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治人事天,莫若啬。
魏稼孫曰:「治人事天」,禦注「人」作「民」。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啬」作「式」,「式」為「啬」之借字。
謙之案:邢玄「人」亦作「民」。
「若」字,嚴、顧、彭、趙作「如」,釋文出「如」字。
「啬」,敦、遂二本及趙志堅本作「式」,作「式」是也。
顧本成疏:「『天』,自然也。
『式』,法也。
『莫若』,猶無過也。
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無過用無為之法也。
」是成所見本作「式」。
又本榮注:「莫過以道用為法式。
」是李榮所見本亦作「式」。
「式」即法式,猶今語規律。
說文:「式,法也。
」周書谥法:「式,法也。
」廣雅釋诂一:「式,○也。
」詩下武「下士之式」,傳:「法也。
」經文二十二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易順鼎曰:「『式』即『栻』字。
廣雅:『栻,梮也。
』梮有天地,所以推陰陽,占吉兇,以楓子棗心木為之。
漢書王莽傳『天文郎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
周禮『太史抱天時,與太師同車』,鄭司農雲:『大出師,則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主吉兇。
』……老子『式』字即此義。
』謙之案:易說甚辨。
老子為周柱下史,曾子問引鄭玄雲:「老聃,周之太史。
」則其曾抱式以知天時,或亦分内之事。
惟此雲「治人事天莫若式」,乃就法式而言。
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六十五章「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式」字均作法式解,而法式之觀念則固從觀察天文之現象來也。
夫唯啬,是謂早服。
謙之案:「啬」,敦、遂二本作「式」。
「謂」,敦、遂本及嚴、彭、顧、傅、範作「以」。
「早」,嚴本作「蚤」。
「以」「蚤」二字并與韓非子解老同。
「早服」,敦、遂二本「服」作「伏」,彭、趙作「複」,傅、範同此石。
範曰:「王弼、孫登及世本作『早服』。
」 俞樾曰:按困學紀聞卷十引此文,兩「服」字皆作「複」,且引司馬公、朱文公說并雲「不遠而複」。
又曰:「王弼本作『早服』,而注雲『早服常也』,亦當為『複』。
」今案韓非子解老篇曰:「夫能啬也,是從于道而服于理者也。
衆人離于患,陷于禍,猶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
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于道理,以稱蚤服。
」然則古本自是「服」字。
王說非。
又案韓非解老引「夫謂啬,啬是以蚤服」,盧文弨曰:「張本『謂』作『惟』,『以』作『謂』,淩本『服』作『複』,上下句皆同。
王弼本作『複』,釋文:『複音服。
』」顧廣圻曰:「傅本及今德經『謂』皆作『惟』。
今德經『以』作『謂』,傅本與此合。
」 王先慎曰:淩本作「複」者,用老子誤本改也。
上文「從于道而服于理」,又言「不服從道理」,又雲「虛無服從道理」,即解老子「蚤服」之義。
「服從」之服當作「服」,更無疑義。
知韓子所見德經本作「服」,不作「複」也。
困學紀聞十引老子「服」作「複」,并引司馬光、朱文公說雲「不遠而複」,謂「王弼本作『早服』,而注雲『早服常也』,亦當作『複』」。
據此則王弼本仍作「服」,與本書合。
宋儒據釋文為訓,未檢韓子也。
淩氏依誤本老子改本書,非是。
謙之案:作「蚤服」是也。
範本引王本作「早複」,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注「早複常也」,「早複謂之重積德者也」,是範、張皆見王本亦有作「複」者。
司馬光謂:「不遠而複,不離于德,可以修身。
」 朱熹謂:「能啬則不遠而複,重積德者,先己有所積,後養以啬,是又加積之也。
」蓋皆以儒家之說解老,擅改「早服」為「早複」,王先慎所雲「誤本」者,殆即此耳。
高亨曰:竊疑「服」下當有「道」字,「早服道」與「重積德」句法相同,辭意相因,「服道」即二十三章所雲「從事于道」之意也。
韓非子引已無「道」字,蓋其捝也久矣。
本章啬、道、德、克、極、母、久、道為韻。
下句「早服」下亦捝「道」字。
謙之案:高說是也。
河上公注「早
魏稼孫曰:「治人事天」,禦注「人」作「民」。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啬」作「式」,「式」為「啬」之借字。
謙之案:邢玄「人」亦作「民」。
「若」字,嚴、顧、彭、趙作「如」,釋文出「如」字。
「啬」,敦、遂二本及趙志堅本作「式」,作「式」是也。
顧本成疏:「『天』,自然也。
『式』,法也。
『莫若』,猶無過也。
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無過用無為之法也。
」是成所見本作「式」。
又本榮注:「莫過以道用為法式。
」是李榮所見本亦作「式」。
「式」即法式,猶今語規律。
說文:「式,法也。
」周書谥法:「式,法也。
」廣雅釋诂一:「式,○也。
」詩下武「下士之式」,傳:「法也。
」經文二十二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易順鼎曰:「『式』即『栻』字。
廣雅:『栻,梮也。
』梮有天地,所以推陰陽,占吉兇,以楓子棗心木為之。
漢書王莽傳『天文郎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
周禮『太史抱天時,與太師同車』,鄭司農雲:『大出師,則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主吉兇。
』……老子『式』字即此義。
』謙之案:易說甚辨。
老子為周柱下史,曾子問引鄭玄雲:「老聃,周之太史。
」則其曾抱式以知天時,或亦分内之事。
惟此雲「治人事天莫若式」,乃就法式而言。
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六十五章「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式」字均作法式解,而法式之觀念則固從觀察天文之現象來也。
夫唯啬,是謂早服。
謙之案:「啬」,敦、遂二本作「式」。
「謂」,敦、遂本及嚴、彭、顧、傅、範作「以」。
「早」,嚴本作「蚤」。
「以」「蚤」二字并與韓非子解老同。
「早服」,敦、遂二本「服」作「伏」,彭、趙作「複」,傅、範同此石。
範曰:「王弼、孫登及世本作『早服』。
」 俞樾曰:按困學紀聞卷十引此文,兩「服」字皆作「複」,且引司馬公、朱文公說并雲「不遠而複」。
又曰:「王弼本作『早服』,而注雲『早服常也』,亦當為『複』。
」今案韓非子解老篇曰:「夫能啬也,是從于道而服于理者也。
衆人離于患,陷于禍,猶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
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于道理,以稱蚤服。
」然則古本自是「服」字。
王說非。
又案韓非解老引「夫謂啬,啬是以蚤服」,盧文弨曰:「張本『謂』作『惟』,『以』作『謂』,淩本『服』作『複』,上下句皆同。
王弼本作『複』,釋文:『複音服。
』」顧廣圻曰:「傅本及今德經『謂』皆作『惟』。
今德經『以』作『謂』,傅本與此合。
」 王先慎曰:淩本作「複」者,用老子誤本改也。
上文「從于道而服于理」,又言「不服從道理」,又雲「虛無服從道理」,即解老子「蚤服」之義。
「服從」之服當作「服」,更無疑義。
知韓子所見德經本作「服」,不作「複」也。
困學紀聞十引老子「服」作「複」,并引司馬光、朱文公說雲「不遠而複」,謂「王弼本作『早服』,而注雲『早服常也』,亦當作『複』」。
據此則王弼本仍作「服」,與本書合。
宋儒據釋文為訓,未檢韓子也。
淩氏依誤本老子改本書,非是。
謙之案:作「蚤服」是也。
範本引王本作「早複」,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注「早複常也」,「早複謂之重積德者也」,是範、張皆見王本亦有作「複」者。
司馬光謂:「不遠而複,不離于德,可以修身。
」 朱熹謂:「能啬則不遠而複,重積德者,先己有所積,後養以啬,是又加積之也。
」蓋皆以儒家之說解老,擅改「早服」為「早複」,王先慎所雲「誤本」者,殆即此耳。
高亨曰:竊疑「服」下當有「道」字,「早服道」與「重積德」句法相同,辭意相因,「服道」即二十三章所雲「從事于道」之意也。
韓非子引已無「道」字,蓋其捝也久矣。
本章啬、道、德、克、極、母、久、道為韻。
下句「早服」下亦捝「道」字。
謙之案:高說是也。
河上公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