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得腳軟病,且痛甚,作腳氣治,不效。

    孫林曰:此腎虛也。

    用杜仲一兩,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

    按:腰痛不已者,屬腎虛;痛有定處,屬死血;往來走痛,屬痰;腰冷身重、遇寒即發,屬寒濕;或痛或止,屬濕熱,而其原多本于腎虛,以腰者腎之府也),陰下濕癢,小便餘瀝,胎漏(懷孕瀝血)胎墜(慣墜胎者,受孕一、兩月,用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斷絲,續斷二兩,酒浸,山藥六兩,為糊丸,或棗肉為丸,米飲下。

     二藥大補腎氣,托住胎元,則胎不墜)。

     出漢中。

    濃潤者良。

    去粗皮锉,或酥炙、酒炙、蜜炙,鹽酒炒、姜汁炒,斷絲用。

    惡黑參。

     女貞子 平補肝腎 甘苦而平。

    少陰之精,隆冬不雕。

    益肝腎,安五髒,強腰膝,明耳目,烏髭發,補風虛,除百病(女貞酒蒸,曬幹,二十兩,桑椹幹十兩,旱蓮草十兩,蜜丸,治虛損百病。

    如四月即搗桑椹汁,七月即搗旱蓮汁,和藥,不必用蜜。

    時珍曰:女貞子上品妙藥,古方罕用何哉)。

     女貞、冬青,《本草》作二種,實一物也。

    冬至采佳。

    酒蒸用(近人放蠟蟲于此樹)。

     楮實 平,補,助陽 甘寒。

    助陽氣,起陰痿,補虛勞,壯筋骨,明目充肌(時珍曰:《别錄》、《大明》皆雲楮實大補益,而《修真秘書》又雲久服令人骨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豈非軟骨之征乎?《本草發明》甚言其功,而雲今補藥中罕用,惜未之察耳)。

     取子浸去浮者,酒蒸用。

     楮皮善行水。

    治水腫氣滿(皮可為紙。

    楮汁和白芨飛面,調糊接紙,永不解脫)。

     桑白皮 瀉肺,行水,十劑作燥,以其行水也 甘辛而寒。

    瀉肺火(羅謙甫曰: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去則氣得安矣,故《本經》又雲益氣。

    東垣曰:甘,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

    辛,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

    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錢乙瀉白散,桑皮、地骨各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二錢,入粳米百粒煎。

    時珍曰:桑皮、地骨,皆能瀉火從小便出。

    甘草瀉火緩中,粳米清肺養血,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

    一婦,鼻久不聞香臭,後因他疾,缪仲醇為處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錢,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氣行水,止嗽清痰(《發明》曰:肺中有水,則生痰而作嗽,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實則瀉其子也。

    火退氣甯,則補益在其中矣。

    《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

     治肺熱喘滿,唾血熱渴,水腫胪脹。

    肺氣虛及風寒作嗽者慎用。

    為線可縫金瘡。

     刮去外皮,取白用(如恐其瀉氣,用蜜炙之)。

    續斷,桂心為使。

    忌鐵。

     桑乃箕星之精。

    其木利關節,養津液,行水(《錄驗》方:枝皮細,釀酒服良)祛風(桑枝一升,細锉,炒香,水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盡,名桑枝煎,治風氣、腳氣、口渴) 。

    其火拔引毒氣,祛風寒濕痹(凡癰疽不起,瘀肉不腐,瘰、流注、頑、惡瘡不愈,用桑木片紮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

    内服補托藥良)。

    煎補藥,熬諸膏,宜用桑柴,内亦宜桑枝攪。

     桑椹甘涼。

    色黑入腎而補水。

    利五髒關節,安魂鎮神,聰耳明目。

    生津止渴(煉膏,治服金石藥熱渴),利水消腫,解酒烏髭。

    曬幹為末,蜜丸良。

    取極熟者,滬汁熬膏,入蜜煉稠,點湯和酒并妙。

    入燒酒經年愈佳(每日湯點服,亦治瘰,名文武膏,以椹名文武實也) 。

     桑葉甘寒。

    手、足陽明(大腸、胃)之藥,涼血(刀斧傷者,為末幹貼之妙)燥濕,去風明目(采經霜者,煎湯洗眼,去風淚。

    洗手足,去風痹。

    桑葉、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濕去風,烏須明目。

    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

    一老人年八十四,夜能細書,詢之雲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葉洗目一次,永絕昏暗)。

    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

    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幹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桑寄生 補筋骨,散風濕 苦堅腎,助筋骨而固齒、長發(齒者骨之餘,發者血之餘)。

    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三症皆由血虛)。

    外科散瘡瘍,追風濕。

     他樹多寄生,以桑上采者為真,雜樹恐反有害。

    莖、葉并用。

    忌火。

     栀子 瀉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

    輕飄象肺,色赤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海藏曰:或用為利小便藥,非利小便,乃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熱厥(厥有寒、熱二證)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當分新久。

    若初起因寒、因食,宜當溫散。

    久則郁而成熱,若用溫劑,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為君,熱藥為之響導,則邪易伏。

    此病雖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

    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彙》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

    丹溪曰:治血不可單行、單止,亦不可純用寒藥。

    氣逆為火,順氣即是降火)。

    治心煩懊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湯。

    王好古曰:煩者氣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煩,香豉治腎燥。

    亦用作吐藥,以邪在上焦,吐之邪散,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按:栀豉湯,吐虛煩客熱;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黃(古方多用栀子、茵陳)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瘡瘍(皮腠,肺所主故也)。

     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煩嘔。

    内熱用仁,表熱用皮。

     豬苓 通,行水 苦洩滞,淡利竅,甘助陽。

    入膀胱、腎經。

    升而能降,開腠發汗,利便行水,與茯苓同而不補。

     治傷寒、溫疫大熱,(《經疏曰:大熱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消渴,腫脹淋濁,瀉痢瘧(瘧多由暑,暑必兼濕。

    經曰:夏傷于暑,秋必瘧)。

    然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腎水不足則目昏。

    仲景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為治水之總劑。

    昂按: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用肉桂辛熱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氣也。

    除桂名四苓散。

    《資生經》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

    曾世榮治驚風,亦用五苓散。

    白茯苓安心神,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平,木得桂而枯,能抑肝而風自止,可謂善用五苓者矣)。

     多生楓樹下,塊如豬屎故名(馬屎曰通,豬屎曰苓。

    苓即屎也,古字通用)。

    肉白而實者良。

    去皮用。

     黃柏 瀉相火,補腎水 苦寒微辛,沉陰下降。

    瀉膀胱相火(足太陽引經藥),補腎水不足,堅腎潤燥(《發明》曰:非真能補也。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也,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矣。

    按: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除濕清熱。

     療下焦虛,骨蒸勞熱(陰虛生内熱),諸痿癱瘓(熱勝則傷血,血不榮筋,則軟短而為拘。

    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

    合蒼術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

    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者,當随證加治),目赤耳鳴(腎火),消渴便閉,黃膽水腫(王善夫病便閉,腹堅如石,腿裂出水,飲食不下,治以利小便藥,遍服不效。

    東垣曰:此奉養太過,膏梁積熱,損傷腎水,緻膀胱幹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哕,《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

    《内經》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

    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桂一錢為引,名滋腎丸,每服二百丸,未幾,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出床下成流,腫脹遂消)。

    水瀉熱痢,痔血腸風,漏下赤白(皆濕熱為病),諸瘡痛癢,頭瘡(研末敷之)口瘡(蜜炒研含。

    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上炎。

    宜用反治之法,參、術、甘草補上之虛,幹姜散火之際。

    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歸元),殺蟲安蛔。

    久服傷胃,尺脈弱者禁用(若虛火上炎,服此苦寒之劑,有寒中之變。

     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

    古雲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

    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

    丹溪曰: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

    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

    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

    陰火也,不可以水濕制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

    按:火有虛火、實火、燥火、濕火、郁火、相火之異。

    虛火宜補,實火宜瀉,燥火宜滋潤,郁火宜升發。

    濕火由濕郁為熱,多病腫。

    經所謂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病腫,皆屬于火是也。

    宜利濕清熱而兼補脾。

    相火寄于肝腎,乃龍雷之火,非苦寒所能勝,宜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又按:諸病之中,火證為多,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有子母相克者,如金火克肺金,肝木克脾火之類是也;有髒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則移熱于大腸而洩瀉,心火煩焦,久則移熱于小腸,而為淋閉之類是也。

    又有别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當從其重者而治之)。

     川産、肉濃色深者良。

    生用降實火,蜜炙則不傷胃,炒黑能止崩帶。

    酒制治上,蜜制治中,鹽制治下(又末乳調,能塗凍瘡)。

     枳實、枳殼 瀉,破氣,行痰。

    枳實小,枳殼大 苦酸微寒。

    其功皆能破氣。

    氣行則痰行喘止,痞脹消(脾無積血;心下不痞;濁氣在上,則生腹脹。

    東垣曰:枳實治下而主血,枳殼治上而主氣),痛刺息,後重除。

     治胸痹結胸,食積五膈,痰癖症結,嘔逆咳嗽,水腫脅脹(肝郁),瀉痢淋閉,痔腫腸風。

    除風去痹(辛散風),開胃健脾。

    所主略同,但枳實利胸膈,枳殼寬腸胃。

    枳實力猛(大、小承氣湯皆用之。

    丹溪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枳殼力緩為少異。

    孕婦及氣虛人忌用(按:《本草》殼、實皆雲明目。

    思之不得其解,然目疾方中多用之,豈以其破濁氣?即能升清氣乎?《本經》又言枳實益氣,想亦同此理也。

    故濃樸調中,亦有益氣明目之文。

    王好古曰:枳實佐以參、術、幹姜則益氣,佐以硝、黃、牽牛則破氣,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複言消痞也。

    張元素曰:枳殼洩肺、走大腸,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

    昔湖陽公主難産,方士進瘦胎飲,用枳殼四兩,甘草三兩,五月後日服一錢。

    張潔古改以枳術名束胎丸。

    寇宗明其不然,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血氣充實,胎乃易生。

    彼公主奉養太過,氣實有餘,故可服之,若概施則誤矣。

    時珍曰:八九月胎,氣盛壅滞,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滞,則産後無虛也。

    氣弱者,大非所宜矣)。

     皮濃而小為枳實,殼薄虛大為枳殼。

    陳者良。

    麸炒用(時珍曰:殼、實上世未分,魏、晉始分用。

    潔古、東垣,始分殼治上,實治下。

    海藏始分殼主氣,實主血。

    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滿用枳實;諸方治下血、痢、痔、腸秘、後重用枳殼,則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也。

    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飛門,口也。

    魄門,即肛門)。

     濃樸 瀉,下氣,散滿 苦降能瀉實滿,辛溫能散濕滿(王好古曰:《别錄》言濃樸溫中益氣,消痰下氣。

    果洩氣乎?益氣乎?益與枳實、大黃同用,則瀉實滿,所謂消痰下氣是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