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菜部
關燈
小
中
大
消腫排膿,清熱解毒。
治瀉痢腳氣(昔有患腳氣者,用袋盛赤小豆,朝夕踐踏之,遂愈。
同鯉魚煮汁食,能消水腫,煮粥亦佳),敷一切瘡疽(雞子白調末箍之,性極粘,幹則難揭,入苎根末則不粘。
宋仁宗患腮,道士贊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
中貴任承亮親見,後任自患惡瘡,付永投以藥立愈。
問之:赤小豆也。
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僞也。
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複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
然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按:二藥未可言燥,蓋取其行水之功,然以木通,防己為通劑,通、燥二義似重。
故本集改熱藥為燥劑,而以行水為通劑)。
綠豆 瀉熱解毒 甘寒。
行十二經,清熱解毒(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利小便,止消渴,治瀉痢,連皮用(其涼在皮)。
粉,撲痘瘡潰爛良(一市民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調,濃敷紙貼,杉木紮定,其效如神)。
白扁豆 補脾,除濕,消暑 甘溫腥香。
色白微黃,脾之谷也。
調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消暑除濕(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瀉,專治中宮之病(土強濕去,正氣自旺)。
解酒毒,河豚毒(《備急方》:新汲水調末服,能解砒毒)。
多食壅氣,子粗圓、色白者入藥,連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淡豆豉 宣,解表,除煩 苦洩肺、寒勝熱(陳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熱煮食寒,作豉冷)。
發汗解肌,調中下氣。
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懊不眠,發斑嘔逆(凡傷寒嘔逆煩悶,宜引吐,不宜用下藥以逆之。
淡豉合栀子,名栀子豉湯,能吐虛煩),血痢溫瘧(時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故能升能散。
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能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
孟诜治盜汗,炒香漬酒服。
《肘後》:合蔥白煎,名蔥豉湯,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淨蒸熟,攤勻,蒿複,候上黃衣,取曬,簸淨,水拌,幹濕得所,安甕中,築實。
桑葉濃蓋,泥封。
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水拌入甕。
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氣,甕收用。
刀豆 宣,下氣 甘平。
溫中止呃(存性服),勝于柿蒂。
胡麻 即芝麻,一名巨勝子,種出大宛,故曰胡麻 補肝腎,潤五髒,清腸 甘平。
補肺氣、益肝腎,潤五髒,填精髓,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可以辟谷,但滑腸,與白術并用為勝),烏髭發,利大小腸,逐風濕氣(劉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
又雲: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阙也。
鄭奠一用鼈虱胡麻,佐苦參、蒺藜,治大瘋疥癞,屢有愈者),涼血解毒。
生嚼敷小兒頭瘡。
麻油滑胎療瘡,熬膏多用之(涼血解毒,止痛生肌)。
皮肉俱黑者良(入腎)栗色者名鼈虱胡麻更佳,九蒸九曬,可以服食(陶宏景曰:八谷之中,惟此為良。
昂按:若雲自大宛來,則非八谷之麻,明矣。
又按:月令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嘗麻,則其為八谷之麻又可見矣。
種出大宛之說,何以稱焉,豈白者産中原、黑者産大宛乎?) 大麻仁 大麻,即作布之麻,俗作火麻 潤燥滑腸 甘平滑利。
脾、胃、大腸之藥,緩脾潤燥。
治陽明病、胃熱汗多而便難(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則津枯而大便愈燥。
張仲景治脾約有麻仁丸。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張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破積血,利小便,通乳催生。
又木谷也,亦能治風。
極難去殼,帛裹置沸湯,待冷,懸井中一夜,曬幹,就新瓦上去殼,搗用。
畏茯芩、白薇、牡蛎。
薏苡仁 補脾胃,通,行水 甘淡。
微寒而屬土,陽明(胃)藥也。
甘益胃,土勝水。
淡滲濕。
瀉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腫濕痹,腳氣疝氣,洩痢熱淋。
益土所以生金,故補肺清熱(色白入肺,微寒清熱),治肺痿肺痛,咳吐膿血(以豬肺沾苡仁米服)。
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風熱筋急拘攣(厥陰風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陽明為末。
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
陽明虛則宗筋縱馳,故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又曰:肺熱葉焦,發為痿。
蓋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陽明濕熱上蒸于肺,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痿。
薏苡理脾,而兼清熱補肺,筋寒則急,熱則縮,濕則縱。
然寒濕久留,亦變為熱。
又有熱氣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濕者。
薏苡去濕要藥,因寒因熱,皆可用也。
《衍義》雲:因寒筋急者不可用,恐不然) 。
但其力和緩,用之須倍于他藥。
殺蛔堕胎,炒熟微研。
禦米殼 即罂粟殼 澀腸,斂肺,固腎 酸澀微寒。
斂肺澀腸而固腎。
治久嗽瀉痢,遺精脫肛,心腹筋骨諸痛(東垣曰:收澀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嗽、痢初起者忌用(丹溪曰:此是收後藥,要先除病根)。
一名麗春花,紅黃紫白,豔麗可愛。
凡使殼,洗去蒂及筋膜,取薄皮。
醋炒或蜜炒用(性緊澀,不制多令人吐逆)。
得醋、烏梅、陳皮良。
罂中有米極細,甘寒潤燥,煮粥食,治反胃(加參尤佳)。
神曲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散氣,甘調中,溫開胃。
化水谷,消積滞(《醫餘》雲:有傷粽子成積,用曲末少加木香
治瀉痢腳氣(昔有患腳氣者,用袋盛赤小豆,朝夕踐踏之,遂愈。
同鯉魚煮汁食,能消水腫,煮粥亦佳),敷一切瘡疽(雞子白調末箍之,性極粘,幹則難揭,入苎根末則不粘。
宋仁宗患腮,道士贊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
中貴任承亮親見,後任自患惡瘡,付永投以藥立愈。
問之:赤小豆也。
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僞也。
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複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
然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按:二藥未可言燥,蓋取其行水之功,然以木通,防己為通劑,通、燥二義似重。
故本集改熱藥為燥劑,而以行水為通劑)。
綠豆 瀉熱解毒 甘寒。
行十二經,清熱解毒(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利小便,止消渴,治瀉痢,連皮用(其涼在皮)。
粉,撲痘瘡潰爛良(一市民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調,濃敷紙貼,杉木紮定,其效如神)。
白扁豆 補脾,除濕,消暑 甘溫腥香。
色白微黃,脾之谷也。
調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消暑除濕(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瀉,專治中宮之病(土強濕去,正氣自旺)。
解酒毒,河豚毒(《備急方》:新汲水調末服,能解砒毒)。
多食壅氣,子粗圓、色白者入藥,連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淡豆豉 宣,解表,除煩 苦洩肺、寒勝熱(陳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熱煮食寒,作豉冷)。
發汗解肌,調中下氣。
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懊不眠,發斑嘔逆(凡傷寒嘔逆煩悶,宜引吐,不宜用下藥以逆之。
淡豉合栀子,名栀子豉湯,能吐虛煩),血痢溫瘧(時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故能升能散。
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能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
孟诜治盜汗,炒香漬酒服。
《肘後》:合蔥白煎,名蔥豉湯,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淨蒸熟,攤勻,蒿複,候上黃衣,取曬,簸淨,水拌,幹濕得所,安甕中,築實。
桑葉濃蓋,泥封。
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水拌入甕。
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氣,甕收用。
刀豆 宣,下氣 甘平。
溫中止呃(存性服),勝于柿蒂。
胡麻 即芝麻,一名巨勝子,種出大宛,故曰胡麻 補肝腎,潤五髒,清腸 甘平。
補肺氣、益肝腎,潤五髒,填精髓,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可以辟谷,但滑腸,與白術并用為勝),烏髭發,利大小腸,逐風濕氣(劉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
又雲: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阙也。
鄭奠一用鼈虱胡麻,佐苦參、蒺藜,治大瘋疥癞,屢有愈者),涼血解毒。
生嚼敷小兒頭瘡。
麻油滑胎療瘡,熬膏多用之(涼血解毒,止痛生肌)。
皮肉俱黑者良(入腎)栗色者名鼈虱胡麻更佳,九蒸九曬,可以服食(陶宏景曰:八谷之中,惟此為良。
昂按:若雲自大宛來,則非八谷之麻,明矣。
又按:月令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嘗麻,則其為八谷之麻又可見矣。
種出大宛之說,何以稱焉,豈白者産中原、黑者産大宛乎?) 大麻仁 大麻,即作布之麻,俗作火麻 潤燥滑腸 甘平滑利。
脾、胃、大腸之藥,緩脾潤燥。
治陽明病、胃熱汗多而便難(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則津枯而大便愈燥。
張仲景治脾約有麻仁丸。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張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破積血,利小便,通乳催生。
又木谷也,亦能治風。
極難去殼,帛裹置沸湯,待冷,懸井中一夜,曬幹,就新瓦上去殼,搗用。
畏茯芩、白薇、牡蛎。
薏苡仁 補脾胃,通,行水 甘淡。
微寒而屬土,陽明(胃)藥也。
甘益胃,土勝水。
淡滲濕。
瀉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腫濕痹,腳氣疝氣,洩痢熱淋。
益土所以生金,故補肺清熱(色白入肺,微寒清熱),治肺痿肺痛,咳吐膿血(以豬肺沾苡仁米服)。
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風熱筋急拘攣(厥陰風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陽明為末。
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
陽明虛則宗筋縱馳,故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又曰:肺熱葉焦,發為痿。
蓋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陽明濕熱上蒸于肺,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失其治節,故痿。
薏苡理脾,而兼清熱補肺,筋寒則急,熱則縮,濕則縱。
然寒濕久留,亦變為熱。
又有熱氣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濕者。
薏苡去濕要藥,因寒因熱,皆可用也。
《衍義》雲:因寒筋急者不可用,恐不然) 。
但其力和緩,用之須倍于他藥。
殺蛔堕胎,炒熟微研。
禦米殼 即罂粟殼 澀腸,斂肺,固腎 酸澀微寒。
斂肺澀腸而固腎。
治久嗽瀉痢,遺精脫肛,心腹筋骨諸痛(東垣曰:收澀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嗽、痢初起者忌用(丹溪曰:此是收後藥,要先除病根)。
一名麗春花,紅黃紫白,豔麗可愛。
凡使殼,洗去蒂及筋膜,取薄皮。
醋炒或蜜炒用(性緊澀,不制多令人吐逆)。
得醋、烏梅、陳皮良。
罂中有米極細,甘寒潤燥,煮粥食,治反胃(加參尤佳)。
神曲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散氣,甘調中,溫開胃。
化水谷,消積滞(《醫餘》雲:有傷粽子成積,用曲末少加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