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上作「功成而弗居」。
羅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又「夫唯弗居」,景龍、禦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馬叙倫曰:王弼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則王作「不居」。
今王「不」作「弗」者,或後人據河上改之。
蔣錫昌曰:按淮南道應訓及後漢書朱隽傳注引「弗」并作「不」,易系辭正義引「而弗居」作「不居」。
強本嚴注:「夫唯不敢甯居。
」是嚴「弗」作「不」。
強本引成疏經文「成功不處」,是成作「成功不處」。
古本所引「弗」皆作「不」。
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處」,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華」,七十七章「功成而不處」,「不居」或作「不處」,「居」「處」蓋可互用。
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證老子原本如此。
謙之案:王注舊刻附孫礦古今本考正雲「『弗居』,一本作『不居』。
」又紀昀校據永樂大典本「功成而弗居」,無「而」字,「弗」與「不」同,作「不」是也。
又論衡自然篇曰:「故無為之為大矣。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
蓋天下之物,未有無對待者,有矛盾斯有前進。
故有美者,則有更美者與之相争,而美之為美斯不美已。
有善者,則有更善者與之相争,而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一對待也;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一對待也;難以易顯,易以難彰,無難則無以知易,無易則無以知難,此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一對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長,無長則無以明短,無短則無以見長,此長短之相形也。
高下,一對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頹,無山則無以見谷,無谷則無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傾也。
音聲,一對待也;安樂悲怨,其出不同,無悲則無以知樂,無樂則無以知悲,此音聲之相和也。
先後,一對待也;先以後見,後以先明,無後則無以知先,無先則無以知後,此先後之相随也(用嚴君平義)。
由此觀之,天下之物,無處不有矛盾,即無處不在其對待之中各自動作。
夫唯無心而順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因天任物而治。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萬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虛,與時俱行。
萬物并作,而吾不為始;吾所施為,而不以迹自累;功成事遂,退避其位。
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惡;不可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後。
立于對待之先,是謂不居;超乎有無六境之外,是謂不有。
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于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生、成、形、傾韻(耕部),和、随韻(歌部,随,徐禾反),事、教、辭、有、恃韻(之、宵合韻,教協音記,辭,去聲,有音以),居、居、去韻(魚部,去,平聲)。
姚文田、鄧廷桢同,惟未及事、教。
又陳柱以已、已為韻。
謙之案:「辭」,敦、遂本、傅、範本作「始」,「居」,敦本作「處」。
高本漢以始與事、教、有、恃協韻,處、處與去協韻。
又教,宵部,事、辭、有、恃,之部,之、宵合韻。
顧炎武曰:「随」,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和、随為韻。
旁證: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
」又「不始不随」。
韓非解老:「大奸作則小盜随,大奸唱則小盜和。
」又「故竽先則鐘瑟必随,竽唱則諸樂皆和」(唐韻正五支)。
江有诰曰:辭,似茲切,按古有「去」聲,老子養身篇「萬物作焉而不辭」,與「事」「教」合韻。
又曰:「居」,九魚切,按古有「去」聲,當與禦部并收。
老子養身篇「功成而不居」,與「去」協(唐韻四聲正七之、九魚)。
右景龍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範應元本九十七字。
河上本題「養身第二」(一作「美善章」)。
王弼本題「二章」,範本題「天下皆知章第二」。
羅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
又「夫唯弗居」,景龍、禦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馬叙倫曰:王弼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則王作「不居」。
今王「不」作「弗」者,或後人據河上改之。
蔣錫昌曰:按淮南道應訓及後漢書朱隽傳注引「弗」并作「不」,易系辭正義引「而弗居」作「不居」。
強本嚴注:「夫唯不敢甯居。
」是嚴「弗」作「不」。
強本引成疏經文「成功不處」,是成作「成功不處」。
古本所引「弗」皆作「不」。
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處」,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華」,七十七章「功成而不處」,「不居」或作「不處」,「居」「處」蓋可互用。
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證老子原本如此。
謙之案:王注舊刻附孫礦古今本考正雲「『弗居』,一本作『不居』。
」又紀昀校據永樂大典本「功成而弗居」,無「而」字,「弗」與「不」同,作「不」是也。
又論衡自然篇曰:「故無為之為大矣。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
蓋天下之物,未有無對待者,有矛盾斯有前進。
故有美者,則有更美者與之相争,而美之為美斯不美已。
有善者,則有更善者與之相争,而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一對待也;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一對待也;難以易顯,易以難彰,無難則無以知易,無易則無以知難,此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一對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長,無長則無以明短,無短則無以見長,此長短之相形也。
高下,一對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頹,無山則無以見谷,無谷則無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傾也。
音聲,一對待也;安樂悲怨,其出不同,無悲則無以知樂,無樂則無以知悲,此音聲之相和也。
先後,一對待也;先以後見,後以先明,無後則無以知先,無先則無以知後,此先後之相随也(用嚴君平義)。
由此觀之,天下之物,無處不有矛盾,即無處不在其對待之中各自動作。
夫唯無心而順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因天任物而治。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萬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虛,與時俱行。
萬物并作,而吾不為始;吾所施為,而不以迹自累;功成事遂,退避其位。
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惡;不可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後。
立于對待之先,是謂不居;超乎有無六境之外,是謂不有。
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于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生、成、形、傾韻(耕部),和、随韻(歌部,随,徐禾反),事、教、辭、有、恃韻(之、宵合韻,教協音記,辭,去聲,有音以),居、居、去韻(魚部,去,平聲)。
姚文田、鄧廷桢同,惟未及事、教。
又陳柱以已、已為韻。
謙之案:「辭」,敦、遂本、傅、範本作「始」,「居」,敦本作「處」。
高本漢以始與事、教、有、恃協韻,處、處與去協韻。
又教,宵部,事、辭、有、恃,之部,之、宵合韻。
顧炎武曰:「随」,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和、随為韻。
旁證: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
」又「不始不随」。
韓非解老:「大奸作則小盜随,大奸唱則小盜和。
」又「故竽先則鐘瑟必随,竽唱則諸樂皆和」(唐韻正五支)。
江有诰曰:辭,似茲切,按古有「去」聲,老子養身篇「萬物作焉而不辭」,與「事」「教」合韻。
又曰:「居」,九魚切,按古有「去」聲,當與禦部并收。
老子養身篇「功成而不居」,與「去」協(唐韻四聲正七之、九魚)。
右景龍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範應元本九十七字。
河上本題「養身第二」(一作「美善章」)。
王弼本題「二章」,範本題「天下皆知章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