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章句白本,理長。
莊子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蓋益生則老子所謂「生生之厚」,反于自然而動之,不祥是也。
「不祥」二字,經文三見: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七十八章「受國不祥」。
惟此獨作「祥」字,似有可疑。
蓋祥有妖祥之義。
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祥。
」玉篇:「祥,妖怪也。
」是祥即不祥。
道德經取善集引孫登曰:「生生之厚,動之妖祥。
」是也。
「曰祥」,說亦通。
易順鼎曰:按祥即不祥。
書序雲「有祥桑谷共生于朝」,與此「祥」字同義。
王注曰:「生不可益,益之則夭。
」「夭」字當為「妖」,蓋以「妖」解「祥」字。
謙之案:道藏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弼正作「妖」。
馬叙倫曰:河上注曰:「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于玄妙也。
」是河上亦作「日明」。
成疏曰:「多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煩惱障累,日日增廣。
」又曰:「是以生死之業,日日強盛。
」是成「曰祥」作「日祥」。
……倫謂「日」為「曰」誤,「曰」「則」通用。
謙之案:作「曰」是也。
淮南道應訓、文子下德篇引并作「曰」,當從之。
劉文典三餘劄記(卷一)謂「曰當為日,形似而誤」,以河上本此章為證,非是。
馬叙倫又曰:「氣」當作「氣」,「強」借為「僵」。
莊子則陽篇「推而強之」,玉篇引作「僵」,是其例證。
……老、莊「氣」字有視「心」字義為勝者,如莊子人間世篇:「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應帝王曰:「汝遊心于淡,合氣于漠。
」本書「專氣緻柔」,「沖氣以為和」,皆是也。
此「氣」字義亦然,故曰「心使氣曰僵」。
俞樾曰:按此下本有「是故用其光,複歸其明」二句,後人因已見于五十二章而删去之耳。
淮南道應篇引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故用其光,複歸其明也。
」是古本有此二句之明證。
且「用其光,複歸其明」,正見物不可終壯之意。
故下文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今脫此二句,則與下文之意不屬矣。
文子下德篇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謂玄同,用其光,複歸其明」,亦有下二句。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嚴可均曰:「謂之不道」,禦注、高翿作「是謂不道」。
羅振玉曰:兩「不」字,敦煌本并作「非」。
謙之案:作「不」是也。
「早已」當作「早亡」,說見第三十章。
遂州本、顧本「不」作「非」,嚴本上句作「非」,下句作「不」。
樓正、磻溪、彭、傅、範、趙并同此石。
王羲之「謂之」作「是謂」,河上「物壯則老」作「物壯将老」,廣明「早已」作「早以」。
又太素卷三引老子三句同此。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螫、據、搏、固、作、嗄韻(魚部,螫音恕,搏音布,作音詛,嗄,疏去聲)。
常、明、祥、強、(陽部),老、道、已韻(之、幽通韻,老,盧叟反,已協音酉)。
謙之案:老、道,幽部,已,之部,此之、幽通韻。
姚文田、鄧廷桢同,惟「嗄」作「啞」,「已」字無韻。
高本漢:「螫」作「赦」,赦、搏、作與據、固相間為韻,老、道、已韻。
顧炎武唐韻正二十二昔:「螫」去聲則音赦。
十九铎「搏」去聲則音甫,引老子此章,作音則故反,嗄音戶。
江有诰唐韻四聲正二十二昔曰:「螫」,施隻切。
按古有去聲,當與禦部并收。
老子玄符篇「毒蟲不螫」,與據、搏(音布)協。
孔廣森詩聲類(九)魚類曰:古文去入通協者,老子:「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 鄧廷桢曰:螫、據、搏、固、作、嗄為韻。
按「抟」當作「搏」。
說文「搏」字解雲:「索持也。
」周禮射人「狸首」注雲:「狸善持者也,持即搏也。
」淮南子曰:「鳥窮則搏,獸窮則攫。
」此其義也。
周禮環人「搏諜賊」,經典釋文「搏,房布反」,為禦部字,此其音也。
此節上下文皆用禦韻,不應此句獨無,惟作「搏」則于韻正協。
又爾雅曰「攫父善顧」,郭注雲:「能攫持人,善顧盼。
」說文「攫」字解雲:「大母猴也,善攫持人。
」此節文義,蓋言毒蟲善螫而不螫,猛獸善據而不據,攫鳥善搏而不搏,則于義亦通矣。
又「作」,古音讀若阼、胙。
夏聲之字古音在禦部,說文無「嗄」字。
廣韻「嗄」字引老子「終日号而不嗄」,注雲:「聲不變也。
」莊子庚桑楚曰「終日嗥而嗌不嗄」,與此文同。
是老子本作「嗄」,與螫、據、搏、固、作等字為韻。
傅奕校定老子,作「不○」;玉篇「嚘」字引此句作「不嚘」,注雲:「氣逆也。
」皆緣不知「嗄」為入韻之字,故緻有異文耳。
又老、道為韻,老、道皆幽部之上聲也。
「老」,古音在黝部,詩擊鼓與「手」韻,女曰雞鳴與「酒」韻,采芑與「雠」、「猶」、「醜」韻,小弁與「首」韻,泮水與「○」、「酒」、「道」、「醜」韻。
右景龍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五字,河上七十九字,王本八十一字,傅本八十三字,範本八十二字。
河上題「玄符第五十五」,王本題「五十五章」,範本題「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莊子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蓋益生則老子所謂「生生之厚」,反于自然而動之,不祥是也。
「不祥」二字,經文三見: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七十八章「受國不祥」。
惟此獨作「祥」字,似有可疑。
蓋祥有妖祥之義。
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祥。
」玉篇:「祥,妖怪也。
」是祥即不祥。
道德經取善集引孫登曰:「生生之厚,動之妖祥。
」是也。
「曰祥」,說亦通。
易順鼎曰:按祥即不祥。
書序雲「有祥桑谷共生于朝」,與此「祥」字同義。
王注曰:「生不可益,益之則夭。
」「夭」字當為「妖」,蓋以「妖」解「祥」字。
謙之案:道藏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弼正作「妖」。
馬叙倫曰:河上注曰:「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于玄妙也。
」是河上亦作「日明」。
成疏曰:「多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煩惱障累,日日增廣。
」又曰:「是以生死之業,日日強盛。
」是成「曰祥」作「日祥」。
……倫謂「日」為「曰」誤,「曰」「則」通用。
謙之案:作「曰」是也。
淮南道應訓、文子下德篇引并作「曰」,當從之。
劉文典三餘劄記(卷一)謂「曰當為日,形似而誤」,以河上本此章為證,非是。
馬叙倫又曰:「氣」當作「氣」,「強」借為「僵」。
莊子則陽篇「推而強之」,玉篇引作「僵」,是其例證。
……老、莊「氣」字有視「心」字義為勝者,如莊子人間世篇:「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應帝王曰:「汝遊心于淡,合氣于漠。
」本書「專氣緻柔」,「沖氣以為和」,皆是也。
此「氣」字義亦然,故曰「心使氣曰僵」。
俞樾曰:按此下本有「是故用其光,複歸其明」二句,後人因已見于五十二章而删去之耳。
淮南道應篇引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故用其光,複歸其明也。
」是古本有此二句之明證。
且「用其光,複歸其明」,正見物不可終壯之意。
故下文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今脫此二句,則與下文之意不屬矣。
文子下德篇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謂玄同,用其光,複歸其明」,亦有下二句。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嚴可均曰:「謂之不道」,禦注、高翿作「是謂不道」。
羅振玉曰:兩「不」字,敦煌本并作「非」。
謙之案:作「不」是也。
「早已」當作「早亡」,說見第三十章。
遂州本、顧本「不」作「非」,嚴本上句作「非」,下句作「不」。
樓正、磻溪、彭、傅、範、趙并同此石。
王羲之「謂之」作「是謂」,河上「物壯則老」作「物壯将老」,廣明「早已」作「早以」。
又太素卷三引老子三句同此。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螫、據、搏、固、作、嗄韻(魚部,螫音恕,搏音布,作音詛,嗄,疏去聲)。
常、明、祥、強、(陽部),老、道、已韻(之、幽通韻,老,盧叟反,已協音酉)。
謙之案:老、道,幽部,已,之部,此之、幽通韻。
姚文田、鄧廷桢同,惟「嗄」作「啞」,「已」字無韻。
高本漢:「螫」作「赦」,赦、搏、作與據、固相間為韻,老、道、已韻。
顧炎武唐韻正二十二昔:「螫」去聲則音赦。
十九铎「搏」去聲則音甫,引老子此章,作音則故反,嗄音戶。
江有诰唐韻四聲正二十二昔曰:「螫」,施隻切。
按古有去聲,當與禦部并收。
老子玄符篇「毒蟲不螫」,與據、搏(音布)協。
孔廣森詩聲類(九)魚類曰:古文去入通協者,老子:「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 鄧廷桢曰:螫、據、搏、固、作、嗄為韻。
按「抟」當作「搏」。
說文「搏」字解雲:「索持也。
」周禮射人「狸首」注雲:「狸善持者也,持即搏也。
」淮南子曰:「鳥窮則搏,獸窮則攫。
」此其義也。
周禮環人「搏諜賊」,經典釋文「搏,房布反」,為禦部字,此其音也。
此節上下文皆用禦韻,不應此句獨無,惟作「搏」則于韻正協。
又爾雅曰「攫父善顧」,郭注雲:「能攫持人,善顧盼。
」說文「攫」字解雲:「大母猴也,善攫持人。
」此節文義,蓋言毒蟲善螫而不螫,猛獸善據而不據,攫鳥善搏而不搏,則于義亦通矣。
又「作」,古音讀若阼、胙。
夏聲之字古音在禦部,說文無「嗄」字。
廣韻「嗄」字引老子「終日号而不嗄」,注雲:「聲不變也。
」莊子庚桑楚曰「終日嗥而嗌不嗄」,與此文同。
是老子本作「嗄」,與螫、據、搏、固、作等字為韻。
傅奕校定老子,作「不○」;玉篇「嚘」字引此句作「不嚘」,注雲:「氣逆也。
」皆緣不知「嗄」為入韻之字,故緻有異文耳。
又老、道為韻,老、道皆幽部之上聲也。
「老」,古音在黝部,詩擊鼓與「手」韻,女曰雞鳴與「酒」韻,采芑與「雠」、「猶」、「醜」韻,小弁與「首」韻,泮水與「○」、「酒」、「道」、「醜」韻。
右景龍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五字,河上七十九字,王本八十一字,傅本八十三字,範本八十二字。
河上題「玄符第五十五」,王本題「五十五章」,範本題「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