢(蜜和汁服),一切瘡疽(凡癰疽搗敷皆良。
醋調敷秃瘡,鹽搗敷乳癰。
冬取根用),敷蜘蛛咬毒(陳藏器曰:蔓菁園中無蜘蛛。
李時珍曰: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明目解毒,其功甚偉,世罕知用,何哉?)。
根,搗敷陰囊腫大如鬥;末服解酒毒;和芸苔(油菜也)根搗汁,雞子清調,塗諸熱毒(單鹽搗,不用芸薹亦可)。
芸薹 宣,散血,消腫 辛溫。
散血消腫,搗貼乳癰丹毒(孫思邈曰:搗貼丹毒,随手即消,其效如神),動疾發瘡。
即油菜(道家五葷之一)。
子,與葉同功,治産難。
馬齒苋 一名九頭獅子草 瀉熱,散血 酸寒。
散血解毒,祛風殺蟲。
治諸淋疳痢(《海上方》:搗汁,和雞子白服,治赤白痢) ,血癖惡瘡(多年惡瘡,敷兩三遍即瘥。
燒灰煎膏,塗秃瘡濕癬),小兒丹毒(搗汁飲,以滓塗之),利腸滑産。
葉如馬齒,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
性至難燥,去莖用(亦忌魚、鼈同食)。
甜瓜蒂 宣,湧,吐。
與淡豆豉、赤小豆,并為吐藥 苦寒。
陽明(胃)吐藥,能吐風熱痰涎,上隔宿食(吐去上焦之邪,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
在上者湧之,木郁達之是也。
越以瓜蒂、淡豉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
當吐而胃弱者,代以參蘆。
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張子和曰: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世罕知之。
故予嘗曰:吐法兼汗以此夫。
昂按:汗、吐、下、和,乃治療之四法。
仲景瓜蒂散、栀豉湯,并是吐藥。
子和治病,用吐尤多。
丹溪治許白雲大吐二十餘日,治小便不通,亦用吐法,甚至用四物、四君以引吐,成法具在。
今人惟知汗、下、和,而吐法絕置不用。
遇邪在上焦及當吐者,不行湧越,緻結塞而成壞證。
輕病緻重,重病緻死者多矣!時醫皆棄古法,枉人性命,可痛也夫),治風眩頭痛,懊不眠,癫痫喉痹,頭目濕氣,水腫黃膽(或合赤小豆煎,或吹鼻中,取出黃水),濕熱諸病。
上部無實邪者禁用(能損胃耗氣,語曰:大吐亡陽,大下亡陰。
凡取吐者,須天氣清明,巳午以前,令病患隔夜勿食,卒病者不拘。
《類編》雲:一女子病喘不止,遇道人教取瓜蒂七枚為末,調服其汁,即吐痰如膠粘,三進而病如掃)。
冬瓜 又名白瓜 瀉熱,補脾 寒瀉熱,甘益脾。
利二便,消水腫(冬瓜任吃效),止消渴(苗、葉皆治消渴),散熱毒癰腫(切片敷之。
丹溪曰:冬瓜性急而走,久病陰虛者忌之。
昂按:冬瓜日食常物,于諸瓜中尤覺宜人,且味甘而不辛,何以見其性急而走乎?)。
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絲瓜 瀉熱涼血,宣通經絡 甘平(蘇頌曰冷)。
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絡,行血脈(老者筋絡貫穿,象人經絡,故可借其氣以引之),消浮腫,稀痘瘡(出不快者,燒存性,入朱砂,蜜水調服)。
治腸風崩漏,疝痔癰疽,滑腸下乳。
茄根 瀉,散血,消腫 散血消腫。
煮汁漬凍瘡(史國公藥酒,用白茄根為君。
茄根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點牙即落)。
茄子甘寒,散血寬腸,動風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