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辍。
嚴可均曰:「子孫祭祀不辍」,王弼「子孫」下有「以」字,韓非子有是「以其」「世世」四字。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者」字,景龍本、敦煌本無「以」字。
「祀」,敦煌本作「祠」。
謙之案:顧歡本第一句亦無「者」字。
傅本「抱」作「袌」,範本「脫」作「捝」。
嚴遵、河上、禦注、磻溪、樓正、顧、趙、傅、範、高均無「以」字。
又周易集解「屯」下虞翻引第一句同此石。
淮南主術訓引「善建者不拔」,注:「言建之無形也。
」王念孫雲:「此六字乃正文,非注文也。
『故善建者不拔』者,引老子語也。
『言建之無形也』者,釋其義也。
文子正作『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無形也』。
」案老子古誼如此。
又韓非喻老「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辍」,顧廣圻曰:「德經無『以其』『世世』四字。
」又解老引「不拔」、「不脫」、「祭祀不絕」,則「辍」亦作「絕」,「辍」「絕」義同。
武内敦本作「醊」,羅卷作「啜」,均非。
修之身,其乃德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嚴可均曰:「修之身」,河上、王弼「修之」下有「于」字,下「修之家」、「修之鄉」亦然。
禦注、高翿五句皆無「于」字。
「其德有餘」,衆本作「乃餘」,禦注作「其德能有餘」,韓非子與此同。
「修之于國」,韓非子作「于邦」,與豐協韻,今沿漢避諱改也。
羅振玉曰:景福本無「之」字,下同。
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于」,下四句同。
又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
禦注「真」作「○」。
「其德乃餘」,景龍、景福二本「乃」作「有」,敦煌本「餘」上有「有」字。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乃」皆作「能」。
謙之案:彭、趙、傅、範、樓正、高翿亦無五「于」字,室町本「有」字上有「乃」字,無上四「于」字。
嚴本無「其德乃真」句,「其德有餘」句與河上、柰卷同此石。
又傅、範「國」作「邦」,傅「普」作「溥」。
範曰:「『邦』字,韓非與古本同。
」 顧廣圻曰:傅本「普」作「溥」,案「普」「溥」同字也。
易順鼎曰:按周易集解虞氏注引老子曰:「修之身,德乃真。
」詩序正義曰:「老子雲:『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邦,其德乃豐。
』」皆無「于」字。
虞所引并無「其」字矣。
焦竑曰:「邦」,一作「國」,漢人避高帝諱改之,于韻不協,今從韓非本。
洪頤烜曰:「修之于國,其德乃豐」,案「國」當為「邦」。
上下文身、真、家、餘、鄉、長、下、普皆為韻,此以邦、豐為韻。
韓非子解老篇「修之邦,其德乃豐」,又雲「以邦觀邦」,字尚未改。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嚴可均曰:「天下之然」,河上作「之然哉」,王弼作「然哉」,無「之」字。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嚴可均曰:「子孫祭祀不辍」,王弼「子孫」下有「以」字,韓非子有是「以其」「世世」四字。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者」字,景龍本、敦煌本無「以」字。
「祀」,敦煌本作「祠」。
謙之案:顧歡本第一句亦無「者」字。
傅本「抱」作「袌」,範本「脫」作「捝」。
嚴遵、河上、禦注、磻溪、樓正、顧、趙、傅、範、高均無「以」字。
又周易集解「屯」下虞翻引第一句同此石。
淮南主術訓引「善建者不拔」,注:「言建之無形也。
」王念孫雲:「此六字乃正文,非注文也。
『故善建者不拔』者,引老子語也。
『言建之無形也』者,釋其義也。
文子正作『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無形也』。
」案老子古誼如此。
又韓非喻老「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辍」,顧廣圻曰:「德經無『以其』『世世』四字。
」又解老引「不拔」、「不脫」、「祭祀不絕」,則「辍」亦作「絕」,「辍」「絕」義同。
武内敦本作「醊」,羅卷作「啜」,均非。
修之身,其乃德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嚴可均曰:「修之身」,河上、王弼「修之」下有「于」字,下「修之家」、「修之鄉」亦然。
禦注、高翿五句皆無「于」字。
「其德有餘」,衆本作「乃餘」,禦注作「其德能有餘」,韓非子與此同。
「修之于國」,韓非子作「于邦」,與豐協韻,今沿漢避諱改也。
羅振玉曰:景福本無「之」字,下同。
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于」,下四句同。
又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
禦注「真」作「○」。
「其德乃餘」,景龍、景福二本「乃」作「有」,敦煌本「餘」上有「有」字。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乃」皆作「能」。
謙之案:彭、趙、傅、範、樓正、高翿亦無五「于」字,室町本「有」字上有「乃」字,無上四「于」字。
嚴本無「其德乃真」句,「其德有餘」句與河上、柰卷同此石。
又傅、範「國」作「邦」,傅「普」作「溥」。
範曰:「『邦』字,韓非與古本同。
」 顧廣圻曰:傅本「普」作「溥」,案「普」「溥」同字也。
易順鼎曰:按周易集解虞氏注引老子曰:「修之身,德乃真。
」詩序正義曰:「老子雲:『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邦,其德乃豐。
』」皆無「于」字。
虞所引并無「其」字矣。
焦竑曰:「邦」,一作「國」,漢人避高帝諱改之,于韻不協,今從韓非本。
洪頤烜曰:「修之于國,其德乃豐」,案「國」當為「邦」。
上下文身、真、家、餘、鄉、長、下、普皆為韻,此以邦、豐為韻。
韓非子解老篇「修之邦,其德乃豐」,又雲「以邦觀邦」,字尚未改。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嚴可均曰:「天下之然」,河上作「之然哉」,王弼作「然哉」,無「之」字。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