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菜部
關燈
小
中
大
、小便。
切片,灼艾,灸(音九)一切癰疽,惡瘡腫核。
獨頭者尤良(李迅曰:癰疽着灸,勝于諸藥。
緣熱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洩,然後解散。
初起便用獨頭大蒜,切片灸之,三壯一易,百壯為率。
但頭項以上,切不可灸,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
史源曰:有灸至八百壯者,約艾一篩,初壞肉不痛,直灸到好肉方痛。
至夜,火滿背高阜,頭孔百數,則毒外出,否則内逼五髒而危矣。
《綱目》曰:《精要》謂頭上毒不得灸,此言過矣。
頭為諸陽所聚,艾宜小如椒粒,炷宜三五壯而已。
又按:李東垣灸元好問腦疽,艾大如兩核許,灸至百壯,始覺痛而痊。
由是推之,頭毒若不痛者,艾大壯多,亦無妨也)。
然其氣熏臭,多食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損目昏神(五葷皆然,而蒜尤甚。
《楞嚴經》雲:五葷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故釋氏戒之。
釋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蔥為五葷。
慈蔥,冬蔥也;蔥,山蔥也;興渠,西域菜,雲即中國之荽。
道家以韭、薤、蒜、胡荽、芸苔為五葷。
芸苔,油菜也)。
忌蜜。
薤 一名子,音叫 滑,利竅,助陽 辛苦滑溫。
調中助陽,散血生肌,洩下焦大腸氣滞。
治洩痢下重(王好古曰:下重者,氣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洩滞。
按:下重亦有氣虛、血虛、火熱、風燥之不同),胸痹刺痛(仲景用栝蒌薤白白酒湯),肺氣喘急。
安胎利産,塗湯、火傷(和蜜搗用。
《肘後方》:中惡卒死者,用薤汁灌鼻中,韭汁亦可)。
葉似韭而中空,根如蒜。
取白用。
忌牛肉(其葉光滑,露亦難貯,故雲薤露)。
胡荽 宣,發痘疹,辟惡氣 辛溫香竄。
内通心脾,外達四肢。
辟一切不正之氣,痧疹、痘瘡不出。
煎酒噴之(心脾之氣,得芳香而營運,含噴遍身,勿頭面。
痘疹家懸挂,辟邪惡,胡荽久食,令人多忘,病患不宜食胡荽、黃花菜)。
生姜 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辛溫。
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郁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哕(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哕,有物無聲為吐。
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沖而然。
生姜能散逆氣,嘔家聖藥。
東垣曰:辛熱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
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
昂按:人特知陳皮、生姜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
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
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
消水氣,行血痹(産後血上沖心及污穢不盡,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症,姜汁和童便飲效。
姜汁開痰,童便降火也),療狐臭(姜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
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霧露山岚瘴氣(早行含之)。
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痹痛。
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然),瘡癰人忌食。
姜皮辛涼,和脾行水。
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
成無己曰:姜、棗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于發散也。
東垣曰:夜不食姜者,夜主閣而姜主辟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
妊婦多食,令兒歧指,象形也)。
秦椒為使。
惡黃連、黃芩、夜明砂(槽姜納入蟬蛻,雖老無筋)。
幹姜、黑姜 燥,回陽,宣,通脈 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
炮則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辛則散,炮則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
溫經止血(炮黑止吐衄諸血,紅見黑則止也),定嘔消痰,去髒腑沉寒痼冷。
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産後大熱者宜之(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内熱也,忌用表藥寒藥。
幹姜能入肺,利氣;能入肝,引血藥生血,故與補陰藥同用。
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
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肺惡寒)。
燥脾濕而補脾(脾惡濕),通心助陽而補心氣(苦入心),開五髒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脈絡。
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
多用損陰耗氣,孕婦忌之(辛熱能動血。
王好古曰:服幹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棗輔之。
東垣曰:宜甘草以緩之)。
母姜曬幹者為幹姜,炮黑為黑姜。
山藥 古名薯蓣 補脾肺,澀精氣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
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陰不足則内熱,補陰故能清熱)。
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滲濕故化痰止瀉。
《百一方》:山藥半生半炒,米飲下。
治噤口痢)。
肺為腎母,故又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王履雲:八味丸用之以強陰) ;脾為心子,故又益心氣(子能令母實),治健忘遺精(昂按:山藥性澀,故治遺精洩瀉,而諸家俱未言澀)。
生搗,敷癰瘡,消腫硬(山藥能消熱腫,益補其氣,則邪滞自行。
丹溪雲: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是也)。
色白而堅者入藥。
百合 潤肺止嗽 甘平。
潤肺甯心,清熱止嗽,益氣調中,止涕淚(涕淚,肺肝熱也。
經曰:肺為涕,肝為淚,心為汗,脾為涎,腎為唾),利二便。
治浮腫胪脹,痞滿寒熱,瘡腫乳癰,傷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狀。
蘇頌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
切片,灼艾,灸(音九)一切癰疽,惡瘡腫核。
獨頭者尤良(李迅曰:癰疽着灸,勝于諸藥。
緣熱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洩,然後解散。
初起便用獨頭大蒜,切片灸之,三壯一易,百壯為率。
但頭項以上,切不可灸,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
史源曰:有灸至八百壯者,約艾一篩,初壞肉不痛,直灸到好肉方痛。
至夜,火滿背高阜,頭孔百數,則毒外出,否則内逼五髒而危矣。
《綱目》曰:《精要》謂頭上毒不得灸,此言過矣。
頭為諸陽所聚,艾宜小如椒粒,炷宜三五壯而已。
又按:李東垣灸元好問腦疽,艾大如兩核許,灸至百壯,始覺痛而痊。
由是推之,頭毒若不痛者,艾大壯多,亦無妨也)。
然其氣熏臭,多食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損目昏神(五葷皆然,而蒜尤甚。
《楞嚴經》雲:五葷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故釋氏戒之。
釋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蔥為五葷。
慈蔥,冬蔥也;蔥,山蔥也;興渠,西域菜,雲即中國之荽。
道家以韭、薤、蒜、胡荽、芸苔為五葷。
芸苔,油菜也)。
忌蜜。
薤 一名子,音叫 滑,利竅,助陽 辛苦滑溫。
調中助陽,散血生肌,洩下焦大腸氣滞。
治洩痢下重(王好古曰:下重者,氣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洩滞。
按:下重亦有氣虛、血虛、火熱、風燥之不同),胸痹刺痛(仲景用栝蒌薤白白酒湯),肺氣喘急。
安胎利産,塗湯、火傷(和蜜搗用。
《肘後方》:中惡卒死者,用薤汁灌鼻中,韭汁亦可)。
葉似韭而中空,根如蒜。
取白用。
忌牛肉(其葉光滑,露亦難貯,故雲薤露)。
胡荽 宣,發痘疹,辟惡氣 辛溫香竄。
内通心脾,外達四肢。
辟一切不正之氣,痧疹、痘瘡不出。
煎酒噴之(心脾之氣,得芳香而營運,含噴遍身,勿頭面。
痘疹家懸挂,辟邪惡,胡荽久食,令人多忘,病患不宜食胡荽、黃花菜)。
生姜 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辛溫。
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郁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哕(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哕,有物無聲為吐。
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沖而然。
生姜能散逆氣,嘔家聖藥。
東垣曰:辛熱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
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
昂按:人特知陳皮、生姜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
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
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
消水氣,行血痹(産後血上沖心及污穢不盡,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症,姜汁和童便飲效。
姜汁開痰,童便降火也),療狐臭(姜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
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霧露山岚瘴氣(早行含之)。
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痹痛。
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然),瘡癰人忌食。
姜皮辛涼,和脾行水。
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
成無己曰:姜、棗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于發散也。
東垣曰:夜不食姜者,夜主閣而姜主辟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
妊婦多食,令兒歧指,象形也)。
秦椒為使。
惡黃連、黃芩、夜明砂(槽姜納入蟬蛻,雖老無筋)。
幹姜、黑姜 燥,回陽,宣,通脈 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
炮則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辛則散,炮則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
溫經止血(炮黑止吐衄諸血,紅見黑則止也),定嘔消痰,去髒腑沉寒痼冷。
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産後大熱者宜之(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内熱也,忌用表藥寒藥。
幹姜能入肺,利氣;能入肝,引血藥生血,故與補陰藥同用。
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
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肺惡寒)。
燥脾濕而補脾(脾惡濕),通心助陽而補心氣(苦入心),開五髒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脈絡。
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
多用損陰耗氣,孕婦忌之(辛熱能動血。
王好古曰:服幹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棗輔之。
東垣曰:宜甘草以緩之)。
母姜曬幹者為幹姜,炮黑為黑姜。
山藥 古名薯蓣 補脾肺,澀精氣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
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陰不足則内熱,補陰故能清熱)。
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滲濕故化痰止瀉。
《百一方》:山藥半生半炒,米飲下。
治噤口痢)。
肺為腎母,故又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王履雲:八味丸用之以強陰) ;脾為心子,故又益心氣(子能令母實),治健忘遺精(昂按:山藥性澀,故治遺精洩瀉,而諸家俱未言澀)。
生搗,敷癰瘡,消腫硬(山藥能消熱腫,益補其氣,則邪滞自行。
丹溪雲: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是也)。
色白而堅者入藥。
百合 潤肺止嗽 甘平。
潤肺甯心,清熱止嗽,益氣調中,止涕淚(涕淚,肺肝熱也。
經曰:肺為涕,肝為淚,心為汗,脾為涎,腎為唾),利二便。
治浮腫胪脹,痞滿寒熱,瘡腫乳癰,傷寒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狀。
蘇頌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