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上賢,使民不争;
嚴可均曰:各本「上」作「尚」。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寶」。
謙之案:作「上」是也。
「寶」字疑誤。
「上」與「尚」同。
淮南齊俗訓:「故老子曰『不上賢』者,言不緻魚于木,沉鳥于淵。
」引亦作「上」,與景龍、敦煌、遂州諸本同。
遂州「民」作「人」,下句同。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謙之案:河上、王、傅、範各本,「盜」下均有「為」字,遂州、敦煌、禦注本與此石同省。
北堂書鈔二七引作「不貴貨,使民不盜」,是所見本亦無「為」字。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嚴可均曰:「使心不亂」,王弼「使」下有「民」字。
畢沅曰:河上公作「使心不亂」,無「民」字。
案淮南子引亦無「民」。
易順鼎曰:晉書吳隐之傳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文選東京賦注、沈休文鐘山詩注兩引亦皆無「民」字。
素問卷一王冰注引老子亦無「民」字。
紀昀曰:原本及各本俱無「民」字,惟永樂大典有之。
據弼注「故可欲不見」,上承「沒命為盜」,則經文本有「民」字。
劉師培曰:文選東京賦注引作「使心不亂」,易艮卦孔疏引此文亦無「民」字,蓋唐初避諱删此字也。
古本實有「民」字,與上兩「民」一律。
謙之案:紀、劉之說非也。
王弼注:「穿窬探箧,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王本并無「民」字。
永樂大典蓋沿襲吳澄本妄增「民」字。
劉氏謂無「民」字乃唐初避諱所删,不知古本實無「民」字,唐初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亦無「民」字。
此如與避諱有關,則何不并上兩句「民」字删之?此非妄删,直妄增耳。
但吳澄亦有所本,褚遂良貞觀十五年跋之王羲之帖本,作「民心不亂」,與傅、範本同,知其誤已久。
傅、範雖稱古本,實亦為後人所改,其字句均較他本為繁,此其一例耳。
聖人治: 嚴可均曰:各本句上有「是以」二字,王弼「人」下有「之」字。
吳雲曰:傅本「聖人之治」下,有「也」字;李道純無「之治」二字。
謙之案:有「之」字是。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羅振玉曰:釋文:「『強』,又作『強』。
」敦煌本作「強」。
謙之案:樓正本亦作「強」。
又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缺「虛其心」四句。
常使民無知無欲, 嚴可均曰:「常使民」,禦注作「使人」。
羅振玉曰:禦注本避諱作「人」。
謙之案:王羲之本無「常」字,遂州本無「民」字。
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嚴可均曰:「使知者」,各本「使」下有「夫」字。
「不敢為」,各本句下有「為無為」三字,王弼有「也為無為」四字。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寶」。
謙之案:作「上」是也。
「寶」字疑誤。
「上」與「尚」同。
淮南齊俗訓:「故老子曰『不上賢』者,言不緻魚于木,沉鳥于淵。
」引亦作「上」,與景龍、敦煌、遂州諸本同。
遂州「民」作「人」,下句同。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謙之案:河上、王、傅、範各本,「盜」下均有「為」字,遂州、敦煌、禦注本與此石同省。
北堂書鈔二七引作「不貴貨,使民不盜」,是所見本亦無「為」字。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嚴可均曰:「使心不亂」,王弼「使」下有「民」字。
畢沅曰:河上公作「使心不亂」,無「民」字。
案淮南子引亦無「民」。
易順鼎曰:晉書吳隐之傳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文選東京賦注、沈休文鐘山詩注兩引亦皆無「民」字。
素問卷一王冰注引老子亦無「民」字。
紀昀曰:原本及各本俱無「民」字,惟永樂大典有之。
據弼注「故可欲不見」,上承「沒命為盜」,則經文本有「民」字。
劉師培曰:文選東京賦注引作「使心不亂」,易艮卦孔疏引此文亦無「民」字,蓋唐初避諱删此字也。
古本實有「民」字,與上兩「民」一律。
謙之案:紀、劉之說非也。
王弼注:「穿窬探箧,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王本并無「民」字。
永樂大典蓋沿襲吳澄本妄增「民」字。
劉氏謂無「民」字乃唐初避諱所删,不知古本實無「民」字,唐初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亦無「民」字。
此如與避諱有關,則何不并上兩句「民」字删之?此非妄删,直妄增耳。
但吳澄亦有所本,褚遂良貞觀十五年跋之王羲之帖本,作「民心不亂」,與傅、範本同,知其誤已久。
傅、範雖稱古本,實亦為後人所改,其字句均較他本為繁,此其一例耳。
聖人治: 嚴可均曰:各本句上有「是以」二字,王弼「人」下有「之」字。
吳雲曰:傅本「聖人之治」下,有「也」字;李道純無「之治」二字。
謙之案:有「之」字是。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羅振玉曰:釋文:「『強』,又作『強』。
」敦煌本作「強」。
謙之案:樓正本亦作「強」。
又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缺「虛其心」四句。
常使民無知無欲, 嚴可均曰:「常使民」,禦注作「使人」。
羅振玉曰:禦注本避諱作「人」。
謙之案:王羲之本無「常」字,遂州本無「民」字。
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嚴可均曰:「使知者」,各本「使」下有「夫」字。
「不敢為」,各本句下有「為無為」三字,王弼有「也為無為」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