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章

關燈
子古本,蓋從古文作「○」,而隸書或為「○」,武梁祠堂畫象「陰」字左旁作「○」是也。

    「○」字阙壞,止存上半,則與「全」字相似,因誤為「全」矣。

    是故作「○」者老子之原文,作「全」者「○」之誤字,作「○」者其别本也。

    王氏據誤本作注,不能訂正,遂使老子原文不可複見,惜之。

     易順鼎曰:按釋文雲:「河上本一作脧。

    」又引說文:「脧,赤子陰也。

    」說文無「脧」字,據此則唐本有之。

    玉篇亦雲「脧,赤子陰也」,即本說文之義。

    是說文本收「朘」字,蓋即出于老子。

    「朘」「全」音近,故或假「全」為之。

    王注之誤,在于望文生義,不知「全」為「朘」之假借。

     洪頤烜曰:按說文無「朘」字。

    玉篇:「朘,赤子陰也。

    亦作○,聲類又作○。

    」說文亦無「○」字,「○」疑「○」字之訛。

    說文「○,蓋也,象皮包覆,下有兩臂,而夕在下,讀若範。

    」素問六節藏象論「諸髓者皆屬于腦」,與下文「精之至也」,義亦相合。

     章炳麟曰:老子「未知牝牡之合而○作」,釋文:「○,赤子陰也,子垂反。

    」三州謂赤子陰曰「○」(嶺外三州語)。

     終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謙之案:「号而不嗄」,嚴可均曰:「高翿『而』下有『嗌』字。

    」案嚴、彭、傅、範、王羲之、趙孟俯、磻溪均有「嗌」字。

    「号」,嚴作「嗥」。

    「嗄」,河上、柰卷作「啞」,傅作「○」,嚴作「嚘」。

    案莊子庚桑楚篇「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釋文:「『嗥』,本又作『号』。

    『嗄』,本又作『嚘』。

    」古鈔卷子本正作「兒子終日号而嗌不嚘」,疑出老子。

    「嗌」乃秦、晉方言,李頤曰:「嗌音厄,謂噎也。

    」揚雄方言六曰:「厮(音斯)、嗌(惡介反),噎也(皆謂咽痛也,音翳)。

    楚曰嘶,秦、晉或曰嗌,又曰噎。

    」老子楚人,當用楚語。

     成玄英疏:「言赤子終日啼号而聲不嘶嗄者,為無心作聲,和氣不散也。

    」成所見本經文,疑作「終日号而嘶不嗄」。

    彭耜釋文曰:「嗌,咽也。

    黃茂材雲:『古本無嗌字。

    而「嗌不嗄」,莊子之文也,後人乃增于老子之書,今不取。

    』」又「嗄」,本又作「噫」,或作「啞」。

    陸德明曰:「而聲不嗄,當作噫。

    」道藏張太守彙刻四家注曰:「弼本『嗄』作『噫』。

    」又引弼曰:「無争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噫也。

    」是王本作「噫」。

    噫與欭、噎、嚘均一聲之轉。

    嚴本作「嚘」,指歸「啼号不嚘,可謂志和」,玉篇亦引作「終日号而不嚘」。

    說文「嚘」字雲:「語未定貌。

    」揚雄太玄夷:「次三柔,嬰兒于号,三日不嚘。

    測曰:嬰兒于号,中心和也。

    」語本老子。

    「嚘」,從口從憂,與「嗄」形近。

    與「噎」義近,蓋「嗄」為本字。

    莊子庚桑楚篇司馬彪注:「楚人謂極無聲曰嗄。

    」老子楚人,用楚方言,用之秦、晉則為「嗌」,又為「噎」。

    「噎」有憂義。

    劉端臨經傳小記曰:「噎,憂也。

    詩『中心如噎』,傳曰:『噎憂不能息也。

    』噎憂雙聲字。

    玉篇引『詩「中心如噎」,謂噎憂不能息也』,增一『謂』字,最得毛氏之意。

    『噎憂』即『欭嚘』,氣逆也。

    說文『欭』字注:『憂也。

    』玉篇『嚘』字注:『老子曰:「終日号而不嚘。

    」嚘,氣逆也,亦作○。

    』廣韻:『欭,憂歎也。

    』『○,氣逆也。

    』噎、噫、欭、憂一聲之轉。

    」案端臨所見,王念孫方言疏證補(高郵王氏遺書本第三冊)引之,謂「實貫通毛傳、方言之旨」是也。

    今據以訂正老子,知「号而嘶不嗄」,「嗄」是故書,其演變為「嚘」,為「○」,因又轉為「噫」,為「啞」,蓋皆方言之變耳。

    易順鼎曰:「按莊子庚桑楚篇雲『終日号而嗌不嗄』,正本老子之文,較之太玄、玉篇更為近古可據。

    『嗄』即史記刺客傳『舌炭為啞』之『啞』,索隐謂:『啞,喑病也。

    』此章以螫、據、搏、固、作、嗄為韻,皆古音同部字,若作『嚘』則無韻矣。

    釋文:『嗄,一邁反,又于介反。

    』音并非。

    」章炳麟曰:「司馬彪曰:『楚人謂極無聲曰嗄。

    』今通謂不能言者為『嗄』,極無聲亦曰『嗄』,通借『啞』字為之。

    『啞』本訓笑,易言『笑言啞啞』,然史記刺客列傳已雲『吞為啞』,其假借久矣。

    」(新方言四)據此知「啞」為假借字,本字實為「嗄」。

    「嗄」「啞」同字,故河上、柰卷作「啞」,然「啞」為後起之字,欲複老子古本之真,則宜從碑本作「嗄」,作「嚘」、作「○」、作「噫」、作「啞」皆非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嚴可均曰:「知常曰明」,河上作「日明」,下二句皆然。

     武内義雄曰:「益生曰祥」之「祥」字,羅振玉所藏敦煌本作「詳」。

    案「祥」為「牂」之假借,與「壯」同義,與下「物壯則老」之「壯」字相應。

     謙之案:羅考異未及此。

    校羅卷确為「詳」字,與遂州本同,羅失校。

    遂本無「知常曰明」句。

    「曰」字,景福、柰卷作「日」,下三句皆然;室町本下三句作「日」,首句作「曰」。

    「強」字,樓正、武内敦本作「強」,傅奕「曰強」作「則強」。

    又「益生曰祥」,李道純作「益生不祥」。

    道德會元序例雲:「『益生不祥』,或雲『日祥』,或雲『曰祥』,皆非也。

    」李本據河上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