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國者下流,
高亨曰:此句當作「治大國若居下流」,轉寫捝「治」字「若」字,而「居」字又訛為「者」字也。
河上注:「治大國當如居下流。
」是河上本原作「治大國若居下流」,其證一也。
王注:「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
故曰『大國下流』也。
」末句當作「故曰『治大國若居下流』也」,轉寫捝字。
蓋王以江海之處下喻大國之處下,即釋經文「若」字,「處下」即釋「居下」,是王本原有「若」字「居」字無「者」字,明矣。
其證二也。
釋文「邪」字「牝」字之間出「治」字,雲:「直吏反。
」是陸所據王本原有「治」字,明矣。
其證三也。
「治大國若居下流」與上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句法一律,文有訛捝,遂不可讀矣。
論語陽貨篇:「惡居下流而讪上者。
」子張篇:「君子惡居下流。
」可證「居下流」為古代習用語。
居下流者不敢自滿自傲,故老子取焉。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
嚴可均曰:「天下之牝」,禦注作「之交」,高翿作「之交牝」。
「牡常以靜勝牝」,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魏稼孫曰:嚴分「天下之牝」及「牡常以靜勝牝」為二條。
按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當以六字為句,如此刻則似「天下之牝牡」一句,「常以靜勝」一句,「牝以靜為下」句。
謙之案:「天下之交」,敦煌辛本及遂州本「交」作「郊」,成玄英曰:「郊,郊外也。
」又「天下之郊」重疊,成曰:「『天下之郊』牒前,又以生後句也,無上『牝』字。
」嚴遵本作「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無「常」字,下「以」上有「牝」字。
範本作:「天下之下流,天下之所交也。
天下之牲,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故為下也。
」傅本末句同範本,「靜」作「靖」。
磻溪、樓正、顧歡、高翿作「天下之交牝」,敦、遂二本無「以靜為下」句。
諸本紛異,碑本句讀從嚴可均,惟第三句當從諸河上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蓋「天下之牝」猶言天下之母也。
二十五章「以為天下母」,說文:「母,牧也。
」段注:「牧者,養人者也。
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以啟後者,皆曰母。
」牝,畜母也,雌也,主生養人,故與「母」同義。
下雲「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兼畜人者,即善生養人,乃言牝也。
吳澄注:「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
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
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
」吳說得之。
又案:「靜」字,敦煌辛本作「」,傅本作「靖」。
「靜」、「」、「靖」三字可通用。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靜」字,引古老子作○。
又出「」字,引古老子作○、○、○,卷四出「淨」字,引古老子字與「」字下所引同,引籀韻作○,惟無「靖」字。
蓋「靖」即「淨」字。
四十五章「清靜以為天下正」,敦煌己本「靜」作「淨」,知「靜」、「淨」、「靖」三字互通。
又案「交」字,即六十章「故得交歸」之「交」。
吳澄曰:「交,會也。
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衆水之交會也。
」可見遂州本以「交」為「郊」,與磻溪、諸本以「交牝」連文,均誤。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嚴
河上注:「治大國當如居下流。
」是河上本原作「治大國若居下流」,其證一也。
王注:「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
故曰『大國下流』也。
」末句當作「故曰『治大國若居下流』也」,轉寫捝字。
蓋王以江海之處下喻大國之處下,即釋經文「若」字,「處下」即釋「居下」,是王本原有「若」字「居」字無「者」字,明矣。
其證二也。
釋文「邪」字「牝」字之間出「治」字,雲:「直吏反。
」是陸所據王本原有「治」字,明矣。
其證三也。
「治大國若居下流」與上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句法一律,文有訛捝,遂不可讀矣。
論語陽貨篇:「惡居下流而讪上者。
」子張篇:「君子惡居下流。
」可證「居下流」為古代習用語。
居下流者不敢自滿自傲,故老子取焉。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
嚴可均曰:「天下之牝」,禦注作「之交」,高翿作「之交牝」。
「牡常以靜勝牝」,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魏稼孫曰:嚴分「天下之牝」及「牡常以靜勝牝」為二條。
按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當以六字為句,如此刻則似「天下之牝牡」一句,「常以靜勝」一句,「牝以靜為下」句。
謙之案:「天下之交」,敦煌辛本及遂州本「交」作「郊」,成玄英曰:「郊,郊外也。
」又「天下之郊」重疊,成曰:「『天下之郊』牒前,又以生後句也,無上『牝』字。
」嚴遵本作「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無「常」字,下「以」上有「牝」字。
範本作:「天下之下流,天下之所交也。
天下之牲,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故為下也。
」傅本末句同範本,「靜」作「靖」。
磻溪、樓正、顧歡、高翿作「天下之交牝」,敦、遂二本無「以靜為下」句。
諸本紛異,碑本句讀從嚴可均,惟第三句當從諸河上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蓋「天下之牝」猶言天下之母也。
二十五章「以為天下母」,說文:「母,牧也。
」段注:「牧者,養人者也。
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以啟後者,皆曰母。
」牝,畜母也,雌也,主生養人,故與「母」同義。
下雲「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兼畜人者,即善生養人,乃言牝也。
吳澄注:「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
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
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
」吳說得之。
又案:「靜」字,敦煌辛本作「」,傅本作「靖」。
「靜」、「」、「靖」三字可通用。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靜」字,引古老子作○。
又出「」字,引古老子作○、○、○,卷四出「淨」字,引古老子字與「」字下所引同,引籀韻作○,惟無「靖」字。
蓋「靖」即「淨」字。
四十五章「清靜以為天下正」,敦煌己本「靜」作「淨」,知「靜」、「淨」、「靖」三字互通。
又案「交」字,即六十章「故得交歸」之「交」。
吳澄曰:「交,會也。
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衆水之交會也。
」可見遂州本以「交」為「郊」,與磻溪、諸本以「交牝」連文,均誤。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