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五

關燈
黨不平。

    則誅之。

    故土勝水。

    是其水取平直之意也。

    雖五運遞興。

    官名世革。

    而五行用事。

    其理齊同。

    所以禹平洪水。

    身任司空。

    九土納賦。

    伯夷秩宗。

    必備三禮。

    契為司徒。

    敬敷五教。

    咎繇士師。

    明用刑典。

    如此分職。

    則周官臣是也。

    自古已來。

    官數起自于三。

    極八十一者。

    陽成于三。

    極于九。

    故三公而九卿。

    九九八十一。

    黃鐘律之極數也。

    故尊官取其初數。

    卑官者取其末數。

    所以不雲一者。

    一是元氣。

    屬于天子。

    故号天子為元首。

    以其一無二也。

    尚書曰。

    元首明哉。

    臣非元一。

    故自三而起。

    周止六卿者。

    以為通六合。

    因六無。

    而設六府也。

    此乃時代異。

    故非越五行。

    又三代命官。

    皆止于九。

    故士有三等。

    下士一命。

    中士二命。

    上士三命。

    大夫三等。

    下大夫四命。

    中大夫五命。

    上大夫六命。

    卿已上亦三。

    少卿七命。

    大卿八命。

    公則九命。

    三三而九。

    亦以陽之正數也。

    末代以命為品。

    亦不過九。

    但以一為尊官。

    九為卑官。

    取命。

    是出自上命。

    秩下官名。

    故以多者為重。

    品是品其次第。

    一既居先。

    故以一為貴。

    此并方位及數配五行。

    今次為論支幹為官者。

    洪範五行傳雲。

    甲為倉曹。

    共農賦。

    乙為戶曹。

    共口數。

    丙為辭曹。

    共訟訴。

    丁為賦曹。

    共獄捕。

    戊為功曹。

    共除吏。

    己為田曹。

    共群畜。

    庚為金曹。

    共錢布。

    辛為尉曹。

    共本使。

    壬為時曹。

    共政教。

    癸為集曹。

    共納輸。

    子為傳舍。

    出入敬忌。

    醜為司空。

    守将班治。

    寅為市官。

    平準賣買。

    卯為鄉官。

    親事五教。

    辰為少府。

    金銅錢布。

    巳為郵亭。

    行書驿置。

    午為尉官。

    馳逐追捕。

    未為廚官。

    百味悉具。

    申為庫官。

    兵戎器械。

    酉為倉官。

    五谷畜積。

    戌為獄官。

    禁訊具備。

    亥為宰官。

    閉藏完具。

    支幹配官。

    皆從其五行本體。

    意略可解。

    不勞繁述。

    翼奉雲。

    肝之官尉曹。

    木性仁。

    尉曹主士卒。

    宜得仁。

    心之官戶曹。

    火性陽。

    戶曹主婚道之禮。

    肺之官金曹。

    金性堅。

    主銅鐵。

    腎之官倉曹。

    水性陰凝藏物。

    倉曹冬收也。

    先王以冬至閉關。

    不通商旅。

    慎陰無也。

    脾之官功曹。

    土性信。

    出禀四方。

    功曹事君。

    以信授教四方也。

    尉曹以獄司空為府。

    主士卒。

    獄閉逋亡。

    與之奸。

    則螟蟲生。

    木性靜。

    與百性通。

    則魚食于民。

    從類故蟲。

    戶曹以傳舍為府。

    主名籍。

    傳舍主賓客。

    與之奸。

    則民去鄉裡。

    戶曹主民。

    利戶口。

    奪民利。

    故悉去之。

    倉曹以廚為府。

    主廪假。

    廚主受付。

    與之奸。

    則賊盜起。

    倉曹收以民租。

    侵克百姓窮。

    故功曹以小府為府。

    與四曹計議。

    小府亦與四府則用。

    故小府倉出納。

    主饷種。

    功曹有二府。

    所以為五官六府。

    遊徼。

    亭長。

    外部吏。

    皆屬功曹。

    與之奸。

    則虎狼食人。

    功曹職在刑罰。

    内為奸。

    故虎狼盜賊殺奪于民。

    上奸下亂也。

    金曹以兵賊啬夫為府。

    主讨捕。

    與之奸。

    則城郭盜賊起。

    兩偏施。

    金曹主市租侵奪。

    故上下相承。

    故市賈不平。

    此并從五行。

    以五藏配六府也。

    既并名官。

    故于此釋。

     第二十三論諸人就此分為二段一者論人配五行二者論人遊年年立第一論人配五行 禮記。

    禮運篇雲。

    人者。

    天地之德。

    陰陽之交。

    鬼神之會。

    五行之秀氣也。

    文子曰。

    人者。

    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

    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氣而生。

    為萬物之主。

    配二儀以為三才。

    然受氣者各有多少。

    受木氣多者。

    其性勁直而懷仁。

    受火氣多者。

    其性猛烈而尚禮。

    受土氣多者。

    其性寬和而有信。

    受金氣多者。

    其性剛斷而含義。

    受水氣多者。

    其性沈隐而多智。

    五氣湊合。

    共成其身。

    氣若清叡。

    則其人精俊爽如也。

    昏濁。

    則其人愚頑。

    老子雲。

    陰陽精氣為人。

    氣有厚薄。

    得中和滋液。

    則生腎智人。

    得錯亂濁辱。

    則生貪淫人。

    祿命書雲。

    金人剛強自用。

    木人多華而雅。

    水人開通智慧。

    火人自貴性急。

    土人忠信而直。

    周書雲。

    人感十而生。

    天五行。

    地五行。

    合為十也。

    天五行為五常。

    地五行為五藏。

    故易曰。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者也。

    家語曰。

    天一。

    地二。

    人三。

    三三而九。

    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

    日數十。

    故人十月而生。

    文子雲。

    人受天地變化而生。

    一月而膏。

    二月而脈。

    三月而胞。

    四月而肌。

    五月而筋。

    六月而骨。

    七月而成形。

    八月而動。

    九月而躁。

    十月而生。

    形骸已成。

    五藏乃形。

    外為表。

    中為裡。

    頭員法天。

    足方象地。

    天有四時。

    五行。

    九星。

    三百六十日。

    人亦有四支。

    五藏。

    九竅。

    三百六十節。

    天有風雨寒暑。

    人亦有喜怒哀樂。

    淮南子及文子。

    并雲。

    膽為雲。

    肺為氣。

    脾為風。

    腎為雨。

    肝為電。

    與天相類。

    而心為主。

    耳目者。

    日月也。

    氣血者。

    風雨也。

    素問雲。

    夫人法天地。

    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

    下象地以養足。

    中傍人事。

    以養五藏。

    天氣通于肺。

    地氣通于咽。

    風氣通于肝。

    雷氣通于心。

    谷氣通于脾。

    雨氣通于腎。

    六經為川。

    腸胃為海。

    九竅為水。

    法天之紀。

    用地之理。

    則災禍去矣。

    左慈相決雲。

    人頭員以法天。

    足方以象地。

    左目為日。

    右目為月。

    左眉為青龍。

    右眉為白虎。

    鼻為勾陣。

    伏犀為朱雀。

    玉枕為玄武。

    又雲。

    前為朱雀。

    後為玄武。

    左為青龍。

    右為白虎。

    是曰四體。

    頭為勾陳。

    是身之主。

    又曰。

    左耳後為太山。

    右耳後為華山。

    額為衡山。

    頂後為恒山。

    鼻為嵩高山。

    相秘訣雲。

    額為衡山。

    頭為恒山。

    鼻為嵩高山。

    眉為岱山。

    權為昆侖山。

    二儀象天地。

    三亭法三才。

    四渎主四時。

    五官應五行。

    六府從六律。

    七門配七星。

    八節取八風。

    九候比九州島。

    十指應十日。

    十二德象十二月。

    二十八節應二十八宿。

    家語雲。

    人生三月微昫。

    然後目能見。

    八月生齒。

    然後能食。

    朞而膑。

    然後能行。

    三年顖合。

    然後能言。

    陰窮反陽。

    故陰以陽變。

    陽窮反陰。

    故陽以陰化。

    是以男子八月生齒。

    八歲而龀。

    十六精通。

    然後能化。

    女子七月生齒。

    七歲而龀。

    十四而化。

    禮。

    男子二十而冠。

    有成人父之端。

    女子十五而笄。

    而許嫁。

    有成人母之道。

    此皆從天地五行之大數也。

    文子曰。

    昔者中黃子雲。

    天有五行。

    地有五嶽。

    聲有五音。

    物有五味。

    色有五章。

    人有五位。

    故天地之閑。

    二十有五人。

    上五有神人。

    真人。

    道人。

    至人。

    聖人。

    次五有德人。

    賢人。

    善人。

    中人。

    辨人。

    中五有仁人。

    禮人。

    信人。

    義人。

    智人。

    次五有仕人。

    庶人。

    農人。

    商人。

    工人。

    下五有衆人。

    小人。

    驽人。

    愚人。

    完人。

    上五之與下五。

    猶人之與牛馬也。

    聖人者。

    以目視。

    以耳聽。

    以口言。

    以足行。

    真人者。

    不視而明。

    不聽而聰。

    不言而雲。

    不行而從。

    故聖人之所動天下者。

    真人未嘗遇焉。

    賢人之所矯世俗者。

    聖人未嘗觀焉。

    所謂道人者。

    無前無後。

    無左無右。

    萬物玄同。

    無非無是。

    文子發言二十五人。

    論止有四。

    未為具釋。

    今依諸經書略解。

    上五有謂人者。

    孔子曰。

    陰陽不測之謂神。

    曾子曰。

    陽之精氣為神。

    神以靈智為義。

    謂靈智其照如神。

    故曰神人也。

    孔子曰。

    堯之智如神。

    真人者。

    性合乎道。

    有若無。

    實若虛。

    明白太素。

    至極弊然無為。

    故曰真人。

    道人者。

    孔子曰。

    其德大乎天地。

    其量總乎日月。

    莫之能測者。

    有此德量。

    故曰道人。

    至人者。

    真直為素。

    守一不移。

    善惡不能回其慮。

    榮辱不能動其心。

    故曰至人。

    聖人者。

    家語曰。

    德合天地。

    變通無方。

    窮萬事之終始。

    協萬品之自然。

    敷其大道。

    遂成情性。

    明并日月。

    化行若神。

    民人不知其德。

    覩者不識其善。

    此謂聖人也。

    莊子曰。

    以天為宗。

    以德為本。

    以道為門。

    明于變。

    謂之聖人。

    次五德人者。

    德被于物。

    使百姓各得其所欲。

    日用而不知。

    兼利無擇。

    與天地合。

    易曰。

    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鬼神合其吉兇。

    此謂德也。

    賢人者。

    智周萬物。

    動靜合理。

    孔子曰。

    好惡與民同情。

    取舍與民同統。

    行中規矩。

    言可法則。

    為匹夫而不怨。

    在諸侯而不驕。

    道足化于百姓。

    而不傷于身。

    施财天下。

    不貧。

    此賢人也。

    善人者。

    見善如不及。

    言滿天下無口過。

    孔子曰。

    躬行忠信。

    而心不怨。

    不置仁義。

    志意廣博。

    而色不伐。

    思慮明達。

    而辭不争。

    笃行信道。

    自強不息。

    猶然如将可越而不可及。

    此君子人也。

    又謂善人。

    中人者。

    一心以事主。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順美匡惡。

    犯而無隐。

    先公後私。

    不伐其勞。

    此中人也。

    辨人者。

    智思無窮。

    情鑒善惡。

    問無礙滞。

    巧言如流。

    去邪從正。

    無有可匿。

    此辨人也。

    中五仁人者。

    為上不侈其功。

    為下不羞其陋。

    慈施恻隐。

    終而不衰。

    此仁人也。

    禮人者。

    分别尊卑。

    廉讓謙謹。

    為上恭敬。

    為下思敬。

    此禮人也。

    信人者。

    誠實不欺。

    片言折獄。

    達不肆意。

    窮不易操。

    此信人也。

    義人者。

    決斷分了。

    一度順理。

    從善屏惡。

    事無礙滞。

    此義人也。

    智人者。

    識達謀慮。

    鑒察物情。

    能知萌兆。

    豫覩善惡。

    此智人也。

    次五士人者。

    孔子曰。

    知不舉多。

    必審其所由。

    言不務多。

    必審其所謂。

    心有所定。

    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

    必有從行也。

    雖不能遍百善之美。

    必有所慮也。

    行既由之。

    智既知之。

    言既得之。

    則性命形骸之不易也。

    富貴不足以益。

    貧賤不足以損。

    此士人也。

    庶人者。

    未入仕位。

    猶居壟畝之閑。

    或始解褐。

    未沾品命。

    周禮雲。

    庶人。

    在官者始入秩也。

    此謂庶人也。

    農人者。

    用天之道。

    因地之利。

    春耕秋收。

    常在稼穑。

    此曰農人也。

    商人者。

    負販市。

    随時鬵貨。

    貴賤相易。

    以資産業。

    此商人也。

    亦曰賈人也。

    工人者。

    雕斵伎巧。

    備諸器用。

    造新修故。

    以力貨财。

    此曰工人。

    下五衆人者。

    凡雜雲衆人。

    豫讓曰。

    範中行氏以衆人遇我也。

    小人者。

    卑鄙行惡。

    此曰小人。

    孔子曰。

    桀纣雖帝王。

    其猶小人也。

    文子曰。

    中繩。

    謂之君子。

    不中繩。

    謂之小人。

    君子雖死。

    其名不滅。

    小人雖得勢。

    其罪不除。

    驽人者。

    驽。

    鈍也。

    亦罪隸為名。

    古者。

    有罪為奴。

    尚書曰。

    予則奴戮汝。

    罪之也。

    纣以箕子為奴。

    亦戮辱也。

    馬有驽者。

    以其鈍也。

    愚人者。

    嚚闇無知。

    菽麥不辨。

    謂之愚人。

    孔子曰。

    其知可及。

    其愚不可及者。

    以其禀昏濁之氣而生。

    非學所得也。

    亦曰庸人。

    孔子曰。

    心不存始終之規。

    口不吐訓格之言。

    又不擇賢以托身。

    不力行以自定。

    見小闇大。

    而不知所傷。

    從物如流。

    而不知所仇。

    此庸人也。

    肉人者。

    狂癡無識。

    痛癢莫分。

    雖能動靜。

    與完不異。

    是謂肉人。

    此二十五等人。

    由禀五行之氣。

    各有優劣。

    故有多等。

    善惡不同。

    今且分為四品。

    其神真道至聖德賢七者。

    受王氣而生也。

    善中辨仁禮信義智八者。

    相氣而生也。

    士庶農商工五者。

    休氣而生也。

    衆小驽愚完五者。

    囚氣而生也。

    王氣當其盛時。

    故最靈聖。

    相氣微劣于王。

    故自善忠已下伏王政。

    休氣已衰。

    故當仕庶之例。

    囚氣最劣。

    故當衆小之流。

    文子以上返下。

    喻人比畜。

    亦近之矣。

    然此五氣。

    有清有濁。

    有正有邪。

    有初有末。

    若得正氣。

    雖在卑劣。

    方為大善。

    若受卑氣。

    雖居尊勝。

    衆興大惡。

    至如桀覆夏宗。

    纣亡殷族。

    周衰幽厲