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謙之案:「甯」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甯」,今據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嚴可均曰:「萬物」,各本作「萬物」。
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
謙之案:景福本、範本「萬」亦作「萬」。
又陳碧虛曰:「嚴君平本無『萬物得之以生』,并下文『萬物無以生将恐滅』十四字。
」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嚴可均曰:「天下正」,禦注、王弼作「下貞」。
範應元曰:貞,正也。
王弼、郭雲同古本。
一本「貞」作「正」,亦後人避諱也。
河上本作「侯王」。
謙之案:傅、範本、柰卷作「王侯」,群書治要、孫盛老子疑問反訊、晉書裴楷傳、書鈔一四九引并作「貞」,嚴遵、河上、顧歡、景福、樓正、慶陽、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
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為正」。
王念孫曰:河上本「貞」作「正」,注雲:「為天下平正。
」念孫案:爾雅曰:「正,長也。
」呂氏春秋君守篇「可以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
」「為天下正」,猶洪範言「為天下主」耳。
下文「天無以清」,「地無以甯」,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言之。
又雲「侯王無以貴高」,「貴高」二字正承「為天下正」言之,是「正」為君長之義,非平正之義也。
王弼本「正」作「貞」,借字耳。
東條一堂曰:「為天下貞」,按「貞」一本作「正」,與注乖。
下同。
貞觀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諸本貞作正,避廟諱。
」 易順鼎曰:「貞」或作「正」,古字通用。
王氏讀書雜志謂此「貞」為借字,似未盡然。
易「貞勝者也」,韓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
」邢注引老子亦作「貞」。
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亦作「貞」。
是「貞」為本字。
勞健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字景龍、景福作「正」,開元、傅、範與諸王本皆作「貞」。
範注:「貞,正也。
一本作正,後人避諱也。
」按道藏禦注、禦疏本原作「正」,疏雲:「本或作貞字,貞即正也。
」開元石刻乃改從「貞」,範雲「後人避諱」,非也。
又此章凡「侯王」字,傅、範亦作「王侯」,非也。
諸唐本、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與「貞」字自諧句中韻。
謙之案:作「貞」是也。
易系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又曰:「言緻其一也。
」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下,傅、範及釋文下有「其緻之一也」,與易義均合。
又柰卷及大阪圖書館舊鈔本,均作「天下貞」,狩野直喜謂:「河上公本亦有作『貞』者,蓋自宋刻避帝諱改『貞』作『正』。
」今證之以景龍碑文,知「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諱之說亦非。
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 謙之案:碑文與羅卷此均作「無」,不作「無」,為變例。
武内法京敦乙本作「無」。
又莊子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
」語意本此。
劉師培曰:「發」讀為「廢」。
說文:「廢,屋頓也。
」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高注:「廢,頓也。
」左傳定三年「廢于爐炭」,杜注:「廢,墜也。
」頓墜之義,與傾圮同。
恐發者,猶言将崩圮也,即地傾之義。
「發」為「廢」字之省形。
蔣錫昌曰:劉說是。
莊子列禦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
」列子黃帝篇引作「廢」。
又繕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禦覽逸民部引作「廢」。
左傳哀十一年疏引竹書紀年雲:「梁惠王廢逢忌之薮以賜民。
」漢書地理志引作「發」。
均其證也。
「發」「廢」雙聲,故可通用。
此言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也。
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 畢沅曰:「竭」,河上公、王弼并作「歇」,案應作「竭」。
謙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作「歇」,畢誤校。
「歇」,說文:「息也。
一曰氣越洩也。
」廣雅釋诂二:「歇,洩也。
」七發:「精神越洩,百病鹹生。
」「竭」借為「渴」,「渴,盡也,從水,曼聲。
」爾雅釋诂:「涸,渴也。
」經傳多以「竭」為之,是竭有涸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嚴可均曰:「萬物」,各本作「萬物」。
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
謙之案:景福本、範本「萬」亦作「萬」。
又陳碧虛曰:「嚴君平本無『萬物得之以生』,并下文『萬物無以生将恐滅』十四字。
」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嚴可均曰:「天下正」,禦注、王弼作「下貞」。
範應元曰:貞,正也。
王弼、郭雲同古本。
一本「貞」作「正」,亦後人避諱也。
河上本作「侯王」。
謙之案:傅、範本、柰卷作「王侯」,群書治要、孫盛老子疑問反訊、晉書裴楷傳、書鈔一四九引并作「貞」,嚴遵、河上、顧歡、景福、樓正、慶陽、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遂州本作「政」。
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為正」。
王念孫曰:河上本「貞」作「正」,注雲:「為天下平正。
」念孫案:爾雅曰:「正,長也。
」呂氏春秋君守篇「可以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
」「為天下正」,猶洪範言「為天下主」耳。
下文「天無以清」,「地無以甯」,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言之。
又雲「侯王無以貴高」,「貴高」二字正承「為天下正」言之,是「正」為君長之義,非平正之義也。
王弼本「正」作「貞」,借字耳。
東條一堂曰:「為天下貞」,按「貞」一本作「正」,與注乖。
下同。
貞觀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諸本貞作正,避廟諱。
」 易順鼎曰:「貞」或作「正」,古字通用。
王氏讀書雜志謂此「貞」為借字,似未盡然。
易「貞勝者也」,韓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
」邢注引老子亦作「貞」。
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亦作「貞」。
是「貞」為本字。
勞健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字景龍、景福作「正」,開元、傅、範與諸王本皆作「貞」。
範注:「貞,正也。
一本作正,後人避諱也。
」按道藏禦注、禦疏本原作「正」,疏雲:「本或作貞字,貞即正也。
」開元石刻乃改從「貞」,範雲「後人避諱」,非也。
又此章凡「侯王」字,傅、範亦作「王侯」,非也。
諸唐本、諸王本、河上本皆作「侯王」,與「貞」字自諧句中韻。
謙之案:作「貞」是也。
易系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又曰:「言緻其一也。
」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下,傅、範及釋文下有「其緻之一也」,與易義均合。
又柰卷及大阪圖書館舊鈔本,均作「天下貞」,狩野直喜謂:「河上公本亦有作『貞』者,蓋自宋刻避帝諱改『貞』作『正』。
」今證之以景龍碑文,知「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諱之說亦非。
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發; 謙之案:碑文與羅卷此均作「無」,不作「無」,為變例。
武内法京敦乙本作「無」。
又莊子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甯。
」語意本此。
劉師培曰:「發」讀為「廢」。
說文:「廢,屋頓也。
」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高注:「廢,頓也。
」左傳定三年「廢于爐炭」,杜注:「廢,墜也。
」頓墜之義,與傾圮同。
恐發者,猶言将崩圮也,即地傾之義。
「發」為「廢」字之省形。
蔣錫昌曰:劉說是。
莊子列禦寇「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釋文:「發,司馬本作廢。
」列子黃帝篇引作「廢」。
又繕性「非藏其智而不發也」,禦覽逸民部引作「廢」。
左傳哀十一年疏引竹書紀年雲:「梁惠王廢逢忌之薮以賜民。
」漢書地理志引作「發」。
均其證也。
「發」「廢」雙聲,故可通用。
此言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也。
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 畢沅曰:「竭」,河上公、王弼并作「歇」,案應作「竭」。
謙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作「歇」,畢誤校。
「歇」,說文:「息也。
一曰氣越洩也。
」廣雅釋诂二:「歇,洩也。
」七發:「精神越洩,百病鹹生。
」「竭」借為「渴」,「渴,盡也,從水,曼聲。
」爾雅釋诂:「涸,渴也。
」經傳多以「竭」為之,是竭有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