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章

關燈
大成若缺篇「大巧若拙」下又雲「是以赢而若诎」,疑所據本有「大赢若诎」一句,無「大辯若讷」一句。

     躁勝塞,靜勝熱, 魏稼孫曰:「躁勝塞」,禦注「塞」作「寒」,嚴失校。

     謙之案「塞」,諸本作「寒」,此誤字。

    「靜」,傅本作「靖」,下同。

    又「躁」字,馬叙倫曰:「『躁』,說文作『躁』,疾也,今通作『躁』。

    此當作『燥』。

    」案:馬說是也。

    釋名:「躁,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

    」釋言語:「燥,焦也。

    」說文:「燥,幹也。

    」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篇曰:「故陰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風飂冽,霜雪嚴凝,魚鼈蟄伏,萬物宛拳。

    當此之時,一處溫室,臨爐火,重狐貉,襲毳綿,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則是理洩汗流,捐衣出室,暖有餘身矣。

    」此以「動體勞形」釋「躁」字,雖有見地,然欲以此說明「處溫室,臨爐火,重狐貉,襲毳綿」,不足以勝寒,則與常識所見不同,此蓋誤于以「躁」為「躁」之說。

    實則「躁」者燥也,「燥」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正指爐火而言。

    詩汝墳釋文曰:「楚人名火曰燥,齊人曰毀,吳人曰。

    」老子楚人,故用「躁」字。

    「躁勝寒」與「靜勝熱」為對文。

    「靜」與「」字同,楚辭「收潦而水清」,注作「」。

    說文:「,從水,靜聲。

    」意謂清水可以勝熱,而爐火可以禦寒也。

     清靜以為天下正。

     嚴可均曰:「以為天下正」,各本無「以」字。

     謙之案:景福、邢玄、室町、顧歡、傅、範本均有「以」字。

    範「清」上有「知」字,雲:「古本有『知以』二字。

    」「清靜」,嚴本與文選揚雄解嘲注引作「能清能靜」。

    「正」,遂州本作「政」,敦煌本作「正」,不作「政」,武内誤校雲:「敦、景、遂三本作『政』。

    」馬叙倫曰:各本及文選東征賦注引作「清靜為天下正」。

     譣河上注曰:「能清能靜,則為天下長。

    」是河上作「能清能靜,為天下正」。

    成疏曰:「清虛甯靜,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為天下正。

    」則成作「清靜以為天下正」。

    史記老子傳曰:「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蓋節文。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缺、敝韻(祭部,敝音蹩),沖、窮韻(中部),屈、拙、讷、熱韻(脂、祭通韻,屈音缺,拙協音棁,讷協奴月反)。

    靜、正韻(耕部)。

    鄧廷桢:缺、弊韻,雲:「『弊』音在祭部,『缺』則祭部之入聲也。

    」謙之案:姚文田與江同,鄧廷桢、高本漢、奚侗、陳柱均不以「熱」字為韻。

     李道純曰:「弊」協韻作「鼈」。

     顧炎武唐韻正十六屑:「缺」去聲則苦惠反,亦作「」。

    老子:「大成若,其用不○。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 右景龍碑本四十一字,敦煌本、河、王本四十字,傅、範本四十二字。

    河上本題「洪德第四十五」,王本題「四十五章」,範本題「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