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成若,其用不弊。
謙之案:「」,各本作「缺」,意林卷一引經及河上公注均作「鈌」,宋刊河上本作「」。
馬叙倫曰:「『鈌』『』并『缺』之訛,六朝俗書『缶』旁與『垂』旁往往相亂。
『缶』寫成『○』,因複誤為『金』也。
」「弊」字,傅奕、彭、趙及韓詩外傳九均作「敝」。
韻會小補曰:「敝,筆别切,老子雲雲。
」是方日升所見本作「敝」。
畢沅曰:「『敝』,河上公、王弼作『○』。
」是畢所見河、王本作「○」。
今諸河、王本皆作「弊」,同此石。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謙之案:敦煌、遂州、傅、範本及文選魏都賦注、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注、一切經音義五一「盈」均作「滿」。
傅、範「沖」作「盅」。
範應元曰:「『大滿若盅』,郭雲、王弼同古本。
」是範所見王本亦作「滿」。
案作「盈」是也。
「滿」字以避漢惠帝諱而改(蔣錫昌說)。
各本作「盈」,「盈」字是故書(馬叙倫說)。
「沖」,從傅、範本作「盅」,是也。
字亦作「沖」。
準南原道「沖而徐盈」,注:「虛也。
」此「大盈若沖」,即大盈若虛也。
又案「大盈」與上文「大成」相對成文,「成」即「盛」字。
盛與盈皆從皿,為飲食用古器物。
馬叙倫曰:「案『成』為『盛』省。
說文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引申謂器曰盛,禮喪大記『食粥于盛』是也。
此文『盛』『缺』相對。
說文:『缺,器破也。
』」謙之案「盈」亦器也,說文:「○,滿器也,從皿○。
」引申謂滿貯為盈。
「大盈若沖」,「沖」宜作「盅」,說文皿部:「○,器虛也,從皿,中聲。
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器虛對器滿而言,言大盈之器,有如虛中之器,則其用不窮也。
大直若屈, 謙之案:諸河、王本同,傅、範「屈」作「诎」。
羅卷「直」作「真」,誤。
範應元曰:诎音屈,枉曲也。
太史公司馬談同古本。
馬叙倫曰:各本及淮南道應訓、後漢書荀爽傳注引并作「屈」。
說文:「屈,無尾也。
」「诎,诘诎也。
」「,頭颉也。
」「○,蛣○也。
」是诘诎為屈曲之義。
古書「屈申」字亦多用「诎」。
又案此下當有「其用不屈」一句。
孫诒讓曰:案韓詩外傳九引老子「屈」亦作「诎」,與傅本正同,「大巧若拙」句在「大辯若讷」下,下又有「其用不屈」四字。
以上文「其用不弊」、「其用不窮」二句例之,則有者是也。
韓所據者,猶是先秦、西漢古本,故獨完備。
魏、晉以後本皆捝此句矣。
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羅振玉曰:「讷」,敦煌本作「吶」。
謙之案:李道純本、樓正本「辯」作「辨」。
莊子胠箧引「大巧若拙」句,淮南道應訓引上二句,并與此同。
韓詩外傳九引作「大辯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牟子理惑論引作「大辯若讷,大巧若拙」,二句倒置。
易順鼎曰:道德指歸論
謙之案:「」,各本作「缺」,意林卷一引經及河上公注均作「鈌」,宋刊河上本作「」。
馬叙倫曰:「『鈌』『』并『缺』之訛,六朝俗書『缶』旁與『垂』旁往往相亂。
『缶』寫成『○』,因複誤為『金』也。
」「弊」字,傅奕、彭、趙及韓詩外傳九均作「敝」。
韻會小補曰:「敝,筆别切,老子雲雲。
」是方日升所見本作「敝」。
畢沅曰:「『敝』,河上公、王弼作『○』。
」是畢所見河、王本作「○」。
今諸河、王本皆作「弊」,同此石。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謙之案:敦煌、遂州、傅、範本及文選魏都賦注、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注、一切經音義五一「盈」均作「滿」。
傅、範「沖」作「盅」。
範應元曰:「『大滿若盅』,郭雲、王弼同古本。
」是範所見王本亦作「滿」。
案作「盈」是也。
「滿」字以避漢惠帝諱而改(蔣錫昌說)。
各本作「盈」,「盈」字是故書(馬叙倫說)。
「沖」,從傅、範本作「盅」,是也。
字亦作「沖」。
準南原道「沖而徐盈」,注:「虛也。
」此「大盈若沖」,即大盈若虛也。
又案「大盈」與上文「大成」相對成文,「成」即「盛」字。
盛與盈皆從皿,為飲食用古器物。
馬叙倫曰:「案『成』為『盛』省。
說文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引申謂器曰盛,禮喪大記『食粥于盛』是也。
此文『盛』『缺』相對。
說文:『缺,器破也。
』」謙之案「盈」亦器也,說文:「○,滿器也,從皿○。
」引申謂滿貯為盈。
「大盈若沖」,「沖」宜作「盅」,說文皿部:「○,器虛也,從皿,中聲。
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器虛對器滿而言,言大盈之器,有如虛中之器,則其用不窮也。
大直若屈, 謙之案:諸河、王本同,傅、範「屈」作「诎」。
羅卷「直」作「真」,誤。
範應元曰:诎音屈,枉曲也。
太史公司馬談同古本。
馬叙倫曰:各本及淮南道應訓、後漢書荀爽傳注引并作「屈」。
說文:「屈,無尾也。
」「诎,诘诎也。
」「,頭颉也。
」「○,蛣○也。
」是诘诎為屈曲之義。
古書「屈申」字亦多用「诎」。
又案此下當有「其用不屈」一句。
孫诒讓曰:案韓詩外傳九引老子「屈」亦作「诎」,與傅本正同,「大巧若拙」句在「大辯若讷」下,下又有「其用不屈」四字。
以上文「其用不弊」、「其用不窮」二句例之,則有者是也。
韓所據者,猶是先秦、西漢古本,故獨完備。
魏、晉以後本皆捝此句矣。
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羅振玉曰:「讷」,敦煌本作「吶」。
謙之案:李道純本、樓正本「辯」作「辨」。
莊子胠箧引「大巧若拙」句,淮南道應訓引上二句,并與此同。
韓詩外傳九引作「大辯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牟子理惑論引作「大辯若讷,大巧若拙」,二句倒置。
易順鼎曰:道德指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