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章

關燈
治大國若亨小鮮。

     羅振玉曰:「亨」,王本作「烹」,與景福本同。

    釋文出「烹」,注:「不當加『火』。

    」則王本原作「亨」,今改正。

    景龍本、敦煌本均作「亨」,禦注本、敦煌庚本作「享」。

    又「鮮」,敦煌辛本作「腥」,注:「河上作『鮮』。

    」 謙之案:遂州本作「厚小腥」,「厚」字誤。

    範本作「亨小鱗」,注:「小鱗,小魚也。

    治大國譬如亨小鱗。

    夫亨小鱗者不可擾,擾之則魚爛。

    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則民傷。

    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鱗、神為韻,于義可通。

    又「腥」字,成玄英疏:「腥,魚也;河上公作鮮字,亦魚也。

    」唯腥有臭義。

    楚辭涉江「腥臊并禦」,注:「臭也。

    」又「肉則麋腥」,疏:「生肉也,又為○。

    」通俗文:「魚臭曰腥。

    」作「腥」義短,仍從碑本作「亨小鮮」為是。

    孔廣森詩聲類三「亨」字下曰:「案『亨』、『烹』、『享』三字,後人所别,古人皆祇作『亨』字,而随義用之,其讀似亦祇有亨音。

    」河上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

    」淮南齊俗訓引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緻其鹹酸而已。

    」皆合老子古義。

     洪頤烜曰:按韓非子解老篇:「事大衆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

    故曰:『治大國者苦烹小鮮。

    』」「若」是「苦」字之訛。

     易順鼎曰:舊注皆以烹小鮮為烹小魚,然義頗難解。

    道德指歸論治大國篇雲:「是以明王之治大國也,若亨小澌。

    」亨,通也。

    「澌」者,說文雲:「水索也。

    」水索謂水将盡。

    亨小澌,謂通極小之水,若行所無事矣。

    「亨」讀如字,後人誤讀為烹,「澌」與「鮮」古字亦通。

    詩「有兔斯首」,箋:「斯,白也。

    」今俗語「斯白」之字作「鮮」,是其證。

    小鮮即小澌也。

     謙之案:洪、易皆頗迂曲其說,惟以此知「若」字疑本或作「苦」,「鮮」字疑嚴本作「澌」,是也。

    又韓非解老引「國」下有「者」字,顧廣圻曰:「傅本及今德經皆無『者』字。

    」王先慎曰:「治要有『者』字。

    」今案三國志卷四十四陳壽評,「治大國者若烹小鮮」,後漢書循吏傳注引「理大國者若亨小鮮也」,蜀志姜維傳評引「治大國者猶烹小鮮」,皆有「者」字。

    北堂書鈔二十七引「治國若烹小鮮」,後漢書逸民傳引「理大國若烹小鮮」,類聚五十二、淮南齊俗訓、文子道德篇引「治大國若烹小鮮」,均無「者」字,同此石。

    又馬其昶曰:「詩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義出老子。

    」 以道邪天下,其鬼不神。

     顧廣圻曰:傅本「下」下有「者」字,與各本全異。

     王先慎曰:治要引老子亦有「者」字,蓋唐人所見老子本有「者」字。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有「者」字。

     謙之案:柰卷、室町、彭、趙亦有「者」字。

     又「邪」,傅本作「莅」。

    畢沅曰:「古『莅』字作『○』,亦通用位,俗作『莅』及『邪』,并非也。

    」陸德明曰:「邪,古無此字,說文作『○』。

    」易順鼎曰:「按淮南俶真訓注雲:『以道○天下,其鬼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