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段注部曰:「返,還也。
」「還,複也。
」皆訓往而仍來,是複與返還誼同。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反即返。
「複此道者,不欲盈」,猶言返此道者,不欲盈也。
夫唯不盈,能弊複成。
嚴可均曰:禦注作「故能弊不新成」,河上作「故能蔽不新成」,大典作「故能敝不新成」。
按弼注「蔽,覆蓋也」,當與河上同。
洪頤烜曰:「故能蔽不新成」,案「蔽」字與「新」對言之,「蔽」即「敝」字。
下文「弊則新」,釋文作「蔽」。
論語子罕「衣敝缊袍」,釋文:「弊,本作敝。
」莊子逍遙遊篇「孰弊弊焉」,釋文:「司馬本作蔽。
」古字皆通用。
俞樾曰:「蔽」乃「敝」之假字。
唐景龍碑作「弊」,亦「敝」之假字。
永樂大典正作「敝」。
「不新成」三字,景龍碑作「複成」二字。
然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則古本如此。
但今本無「而」字,于文義似未足耳。
易順鼎曰: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
」「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
「敝」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雲「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
淮南道應訓作「故能蔽而不新成」。
可證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後人臆加。
文子十守篇作「是以蔽不新成」,亦後人所改。
諸本或作「而不成」者,或作「複成」者,皆不得其誼,而以意改之,不若以本書證本書之可據也。
謙之案:錢大昕曰:「『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弊複成』,遠勝他本。
」是也。
傅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脫一「新」字,與老子義相反。
易說以「敝則新」證此文當作「故能蔽而新成」,其說亦較俞樾「甯損蔽而不敢新鮮」之說為勝。
如陳繼儒老子隽,謂「能敝不新成者,不變不易,百年如一日矣」,真迂腐之極。
惟譣文,「能蔽複成」,當與上文「複此道者不欲盈」句相應,則「蔽而新成」不如景龍、遂州及李榮、司馬光本作「蔽而複成」,為更與老子義相合也明矣。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通、容韻(東部),川、鄰韻(文、真通韻,川音春)。
客、釋韻(魚部,釋,書入聲),樸、谷、濁韻(侯部,樸,旁木反,濁,宅木反)。
清、生、盈、盈、成韻(耕部)。
又奚侗、高本漢皆以客、釋、樸、谷、濁為一韻,姚文田以客、釋為一韻(五昔入聲),樸、谷、濁為一韻(六屋入聲)。
高本漢「豫兮」作「懊兮」,「懊」與「猶」韻,「俨」與「渙」韻,「敦」與「混」韻。
俨、渙實際非韻。
「客」一作「容」,「釋」又作「汋」作「液」,皆韻。
又「孰能濁以靜之,徐清」,「靜」上有「止」字,一作「澄」,「止」與下「久」字為韻,「澄」與下「清」字及生、盈、成為韻。
又案此章碑本删去「兮」字,緻失五千言楚聲之妙,當以他本正之。
譚獻複堂日記(五)稱:「易州石刻助語最少,論者以為近古。
傅奕定本在石本前,語助最繁,疑皆失真,過猶不及。
」正謂此也。
顧炎武唐韻正卷五十二庚:「生」,所庚切,當作所争。
引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其蔽不新成。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 右景龍碑本八十字,敦煌本注八十字(實七十九字),河上、王本九十七字,傅本九十八字,範本九十九字。
河上本題「顯德第十五」,王本題「十五章」,範本題「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還,複也。
」皆訓往而仍來,是複與返還誼同。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反即返。
「複此道者,不欲盈」,猶言返此道者,不欲盈也。
夫唯不盈,能弊複成。
嚴可均曰:禦注作「故能弊不新成」,河上作「故能蔽不新成」,大典作「故能敝不新成」。
按弼注「蔽,覆蓋也」,當與河上同。
洪頤烜曰:「故能蔽不新成」,案「蔽」字與「新」對言之,「蔽」即「敝」字。
下文「弊則新」,釋文作「蔽」。
論語子罕「衣敝缊袍」,釋文:「弊,本作敝。
」莊子逍遙遊篇「孰弊弊焉」,釋文:「司馬本作蔽。
」古字皆通用。
俞樾曰:「蔽」乃「敝」之假字。
唐景龍碑作「弊」,亦「敝」之假字。
永樂大典正作「敝」。
「不新成」三字,景龍碑作「複成」二字。
然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則古本如此。
但今本無「而」字,于文義似未足耳。
易順鼎曰: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
」「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
「敝」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雲「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
淮南道應訓作「故能蔽而不新成」。
可證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後人臆加。
文子十守篇作「是以蔽不新成」,亦後人所改。
諸本或作「而不成」者,或作「複成」者,皆不得其誼,而以意改之,不若以本書證本書之可據也。
謙之案:錢大昕曰:「『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弊複成』,遠勝他本。
」是也。
傅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脫一「新」字,與老子義相反。
易說以「敝則新」證此文當作「故能蔽而新成」,其說亦較俞樾「甯損蔽而不敢新鮮」之說為勝。
如陳繼儒老子隽,謂「能敝不新成者,不變不易,百年如一日矣」,真迂腐之極。
惟譣文,「能蔽複成」,當與上文「複此道者不欲盈」句相應,則「蔽而新成」不如景龍、遂州及李榮、司馬光本作「蔽而複成」,為更與老子義相合也明矣。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通、容韻(東部),川、鄰韻(文、真通韻,川音春)。
客、釋韻(魚部,釋,書入聲),樸、谷、濁韻(侯部,樸,旁木反,濁,宅木反)。
清、生、盈、盈、成韻(耕部)。
又奚侗、高本漢皆以客、釋、樸、谷、濁為一韻,姚文田以客、釋為一韻(五昔入聲),樸、谷、濁為一韻(六屋入聲)。
高本漢「豫兮」作「懊兮」,「懊」與「猶」韻,「俨」與「渙」韻,「敦」與「混」韻。
俨、渙實際非韻。
「客」一作「容」,「釋」又作「汋」作「液」,皆韻。
又「孰能濁以靜之,徐清」,「靜」上有「止」字,一作「澄」,「止」與下「久」字為韻,「澄」與下「清」字及生、盈、成為韻。
又案此章碑本删去「兮」字,緻失五千言楚聲之妙,當以他本正之。
譚獻複堂日記(五)稱:「易州石刻助語最少,論者以為近古。
傅奕定本在石本前,語助最繁,疑皆失真,過猶不及。
」正謂此也。
顧炎武唐韻正卷五十二庚:「生」,所庚切,當作所争。
引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其蔽不新成。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 右景龍碑本八十字,敦煌本注八十字(實七十九字),河上、王本九十七字,傅本九十八字,範本九十九字。
河上本題「顯德第十五」,王本題「十五章」,範本題「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