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關燈
之。

    畢沅曰:莊子「淵淵乎其若海」,即用此文。

     謙之案:「漂無所止」,義長。

    漂然若長風之禦太虛,與「飂」字義同。

    說文:「飂,高風也。

    」字亦作「○」,吳都賦:「翼飔風之○○。

    」又作「○」,玉篇:「○,高風貌。

    」 衆人皆有已,我獨頑似鄙。

     嚴可均曰:「有已」,各本作「有以」。

    「我獨頑」,河上、王弼「我」上有「而」字。

     武内義雄曰:敦、景二本「以」作「已」。

    謙之案:「有已」即「有以」。

    說文:「已,用也。

    」隸亦作「」,作「以」。

    廣雅釋言:「已,也。

    」鄭注考工記曰:「已或作以。

    」注檀弓篇曰:「以與已字本同。

    」荀子非相篇曰:「何已也?」注:「與以同。

    」此雲「皆有已」,即「皆有以」,莊子所謂「其必有以」是也。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陶鴻慶曰:傅奕本「我獨」下有「欲」字。

    據王注「我獨欲異于人」,是王所見本亦有「欲」字,而傳寫奪之。

    老子狀道之要妙,多為支離惝怳之辭,或曰若、曰如、曰似、曰将、曰欲,皆此旨也。

    當以有「欲」字為勝。

     謙之案:敦煌本、遂州本「獨」正作「欲」。

     嚴可均曰:「而貴食母」,禦注作「而貴求食于母」。

     李道純曰:「而貴食母」,或雲「兒貴求食于母」,非。

     勞健曰:「食母」二字,範本誤從唐玄宗加字,作「求食于母」。

    玄宗自注雲「先無『求』『于』兩字,今所加也」,明非古本,範氏失于校正。

     謙之案:此句諸家解多誤,惟蘇轍得其義曰:「譬如嬰兒,無所雜食,食于母而已。

    」又莊子德充符篇「豚子食于其死母」,郭注雲:「食乳也。

    」此雲「食母」,即食乳于母之意。

    又王羲之本「貴」下亦有「求」字,此帖斷為明皇增字後所作無疑。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阿、何韻(歌部),惡、若韻(魚部,惡,烏入聲,若,入聲),畏、畏韻(脂部),哉、熙、台、孩韻(之部,哉音茲,台,徒其反,孩,胡其反)。

    歸、遺韻(脂部),昏、悶韻(文部,悶,平聲),海、止、以、鄙、母韻(之部,海音喜)。

    奚侗:阿、何、惡、若韻,熙、牢、台、孩韻,歸、遺韻,沌、昏、悶韻,晦、止、以、鄙、母韻。

    陳柱:憂、阿、何、惡、若韻,熙、牢、台、孩、歸、遺、哉韻。

    餘同奚。

    高本漢:荒(一作芒)、央韻,熙、牢、台、兆、孩、歸、遺、哉為一韻,歸、遺又自為韻。

    又昏、悶(一作闵)、海(一作晦)、止、以、鄙、母為一韻。

     楊樹達曰:江韻得之,奚、陳、高并誤。

     鄧廷桢曰:惡、若為韻。

    古音善惡、好惡皆作去聲,後世強分善惡之惡為入聲。

    「若」字,詩烝民與「賦」韻,大田、閟宮皆與「碩」韻,「碩」古音與「柘」韻同。

    生民「柘」與「路」韻,大學「碩」與「惡」韻,閟宮「若」又韻「作」,「作」古音與「祚」「胙」同。

    彼此互證,大抵「若」字亦魚、虞部之去聲,今音則由去轉入也。

     江有诰曰;悶,莫困切。

    按古有平聲,當與魂部并收。

    老子異俗篇「我獨悶悶」,與「昏」協。

    順化篇「其政悶悶」,與「醇」協(唐韻四聲正二十六慁)。

     又一說,江有诰以「牢」非韻。

    謙之案:「牢」,古音讀若厘。

    江永古韻标準平聲第十一部曰:「牢,郎侯切。

    按牢,古音如此,故釋名雲:『留,牢也。

    』老子:『衆人熙熙,如○太牢,如登春台。

    』莊辛引鄙語:『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蓋皆讀如厘,蓋方言耳。

    」又「台」,古讀如持,釋名:「台,持也。

    」「台」字當從ㄓ聲,故與「持」近。

    「孩,戶黎切」,牢、台、孩為韻是也。

    又牢、兆亦韻。

    馬叙倫曰:「熙、台、孩為句末之韻,前賢已能明之。

    若牢之與兆,亦協于句末,乃詩之間韻也。

    」(修辭十論) 右景龍碑本一百十六字,敦煌本一百十五字,河、王本一百三十二字,傅本一百三十七字,範本一百四十一字。

    河上本題「異俗第二十」,王本題「二十章」,範本題「絕學無憂章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