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茯苓
補心脾,通,行水
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
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氣于腎,使熱從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後能下降利水也),甯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營主血,衛主氣,肺藏魄,肝藏魂)。
治憂恚驚悸(心肝不足),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幹(口為脾竅,舌為心苗。
火下降則熱除),咳逆(肺火)嘔哕(胃火),膈中痰水(脾虛),水腫淋瀝,洩瀉(滲濕)遺精(益心腎。
若虛寒遺溺、洩精者,又當用溫熱之劑峻補其下。
忌用茯苓淡滲之藥)。
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濕除則便自止),生津止渴(濕熱去則津生),退熱安胎。
松根靈氣結成,以大塊、堅白者良。
去皮,乳拌蒸,多拌良。
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氣分(時珍曰:白入氣,赤入血),補心脾白勝,利濕熱赤勝。
惡白蔹。
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
忌醋。
皮,專能行水,治水腫膚脹(以皮行皮之義,五皮散用之。
凡腫而煩渴,便秘溺赤,屬陽水,宜五皮散、疏鑿飲;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數,屬陰水,宜實脾飲、流氣飲。
腰以上腫,宜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
茯神 補心 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開心益智,安魂養神。
療風眩心虛,健忘多恚。
即茯苓抱根生者(昂按:以其抱心,故能補心也)。
去皮及中木用。
茯神心木,名黃松節。
療諸筋攣縮,偏風斜,心掣健忘(心木一兩,乳香一錢,石器炒研,名松節散。
每服二錢,木瓜湯下,治一切筋攣疼痛。
乳香能伸筋,木瓜能舒筋也)。
琥珀 通,行水,散瘀,安神 甘平。
以脂入土而成實,故能通塞以甯心。
安魂魄,療癫邪(從鎮墜藥,則安心神)。
色赤入手少陰、足厥陰(心、肝)血分,故能消瘀血,破症瘕,生肌肉,合金瘡(從辛溫藥、則破血生肌)。
其味甘淡上行,能使肺氣下降而通膀胱(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凡滲藥皆上行而後下降),故能治五淋,利小便,燥脾土(從淡滲藥,則利竅行水。
然石藥終燥,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僅緻燥急之苦),又能明目磨翳。
松脂入土,年日久結成,或雲楓脂結成。
以摩熱拾芥者真(市人多煮雞子及青魚枕僞之。
摩呵亦能拾芥,宜辨)。
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同煮半日,搗末用。
松節 燥濕,去風 松之骨也,堅勁不凋,故取其苦溫之性,以治骨節間之風濕(丹溪曰:能燥血中之濕)。
杵碎浸酒良(史國公藥酒中用之)。
松脂苦甘性燥。
祛風去濕,化毒殺蟲,生肌止痛。
養生家煉之服食,今熬膏多用之(齲齒有孔,松脂塞,蟲即從脂出)。
松毛釀酒(煮汁代水),亦治風痹腳氣。
柏子仁 補心脾,潤肝腎 辛甘而潤。
其氣清香,能透心腎而悅脾(昂按:凡補脾藥多燥,此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養心氣,潤腎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經氣分藥),益智甯神(養心) ,聰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竅),益血止汗(心生血,汗為心液),除風濕。
愈驚痫,澤皮膚,辟鬼魅。
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
畏菊花。
側柏葉 補陰,涼血 苦澀微寒(《本草》微溫)。
養陰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為補陰要藥。
止吐衄崩淋,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證,去冷風濕痹,曆節風痛(肢節大痛,晝靜夜劇,名白虎曆節風。
亦風寒濕所緻)。
塗湯火傷(搗爛水調塗),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髭發。
取側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氣,随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
桂、牡蛎為使。
惡菊花。
宜酒(萬木皆向陽,柏獨四指,受金之正氣,堅勁不凋,多壽之木,故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
肉桂 大燥,補腎命火 辛甘大熱,氣濃純陽。
入肝、腎血分(平肝、補腎),補命門相火之不足(兩腎中間,先天祖氣,乃真火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無此真陽之火,則無以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衰敗,氣盡而亡矣),益陽消陰。
治痼冷沉寒,能發汗疏通血脈,宣導百藥(辛則善散,熱則通行)。
去營衛風寒,表虛自汗(陽虛),腹中冷痛,咳逆結氣(咳逆亦由氣不歸元,桂能引火,歸宿丹田)。
木得桂而枯(削桂釘木根,其木即死),又能抑肝風而扶脾土(肝木盛則克土,辛散肝風,甘益脾土),從治目赤腫痛(以熱攻熱,名曰從治),及脾虛惡食(命火不足),濕盛洩瀉(土為木克,不能防水。
古行水方中,亦多用桂,如五苓散、滋腎丸之類),補勞明目,通經堕胎(辛熱能動血故也)。
出嶺南桂州者良(州因桂名)。
色紫肉濃,味辛甘者,為肉桂(入肝、腎、命門)。
去粗皮用(其毒在皮),去裡外皮,當中心者,為桂心(入心),枝上嫩皮,為桂枝(入肺、膀胱及手足)。
得人參、甘草、麥冬良。
忌生蔥、石脂(本草有菌桂、筒桂、牡桂、版桂之殊。
今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濃氣香者良)。
桂心 燥,補陽,活血 苦入心,辛走血。
能引血、化汗、化膿,内托癰、疽、痘瘡(同丁香,治痘瘡灰塌),益精明目,消瘀生肌,補勞傷,暖腰膝,續筋骨。
治風痹症瘕,噎膈腹滿,腹内冷痛,九種心痛(一蟲、二疰、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皆邪乘于手少陰之絡,邪正相激,故令心痛)。
桂枝 輕,解肌,調營衛 辛甘而溫,氣薄升浮。
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
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能利肺氣。
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能止。
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
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
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
桂枝用作引經。
脅風屬肝,桂能平肝。
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
又曰:氣薄則發洩,桂枝上行而解表。
氣濃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
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
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
《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枸杞子 平補而潤 甘平(《本草》苦寒)。
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去風明目(目為肝竅,瞳子屬腎),利大小腸。
治嗌幹消渴(昂按:古諺有雲,出家千裡,勿食枸杞。
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
然氣味甘寒而性潤,仍是補水之藥,所以能滋腎、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南方樹高數尺,北方并是大樹。
以甘州所産、紅潤少核者良。
酒浸搗用。
根名地骨皮(見下)。
葉,名天精草,苦甘而涼。
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止消渴(時珍曰:皆三焦氣分之藥)。
地骨皮 瀉熱涼血,補正氣 甘淡而寒。
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
内治五内邪熱(熱淫于内,治以甘寒。
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帶下),吐血尿血(搗鮮汁服),咳嗽消渴(清肺)。
外治肌熱虛汗,上除頭風痛(能除風者,肝、腎同治也。
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中平胸脅痛(清肝),下利大、小腸。
療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
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
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内有汗而骨蒸。
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
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
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遊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時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則邪火自退。
世人多用苦寒,以芩、連降上焦,知、柏降下焦,緻傷元氣惜哉!予嘗青蒿佐地骨退熱,累有殊功)。
甘草水浸一宿用(腸滑者,忌枸杞子。
中寒者,忌地骨皮。
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山茱萸 補肝腎,澀精氣 辛溫酸澀。
補腎溫肝(入二經氣分)。
固精秘氣,強陰助陽,安五髒,通九竅(《聖濟》雲:如何澀劑以通九竅?《經疏》雲:精氣充則九竅通利。
昂按:山茱萸通九竅,古今疑之,得《經疏》一言,而意旨豁然。
始歎前人識見深遠,不易測識,多有如此類者,即《經疏》一語而擴充之,實可發醫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縮小便。
治風寒濕痹(溫肝故能逐風),鼻塞目黃(肝虛邪客,則目黃),耳鳴耳聾(腎虛則耳鳴耳聾,皆固精通竅之功。
王好古曰: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君,其性味可知矣。
昂按:《别錄》、甄權皆雲能發汗,恐屬誤文。
酸劑斂澀,何以反發?仲景亦安取發汗之藥為君乎?李士材曰:酸屬東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
肝為乙木,腎為癸水),去核(核能滑精)用。
惡桔梗、防風、防己。
酸棗仁 補而潤,斂汗,甯心 甘酸而潤(凡仁皆潤)。
專補肝膽。
炒熟酸溫而香,亦能醒脾(故歸脾湯用之)。
助陰氣,堅筋骨,除煩止渴(斂陰生津),斂汗(《經疏》曰: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用棗仁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麥冬、竹葉、龍眼肉煎服多效。
汗為心液故也)甯心(心君易動,皆由膽怯所緻。
經曰:凡十一官皆取決于膽也)。
療膽虛不眠(溫膽湯中或用之。
肝虛則膽也虛,肝不藏魂,故不寐。
血不歸脾,卧亦不安。
《金匮》治虛勞煩不眠,用酸棗仁湯。
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炙,知母、茯苓、芎各二兩,深師加生姜二兩,此補肝之劑。
經曰:卧則血歸于肝。
蘇頌曰:一方加桂一兩,二方棗仁并生用,治不得眠,豈得以煮過便為熟乎?),酸痹久瀉(酸收澀,香舒脾)。
生用酸平,療膽熱好眠(時珍曰: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昂按:膽熱必有心煩口苦之證,何以反能好眠乎?溫膽湯治不眠,用二陳加竹茹、枳實,二味皆涼藥,乃以涼肺、胃之熱,非以溫膽經之寒也。
其以溫膽名湯者,以膽欲不寒不燥,當溫為候耳。
膽熱好眠四字,不能無疑也)。
炒,研用。
惡防己。
杜仲 補腰膝 甘溫能補,微辛能潤。
色紫入肝經氣分。
潤肝燥,補肝虛。
子能令母實,故兼補腎。
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絲,有筋骨相着之象)。
治腰膝酸痛(經曰:腰者腎之府,轉移不能,腎将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憊矣。
一少年新娶,
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氣于腎,使熱從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後能下降利水也),甯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營主血,衛主氣,肺藏魄,肝藏魂)。
治憂恚驚悸(心肝不足),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幹(口為脾竅,舌為心苗。
火下降則熱除),咳逆(肺火)嘔哕(胃火),膈中痰水(脾虛),水腫淋瀝,洩瀉(滲濕)遺精(益心腎。
若虛寒遺溺、洩精者,又當用溫熱之劑峻補其下。
忌用茯苓淡滲之藥)。
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濕除則便自止),生津止渴(濕熱去則津生),退熱安胎。
松根靈氣結成,以大塊、堅白者良。
去皮,乳拌蒸,多拌良。
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氣分(時珍曰:白入氣,赤入血),補心脾白勝,利濕熱赤勝。
惡白蔹。
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
忌醋。
皮,專能行水,治水腫膚脹(以皮行皮之義,五皮散用之。
凡腫而煩渴,便秘溺赤,屬陽水,宜五皮散、疏鑿飲;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數,屬陰水,宜實脾飲、流氣飲。
腰以上腫,宜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
茯神 補心 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開心益智,安魂養神。
療風眩心虛,健忘多恚。
即茯苓抱根生者(昂按:以其抱心,故能補心也)。
去皮及中木用。
茯神心木,名黃松節。
療諸筋攣縮,偏風斜,心掣健忘(心木一兩,乳香一錢,石器炒研,名松節散。
每服二錢,木瓜湯下,治一切筋攣疼痛。
乳香能伸筋,木瓜能舒筋也)。
琥珀 通,行水,散瘀,安神 甘平。
以脂入土而成實,故能通塞以甯心。
安魂魄,療癫邪(從鎮墜藥,則安心神)。
色赤入手少陰、足厥陰(心、肝)血分,故能消瘀血,破症瘕,生肌肉,合金瘡(從辛溫藥、則破血生肌)。
其味甘淡上行,能使肺氣下降而通膀胱(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凡滲藥皆上行而後下降),故能治五淋,利小便,燥脾土(從淡滲藥,則利竅行水。
然石藥終燥,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僅緻燥急之苦),又能明目磨翳。
松脂入土,年日久結成,或雲楓脂結成。
以摩熱拾芥者真(市人多煮雞子及青魚枕僞之。
摩呵亦能拾芥,宜辨)。
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同煮半日,搗末用。
松節 燥濕,去風 松之骨也,堅勁不凋,故取其苦溫之性,以治骨節間之風濕(丹溪曰:能燥血中之濕)。
杵碎浸酒良(史國公藥酒中用之)。
松脂苦甘性燥。
祛風去濕,化毒殺蟲,生肌止痛。
養生家煉之服食,今熬膏多用之(齲齒有孔,松脂塞,蟲即從脂出)。
松毛釀酒(煮汁代水),亦治風痹腳氣。
柏子仁 補心脾,潤肝腎 辛甘而潤。
其氣清香,能透心腎而悅脾(昂按:凡補脾藥多燥,此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養心氣,潤腎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經氣分藥),益智甯神(養心) ,聰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竅),益血止汗(心生血,汗為心液),除風濕。
愈驚痫,澤皮膚,辟鬼魅。
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
畏菊花。
側柏葉 補陰,涼血 苦澀微寒(《本草》微溫)。
養陰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為補陰要藥。
止吐衄崩淋,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證,去冷風濕痹,曆節風痛(肢節大痛,晝靜夜劇,名白虎曆節風。
亦風寒濕所緻)。
塗湯火傷(搗爛水調塗),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髭發。
取側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氣,随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
桂、牡蛎為使。
惡菊花。
宜酒(萬木皆向陽,柏獨四指,受金之正氣,堅勁不凋,多壽之木,故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
肉桂 大燥,補腎命火 辛甘大熱,氣濃純陽。
入肝、腎血分(平肝、補腎),補命門相火之不足(兩腎中間,先天祖氣,乃真火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無此真陽之火,則無以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衰敗,氣盡而亡矣),益陽消陰。
治痼冷沉寒,能發汗疏通血脈,宣導百藥(辛則善散,熱則通行)。
去營衛風寒,表虛自汗(陽虛),腹中冷痛,咳逆結氣(咳逆亦由氣不歸元,桂能引火,歸宿丹田)。
木得桂而枯(削桂釘木根,其木即死),又能抑肝風而扶脾土(肝木盛則克土,辛散肝風,甘益脾土),從治目赤腫痛(以熱攻熱,名曰從治),及脾虛惡食(命火不足),濕盛洩瀉(土為木克,不能防水。
古行水方中,亦多用桂,如五苓散、滋腎丸之類),補勞明目,通經堕胎(辛熱能動血故也)。
出嶺南桂州者良(州因桂名)。
色紫肉濃,味辛甘者,為肉桂(入肝、腎、命門)。
去粗皮用(其毒在皮),去裡外皮,當中心者,為桂心(入心),枝上嫩皮,為桂枝(入肺、膀胱及手足)。
得人參、甘草、麥冬良。
忌生蔥、石脂(本草有菌桂、筒桂、牡桂、版桂之殊。
今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濃氣香者良)。
桂心 燥,補陽,活血 苦入心,辛走血。
能引血、化汗、化膿,内托癰、疽、痘瘡(同丁香,治痘瘡灰塌),益精明目,消瘀生肌,補勞傷,暖腰膝,續筋骨。
治風痹症瘕,噎膈腹滿,腹内冷痛,九種心痛(一蟲、二疰、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皆邪乘于手少陰之絡,邪正相激,故令心痛)。
桂枝 輕,解肌,調營衛 辛甘而溫,氣薄升浮。
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
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能利肺氣。
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能止。
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
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
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
桂枝用作引經。
脅風屬肝,桂能平肝。
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
又曰:氣薄則發洩,桂枝上行而解表。
氣濃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
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
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
《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枸杞子 平補而潤 甘平(《本草》苦寒)。
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去風明目(目為肝竅,瞳子屬腎),利大小腸。
治嗌幹消渴(昂按:古諺有雲,出家千裡,勿食枸杞。
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
然氣味甘寒而性潤,仍是補水之藥,所以能滋腎、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南方樹高數尺,北方并是大樹。
以甘州所産、紅潤少核者良。
酒浸搗用。
根名地骨皮(見下)。
葉,名天精草,苦甘而涼。
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止消渴(時珍曰:皆三焦氣分之藥)。
地骨皮 瀉熱涼血,補正氣 甘淡而寒。
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
内治五内邪熱(熱淫于内,治以甘寒。
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帶下),吐血尿血(搗鮮汁服),咳嗽消渴(清肺)。
外治肌熱虛汗,上除頭風痛(能除風者,肝、腎同治也。
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中平胸脅痛(清肝),下利大、小腸。
療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
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
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内有汗而骨蒸。
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
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
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遊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時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則邪火自退。
世人多用苦寒,以芩、連降上焦,知、柏降下焦,緻傷元氣惜哉!予嘗青蒿佐地骨退熱,累有殊功)。
甘草水浸一宿用(腸滑者,忌枸杞子。
中寒者,忌地骨皮。
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山茱萸 補肝腎,澀精氣 辛溫酸澀。
補腎溫肝(入二經氣分)。
固精秘氣,強陰助陽,安五髒,通九竅(《聖濟》雲:如何澀劑以通九竅?《經疏》雲:精氣充則九竅通利。
昂按:山茱萸通九竅,古今疑之,得《經疏》一言,而意旨豁然。
始歎前人識見深遠,不易測識,多有如此類者,即《經疏》一語而擴充之,實可發醫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縮小便。
治風寒濕痹(溫肝故能逐風),鼻塞目黃(肝虛邪客,則目黃),耳鳴耳聾(腎虛則耳鳴耳聾,皆固精通竅之功。
王好古曰: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君,其性味可知矣。
昂按:《别錄》、甄權皆雲能發汗,恐屬誤文。
酸劑斂澀,何以反發?仲景亦安取發汗之藥為君乎?李士材曰:酸屬東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
肝為乙木,腎為癸水),去核(核能滑精)用。
惡桔梗、防風、防己。
酸棗仁 補而潤,斂汗,甯心 甘酸而潤(凡仁皆潤)。
專補肝膽。
炒熟酸溫而香,亦能醒脾(故歸脾湯用之)。
助陰氣,堅筋骨,除煩止渴(斂陰生津),斂汗(《經疏》曰: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用棗仁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麥冬、竹葉、龍眼肉煎服多效。
汗為心液故也)甯心(心君易動,皆由膽怯所緻。
經曰:凡十一官皆取決于膽也)。
療膽虛不眠(溫膽湯中或用之。
肝虛則膽也虛,肝不藏魂,故不寐。
血不歸脾,卧亦不安。
《金匮》治虛勞煩不眠,用酸棗仁湯。
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炙,知母、茯苓、芎各二兩,深師加生姜二兩,此補肝之劑。
經曰:卧則血歸于肝。
蘇頌曰:一方加桂一兩,二方棗仁并生用,治不得眠,豈得以煮過便為熟乎?),酸痹久瀉(酸收澀,香舒脾)。
生用酸平,療膽熱好眠(時珍曰: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昂按:膽熱必有心煩口苦之證,何以反能好眠乎?溫膽湯治不眠,用二陳加竹茹、枳實,二味皆涼藥,乃以涼肺、胃之熱,非以溫膽經之寒也。
其以溫膽名湯者,以膽欲不寒不燥,當溫為候耳。
膽熱好眠四字,不能無疑也)。
炒,研用。
惡防己。
杜仲 補腰膝 甘溫能補,微辛能潤。
色紫入肝經氣分。
潤肝燥,補肝虛。
子能令母實,故兼補腎。
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絲,有筋骨相着之象)。
治腰膝酸痛(經曰:腰者腎之府,轉移不能,腎将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憊矣。
一少年新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