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王弼、李若愚、張君相「常無」上并有「故」字。
又引音辯雲:「常無、常有,合作斷句。
」 王應麟曰: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曰:禦注與此同。
「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曰: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
又「徼」,敦煌本作「皦」。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碑無兩「以」字,當從之。
司馬溫公、王荊公并于「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曰: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
謙之案:禦注、邢玄、景福、慶陽、樓正、磻溪、顧歡、彭耜、高翿均無「故」字。
「徼」,傅、範本與碑本同,宜從敦煌本作「皦」。
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龍本亦作「皦」,是也。
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四引:「說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
」是徼有遮訓,在此無義。
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說文『皦』從日,聲,二徐本無。
」田潛曰:「案慧琳引埤蒼『明也』,韻會雲『明也』,未着所出。
詩『有如皦日』,詩傳雲:『皦,光也。
』說文古本舊有『皦』字,後世或借用『皎』。
『皎』,月之白也,詩『月出皎兮』是也。
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論語『皦如』是也。
字義各有所屬,『有如皦日』之『皦』,碻從日,不從白也。
」(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卷七)經文「常無觀其妙」,妙者,微眇之謂,荀悅申鑒所雲:「理微謂之妙也。
」「常有觀其皦」,「皦」者,光明之謂,與「妙」為對文,意曰理顯謂之皦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謙之案:陳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兩者同」為句。
嚴複曰:「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
」惟「同出」「異名」為對文,不應于「同」字斷句。
又蔣錫昌曰:「『此兩者同』下十二字,範本無。
」案續古逸叢書範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
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
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謙之案:「玄」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元」,當據原碑改正。
以下仿此。
蓋華夏先哲之論宇宙,一氣而已,言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玄。
變化不測之極,故能造成天地,化育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所由出。
鸢飛魚躍,山峙川流,故曰「衆妙之門」。
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鑰元氣,禀受無形。
」(禦覽引玄圖)揚雄曰:「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
」(太玄經玄攤圖)義皆出此。
【音韻】李道純曰:「此經文辭多協韻。
」鄧廷桢曰:「諸子多有韻之文,惟老子獨密;易、詩而外,斯為最古矣。
」劉師培曰:「欲考古韻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韻之書;而周代之書,其純用韻文者,舍易經、離騷而外,莫若老子。
」今試以江有诰老子韻讀為主,參之以吳棫之韻補,顧炎武之唐韻正,江永之古韻标準,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桢之雙硯齋筆記(卷三),李赓芸之炳燭編,推求經文古韻,句求字索。
又劉師培、奚侗、陳柱及高本漢之老子韻考(Bernhard Karlgren:The poetical parts in Lao-Tsi)說老子古音,頗多臆說,亦有可取者,間附以己見,然後知五千文率諧聲律,斐然成章。
韻理既明,則其哲學詩之為美者可知矣。
以下試分章述之。
此章江氏韻讀:道、道韻(幽部),名、名韻(耕部),始、母韻(之部,母,滿以反),妙、徼韻(宵部,徼,去聲),玄、門韻(文、真通韻,玄,胡均反)。
謙之案:「玄」,真部,「門」,文部,文、真通韻。
姚文田:玄、玄、門韻,餘同。
又高本漢:同、名為韻,非。
鄧廷桢:道、道,名、名,無韻,亦非。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
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叢書本)、傅奕(經訓堂本)、範應元(續古逸叢書本)并五十九字。
嚴可均曰:「『衆妙之門』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禦注不空。
河上于『道可道』前,題『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
此無标目,下皆放此。
」今案老子着書上下二篇,後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雖不記章數,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與河上、王弼、傅、範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諸家所傳分章為準。
又此章範本題「道可道章第一」。
又引音辯雲:「常無、常有,合作斷句。
」 王應麟曰:首章以「有」「無」字斷句,自王介甫始。
嚴可均曰:禦注與此同。
「觀」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羅振玉曰:敦煌三本均無「故」字及二「以」字。
又「徼」,敦煌本作「皦」。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龍二年所刻道德經碑無兩「以」字,當從之。
司馬溫公、王荊公并于「無」字絕句,亦當從之。
易順鼎曰:按莊子天下篇:「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此章「常無」「常有」,以「常無」「常有」為句,自莊子已然矣。
謙之案:禦注、邢玄、景福、慶陽、樓正、磻溪、顧歡、彭耜、高翿均無「故」字。
「徼」,傅、範本與碑本同,宜從敦煌本作「皦」。
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龍本亦作「皦」,是也。
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四引:「說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
」是徼有遮訓,在此無義。
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說文『皦』從日,聲,二徐本無。
」田潛曰:「案慧琳引埤蒼『明也』,韻會雲『明也』,未着所出。
詩『有如皦日』,詩傳雲:『皦,光也。
』說文古本舊有『皦』字,後世或借用『皎』。
『皎』,月之白也,詩『月出皎兮』是也。
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論語『皦如』是也。
字義各有所屬,『有如皦日』之『皦』,碻從日,不從白也。
」(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卷七)經文「常無觀其妙」,妙者,微眇之謂,荀悅申鑒所雲:「理微謂之妙也。
」「常有觀其皦」,「皦」者,光明之謂,與「妙」為對文,意曰理顯謂之皦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謙之案:陳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兩者同」為句。
嚴複曰:「同字逗,一切皆從同得。
」惟「同出」「異名」為對文,不應于「同」字斷句。
又蔣錫昌曰:「『此兩者同』下十二字,範本無。
」案續古逸叢書範本有此十二字,蔣誤校。
又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兩者蓋指有無而言。
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謙之案:「玄」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元」,當據原碑改正。
以下仿此。
蓋華夏先哲之論宇宙,一氣而已,言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玄。
變化不測之極,故能造成天地,化育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所由出。
鸢飛魚躍,山峙川流,故曰「衆妙之門」。
張衡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鑰元氣,禀受無形。
」(禦覽引玄圖)揚雄曰:「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
」(太玄經玄攤圖)義皆出此。
【音韻】李道純曰:「此經文辭多協韻。
」鄧廷桢曰:「諸子多有韻之文,惟老子獨密;易、詩而外,斯為最古矣。
」劉師培曰:「欲考古韻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韻之書;而周代之書,其純用韻文者,舍易經、離騷而外,莫若老子。
」今試以江有诰老子韻讀為主,參之以吳棫之韻補,顧炎武之唐韻正,江永之古韻标準,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桢之雙硯齋筆記(卷三),李赓芸之炳燭編,推求經文古韻,句求字索。
又劉師培、奚侗、陳柱及高本漢之老子韻考(Bernhard Karlgren:The poetical parts in Lao-Tsi)說老子古音,頗多臆說,亦有可取者,間附以己見,然後知五千文率諧聲律,斐然成章。
韻理既明,則其哲學詩之為美者可知矣。
以下試分章述之。
此章江氏韻讀:道、道韻(幽部),名、名韻(耕部),始、母韻(之部,母,滿以反),妙、徼韻(宵部,徼,去聲),玄、門韻(文、真通韻,玄,胡均反)。
謙之案:「玄」,真部,「門」,文部,文、真通韻。
姚文田:玄、玄、門韻,餘同。
又高本漢:同、名為韻,非。
鄧廷桢:道、道,名、名,無韻,亦非。
右景龍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
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叢書本)、傅奕(經訓堂本)、範應元(續古逸叢書本)并五十九字。
嚴可均曰:「『衆妙之門』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禦注不空。
河上于『道可道』前,題『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
此無标目,下皆放此。
」今案老子着書上下二篇,後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雖不記章數,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與河上、王弼、傅、範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諸家所傳分章為準。
又此章範本題「道可道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