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章

關燈
祿也,亦謙詞也。

    又王弼本亦作「谷」。

     謙之案:孤、寡、不谷,謙辭是也。

    呂覽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可障壅」,高注:「孤、寡,人君之謙辭也。

    」碑本「不谷」作「不毂」,「毂」,此借為「谷」。

    後漢書蔡邕傳「速速方毂」,注:「毂,祿也。

    」按谷亦祿也,知「不毂」即「不谷」。

    惟谷雖訓祿,而不谷非即不祿義,此為方言,猶言仆也。

    章炳麟曰:「自稱曰仆,本是臣仆,亦兼短義。

    王侯謙以自稱不谷,『不谷』即『仆』之合音。

    淮南人間訓注:『不谷,不祿也。

    』此為望文生訓,古人死言不祿,不應以此自稱。

    」說詳于新方言。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 嚴可均曰:「非」,各本作「非乎」。

     謙之案:「此其」,禦注、邢玄、慶陽、磻溪、樓正、景福、顧歡、彭耜、高翿、趙孟俯均同此石。

    傅、範作「是其」,嚴遵作「唯斯」,諸河、王本作「此非」。

    範應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今從古本。

    」知範所見王本「非」作「其」。

    又「耶」字,敦煌本、嚴遵本作「與」,顧歡、傅、範作「也」,遂州本同此石。

    「非」,範作「非欤」,景福作「悲乎」,敦煌本作「非也」。

     謙之案:作「其」是也。

    此經文中用楚方言。

    蔣錫昌曰:「按史記高祖紀『其以沛為朕湯沐邑』,集解引風俗通:『其者,楚言也。

    』老子楚人,當用楚言。

    五十八章『其無正』,猶言『無正』也。

    七十七章『其不欲見賢』,猶不欲見賢也。

    『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欤』,猶言是以賤為本也非欤也。

    」 故緻數車無車。

     嚴可均曰:禦注、王弼作「數輿無輿」,蘇靈芝書上「輿」作「與」,誤也。

     謙之案:兩「車」字,河上、顧歡、景福、室町、柰卷同此石,嚴遵、敦煌本作「輿」。

    嚴「緻數輿」作「造輿于」,敦本句末有「也」字。

    法京敦乙本上之「車」作「與」,下之「車」作「譽」,與蘇靈芝禦注本同。

    遂州、傅、範上下均作「譽」。

    範應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數車無車』。

    」今案諸王本作「輿」,道藏王本作「譽」,與範說同。

    又道藏王本與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本引王弼注亦作「故緻數譽,乃無譽也」。

    案作「譽」是也。

    兩「車」或「輿」,皆「譽」之訛,「譽」「與」古通,「譽」書為「與」,誤為「輿」、為「車」,蘇靈芝書與法京敦乙本皆其證也。

    「數車無車」,諸說紛纭。

    李道純曰:「諸家解不通,予謂數車之各件,無一名車者,喻我是一身,無一名我也。

    成玄英曰:『輿,車也,箱、輻、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車名,數即無實。

    五物四大,為幻亦然。

    所以身既浮處,貴将安寄?』」李贽曰:「今夫輪、輻、蓋、轸、衡、轭、毂、,合而成車,人但見有此數者,曷嘗有車哉?然而名之曰車,而不曰輪、輻、蓋、轸、衡、轭、毂、也。

    」謙之案:二李皆佛說也,現存巴利文之彌蘭王問經與東晉失譯之那先比丘經,即為明證。

     「那先問王:『言名車,何所為車者?軸為車耶?』王言:『軸不為車。

    』那先言:『辋為車耶?』王言:『辋不為車。

    』那先言:『輻為車耶?』王言:『輻不為車。

    』那先言:『毂為車耶?』王言:『毂不為車。

    』那先言:『轅為車耶?』王言:『轅不為車。

    』那先言:『轭為車耶?』王言:『轭不為車。

    』那先言:『輿為車耶?』王言:『輿不為車。

    』那先言:『扛為車耶?』王言:『扛不為車。

    』那先言:『蓋為車耶?』王言:『蓋不為車。

    』那先言:『合聚是諸材木,着一面甯為車耶?』王言:『合聚是諸材木,着一面不為車也。

    』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諸材木,甯為車耶?』王言:『不合聚是諸材木,不為車。

    』那先言:『音聲為車耶?』王言:『音聲不為車。

    』那先言:『何所為車者?』王便默然不語。

    那先言:『佛說之,如合聚是諸材木,用為車,因得車。

    人亦如是。

    合聚頭、面、耳、鼻、口、頸、項、肩、臂、骨肉、手足、肝、腑、心、脾、腎、腸、胃、顔色、聲響、喘息、苦樂、善惡,合聚名為人。

    』王言:『善哉!善哉!』」 自佛教流入中國,于是而有「數車無車」之說。

    作「車」、作「輿」,義雖可通,然非老子之言也甚明。

     高延第曰:「至譽無譽」,河上本作「緻數車無車」,王弼本、淮南子道應訓作「緻數輿無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