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嚴可均曰:「勤而行之」,禦注無「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
謙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羅卷同此石,與武内本異。
範本作「懃」,注雲「古本」。
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一引古老子作「懃」。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之。
謙之案:「」,各本作「笑」,遂州本作「」,禦注作「○」。
傅、範本作「而大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孫讀書雜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猶言迂而笑之也。
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
抱樸子微旨篇亦雲:『大而笑之,其來久矣。
』是牟、葛所見本皆作『大而笑之』。
」今按王說是也。
「下士聞道,大而笑之」,與上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兩句相對。
傅奕本作:「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下士聞道,而大笑之。
」蓋誤移兩「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則尚可籍以考見也。
「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誤。
然則「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誤,可以隅反矣。
高亨曰:「亡」讀為「忘」,二字古通用。
詩假樂「不愆不忘」,說苑建本篇引「忘」作「亡」。
荀子勸學篇「怠慢忘身」,大戴禮勸學篇「忘」作「亡」。
呂氏春秋權勳篇「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韓非子十過篇、淮南子人間篇并「忘」作「亡」。
皆其證。
詩綠衣「心之憂矣,曷維其亡」,鄭箋「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
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存」「忘」對舉,與此文同。
不不足以為道。
羅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 嚴可均曰:禦注無「故」字。
謙之案: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高翿、室町本與禦注同。
武内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顧歡本同。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謙之案:傅、範本亦有「曰」字。
範應元曰:「王弼、孫登、阮鹹同古本,河上公本無『曰』字。
」奚侗曰:「建言」,當是古載籍名。
高亨曰:「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也。
莊子人間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權篇引逸言,鬼谷子謀篇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證名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嚴可均曰:「若類」,禦注、王弼作「若颣」。
謙之案:「進道若退」,禦注「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趙孟俯此句在「夷道若類」句下。
「類」字,釋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顧歡并同,傅、範本作「颣」。
範曰:「『颣』,古本音耒,絲節也,河上公作『類』。
今從古本。
」今案:「颣」、「類」古通用。
廣雅釋言:「颣,節也。
」通俗文:「多節曰颣。
」「夷道若颣」,簡文注:「疵也。
」淮南泛論「明月之珠,不能無颣」,注:「颣,盤若絲之結颣也。
」假借為「戾」。
左傳昭十六「刑之頗颣」,服注:「不平也。
」不平與平對立,故曰「夷道若颣」。
夷,平也,「颣」則引申為不平之義。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羅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謙之案:羅卷敦戊本「谷」不作「俗」,與法京敦乙本異。
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異嚣俗也。
」馬叙倫曰:「各本作『谷』,『俗』之省也。
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塵之義。
」又「大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範本作「○」。
範曰:『○』音辱,黑垢也。
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辱』。
作『○』者,所謂『以白造缁』是矣。
說文解字無『○』字。
」謙之案:玉篇:「○,垢黑也。
」當為「辱
謙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羅卷同此石,與武内本異。
範本作「懃」,注雲「古本」。
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一引古老子作「懃」。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之。
謙之案:「」,各本作「笑」,遂州本作「」,禦注作「○」。
傅、範本作「而大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孫讀書雜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猶言迂而笑之也。
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
抱樸子微旨篇亦雲:『大而笑之,其來久矣。
』是牟、葛所見本皆作『大而笑之』。
」今按王說是也。
「下士聞道,大而笑之」,與上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兩句相對。
傅奕本作:「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下士聞道,而大笑之。
」蓋誤移兩「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則尚可籍以考見也。
「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誤。
然則「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誤,可以隅反矣。
高亨曰:「亡」讀為「忘」,二字古通用。
詩假樂「不愆不忘」,說苑建本篇引「忘」作「亡」。
荀子勸學篇「怠慢忘身」,大戴禮勸學篇「忘」作「亡」。
呂氏春秋權勳篇「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韓非子十過篇、淮南子人間篇并「忘」作「亡」。
皆其證。
詩綠衣「心之憂矣,曷維其亡」,鄭箋「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
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存」「忘」對舉,與此文同。
不不足以為道。
羅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之」字。
故建言有之: 嚴可均曰:禦注無「故」字。
謙之案: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高翿、室町本與禦注同。
武内敦乙本「建言」下有「是以」二字,顧歡本同。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有之曰」。
謙之案:傅、範本亦有「曰」字。
範應元曰:「王弼、孫登、阮鹹同古本,河上公本無『曰』字。
」奚侗曰:「建言」,當是古載籍名。
高亨曰:「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也。
莊子人間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權篇引逸言,鬼谷子謀篇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證名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嚴可均曰:「若類」,禦注、王弼作「若颣」。
謙之案:「進道若退」,禦注「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趙孟俯此句在「夷道若類」句下。
「類」字,釋文、河上、敦煌、景福、柰卷、顧歡并同,傅、範本作「颣」。
範曰:「『颣』,古本音耒,絲節也,河上公作『類』。
今從古本。
」今案:「颣」、「類」古通用。
廣雅釋言:「颣,節也。
」通俗文:「多節曰颣。
」「夷道若颣」,簡文注:「疵也。
」淮南泛論「明月之珠,不能無颣」,注:「颣,盤若絲之結颣也。
」假借為「戾」。
左傳昭十六「刑之頗颣」,服注:「不平也。
」不平與平對立,故曰「夷道若颣」。
夷,平也,「颣」則引申為不平之義。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谷」作「俗」。
羅振玉曰:「大白若辱」,此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謙之案:羅卷敦戊本「谷」不作「俗」,與法京敦乙本異。
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異嚣俗也。
」馬叙倫曰:「各本作『谷』,『俗』之省也。
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塵之義。
」又「大白」,道藏王本「大」作「太」。
又「辱」字,傅、範本作「○」。
範曰:『○』音辱,黑垢也。
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辱』。
作『○』者,所謂『以白造缁』是矣。
說文解字無『○』字。
」謙之案:玉篇:「○,垢黑也。
」當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