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讀之,則注中結恨之義不可解。
……王弼本五十六章作「解其分」,注雲:「除争原也。
」則亦讀為忿矣。
顧歡本正作「忿」,乃其本字,「芬」「紛」并假字耳。
武内義雄曰:「解其紛」,河上作「芬」。
按「芬」當作「忿」。
此句在四章,又見于第五十六章。
舊鈔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紛」。
王本于彼章作「分」,據其注,則「分」者「忿」之訛。
此章與舊鈔河上本同此,王、河兩本字亦同。
至景龍碑及敦煌本此章之「紛」,皆改為「忿」,此以假借字而還為正字者也。
譚獻曰: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銳」四句,疑羼誤。
湛常存。
嚴可均曰:河上作「湛兮似若存」,王弼作「湛兮似或存」。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二本均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
武内義雄曰: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
王昶曰:邢州本「湛似或存」下句「誰」下有「之」字。
謙之案:傅、範本與王弼同。
邢州本舊謂即遂州本,今知非是。
又十四章「是謂忽恍」,王昶曰:「諸本并同,邢州本無此句。
」案今遂州本實有,作「是謂忽怳」,此亦一證也。
又「湛」,說文:「沒也。
」小爾雅廣诂:「沒,無也。
」此雲「湛常存」,言其虛靈不眛,似無而實有也。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嚴可均曰:「誰子」,河上、王弼作「誰之子」。
焦竑曰:「誰之子」,陳碧虛司馬本無之。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上「之」字。
謙之案:室町本「誰」上有「其」字,下有「之」字。
案無「之」字是也。
廣雅釋言:「子,似也。
」「吾不知誰子」,即吾不知誰似也,語意已足。
此段意謂神耶帝耶?此世所稱生殺之主,而道獨居其先。
道者疑似之間,若不知其誰子;然而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紛、塵、存、先韻(文部,先,思殷反)。
姚文田、鄧廷桢同。
鄧曰:「『先』,古音讀若『诜』。
」 謙之案:盅、盈、宗亦韻。
奚侗、陳柱、高本漢說同。
姚鼐曰:「道沖」為句,與「宗」為韻,言道之體至沖也。
奚侗曰:盅、盈、宗為韻。
東、庚之變,如二十四章以「功」韻「明」,莊子在宥篇以「蟲」韻「情」「成」「鳴」也。
又紛、塵、先為韻。
素問八正神明論「先」與「神」「存」韻,楚辭招魂「先」與「紛」「陳」韻。
錢大昕曰:說文「沖」讀若「動」。
書「予惟沖人」,釋文:「直忠反。
」古讀「直」如「特」,沖子猶動子也。
謙之又案:「湛常存」,河上、王「湛」下有「兮」字,「兮」字為楚辭最常見之助字,老子書已發其端。
孔廣森詩聲類七曰:「『兮』,唐韻在十二齊,古音未有确證。
然泰誓『斷斷猗』,大學引作『斷斷兮』,似『兮』『猗』音義相同。
『猗』,古讀『阿』,則『兮』字亦當讀『阿』。
」 右景龍碑本三十七字,不分章。
河上、王弼、傅奕本四十二字,範應元本四十三字,敦煌本三十九字。
(武内本雲「三十七字」,實三十九字。
羅卷注「四十九字」,「四」乃「三」字之誤。
)河上題「無源第四」,王弼題「四章」,範應元題「道沖章第四」。
……王弼本五十六章作「解其分」,注雲:「除争原也。
」則亦讀為忿矣。
顧歡本正作「忿」,乃其本字,「芬」「紛」并假字耳。
武内義雄曰:「解其紛」,河上作「芬」。
按「芬」當作「忿」。
此句在四章,又見于第五十六章。
舊鈔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紛」。
王本于彼章作「分」,據其注,則「分」者「忿」之訛。
此章與舊鈔河上本同此,王、河兩本字亦同。
至景龍碑及敦煌本此章之「紛」,皆改為「忿」,此以假借字而還為正字者也。
譚獻曰: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銳」四句,疑羼誤。
湛常存。
嚴可均曰:河上作「湛兮似若存」,王弼作「湛兮似或存」。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二本均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
武内義雄曰:敦本此句作「湛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
王昶曰:邢州本「湛似或存」下句「誰」下有「之」字。
謙之案:傅、範本與王弼同。
邢州本舊謂即遂州本,今知非是。
又十四章「是謂忽恍」,王昶曰:「諸本并同,邢州本無此句。
」案今遂州本實有,作「是謂忽怳」,此亦一證也。
又「湛」,說文:「沒也。
」小爾雅廣诂:「沒,無也。
」此雲「湛常存」,言其虛靈不眛,似無而實有也。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嚴可均曰:「誰子」,河上、王弼作「誰之子」。
焦竑曰:「誰之子」,陳碧虛司馬本無之。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上「之」字。
謙之案:室町本「誰」上有「其」字,下有「之」字。
案無「之」字是也。
廣雅釋言:「子,似也。
」「吾不知誰子」,即吾不知誰似也,語意已足。
此段意謂神耶帝耶?此世所稱生殺之主,而道獨居其先。
道者疑似之間,若不知其誰子;然而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紛、塵、存、先韻(文部,先,思殷反)。
姚文田、鄧廷桢同。
鄧曰:「『先』,古音讀若『诜』。
」 謙之案:盅、盈、宗亦韻。
奚侗、陳柱、高本漢說同。
姚鼐曰:「道沖」為句,與「宗」為韻,言道之體至沖也。
奚侗曰:盅、盈、宗為韻。
東、庚之變,如二十四章以「功」韻「明」,莊子在宥篇以「蟲」韻「情」「成」「鳴」也。
又紛、塵、先為韻。
素問八正神明論「先」與「神」「存」韻,楚辭招魂「先」與「紛」「陳」韻。
錢大昕曰:說文「沖」讀若「動」。
書「予惟沖人」,釋文:「直忠反。
」古讀「直」如「特」,沖子猶動子也。
謙之又案:「湛常存」,河上、王「湛」下有「兮」字,「兮」字為楚辭最常見之助字,老子書已發其端。
孔廣森詩聲類七曰:「『兮』,唐韻在十二齊,古音未有确證。
然泰誓『斷斷猗』,大學引作『斷斷兮』,似『兮』『猗』音義相同。
『猗』,古讀『阿』,則『兮』字亦當讀『阿』。
」 右景龍碑本三十七字,不分章。
河上、王弼、傅奕本四十二字,範應元本四十三字,敦煌本三十九字。
(武内本雲「三十七字」,實三十九字。
羅卷注「四十九字」,「四」乃「三」字之誤。
)河上題「無源第四」,王弼題「四章」,範應元題「道沖章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