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與「乘乘」音義不近。
疑「乘乘」是「垂垂」之訛。
果然,則河上本作「儡儡」,據其義訓作「垂」字也。
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嚴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字。
羅振玉曰:景龍本、禦注本均無「而」字。
奚侗曰:「遺」借為「匮」,不足之意。
禮記祭義「而窮老不遺」,釋文「遺,本作匮」,是其證。
于省吾曰:按「遺」應讀作「匮」,二字均諧貴聲,音近字通。
……廣雅釋诂:「匮,加也。
」王念孫謂「匮當作遺」,以「遺」有加義,「匮」無加義也。
禮記樂記「其财匮」,釋文:「匮,乏也。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匮」,「匮乏」與「有餘」為對文。
自來解者皆讀「遺」如字,不得不以遺失為言矣。
我愚人之心,純純。
嚴可均曰:「之心」,河上、王弼「心」下有「也哉」字。
「純純」,河上、王弼作「沌沌兮」,釋文:「沌,本又作忳。
」 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純」,蘇靈芝書亦作「純」,作「純」為是。
陸德明曰:「本又作忳。
」「沌」「忳」并非也。
謙之案:作「純」是也。
易文言「純粹精也」,崔觐注:「不雜曰純。
」淮南要略「不剖判純樸」,注:「純樸,太素也。
」碑本「純純」,室町本作「沌沌」,義同。
莊子山木篇:「純純常常,乃比于狂。
」在宥篇:「渾渾沌沌,終身不離。
」純純即沌沌也。
彭耜釋文曰:「李純純如字,質樸無欲之稱。
」其說是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嚴可均曰:王弼作「我獨昏昏」。
奚侗曰:「昏昏」,諸本作「若昏」,句法不協,茲從王弼本。
莊子在宥篇︰「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 蔣錫昌曰:以文誼而論,作「」者是也。
下文弼注「無所欲為,悶悶,若無所識」,可證老子古本作「」,不作「若」,「」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本作「皆昭昭」「皆」。
謙之案︰傅、範本如此。
範雲:「王弼同古本,世本無『皆』字。
」知王本當有「皆」字。
又「悶悶」,傅、範作「闵闵」,「闵」上均有「若」字。
範應元曰:河上公及諸家并作「悶悶」,音同。
韓文公古賦有「獨闵闵其曷已兮,憑文章以自宣」,詳此「闵闵」字,注雲「一作悶悶」,正與此合,今從古本。
淡若海, 嚴可均曰:禦注作「忽若晦」,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一本作「忽兮」。
謙之案:嚴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範本作「澹兮若海」,禦注、英倫二本作「忽若晦」,廣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
李道純曰:「『忽乎若晦』,或雲『淡乎其若海』,非。
」謙之案:王、範本作「澹」字是也。
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誤作「淡」。
說文:「澹,水搖也,從水,詹聲。
」與「淡」迥别。
「海」,本或作「晦」,為「海」之假借。
書考靈曜:「海之言昏晦無睹。
」釋名釋水:「海,晦也。
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
」海、晦義同。
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窮極。
漂無所止。
嚴可均曰:禦注作「寂兮似無所止」,河上作「漂兮若無所止」,釋文引河上作「淵兮」,王弼作「飂兮若無止」,梁簡文、傅奕作「飄兮」。
謙之案:室町本同。
河上、王羲之本作「飂兮若無所止」,廣明作「兮若無所止」,範本作「飄兮似無所止」,館本作「寂無所以」,英倫本與禦注同。
又孫礦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無止』,一作『漂兮若無止』,一作『膠兮似無止』,一作『寂若無所止』。
」「膠兮似無止」,不知所據何本,疑「○」字之誤。
武内義雄曰:天文鈔河上本作「○兮」,廣明幢作「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
按「○」「」為「漂」之或體,而漂、飂音相近。
吳雲曰:王蘭泉引河上公「」作「淵」,注雲:「今河上本作漂。
」按此石作「」,北碑多有
疑「乘乘」是「垂垂」之訛。
果然,則河上本作「儡儡」,據其義訓作「垂」字也。
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嚴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字。
羅振玉曰:景龍本、禦注本均無「而」字。
奚侗曰:「遺」借為「匮」,不足之意。
禮記祭義「而窮老不遺」,釋文「遺,本作匮」,是其證。
于省吾曰:按「遺」應讀作「匮」,二字均諧貴聲,音近字通。
……廣雅釋诂:「匮,加也。
」王念孫謂「匮當作遺」,以「遺」有加義,「匮」無加義也。
禮記樂記「其财匮」,釋文:「匮,乏也。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匮」,「匮乏」與「有餘」為對文。
自來解者皆讀「遺」如字,不得不以遺失為言矣。
我愚人之心,純純。
嚴可均曰:「之心」,河上、王弼「心」下有「也哉」字。
「純純」,河上、王弼作「沌沌兮」,釋文:「沌,本又作忳。
」 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純」,蘇靈芝書亦作「純」,作「純」為是。
陸德明曰:「本又作忳。
」「沌」「忳」并非也。
謙之案:作「純」是也。
易文言「純粹精也」,崔觐注:「不雜曰純。
」淮南要略「不剖判純樸」,注:「純樸,太素也。
」碑本「純純」,室町本作「沌沌」,義同。
莊子山木篇:「純純常常,乃比于狂。
」在宥篇:「渾渾沌沌,終身不離。
」純純即沌沌也。
彭耜釋文曰:「李純純如字,質樸無欲之稱。
」其說是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嚴可均曰:王弼作「我獨昏昏」。
奚侗曰:「昏昏」,諸本作「若昏」,句法不協,茲從王弼本。
莊子在宥篇︰「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 蔣錫昌曰:以文誼而論,作「」者是也。
下文弼注「無所欲為,悶悶,若無所識」,可證老子古本作「」,不作「若」,「」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本作「皆昭昭」「皆」。
謙之案︰傅、範本如此。
範雲:「王弼同古本,世本無『皆』字。
」知王本當有「皆」字。
又「悶悶」,傅、範作「闵闵」,「闵」上均有「若」字。
範應元曰:河上公及諸家并作「悶悶」,音同。
韓文公古賦有「獨闵闵其曷已兮,憑文章以自宣」,詳此「闵闵」字,注雲「一作悶悶」,正與此合,今從古本。
淡若海, 嚴可均曰:禦注作「忽若晦」,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一本作「忽兮」。
謙之案:嚴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範本作「澹兮若海」,禦注、英倫二本作「忽若晦」,廣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
李道純曰:「『忽乎若晦』,或雲『淡乎其若海』,非。
」謙之案:王、範本作「澹」字是也。
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誤作「淡」。
說文:「澹,水搖也,從水,詹聲。
」與「淡」迥别。
「海」,本或作「晦」,為「海」之假借。
書考靈曜:「海之言昏晦無睹。
」釋名釋水:「海,晦也。
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
」海、晦義同。
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窮極。
漂無所止。
嚴可均曰:禦注作「寂兮似無所止」,河上作「漂兮若無所止」,釋文引河上作「淵兮」,王弼作「飂兮若無止」,梁簡文、傅奕作「飄兮」。
謙之案:室町本同。
河上、王羲之本作「飂兮若無所止」,廣明作「兮若無所止」,範本作「飄兮似無所止」,館本作「寂無所以」,英倫本與禦注同。
又孫礦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無止』,一作『漂兮若無止』,一作『膠兮似無止』,一作『寂若無所止』。
」「膠兮似無止」,不知所據何本,疑「○」字之誤。
武内義雄曰:天文鈔河上本作「○兮」,廣明幢作「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
按「○」「」為「漂」之或體,而漂、飂音相近。
吳雲曰:王蘭泉引河上公「」作「淵」,注雲:「今河上本作漂。
」按此石作「」,北碑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