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菜部

關燈
粳米 粳,硬也 補脾清肺 甘涼。

    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色白入肺。

    除煩清熱,煮汁止渴(仲景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并用之以清熱、補不足。

    張文潛《粥記》:粥能暢胃氣,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補不細。

    昂按:今人終日食粥,不知其妙。

    迨病中食之,覺與髒腑相宜,迥非他物之所能及也)。

    粳,乃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

    晚者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北粳涼,南粳溫,白粳涼,紅粳溫,新米食之動氣)。

     陳廪米沖淡可以養胃,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除煩渴之功(《集成》雲:陳米飯紮作團,火存性,麻油,膩粉調,敷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

     糯米 糯,懦也。

    《本草》名稻米。

    按:《詩》,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名八
此稻與禾所以有異乎。

    
補溫脾肺 甘溫。

    補脾、肺虛寒,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同龍骨、牡蛎為粉,能撲汗),發痘瘡(解毒化膿)。

    然性粘滞,病患及小兒忌之(糯米釀酒則熱,熬饧尤甚。

    饧即饴糖,潤肺和脾,化痰止嗽。

    仲景建中湯用之,取其甘以補脾緩中。

    多食發濕熱、動痰火、損齒)。

     谷芽 健脾消食 甘溫。

    開胃快脾,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炒用。

     大麥芽 開胃健脾,行氣消積 鹹溫。

    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補脾寬腸,和中下氣,消食除脹,散結祛痰(鹹能軟堅),化一切米、面、果、食積,通乳下胎(《外台方》:麥芽一升、蜜一升服,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幾欲成癰,單用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氣如此。

     《良方》雲:神曲亦下胎,皆不可輕用)。

    久服消腎氣(王好古曰:麥芽,神曲,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時珍曰:無積而服之,消人元氣。

    與白術諸藥,消補兼施,則無害也。

    胃為戊土,脾為己土)。

    炒用。

    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為使。

     小麥 補 味甘微寒。

    養心除煩,利溲止血(李時珍曰:《素問》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謂屬木;許慎謂屬金;《别錄》雲養肝,與鄭說合;孫思邈雲養心,與《素問》合,當以《素問》為準。

    按:麥,秋種夏熟,備受四時之氣。

    南方地暖下濕,不如北産者良。

    張仲景治婦人髒躁證,悲傷欲絕,狀若神靈,用甘麥大棗湯。

    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每服一兩,亦補脾氣。

    《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

    少睡,多渴)。

     面粉甘溫。

    補虛養氣,助五髒,濃腸胃,然能壅氣作渴,助濕發熱。

    陳者良(寒食日,紙袋盛,懸風處,名寒食面,年久不熱,入藥尤良)。

     浮小麥(即水淘浮起者)鹹涼。

    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

    麥麸同功)。

     麥麸醋拌蒸,能散血止痛,熨腰腳折傷,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麥之涼,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熱,凡瘡瘍痘瘡潰爛不能着席者,用麥麸裝褥卧,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稷 補、和中 甘平。

    益氣和中,宣脾利胃(陶宏景曰:稷米,人亦不識。

    書記多雲黍與稷相似,又注:黍米雲米。

    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發舊病。

    《詩》雲: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八谷也。

    俗猶不能辨證,況芝英乎?按:黍、稷辨者頗多,皆無确義。

    李時珍曰:稷、黍一類二種。

    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

    昂謂:詩人既雲八谷,何必取一類者強分二種? 是仍為七谷矣。

    蓋、稷同音,故世妄謂為稷,不知乃黍類似粟,而粒大疏散,乃北方下谷,南土全無,北人亦不之重,安能度越粳、糯而高踞八谷之上乎?陶氏所說,因是黍,所以疑也。

    若稷當屬高碩如蘆,世之所謂蘆稷者,實既香美,性複中和,幹又高碩,所以能為五谷之長,而先王以之名官也。

    況黍所生不遍,而蘆稷薄海蕃滋,《本草》乃指蘆稷為蜀黍,其名義亦不倫矣。

    此實從來之誤,敢為正之,以質明者。

    又蘆稷最能和中,煎湯溫服,治霍亂吐瀉如神。

    昂嘗病中啾唧,經兩月,有友人見招,飲以蘆稷燒酒一醉,而積病暢然,性之中和,又可見矣)。

     粟 補腎 甘鹹微寒。

    養腎益氣。

    治胃熱消渴,止霍亂,利二便(《千金方》粟米粉水丸,梧子大,煮七枚,納醋中,細吞之,治反胃吐食)。

    即粱米。

    有青、黃、赤、白、黑諸色,陳者良。

     荞麥 瀉,利腸,下氣 甘寒。

    降氣,寬腸胃沉積(孟诜曰:能煉五髒垢穢。

    昂按:亦解酒積),洩痢帶濁,敷痘瘡潰爛,湯火灼傷。

    脾胃虛寒人勿服。

     黑大豆 補腎,解毒 甘寒色黑。

    屬水似腎,腎之谷也(豆有五色,各入五髒),故能補腎鎮心(腎水足,則心火甯),明目(腎水足則目明),利水下氣(古方治水腫,每單用,或加他藥),散熱祛風(炒熱酒沃,飲其汁,治産後中風危笃及妊娠腰痛,兼能發表。

    《千金》雲:一以去風,一以消血結),活血(《産書》雲:熬令煙絕,酒淋服,下産後餘血)解毒(蘇頌曰:古稱大豆解百藥毒,試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消腫止痛,搗塗一切腫毒,煮食稀痘瘡。

    緊小者良(小者名馬料豆。

    每晨鹽水吞,或鹽水煮食,補腎)。

    畏五參、龍膽、豬肉。

    忌濃樸(犯之動氣),得前胡、杏仁、牡蛎、石蜜、諸膽汁良。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十劑作燥 甘酸(思邈:鹹冷)。

    色赤,心之谷也。

    性下行,通小腸,利小便(心與小腸相表裡),行水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