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關燈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并有『天下』二字。

    」範應元本同,範注雲:「古本。

    」又論語集解義疏九引「皆知」,并作「以知」。

    廣明本、趙孟俯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純本上「已」作「矣」,蘇轍本、董思靖本兩「已」并作「矣」。

    「已」「矣」古可通用。

    說文五:「矣,語已詞也,從矢,聲。

    」字亦作「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謙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顧歡本無「故」字。

    六「相」上,廣明、景福、慶陽、磻溪、樓正、室町、彭耜、傅、範、高翿、趙孟俯本,及後漢書朱穆傳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無。

    李道純曰:「『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

    」 嚴可均曰:「相形」,王弼作「相較」,見釋文。

     謙之案:作「相形」是也。

    畢沅曰:「『形』,王弼作『較』,陸德明亦作『較』,并非。

    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用『較』又明矣。

    」劉師培曰:「案文子雲:『長短不相形。

    』淮南子齊俗訓曰:『短修相形。

    』疑老子本文亦作『形』,與生、成、傾協韻,『較』乃後人旁注之字,以『較』釋『形』,校者遂以『較』易『形』矣。

    」案:淮南齊俗訓「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有二「也」字。

    「長」,因避父諱改「修」。

     馬叙倫曰:「較」,各本并作「形」。

    說文「荊」之古文作「○」,則古文「形」或亦有作「○」者。

    「爻」旁與「○」字之「爻」旁相同。

    或老子本作「○」,傳寫脫訛成「爻」,讀者以為義不可通,加車成「○」,後世「較」行「○」廢,因為「較」字矣。

     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謙之案:「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顧歡本、強思齊本亦作「先」。

    蔣錫昌曰:「按顧本成疏『何先何後』,是成『前』作『先』。

    強本嚴君平注:『先以後見,後以先明。

    』是嚴亦作『先』。

    老子本書『先』『後』連言,不應于此獨異。

    如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六十七章『舍後且先』,皆其證也。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謙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

    成玄英疏:「故雲『是以聖人治也』。

    」又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無「治」字。

     萬物作而不辭,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萬物作焉而不辭」。

    陸希聲及太平禦覽引皆無「焉」字。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景福三本均無「焉」字。

     謙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無「焉」字。

    又「不辭」,遂州、敦煌、傅、範本作「不為始」。

    範應元曰:「王弼、楊孚同古本。

    」是範所見王本亦作「不為始」。

     易順鼎曰:考十七章王注雲「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數語,全引此章經文,是王本作「不為始」之證,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

     謙之案:作「不為始」是也,當據訂正。

     畢沅曰:「古始、辭聲同,以此緻異,奕義為長。

    」勞健曰:「說文『○』籀文從台作『』,夏竦古文四聲韻引石經『詞』作『○』,古孝經『始』作『○』,蓋二字古文形本相近。

    」今按呂氏春秋貴公篇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又審分篇曰:「全乎萬物而不宰,澤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

    」蓋皆出老子此章,作「始」義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羅振玉曰:「生而不有」,敦煌本無此句。

     謙之案:遂州碑本亦無。

    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同此石。

     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嚴可均曰:禦注、王弼作「功成不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