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謙之案:景福、磻溪、樓正、室町、柰卷、顧、彭、傅、範、高「然」下均有「哉」字。
嚴本「天下」二字作「其」,傅、範「何」作「奚」,韓非子解老引亦作「奚」。
顧廣圻曰:「今德經『奚』作『何』,非。
傅本作『奚』,與此合。
」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拔、脫、辍韻(祭部,拔音蹩,脫,他厥反)。
身、真韻(真部),家、餘韻(魚部,家音姑),鄉、長韻(陽部),邦,豐韻(東部,邦,博工反,原作「修之國」,今從韓非子解老篇所引改)。
下、普韻(魚部)。
鄧廷桢:拔、脫、辍韻,雲:「祭部之入聲也。
」 顧炎武唐韻正四江:「邦」,古音博工反。
引老子:「修之邦,其德乃豐。
」又九麻「家」,古音姑,引老子:「修之家,其德乃餘。
」 毛奇齡古今通韻曰:向疑老子「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當是豐與鄉協,即東、陽之通。
既得易林功、國之協,始知鄉、長、豐、國各自為協,乃辘轳押法,猶未敢遽信也。
最後讀常武詩,則「父」與「士」協,「國」與「我」協,曠若發曚。
蓋「國」隸職部,為蒸之入聲,東、蒸本相通,故取為協。
然則協自有蹤迹,非偶然也(卷一)。
謙之案:毛說非也。
柴紹炳古韻通卷一東部旁通諸韻,引老子此章「國音公」,其誤竟同。
蓋皆不知「邦」今為「國」,乃漢避諱所改,韓非作「邦」,其明證也。
江永古韻标準入聲第六部曰:老子「修之于邦,其德乃豐」,别本「邦」作「國」,或是漢人避諱所改。
易林「後稷農功,富利我國」,「國」亦是「邦」字。
今人韻書引此協國古紅切,誤甚。
孔廣森詩聲類(四)曰:案說文解字:「邦,從邑,豐聲。
」釋名曰:「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邦音曰封明矣。
老子「修之于國,其德乃豐」,韓非解老引作「修之邦」,故與「豐」合韻。
今本承漢避高帝諱而改耳。
毛氏古今通韻乃謂國有工音,疏謬至此,則其它支離之說,亦何足置辨! 江有诰曰:漢人往往避諱改古書,如老子「修之邦」與下「豐」韻,「邦」改為「國」,避高帝諱也。
史記「啟」字悉改為「開」,避景帝諱也。
然則古韻間有不合,未必非漢人所改(古韻總論)。
李赓芸曰:老子德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此八句四易韻。
「國」本「邦」字,與「豐」協。
又管子牧民篇:「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
」「國」亦「邦」字,與「從」協也。
漢人避高祖諱,改為「國」,後人不知更正,沿之至今。
鄧廷桢曰:「國」,一本作「邦」,按作「邦」者是也。
邦之為言封也。
書序雲「邦康叔,邦諸侯」,邦康叔者,封康叔也。
論語雲「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者,封域也。
古音東、冬、锺、江同部,「邦」音薄工切,正與本句「豐」字為韻。
右景龍碑本八十七字,敦煌本八十四字(字數照武内,羅卷無),河上本九十字,王本九十一字,傅、範本八十六字。
河上本題「修觀第五十四」,王本題「五十四章」,範本題「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
嚴本「天下」二字作「其」,傅、範「何」作「奚」,韓非子解老引亦作「奚」。
顧廣圻曰:「今德經『奚』作『何』,非。
傅本作『奚』,與此合。
」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拔、脫、辍韻(祭部,拔音蹩,脫,他厥反)。
身、真韻(真部),家、餘韻(魚部,家音姑),鄉、長韻(陽部),邦,豐韻(東部,邦,博工反,原作「修之國」,今從韓非子解老篇所引改)。
下、普韻(魚部)。
鄧廷桢:拔、脫、辍韻,雲:「祭部之入聲也。
」 顧炎武唐韻正四江:「邦」,古音博工反。
引老子:「修之邦,其德乃豐。
」又九麻「家」,古音姑,引老子:「修之家,其德乃餘。
」 毛奇齡古今通韻曰:向疑老子「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當是豐與鄉協,即東、陽之通。
既得易林功、國之協,始知鄉、長、豐、國各自為協,乃辘轳押法,猶未敢遽信也。
最後讀常武詩,則「父」與「士」協,「國」與「我」協,曠若發曚。
蓋「國」隸職部,為蒸之入聲,東、蒸本相通,故取為協。
然則協自有蹤迹,非偶然也(卷一)。
謙之案:毛說非也。
柴紹炳古韻通卷一東部旁通諸韻,引老子此章「國音公」,其誤竟同。
蓋皆不知「邦」今為「國」,乃漢避諱所改,韓非作「邦」,其明證也。
江永古韻标準入聲第六部曰:老子「修之于邦,其德乃豐」,别本「邦」作「國」,或是漢人避諱所改。
易林「後稷農功,富利我國」,「國」亦是「邦」字。
今人韻書引此協國古紅切,誤甚。
孔廣森詩聲類(四)曰:案說文解字:「邦,從邑,豐聲。
」釋名曰:「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邦音曰封明矣。
老子「修之于國,其德乃豐」,韓非解老引作「修之邦」,故與「豐」合韻。
今本承漢避高帝諱而改耳。
毛氏古今通韻乃謂國有工音,疏謬至此,則其它支離之說,亦何足置辨! 江有诰曰:漢人往往避諱改古書,如老子「修之邦」與下「豐」韻,「邦」改為「國」,避高帝諱也。
史記「啟」字悉改為「開」,避景帝諱也。
然則古韻間有不合,未必非漢人所改(古韻總論)。
李赓芸曰:老子德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此八句四易韻。
「國」本「邦」字,與「豐」協。
又管子牧民篇:「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
」「國」亦「邦」字,與「從」協也。
漢人避高祖諱,改為「國」,後人不知更正,沿之至今。
鄧廷桢曰:「國」,一本作「邦」,按作「邦」者是也。
邦之為言封也。
書序雲「邦康叔,邦諸侯」,邦康叔者,封康叔也。
論語雲「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者,封域也。
古音東、冬、锺、江同部,「邦」音薄工切,正與本句「豐」字為韻。
右景龍碑本八十七字,敦煌本八十四字(字數照武内,羅卷無),河上本九十字,王本九十一字,傅、範本八十六字。
河上本題「修觀第五十四」,王本題「五十四章」,範本題「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