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盡之義。
周語「伊、洛竭而夏亡」,注:「涸也。
」淮南說林:「淵泉不能竭。
」本經:「竭澤而漁。
」河上注此:「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将恐枯竭不為谷。
」「竭」與「渴」同義,不必改字。
萬物無以生,将恐滅;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此句。
侯王無以貴高,将恐蹶。
武内義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與上文合,下又同。
景、遂二本「貴高」,敦本無「高」字,然下文「貴高」并稱,有「高」字是。
羅振玉曰:敦煌本「貞」下有「而」字。
謙之案:此句疑有誤文。
諸河、王本、顧歡本、磻溪、景福、樓正、室町、柰卷句同此。
範本作「王侯無以為貞,将恐溪」,高翿作「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将恐蹶」,傅奕作「王侯無以為貞而貴高,将恐溪」,彭耜,趙孟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
嚴遵同彭本,惟「無以為貞」作「無以為正」。
皆川願老子繹解又與嚴遵同。
劉師培曰:案上文「天無以清」,「地無以甯」,「神無以靈」,「谷無以盈」,「萬物無以生」,均承上「以清」、「以甯」、「以盈」、「以生」言,惟此句「無以貴高」與上「以為天下貞」不相應,疑「貴」即「貞」字之訛。
「貴」、「貞」形近,後人據此節王注有「清不足貴」諸文,遂改「貞」為「貴」,又疑「貴高」并文,與下「貴高」二語相應,遂于「貴」下增「高」字,實則「貴」當作「貞」,「高」乃衍文也。
易順鼎曰:當作「侯王無以貞,将恐蹶」,「貞」誤為「貴」。
後人見下文「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二句,以為承上文而言,妄于「貴」下又加「高」字,遂緻踵訛襲謬,而義理不可通矣。
謙之案:「将恐溪」,諸王本「溪」作「蹶」。
說文:「蹶,僵也,從足,厥聲。
一曰跳也,亦讀若。
」廣韻:「蹶,失腳也,僵也,亦作溪。
」廣雅釋诂三:「溪,敗也。
」呂覽慎行「小人之行,不溪于山」,注:「溪踬颠頓也。
」荀子成相「國乃溪」,注:「颠覆也。
」「侯王無以貞,将恐溪」,言侯王無以為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
治要引作「溪」,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亦作「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嚴可均曰:「高以下為基」,禦注脫「為」字,河上「高」下有「必」字。
宇惠曰:齊策「貴以」「高以」上并有「雖」字。
謙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顧歡諸本及淮南道應訓、群書治要、意林引二「以」上均有「必」字。
淮南原道訓:「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而高者必以下為基。
」語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 嚴可均曰:「不毂」,王弼作「不谷」。
河上雲:「不毂,喻不能如車毂為衆輻所湊。
」四十二章「不毂」亦然。
謙之案:「侯王」,傅、範作「王侯」,文選雪賦注引作「王公」。
「自謂」,景福本「謂」作「曰」,彭耜、範應元、趙孟俯、室町、柰卷及治要引作「稱」。
易順鼎曰:按「自謂」當作「自稱」。
四十二章雲:「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則此亦必作「稱」也。
淮南高注正作「稱」,文選邱希範與陳伯之書注引此作「王侯自稱孤、寡、不谷」,皆其證。
洪頤烜曰:德經「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案禮記曲禮「于内自稱曰不谷」,鄭注:「谷,善也。
」左氏僖四年傳「豈不谷是為」,杜預注:「孤、寡、不毂,諸侯謙辭。
」字皆作「谷」。
列子天瑞篇「鹯之為布毂」,釋文:「毂,本又作谷。
」此「毂」為「谷」之借字,河上注讀為「車毂」之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河上章句雲:「不毂,喻不能如車毂為衆輻所湊。
」「道化」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為稱」,章句雲:「孤、寡、不毂,不祥之名。
」鼒謂「不祥」說是,「不能如車毂」之說乃是望文生義,非古訓也。
「毂」與「谷」通。
詩正月「蔌蔌方有谷」,後漢書蔡邕傳作「速速方毂」。
列子天瑞篇「鹯之為布毂」,釋文雲:「本又作谷。
」呂覽觀表篇「衛右宰谷臣」,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注作「毂臣」。
蓋音近假借之字也。
按「毂」之言善也,鄭注曲禮用之,言己之不善,謙詞也。
又「谷」之言祿也,高誘注淮南人間訓用之,猶言不
周語「伊、洛竭而夏亡」,注:「涸也。
」淮南說林:「淵泉不能竭。
」本經:「竭澤而漁。
」河上注此:「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将恐枯竭不為谷。
」「竭」與「渴」同義,不必改字。
萬物無以生,将恐滅;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此句。
侯王無以貴高,将恐蹶。
武内義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與上文合,下又同。
景、遂二本「貴高」,敦本無「高」字,然下文「貴高」并稱,有「高」字是。
羅振玉曰:敦煌本「貞」下有「而」字。
謙之案:此句疑有誤文。
諸河、王本、顧歡本、磻溪、景福、樓正、室町、柰卷句同此。
範本作「王侯無以為貞,将恐溪」,高翿作「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将恐蹶」,傅奕作「王侯無以為貞而貴高,将恐溪」,彭耜,趙孟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
嚴遵同彭本,惟「無以為貞」作「無以為正」。
皆川願老子繹解又與嚴遵同。
劉師培曰:案上文「天無以清」,「地無以甯」,「神無以靈」,「谷無以盈」,「萬物無以生」,均承上「以清」、「以甯」、「以盈」、「以生」言,惟此句「無以貴高」與上「以為天下貞」不相應,疑「貴」即「貞」字之訛。
「貴」、「貞」形近,後人據此節王注有「清不足貴」諸文,遂改「貞」為「貴」,又疑「貴高」并文,與下「貴高」二語相應,遂于「貴」下增「高」字,實則「貴」當作「貞」,「高」乃衍文也。
易順鼎曰:當作「侯王無以貞,将恐蹶」,「貞」誤為「貴」。
後人見下文「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二句,以為承上文而言,妄于「貴」下又加「高」字,遂緻踵訛襲謬,而義理不可通矣。
謙之案:「将恐溪」,諸王本「溪」作「蹶」。
說文:「蹶,僵也,從足,厥聲。
一曰跳也,亦讀若。
」廣韻:「蹶,失腳也,僵也,亦作溪。
」廣雅釋诂三:「溪,敗也。
」呂覽慎行「小人之行,不溪于山」,注:「溪踬颠頓也。
」荀子成相「國乃溪」,注:「颠覆也。
」「侯王無以貞,将恐溪」,言侯王無以為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
治要引作「溪」,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亦作「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嚴可均曰:「高以下為基」,禦注脫「為」字,河上「高」下有「必」字。
宇惠曰:齊策「貴以」「高以」上并有「雖」字。
謙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顧歡諸本及淮南道應訓、群書治要、意林引二「以」上均有「必」字。
淮南原道訓:「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而高者必以下為基。
」語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 嚴可均曰:「不毂」,王弼作「不谷」。
河上雲:「不毂,喻不能如車毂為衆輻所湊。
」四十二章「不毂」亦然。
謙之案:「侯王」,傅、範作「王侯」,文選雪賦注引作「王公」。
「自謂」,景福本「謂」作「曰」,彭耜、範應元、趙孟俯、室町、柰卷及治要引作「稱」。
易順鼎曰:按「自謂」當作「自稱」。
四十二章雲:「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則此亦必作「稱」也。
淮南高注正作「稱」,文選邱希範與陳伯之書注引此作「王侯自稱孤、寡、不谷」,皆其證。
洪頤烜曰:德經「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案禮記曲禮「于内自稱曰不谷」,鄭注:「谷,善也。
」左氏僖四年傳「豈不谷是為」,杜預注:「孤、寡、不毂,諸侯謙辭。
」字皆作「谷」。
列子天瑞篇「鹯之為布毂」,釋文:「毂,本又作谷。
」此「毂」為「谷」之借字,河上注讀為「車毂」之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毂」,河上章句雲:「不毂,喻不能如車毂為衆輻所湊。
」「道化」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為稱」,章句雲:「孤、寡、不毂,不祥之名。
」鼒謂「不祥」說是,「不能如車毂」之說乃是望文生義,非古訓也。
「毂」與「谷」通。
詩正月「蔌蔌方有谷」,後漢書蔡邕傳作「速速方毂」。
列子天瑞篇「鹯之為布毂」,釋文雲:「本又作谷。
」呂覽觀表篇「衛右宰谷臣」,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注作「毂臣」。
蓋音近假借之字也。
按「毂」之言善也,鄭注曲禮用之,言己之不善,謙詞也。
又「谷」之言祿也,高誘注淮南人間訓用之,猶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