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均曰:「若享太牢」,「」别體字。
禦注作「如享」,釋文作「若亨」,引河上作「飨」。
謙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宰」,誤。
藝文類聚三引河上作「若享」,玉燭寶典三引作「而飨」。
武内義雄曰:「若亨太牢」,王本「亨」字,陸氏讀為「烹」。
河上公讀為「享」,又改「亨」作「飨」。
現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
玉燭寶典三引此文作「飨」,與陸所引河上本合。
蓋唯一「亨」字,諸家異其解釋,遂至成本文之異也。
若春登台。
嚴可均曰:禦注、王弼作「如春登台」,河上作「如登春台」。
畢沅曰:「如春登台」,王弼、顧歡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
明正統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誤作「登春台」,陸希聲、王真諸本并誤,今流俗本皆然矣。
又李善閑居賦注引亦誤。
俞樾曰:按「如春登台」與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
然其注曰:「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台觀之,意志淫淫然。
」是亦未嘗以「春台」連文,其所據本,亦必作「春登台」,今傳寫誤倒耳。
蔣錫昌曰:唐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引河本經文作「如春登台」,正與宋河本合;俞氏謂河所據本必作「春登台」是也。
顧本成疏「又如春日登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
……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台」,蓋古本如此,似未可據最後諸本擅改也。
「如」,應從碑本作「若」,以與上句一律。
釋文上句作「若」,此當同也。
我魄未兆, 嚴可均曰:禦注作「我獨怕其未兆」,河上作「我獨怕兮其未兆」。
釋文作「廓」,引河上作「泊」。
傅奕作「我獨魄兮其未兆」,大典作「我泊兮其未兆」。
王氏引邢州本與此同。
盧文弨曰:今文「我獨泊兮其未兆」,王弼本「泊」作「廓」,藏本作「怕」。
說文:「怕,無為也。
」藏本為是。
今王弼本作「泊」,古本作「魄」。
羅振玉曰:景福、英倫二本作「怕」。
洪頤烜曰:我獨怕兮其未兆,河上注:「我獨怕然安靜,未有靜欲之形兆也。
」頤烜案:說文「怕,無為也,從心,白聲」,義即本此。
俗本作「泊」字,非。
謙之案:今文「泊」與「魄」字聲訓通。
史記郦食其傳「落泊」作「落魄」。
又如「虎魄」字作「珀」。
國語晉語「其魄兆于民矣」,韋昭注:「兆,見也。
」此雲「我魄未兆」,即怕乎無為之意。
若嬰兒未孩。
嚴可均曰:各本作「如嬰兒之未孩」。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如」。
「咳」,河上公作「孩」。
說文解字曰:「咳,篆文孩。
」古文字同。
勞健曰:「如嬰兒之未咳」,「咳」字,景龍、開元作「孩」,傅、範、景福與釋文并作「咳」,範注:「咳,何來切。
張玄靜與古本同。
」集韻通作「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謙之案:說文子部無「孩」字,見口部「咳」字下。
廣韻「孩,始生小兒」,「咳,小兒笑」,同音戶來切。
類篇:「孩與咳同,為小兒笑。
」「孩」、「咳」本一字,傅、範本作「咳」,音義同。
釋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景福本、室町本亦作「咳」。
乘乘無所歸! 嚴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兮若」二字。
王弼作「儽儽兮若無所歸」。
謙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範本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無所歸」,遂州本、顧歡本作「魁無所歸」,景福、樓正、邢玄、磻溪、英倫各本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朱駿聲曰:儽,說文:「垂貌。
一曰懶懈,從人,累聲。
」與「儡」微别,字亦作「儽」,又誤作「○」。
廣雅釋诂二:「○,勞也。
」 釋訓:「○○,疲也。
」老子「○○兮若無所歸」,釋文:「敗也,又散也。
」河上本作「乘乘」,「垂垂」之誤。
武内義雄曰:王本「儽儽兮」,舊鈔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龍碑作「乘乘兮」。
按儽、儡聲相同,據說文「儽儽,垂貌」,
禦注作「如享」,釋文作「若亨」,引河上作「飨」。
謙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宰」,誤。
藝文類聚三引河上作「若享」,玉燭寶典三引作「而飨」。
武内義雄曰:「若亨太牢」,王本「亨」字,陸氏讀為「烹」。
河上公讀為「享」,又改「亨」作「飨」。
現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
玉燭寶典三引此文作「飨」,與陸所引河上本合。
蓋唯一「亨」字,諸家異其解釋,遂至成本文之異也。
若春登台。
嚴可均曰:禦注、王弼作「如春登台」,河上作「如登春台」。
畢沅曰:「如春登台」,王弼、顧歡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
明正統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誤作「登春台」,陸希聲、王真諸本并誤,今流俗本皆然矣。
又李善閑居賦注引亦誤。
俞樾曰:按「如春登台」與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
然其注曰:「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台觀之,意志淫淫然。
」是亦未嘗以「春台」連文,其所據本,亦必作「春登台」,今傳寫誤倒耳。
蔣錫昌曰:唐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引河本經文作「如春登台」,正與宋河本合;俞氏謂河所據本必作「春登台」是也。
顧本成疏「又如春日登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
……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台」,蓋古本如此,似未可據最後諸本擅改也。
「如」,應從碑本作「若」,以與上句一律。
釋文上句作「若」,此當同也。
我魄未兆, 嚴可均曰:禦注作「我獨怕其未兆」,河上作「我獨怕兮其未兆」。
釋文作「廓」,引河上作「泊」。
傅奕作「我獨魄兮其未兆」,大典作「我泊兮其未兆」。
王氏引邢州本與此同。
盧文弨曰:今文「我獨泊兮其未兆」,王弼本「泊」作「廓」,藏本作「怕」。
說文:「怕,無為也。
」藏本為是。
今王弼本作「泊」,古本作「魄」。
羅振玉曰:景福、英倫二本作「怕」。
洪頤烜曰:我獨怕兮其未兆,河上注:「我獨怕然安靜,未有靜欲之形兆也。
」頤烜案:說文「怕,無為也,從心,白聲」,義即本此。
俗本作「泊」字,非。
謙之案:今文「泊」與「魄」字聲訓通。
史記郦食其傳「落泊」作「落魄」。
又如「虎魄」字作「珀」。
國語晉語「其魄兆于民矣」,韋昭注:「兆,見也。
」此雲「我魄未兆」,即怕乎無為之意。
若嬰兒未孩。
嚴可均曰:各本作「如嬰兒之未孩」。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如」。
「咳」,河上公作「孩」。
說文解字曰:「咳,篆文孩。
」古文字同。
勞健曰:「如嬰兒之未咳」,「咳」字,景龍、開元作「孩」,傅、範、景福與釋文并作「咳」,範注:「咳,何來切。
張玄靜與古本同。
」集韻通作「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謙之案:說文子部無「孩」字,見口部「咳」字下。
廣韻「孩,始生小兒」,「咳,小兒笑」,同音戶來切。
類篇:「孩與咳同,為小兒笑。
」「孩」、「咳」本一字,傅、範本作「咳」,音義同。
釋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景福本、室町本亦作「咳」。
乘乘無所歸! 嚴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兮若」二字。
王弼作「儽儽兮若無所歸」。
謙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範本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無所歸」,遂州本、顧歡本作「魁無所歸」,景福、樓正、邢玄、磻溪、英倫各本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朱駿聲曰:儽,說文:「垂貌。
一曰懶懈,從人,累聲。
」與「儡」微别,字亦作「儽」,又誤作「○」。
廣雅釋诂二:「○,勞也。
」 釋訓:「○○,疲也。
」老子「○○兮若無所歸」,釋文:「敗也,又散也。
」河上本作「乘乘」,「垂垂」之誤。
武内義雄曰:王本「儽儽兮」,舊鈔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龍碑作「乘乘兮」。
按儽、儡聲相同,據說文「儽儽,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