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
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
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
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
孔,甚也。
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
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體之是從也。
道之為物,唯恍唯忽。
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嚴可均曰:「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顧歡與此同。
禦注作:「忽兮恍,其中有○;恍兮忽,其中有物。
」河上作:「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本或二句互倒。
王弼與河上同,「忽」作「惚」。
謙之案:道藏王本二「惚兮」皆作「忽」。
釋文出「怳」字,知王本作「怳」。
頭陀寺碑文注引老子作「怳」,王注亦作「怳」。
抱樸子地真篇引「老君曰」與河上本同。
英倫本與禦注同。
又敦煌本「惟恍」作「惟慌」。
廣雅釋诂二:「○,忽也。
」神女賦序「精神怳惚」,注:「不自覺知之意。
」續一切經音義引字林:「恍惚,心不明也。
」二字傅、範本均作「芒芴」,古通用。
又莊子至樂篇:「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又「雜乎芒芴之間」。
語皆出此。
褚伯秀雲:「『芒芴』,讀同『恍惚』。
」廣弘明集一三釋法琳辨正論九箴篇引「芒芴」正作「恍惚」。
俞樾曰:按「惚兮恍兮」二句,當在「恍兮惚兮」二句之下。
蓋承上「惟恍惟惚」之文,故先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與上「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四句為韻;下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乃始變韻也。
王弼注曰:「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注文當是全舉經文,而奪「其中有物」四字,然據此可知王氏所見本經文猶未倒也。
蔣錫昌曰:按強本成疏引經文雲:「恍惚中有象,惚恍中有物。
」是成本經文作「恍惚中有象,惚恍中有物」。
道藏河上本作「怳兮忽兮,其中有物;忽兮怳兮,其中有像」。
正與俞說合。
○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嚴可均曰:「○冥中有精」,顧歡與此同。
禦注作「○兮冥,其中有精」,河上、王弼作「○兮冥兮,其中有精」。
羅振玉曰:禦注本「真」作「○」,乃「真」之别字。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四句與王本同。
文選沈約鐘山詩注引「○兮冥,中其有精」;樓正、磻溪作「杳兮冥,其中有精」;館本作「○冥中有精」;傅本作「幽兮冥兮,其中有精」;範本作「幽兮冥兮,中有精兮」。
案「○」、「幽」、「杳」三字音近,可通用。
又「其精甚真」,王羲之作「有精甚真」。
此句遂州本無。
又案:管子内業篇:「精,氣之極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與此章「精」之意義相合。
「精」為古代之素樸唯物思想,說詳
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
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
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
孔,甚也。
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
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體之是從也。
道之為物,唯恍唯忽。
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嚴可均曰:「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顧歡與此同。
禦注作:「忽兮恍,其中有○;恍兮忽,其中有物。
」河上作:「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本或二句互倒。
王弼與河上同,「忽」作「惚」。
謙之案:道藏王本二「惚兮」皆作「忽」。
釋文出「怳」字,知王本作「怳」。
頭陀寺碑文注引老子作「怳」,王注亦作「怳」。
抱樸子地真篇引「老君曰」與河上本同。
英倫本與禦注同。
又敦煌本「惟恍」作「惟慌」。
廣雅釋诂二:「○,忽也。
」神女賦序「精神怳惚」,注:「不自覺知之意。
」續一切經音義引字林:「恍惚,心不明也。
」二字傅、範本均作「芒芴」,古通用。
又莊子至樂篇:「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又「雜乎芒芴之間」。
語皆出此。
褚伯秀雲:「『芒芴』,讀同『恍惚』。
」廣弘明集一三釋法琳辨正論九箴篇引「芒芴」正作「恍惚」。
俞樾曰:按「惚兮恍兮」二句,當在「恍兮惚兮」二句之下。
蓋承上「惟恍惟惚」之文,故先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與上「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四句為韻;下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乃始變韻也。
王弼注曰:「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注文當是全舉經文,而奪「其中有物」四字,然據此可知王氏所見本經文猶未倒也。
蔣錫昌曰:按強本成疏引經文雲:「恍惚中有象,惚恍中有物。
」是成本經文作「恍惚中有象,惚恍中有物」。
道藏河上本作「怳兮忽兮,其中有物;忽兮怳兮,其中有像」。
正與俞說合。
○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嚴可均曰:「○冥中有精」,顧歡與此同。
禦注作「○兮冥,其中有精」,河上、王弼作「○兮冥兮,其中有精」。
羅振玉曰:禦注本「真」作「○」,乃「真」之别字。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四句與王本同。
文選沈約鐘山詩注引「○兮冥,中其有精」;樓正、磻溪作「杳兮冥,其中有精」;館本作「○冥中有精」;傅本作「幽兮冥兮,其中有精」;範本作「幽兮冥兮,中有精兮」。
案「○」、「幽」、「杳」三字音近,可通用。
又「其精甚真」,王羲之作「有精甚真」。
此句遂州本無。
又案:管子内業篇:「精,氣之極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與此章「精」之意義相合。
「精」為古代之素樸唯物思想,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