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關燈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 嚴可均曰:「能無離」,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

     俞樾曰:河上公本無「乎」字,唐景龍碑亦無「乎」字,然淮南道應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則古本固有「乎」字。

     謙之案:「乎」字系衍文。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乙、丙、英倫諸本,均無『乎』字,以後各『乎』字同。

    」李道純曰:「『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

    」 首「載」字,按郭忠恕佩觿卷上:「是故老子上卷改『載』為『哉』。

    」注雲:「唐玄宗诏:『朕欽承聖訓,覃思玄宗,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屬上文。

    及乎議定,衆以為然,遂錯綜真诠,因成注解雲。

    』」孫诒讓劄移:「案舊注并以『天之道』斷章,而讀『載營魄抱一』為句,淮南子道應訓及群書治要三十九引『道』下并有『也』字,而章句亦同。

    楚辭遠遊雲:『載營魄而登霞兮。

    』王注雲:『抱我靈魂而上升也。

    』屈子似即用老子語。

    然則自先秦、西漢至今,釋此書者,鹹無異讀。

    惟冊府元龜載唐玄宗天寶五載诏雲:『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隸屬上句,遂成注解。

    』郭忠恕佩觿則雲:『老子上卷改載為哉。

    』注亦引玄宗此诏。

    檢道經三十七章王本及玄宗注本,并止第十章有一『載』字,則玄宗所改為『哉』者,即此『載』字;又改屬上章『天之道』為句。

    今易州石刻玄宗道德經注仍作『載』讀,亦與舊同者,彼石立于開元二十年,蓋以後别有改定,故特宣示,石刻在前,尚沿舊義也。

    『載』『哉』古字通,玄宗此讀,雖與古絕異,而審文校義,亦尚可通。

    天寶後定之注,世無傳帙,開元頒本雖石刻具存,而與天寶诏兩不相應。

    近代畢沅(考異)、錢大昕(潛研堂金石跋尾)、武億(授堂金石跋)、王昶(金石萃編)考錄禦注,鹹莫能證核。

    今用诏文推校石本,得其○迹,聊複記之,以存異讀。

    」 次「抱」字,傅本、高翿本作「袌」。

    畢沅曰:「諸本『袌』并作『抱』,案袌,懷也,抱同捊,取也,義異,應用『袌』字。

    」 謙之案:畢說非也。

    廣韻号部「袌,衣襟」,又雲:「今朝服衣。

    」與「抱」字義别。

    經文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十九章「見素抱樸」,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傅奕本皆作「袌」。

    畢沅曰:「『袌』作『抱』,非也。

    流俗所行,河上公、王弼諸本并作『抱』矣。

    」畢說不如何據。

    廣韻「袌」字上有「抱」字,注「鳥伏卵」,疑為「抱」字正字,義較「袌」字為優。

     劉師培曰:案素問調精論雲:「取血于營。

    」淮南子俶真訓雲:「夫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營(句),慧然而有求于外(高注「營慧」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

    」法言修身篇雲:「熒魂曠枯,糟莩曠沈。

    」此之「營魄」,即素問、淮南所言「營」,法言所謂「熒魂」也。

    楚辭遠遊「載營魄而登遐兮」,王注:「抱我靈魂而上升也。

    」以抱訓載,以靈魂訓營魄,是為漢人故訓。

    載營魄者,即安持其神也。

    載、抱同義。

    至于此文「乎」字,當從河上本、景龍碑衍,下文諸「乎」字亦然。

     謙之案:劉說雖是,但以靈魂訓營魄,似有未至。

    魄,形體也,與魂不同,故禮運有「體魄」,郊特牲有「形魄」。

    又魂為陽為氣,魄為陰為形。

    高誘注淮南說山訓曰:「魄,人陰神也,魂,人陽神也。

    」王逸注楚辭大招曰:「魂者陽之精也,魄者陰之形也。

    」此雲營魄即陰魄。

    素問調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